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什麼意思?你們家也一樣嗎?

導語: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什麼意思?你們家也一樣嗎?

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之前的事情,也是兩個家族的結合,正是因為兩個家族結合,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親戚關係,丈夫這邊的親戚,妻子這邊的親戚,與這些親戚的交往也是有一定講究的,雖然,從血緣上來說,所有的親戚都是自己的親戚,但是畢竟從情感上來說,一定是有一些差別的。比如,大部分的情況下,人們會和自己的父系親人比較親近,來往比較多,但是和母系親屬,那些表親則是相對來往比較少一些。在鄉下,有一句民間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就是在描述這種現象,那麼這句話到底是啥意思,其原因又是什麼呢?

表親三千里

表親也就是母親這邊的親戚,一般就是姥姥姥爺、舅舅、姨姨這些親戚,這些還是相對比較親的,畢竟有母親的關係,但是等到了下一代,你的表姐表哥表弟表妹這些關係就一般了,越往後關係越淡,這是很正常的,所以在古代農村才有了“表親三千里”的說法,意思就是說表親如果相隔三千里以上,兩家的關係就會想陌上人一樣,也就幾乎不會有什麼來往了。當然了,這裡的“三千”是虛指,並不是真的準確到三千里,指的是相對交往的距離比較遠。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什麼意思?你們家也一樣嗎?

堂親五百年

堂親指的是父親這邊的親戚,也就是叔叔伯伯,姑姑以及他們的後輩這些親戚。和表親不一樣的是,堂親就會更加親密一點,你自己也會發現平時交往的多少父親這邊的親戚多一點,所以在民間才會有“堂親五百年”的說法,意思就是:父親這邊的親戚就算是相隔五百年也會是很輕。但是明明都是親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別呢?小編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什麼意思?你們家也一樣嗎?


一、人們講究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古代人認為,女兒出嫁就已經成了別人家的人了,和孃家這邊雖然有血緣關係,但是還是要以夫家為重,將夫家的人看做是自己的親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十分濃烈的宗族歸屬感,父系氏族為傳承的紐帶,所以孩子也是隨父姓,歸入父親宗族而不是母親宗族,而在孩子辨別親疏關係時,自然也是將姓氏關係作為參考,自然就會覺得堂系親屬更為親近。

二、女子出嫁之後就是夫家的人了,在夫家生活的時間也就會更長,不是重大節日或是特殊情況一般也是不回孃家的,孩子從小生活在父親這邊,接觸的也都是堂親,所以天然的和堂親的關係就會更加親戚一點。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什麼意思?你們家也一樣嗎?

三、孩子和母親這邊的親戚關係主要的維持紐帶是母親,母親在的時候,可能會很表親這邊有聯繫,時常也會隨著母親走動,但是等到母親不在,這樣的關係自然機會變淡,再到孩子的下一代就更加淡薄了。而孩子和父親這邊的親戚關係聯繫的紐帶是血緣,只要你們是流著相同的血液那麼就是一家人。在民間就有“本家”、“自家”的稱呼,本家在古時候是出嫁女子的孃家,但是後來同姓同宗者才可以稱之為本家,比如說一個村有很多和你們家姓氏相同的人,雖然已經不再論親戚關係,但是稱呼上還是會說我們只一家人,是本家。並且很多在很多地方“親戚”和“本家”是不一樣的意思,所以你有時候會聽見這樣的對話:有人問另一個人,“你走親戚去了啊?”那人回答:“沒有走親戚,就是去我本家去了。”這就可以看出親戚和本家的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親”和“戚”是不用的意思,“親”表示的親屬關係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戚”表示親屬關係時比“親”疏遠些,使用頻率極少。 漢代以後,“親”主要表內親,“戚”表外親。所以才會有“外戚”的說法,而“親”與“戚”連用時,包括本宗與外姻。

俗語:“表親三千里,堂親五百年”,什麼意思?你們家也一樣嗎?

小編有話說雖然人們一直都認為表親不如堂親親密,但是小編覺得親戚關係其實可以不用計較遠近、親疏,只要彼此常來常往,相處好就是好親戚。遠親還不如近鄰呢,要是堂親之間關係不好,就連逢年過節都不走動的話,親戚也只不過是一個表面詞彙罷了,要是和表親關係好以後也是能維持很長時間的,小編的母親輩分就比較大,孃家的外孫女嫁到了我們老家這邊,也是經常來我們家串門,關係也很不錯。親戚親戚,就是越走才越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