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马未都?

用户3696695156


马未都 典型的北京爷们儿

北京爷们儿的六大特点

1.北京爷们儿好这口儿

喜欢喝花茶,只喝燕京,二锅头,抽烟只抽中南海。

作为生在帝都,长在帝都的马爷,相信对以上京城特产烟酒茶也都很熟悉,不敢说只好这一口儿吧,想来在做编辑社熬夜选稿儿时,在做药材商贩卖药材时,在潘家园古货堆里撅着屁股找宝贝时,这京城烟酒茶一定没少相伴左右。


2.北京爷们儿都会侃

知识十分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南海北,都能侃上几句。老少爷们,嘴都能喷,能说会道。

能谈就得有“资”,自称学历小学四年级水平的马爷,纵观其工作履历和如今众多傲人的头衔,从26岁那年杠杠的文艺青年,追随文字艺术创作《今夜月儿圆》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开始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成为《中国青年报》编辑;



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创作挖掘机,王朔,刘震云,苏童大家们都得给马爷个面儿;

到54岁在百家讲坛开讲《马未都说收藏》,普及文物知识、弘扬收藏文化,马爷的文学功夫加理论实践,讲学深入浅出,深受观众喜爱,被人广为熟知。一跃成为了中国收藏界第一号代言人,也成为成了中国收藏界最具影响力的人;



去年马爷的脱口秀节目《嘟嘟》更是将北京“侃爷”的称谓发挥的极致出彩。连马伊琍离婚这样的家务事都精准预见,并嗨聊明星婚姻背后的利益构架,北京侃爷的名头可不是盖的。

3.北京爷们儿把兴趣当工作

会享受生活,兴趣爱好,必须特别认真的去对待。这点不多说了,老马家一众观复猫花肥肥,杨玉环,黄枪枪都可以作证。



4.北京爷们儿不较劲

知足常乐,野心不大,差不多就得,不爱死乞白咧的。 老马家博物馆里面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少说也是价值百亿,而且这些宝贝基本没啥掉价的可能性,所以马爷的身价只会随着时间一直往上,如果这些宝物在他百年后交到儿子手上,别说吃穿不愁,是要什么都可以买什么。据说老马跟儿子商量过:百年之后,文物捐给国家这个事儿。老马家儿子说了:你的宝贝你做主。

5.北京爷们儿好面儿

北京爷们太好面子,哥们朋友跟你借钱,你就是在穷,这忙能帮必须帮。北京爷们儿有礼有面儿。 老马早年从文物贩子手里淘宝贝,卖家开价1200,只要马爷看上眼儿,一准儿多给主家儿加个三两百。各人分析是这宝贝物有所值,马爷打心里要给卖家一个公道价儿,不亏自己更不能亏别人。这就是北京爷们儿的有礼有面儿。正是这份面儿,让老马在收藏界赚足了好人品。据说后来贩子们一倒到稀罕宝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马爷。

6.北京爷们儿局气

讲义气,好交朋友,对人特别真诚,老炮小炮不论老少都能玩儿一块儿。哥们儿有难,一个电话,甭管手头儿有什么大事,都能第一时间帮你来。

一次录制节目,节目组为了节目的观赏性,请求马爷能够在采访的桌面摆上两个瓷器,这样比较好看。他答应了编导的请求,拿出自己珍藏的两个瓷器。在节目采访到一半要休息时,录音师拿着长长的录音杆转身打到了两个瓷器中的一个,马爷根本来不及护住瓷器,瓷器便应声摔落到地上,碎掉了。当时,整个屋子都安静了下来,谁也没有开口,众人纷纷看着地上碎掉的瓷器,低下了头。过了一会,马爷打破了尴尬,说道:“等下,接着录。”结果采访完,节目采访组就跟忘了这事一样,跟马爷道别后就走了。 事后马夫人介怀于节目组连个道歉都没有,马爷说:人家节目组知道宝贝的珍贵,不是一个道歉能表达歉意的。以前没有空调的时候,收藏的很多瓷器都是随意摆放,电风扇一吹,就吹倒了好几个,那时候是特别的心疼,不过现在已经看淡。




神侃的马爷,把兴趣当事业的马爷,不较劲的马爷,有面儿的马爷,局气的马爷, 帝都老炮儿,活通透的人生,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麻辣小先生


马未都,以前是文人,现在是一台行走的印钞机。

试想一下,突然有一天,你成为一个专业的收藏家,古董鉴定专家。而且最最关键的是,你还家喻户晓、人畜无害、老少皆宜……那么恭喜,你也就光荣的成为一台行走的印钞机了。

为什么?

别人拿过来一个古董,找你端详端详。

你掌一眼:“吆,不错,汉朝的,存世量少,你瞧这纹理,你瞧这款儿……”

然后最关键的时刻来了,“好好给后代留着吧,现在少说能拍个几百万吧。”

有了“行走印钞机”的点评,原本拿过来时都不敢断定是什么玩意什么年代,是现代工艺品还是绝世古董的藏主,立刻就知道接下来干什么了。马先生说至少几百万,估计出了门,经过各路人马一忽悠,就成几千万了。

同样,若是“行走的印钞机”心情不好,或者一走眼,把一几千万的东西地下一摔:什么玩意儿,仿的倒是挺真的,但确实是假的。

那真的也就成假的了。

所以,中国寥寥无几,但目前也最著名的“行走的印钞机”,就是马先生。

很多金融人士、收藏人士、娱乐人士、财经人士都对马先生毕恭毕敬高看一眼的原因,除了他的专业,就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好人品——他不爱钱,不乱说话。


他想挣钱的话,路子很多,就不多说了,说多了泄人家行业的密。

所以,最至高无上的金钱观是什么——被公认的好品德。

马先生没什么大的身世背景。最早以前是媒体人,文学编辑。

可能因为是王朔第一本书的文学编辑,所以连王朔这样狂傲的世外高人,提起他,也比较尊敬和客气。

马先生的收藏历史基本上就是他的人生历史,那会儿当个知名出版社的编辑还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那会没有收藏热,潘家园还能淘腾点东西,所以,马先生每月发了工资以后,除了家用之外的大部分钱,就都用来骑着自行车四处捡漏儿了。

这就必须提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

别以为倒腾古董的都是鬼吹灯盗墓笔记里的江湖高手。

真正的高手全得是有文化的人。

否则,秦始皇用过的夜壶,在你这,说不定就当成工艺美术馆造的酒壶了。

马先生是难得有文化的人,所以,马先生在我们都还不知道收藏为何物,路过废品收购站都只会捏鼻子跑过的时候,骑着大二八自行车倒腾出了现在观复博物馆里不少让我们瞪大眼睛流连忘返的宝贝。

快回家好好学习,然后多看各种“没用的闲书”吧,你的未来,不仅在黄冈的测验题里,其实大把大把的颜如玉、黄金屋和印钞机,都在书里放着,只是你不愿意看而已。


王小鱼嘴有毒


熟知老马,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愚以为,作为一个男人,外面的皮囊长的如何并不重要,唯肚子里是否有知识有内涵才最为紧要,比如马未都,他的样貌你永远和帅联系不起来,一双三角眼可谓有些“吓人”但提及老马的知识之渊博,口才之犀利,却是他能引人入胜的法宝。

了解一个人,最直接的办法是到他的地头上了解探访,这样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零距离熟知他。老马北京地界儿的大本营,北京观复博物馆老猪是实地探访过,而且还在院里碰到了观复名猫-黄枪枪。这里先上几张实地照片。观复的来历,充分的说明老马的水准,这二字来源于老子《道德经》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翻译过来的意思是: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住於甚深的禅定之中;宇宙万物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

观复博物馆里面也有人文关怀的一面,比如这个黄枪枪其实以前是流浪猫,被老马捡来,养在了博物馆大院里,生活可谓一步登天。这个照片就是黄枪枪,名字取自猫谱——雪里拖枪。哈,非常形象,全身雪白,就尾巴是黄色,不过看到它的这天心情好像不太好,所以不上相:)当然博物馆里不止这一个猫,还有很多其他的比如花肥肥,白拖拖,黑包包等等。据说现在猫部队已经扩充到三十多只了。

博物馆里面都是老马精心的收藏,大致有瓷器馆、家具馆、油画馆、工艺馆、影像馆、门窗馆这些展区,都做的非常精美和现代化,能让过来的访客一睹从古至今的艺术品古董文物的韵味之美。最精美的是瓷器展区,里面有宋代至清代上千年间各种精美的官窑民窑的瓷器N件,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全都有收藏,可谓饕餮盛宴。

最有特点的当属古代的家具门窗展厅,里面的陈列非常科学,以当时的摆置形式,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复原出来,让访客行走在古生古色的氛围中,特别的穿越的感觉。这些细节无不透露着老马的品位和渊博的文物知识。

当然老马的观复博物馆不至于北京,老猪在去厦门的时候也特意拜访了观复厦门馆,在这里虽然不及北京的面积大展品多,但也别具特色,虽小但展品精中选优,也是一个好去处。当时看到一个小瓷器非常“个性”特意拍下给大家展一眼:)据说今年老马的上海馆,天津馆都陆续开张了,今后一定有时间继续探访给大家展示。


老猪的碎碎念


我对马先生毫无不尊重之意,他在古董收藏领域自有建树,也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但是,如果硬把不是他的职业属性的“历史学者”安在他身上,还是不合适的吧?恐怕马先生自己都没有这样来看待自己。



何谓历史学?

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它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这样讲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还可以更通俗一点理解,就是借助各种各样的史料来研究过去的事儿,这就是历史学。

不过,我们不要因此觉得历史学门槛儿低。假如把历史学看成是读了一些史书然后来“讲故事”的话,那就太小看历史学了。它既然能够成为一门学问,并且在各大高校中成为独立学科,就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研究方法

读历史古籍,然后“翻译”给大家,那不叫历史学者,最多是历史科普,或者“说书”。

以我自己而论,我不是历史学专业出身,考古学与历史学虽然都是研究过去,但在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虽然在考古学专业内学习、工作了十年之久,但是到今天我也不敢说自己懂历史学,面对历史问题,经常感觉自己就是“民科”。

怎么样看待史书?如何研究历史?

面对浩如烟海的史料,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这很正常。

有不少朋友觉得,古代史书的主观性太强,是梁启超所谓“二十四姓之家谱”,因此对史书采取一种普遍不信任的态度,还有人因此不在乎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可是朋友们,可知人家梁启超读书万卷,还专门写了一部《中国历史研究法》?在书中,他提出研究历史应当首先会选择史料,对史料真伪进行辨析,这是继承了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的传统啊。

换句话说,梁启超并不是在否定古代史书,让大家别去读,而是说做研究的人得擦亮双眼,学会利用史料。



今天真正的历史学者,也没有人会去盲目相信“正史”,而是如同梁启超所提倡的,在研究中辨析史料。除了二十四史,还有更多的其他史料,以及丰富的考古出土材料,这都是今天历史学者的研究基础。



而具体到研究方法,目录学、版本学可以说是历史学的两个基本的看家本领。

目录学,告诉你研究某个问题应该去看哪些书,其中哪些是可信度高的,哪些翻翻就行。

版本学,告诉你一本书从产生到流传至今有过多少种版本,版本之间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

版本目录学在很多高校的历史学科中会专门开课,而想要熟练掌握,还得下更多的功夫。

举个例子,北大历史系辛德勇老师是比较精通版本目录学的,他的著作《制造汉武帝》,就是利用目录学的知识,辨识出《资治通鉴》中关于汉武帝晚年悔过的一些说法其实来自于可信度较低的类似于市井杂谈的书,并认为这是司马光为劝谏皇帝而有意为之。



历史真相何求?

马未都先生在电视节目中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这个观点获得很多人的认可与支持,在这个问题下面仍然可以看到此类回答。

但是不客气地说,我认为这是一种缺乏基本历史学素养的说法,毕竟说这话的本就不是历史学专业的,也无可厚非。

正如前面说的,历史学不是看了一些史书就可以,想要成为真正的历史学者,最起码得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如同福尔摩斯探案那样,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梳理出头绪,从杂七杂八的说法中寻找出最可信的一种。

觉得真相无法获知,可能只是因为没入历史学之门而已。

而有些历史真相可能确实没法在短期内获知,但是并不妨碍历史学者通过努力来靠近真相。越是如此,历史传达的道理才越有说服力。

最后给热心的朋友们推荐一本书,葛剑雄先生的《历史学是什么》,书不厚,通俗易懂,相信看了之后就能明白什么是历史学,什么样的人是历史学者。



考古军中马前卒


最近,一档文化脱口秀悄悄上线了,关注的人不多,却在豆瓣高达9.1分,这就是由马未都主持的《博物奇妙夜》。博物馆里夜深人静,几个人围炉夜话,沏一壶茶,便可纵古论今。

马未都何许人也?有人说他是作家、编剧;有人说他是收藏家、古董鉴赏家;而他早在1996年,就凭一己之力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所藏古董数以千计。

▲ 《博物奇妙夜》剧照。

对马未都来说,名利早就有了,而2010年,他却宣布要把博物馆捐给社会,一件也不留给儿子,引起了巨大轰动,博物馆里随便一件东西就值几十万,但他说:“撒手,便是留住。”

马未都说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趋利,追求物质上的温饱;第二重是趋名,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寄托;第三重是安放灵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马未都,趋过利也逐过名,如今只想趋静。

当财名成为身外物,艺术只是暂时的美景,

唯有安放好自己的灵魂,才知人生的彼岸。

▲ 观复博物馆

野生野长的作家

马未都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可每当讲起文物和历史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头头是道,仿佛肚子里装着一整个图书馆。这要靠他在野生野长里,依旧抱着旺盛的求知欲。

1955年,他出生在北京空军大院,因为乙未年生于首都,干脆就叫“未都”。尽管上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下乡,但即使在乡下,求知欲依然很旺盛,一看到带字的纸就捡起来读。

▲ 马未都全家福

有一次他看到一个老乡拿书糊墙,赶紧拦下来,书已被撕了大半,没了封面和书脊,不知道书名,他依旧拿回家熬夜读完,再给人家送回去。很多书是看完好几年后,才知道叫啥名字。

就这样,马未都成了知青里面的“大文豪”,也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5年,他回到北京,当了航天工业的一名车床铣工。由于他脑活手快,总能提前完成工作,腾出一大块自由时间天天往图书馆钻。

巨大的图书馆永远都只有他一个人,书一打开就看,连《中国陶瓷史》这样的大部头都能啃下来。与其说他当了五年的铣工,不如说是上了五年大学。

1981年,马未都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四版报纸,他就占了其中一整个版面,瞬间引起关注,马未都的人生轨迹也从此发生改变,不仅拿了65块钱的巨额稿费,还被中国青年出版社破格聘请为编辑。

▲ 马未都年轻时

但当时的编辑都是大学毕业生,只有他一个白丁,只能每天早上打完水、扫完地后,用剪刀把投稿信打开。而在这里,他也成了很多初出茅庐的作家的伯乐,苏童、王朔、莫言、刘震云等人都是从他手底下淘出来的。

1985年,马未都看了一篇来稿《一个白洋湖男人和三个白洋湖女人》,马上回信说:“苏童你好,你的稿子有点意思,你来找我一下。”于是,苏童就这么被发掘出来了。

还有一次来了一篇稿子,“表达很清晰,但字写得太幼稚了,把他叫来一看,这人就是王朔”。当时王朔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其他编辑都说这么不正经小说不适合发表,但马未都还是把它发表了出来,全国顿时掀起了王朔热。

那时,淘古玩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

▲ 马未都与王朔

逛地摊,淘古玩

早在70年代,马未都就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守在寒风凛冽的古玩交易点面对着川流不息的古董贩子,通过与商贩聊天,回家再查资料,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有时看中了某个物件,他也会出手买下来,但也难免淘到假的。“当时清三代的碗非常精美,一摞摞搁地上,10元钱一个任挑,现在这样的碗在拍卖会怎么也要几十万。”

到了80年代,古玩交易渐渐解冻,出版社8点上班,马未都就6点半出门,骑车直奔北京玉渊潭公园东门,赶古玩市场的早市,看得多,买的少,但只要入手,几乎件件精品。

1988年,马未都认识了74岁的“大玩家”王世襄,三天两头就跑王世襄家里请教,夜里就啃王世襄写的巨著《明式家具珍赏》,渐渐得其真传。马未都见王世襄收藏成痴,全家挤在柜子里,十分触动。

▲ 观复博物馆

在80年代,谁家有个摩托彩电都是无比自豪的事儿,马未都刚结婚时攒了1600块,打算买个彩电过安乐日子,可一到街上看到了四扇钧瓷挂屏,一瞧是宋朝的物件便迈不开腿了,和贩子砍了半天价,以1600块买下来,一路扛回了家。

老婆连连叹气,马未都连忙说:“它既是瓷器,又是家具,多好啊。”后来,老婆打电话跟他说家里被小偷洗劫了,马未都赶忙回家一看,新买的彩电没了,但四扇钧瓷挂屏还在,心里偷偷乐着:这小偷真不识货。

▲ 四扇钧瓷挂屏

马未都是真爱古董,在它们身上,他比大多数人看到了更多不为人知的过去,那是一段悠久的被世人错过的时空。所以除了淘古玩,他还经常跑故宫里去看,展馆灯光昏暗,他就自备了手电筒,把每件古物都观察透了。

白岩松说,那时候的马未都会带上当时最流行的电镀折叠椅坐在信托商店或家具门市外,遇见拿珍贵老家具来的主儿就商量着用椅子换,十有八九乐呵呵地同意。转眼几十年过去,电镀椅锈了扔了,而换来的老家具则在观复博物馆展览着,拿啥都不换。

人海茫茫、千淘万漉,有些东西会过时,

但有些东西经过时间的洗练会更加珍贵,

而马爷则把爱好变成了对抗平庸的最佳武器。

▲ 观复斋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在创建观复博物馆之前,马未都从未想过要以收藏为家,只是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而他人生最好的光景,其实全部献给了挚爱的文学事业,为此,他干了整整十年的文学编辑。

1990年,马未都突然给出版社打电话说:“我以后不来了。”很多人不解,怎么把铁饭碗给砸了。马未都曾以为文学界纯洁,可时间一久还是发现了问题,作家们争相给评委送礼,“而且送的都是土特产,一看就知道是谁送的。”

这种感觉好比是自以为淘到了一件绝世之宝,结果发现有瑕疵,甚至是赝品的那种失落感。离开文学圈的他投入了影视圈,拍了《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可倒腾了一阵,马未都觉得影视圈看似热闹好玩,实则混乱不堪,于是一拍大腿又溜了。

▲ 《海马歌舞厅》和《编辑部的故事》

此时的他,成了“四九城”里有钱、有闲的马未都,决定去干点自己想干的事儿——收藏古董。

90年代初,随着自己的日积月累,藏品达到了上千件,各种家具、瓷器、玉器、文玩应有尽有,家里摆不下,又少有机会展览,于是,马未都开始有了创建博物馆的想法。

这在以前看来几乎是幻想,不仅当时的环境不行,国家也没明确规定,有关部门不敢拍板。他在1992年的申报被毙了,再申再毙,直到1996年才批下来,成了全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马未都给博物馆取名叫“观复”,来源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马未都将这段文字以典雅的仿宋体书写在博物馆内的一堵墙上,提示众人,它的存在是为了追根溯源,回归本心。

▲观复博物馆, 1996年成为全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他说:“认识世界不重要,认识自己最重要。”马未都开始用自己所学所藏带大家认识世界,2008年《百家讲坛》正如日中天,《马未都说收藏》半天就售了12000多册,他调侃说:“如果于丹是鸡汤的话,我就是方便面。”

▲《马未都说收藏》

可在马未都的名字爆红全国时,自己却选择安静过日子。他虽未上过中学、大学,却知道自己要什么,懂得从利益至上的洪流之中抽身清醒,更舍得放弃,包括把一整个博物馆捐出去。

放弃并非一件那么简单的事,不是谁都能拿得起放得下,这需要坚毅果决的心性,以及达观通透的大智慧。马未都从知青、工人,到编辑、编剧,再到古董商人、收藏家、博物馆馆长,每一次身份的更替,都是舍与得的过程。

▲马未都《百家讲坛》剧照

年过花甲,阅过了无数人,马未都越发喜欢和猫相处。他说:猫的动作很轻,不会吵到人。以至于他在观复博物馆收养了30多只流浪猫,并一一给他们取名:韩昏晓、黑包包、白拖拖、黄枪枪、蓝毛毛、麻条条、云朵朵、王情圣……

▲马未都与“观复猫”

丰子恺说:人生可以看做三层楼。一层是物质生活,二层是精神生活,三层是灵魂生活。马未都说,自己顶多算二层半,达不到第三层,但偶尔扒上去看看,也是好的。

他越发认识到,纵横四万里,上下五千年,所有的物都会成为过眼云烟,只有欣赏过了,读懂了,才是真正的拥有。

人生最庆幸的事情莫过于,

读懂了世界,再回归自己。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观复博物馆


物道


人在别人面前都很风光,但是多数所谓成功的人对自己早年的发迹史都不怎么可能对外人说。

一个是马未都如何结识并且跟着李翰祥跑龙套的。这是他的第一个转折。当时李翰祥在北京拍几部著名的清宫戏电影,李是他的一个,可能是第一个贵人。区别就是,我们父母或者我们,根本就遇不到李翰祥那样的人,那种人,手指头缝里漏出点儿来就够我们学的,都不用直接帮我们,说几句话就点播了,关键是我们周围的人都太平庸,圈子不行,还制造很多困惑。

另一个是他怎么干上文物收藏的,当时80年代初,能动不动就1000,2000收购别人手中的文物的,不是你我的父母这样的家庭能做到的,没家底是做不来的。当时有多少家庭为了口饭吃,为了调动工作,为了孩子结婚,就把紫檀的,黄花梨的家具都变卖了,就把家里的青花瓶就卖了。那时候有那几千块闲钱的人,绝不是等闲之辈。多少人祖传几代的东西,在70,80年代,就被一些败家子给卖了。马老说过,当时很多人放着红木家具不买,去买几十块的电镀腿儿椅子,或者把硬木家具拆了改沙发。看马老的收藏节目里,多次提到他到别人家,买旧物的经历,卖主可能当时也是迫不得已,但是出了手就再回不来了。

还有就是马老有个好媳妇,贾宏伟。顺着他,任由他折腾,这要是别的媳妇,明里暗里往娘家贴补顺钱,又或者遇到个能作的媳妇,成天作,马未都也成不了今天的马未都。

等做起来了,已经远远把别人都甩在后面了,当然blah blah好多话啦,当时可着北京也就那么几个人吧。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成长史,基本不可能重复和模仿。

对于马先生的定义,第一就是收藏家,玩家。

其实玩家 收藏家 有文化 有艺术,有人品,有范,这些固然很重要,但是这些也都不重要,这些无论如何说都是个人的魅力。

但是如果能够普及 弘扬这些这就不是一个个人魅力的事情,这涉及对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发扬,继承的问题。这是一个大一点问题。至于谈到继绝学,绝学失传如何继,这不是假嘛,可是既然已经无法继,那就不要让他彻底消灭。人于社会还有一个标识就是妥协,折中和无可奈何的继。

收藏 玩家 这些对于我国近代,一个从活着就是争着吃一口饭时代背景过渡下,马的特点就是不管它的专业到底有多么精确和高深,或者说专业水平高低。又或者说他说了什么不专业,不是他专业的话,又或者说他专业的错误,又或者说他儿子不成器,有或者说他钱来历问题。但是它起到了弘扬收藏文化,普及文物知识啊。这些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像百家讲坛啊,网络媒体啊,博物馆,做了这么多年,这个普及,弘扬是巨大的。有很多人的钱到是很正大,最后全干坏事了。

尤其是哪个年代的中国收藏起步阶段,这是巨大的成就,和我国经历的一些反祖,反文化,反历史的运动之后,我觉得一个从业者如果能对行业起到这样的一弘扬和普及有时候是具有宗师特质的。

但同时,马先生也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一则聪明,一则真真是几次站在了风口上。

我只从他的节目公开内容里了解的片鳞半爪,供你们参详。

解放建国出生在军队大院,硬出身好。但这是他爹的能耐,算不得他的。

下过乡,进过厂,那几年算是工人阶级了。成分没问题。

文学大热的七八十年代,在中国青年报这样中字头的大报当编辑,出小说。

等到市场经济刚刚冒头,他果断甩了铁饭碗,跑去投资电视剧了。海赚了一票。

报社上班期间就开始接触文物收藏,跟过大牛,在文化圈累积了大量人脉,等到社会经济发展到更高程度了,文物热兴起了,他去百家讲坛去说文物收藏了。

名声大噪之时,又捣鼓了博物馆。

每个节奏都踩得极好。

当然,中间还有些什么漏掉的一些生意,我就没太多关注了。

但从大的方向来说,每次都把到时代的风口了。而且对原有的社会资源真是做到了资源最大化。

当然也不能那么功利的认为他就是有意为之。但仍不能忽视他几次大方向选择的准确。

这种选择的通透,不正是过去读书人说的通透么。

一次准是巧,两次准是运,三次四次都合辙,那真真是对这国家对这社会有自己的理解了。


蒋东文


马未都,人称马爷,文化程度不高,却是闻名遐迩的大文化人。

做过几年工人,写了几本小说,拍过几部片子,收藏了几千件古玩,养了一群肉嘟嘟的猫。

他是版税极高的专栏作家、是名编剧、是大收藏家…还是一个猫奴。

马爷常说:他见的人越多,就越喜欢猫。为此,他养了十几只猫,并给他们逐个取了霸气的名字。例如,黄枪枪、花肥肥、白拖拖、黑包包、麻条条…尼玛,还有个叫王情圣的。

这些名字有声有色,猫名一现,十几只萌猫的形象立马就跳入眼帘。初识马未都,是通过他主讲的脱口秀类节目《都嘟》,当时就被他的豁目开襟、妙语连珠、诙谐自若所吸引。

“都嘟”这名字挺逗,跟他的观复猫一样萌,再看看荧幕里这个眼睛小小、温和得体的形象,不由得会喜欢上这个有趣的老头儿。

马未都出生于空军五七干校,是名副其实的大院子弟。生在红旗下,长在光辉里,衣食无忧,一路都很顺遂。

18岁下乡插队,20岁回来后,被分配到了七机部工厂当工人。那年月,工人的身份很高了,如果一直干下去,凭着马爷那股聪明劲,通过不断钻营,也许现在该以厂长的身份退休了。

80年代百废待兴,青年们都很迷茫,大家都想通过文字表达情感,于是产生了文学热。

作为工人的马未都,他并不安分。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以瘦马为笔名,发表了第一部小说《今夜月儿圆》,写的是工厂里女神爱上车工的故事,表达了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爱情观。幸运的是,《中国青年报》用一整版发表了他的这篇小说。

马未都因这篇小说一炮而红,不久就被调到《青年文学》做了编辑。

马未都由此从一个工人一跃成为作家朋友们心中的伯乐爷爷,拿扳手的手一下换成了笔杆子,谁也想象不到他的兴奋。

在编辑圈里,马未都虽然学历最低,但眼力却是最好的。80年代最负盛名的作家,像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王朔等的稿子,都是经过他的手而走入大众视野的。

如果一直这么干下去,马未都现在可能也是个名震江湖的大文豪了。1990年,马未都带着他的笔名“瘦马”从文学圈彻底消失了。

后来,他和海岩、王朔等人创立了海马影视创作室,拍起了电视剧,当然,那几年也是赚得盆满钵满的。

如果坚持着干下去,现在北京的影视圈,或许没有华谊的王氏兄弟什么事。

马未都不缺钱,他是个有理想的人,他说文学圈太乱了、影视圈太脏了,不适合他。

于是,他将全身心投入到了他的最爱——古董收藏行业,一不小心成了个大玩家。

对于古董收藏,马未都是鉴赏家,也是个捡漏王。

大家也许不知道,1966-1976古董是负资产。在除四旧的号召下,大家都把家里的坛坛罐罐用被子包着砸,生怕被人发现了。

80年代,古董仍不值钱。北京天桥上、胡同里、旧货市场内,到处是卖古董的。康熙的夜壶、雍正的碗、乾隆的的帽子、令妃的鞋…

从几毛钱到几千块钱不等,只要你眼神好,可以赚大便宜。

马未都经常蹬着他的三八式大自行车,像一只兴奋的小鹿,穿梭在这些古玩之间,买买买。

当其他的大院子弟都躲在屋里看小电影的时候,马未都捧着几个坛坛罐罐得意的回来了,“看我这明清的,多正点!”

王朔冷不丁的甩了甩他手里的光碟,享受的说:日本的,才叫正点。”马未都经常穿梭在胡同里,到处寻宝。发现隔壁王大爷家腌菜的坛子有点年头,就讨好下老大爷,老头一高兴,“哈哈哈,喜欢就抱走吧,抱走吧!”

马未都还会骑着他的破自行车在胡同里吆喝,“收破桌子、旧椅子啦!”只要马未都一出现,胡同里的大妈大婶们就会相互嚷嚷说:那个收破烂的又来了。

谁都没想到,马未都这个捡漏王,竟然捡出了一个古董王国。

由于收买的瓶瓶罐罐、桌子椅子、门窗摆件太多了,家里放不下了,只好开个博物馆了。

于是,1996年10月30日,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经批准在北京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不需国家赞助的私人博物馆,之后杭州、厦门、上海纷纷成立分馆。

谦虚点说,马爷的这些藏品价值绝对在十亿以上。

在马爷心里,古董文物是无价的,他说: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我将收藏品悉数捐给观复博物馆。

裸捐,一件都不留给儿子。马未都确实是一个值得大众尊敬的文化人。

多年的挑缺捡漏经验,加上不断的学习钻研,马爷早已炼就一双火眼金睛,他是古董鉴赏界的大家,网上到处是想找他看藏品的。马未都看藏品眼疾心细,眼疾口快,直言不讳,看他的鉴赏节目特别过瘾。

一个藏友捧了一个瓷器,请马未都鉴定:马老师,你给看一下,这个瓷器是干什么用的? 马未都说:这个瓷器是骗人用的。

主持人:马先生,给你手套,帮我们看看这八件文物。 马未都:我不用手套,你那东西还没手套值钱呢!

马未都不像冯小刚、王朔等北京老炮儿那样,带着一股烟火气,他们只能被称作顽主,而马未都是玩主。

马爷越老越会玩,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据说玩蝈蝈都快玩成精了,给人有点大器晚成的感觉。

马未都先生永葆着一颗童心,对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存着兴趣,虽老犹鲜。

马爷的经历告诉我们:那些睁不开眼的,会成为镜头下美好的逆光;那些正在熬的,会成为人生里明朗的印迹。

我们生而不止。


南宫寻欢


前段时间在美景东方小区居住,每天都能路过山水文园住宅区,在山水文园的一层商铺中就有一家“观复美术馆商店”,知道“观复美术馆”最早就是马未都创立的,而这家商店势必也同马未都有关系。

最早知道马未都,是从“百家讲坛”上播出的“马未都讲陶瓷收藏”,他的公众形象也是一个对收藏很懂的专家,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讲得比较风趣幽默,收货了不少忠实的观众。后来在“锵锵三人行”看到他作为嘉宾出现,讲了很多好玩的事情,包括他同王朔的一些交往,学识见识上都是高人一筹的样子。

从学识上,马未都很早就是著名的编辑、收藏人、作家,在这几个圈子里,他的名声都是获得过认可。而从见识上,他更是超出一般人,从一个事情上就可见一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他就同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很有影响的作品。

总体来看,马未都类似于那一类世外高人,虽然在电视网络上经常露脸,但是他们本身的学识见识之厚又能抵挡电视网络的消费,讲一些有趣好玩的事情完全是随口拈来,依旧有很多层面是网络电视无法进入的部分,在保持公众曝光度的同时,又能置身事外。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于谦那个赛马会,其中也有马未都的身影,像一个游玩小团伙,包括于谦也是,明显有超脱出一般人的部分。


老李有刀


初识马爷是07年在电视上。07年我刚到北京,小孩一个,对所有的事物都好奇!特别喜欢看这里是北京,想快速了解北京和北京的故事。有一天北京电视台播放了有马爷做嘉宾的节目,对这个侃侃而谈的北京人印象挺好。慢慢的各个电视台出现了马爷的身影才好奇的对这北京老炮有了了解!我对马爷的评价就两字“德行”!这不是骂人,是对马爷从心里的评价,虽然直白但蕴意丰富!


幸运的大姚


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难道这个人很出名吗?我在新浪博客关注他已经有很多年了。

我只知道他的文章写得好(仅仅只关注博客更新文章),并没有读过他的著作。也不知道他是什么社会身份,有哪些头衔?看来我真是孤陋寡闻啊!重新点开他的新浪博客,博客首页简介是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也是现任馆长。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位非常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古董鉴定师。仅仅新浪博客的粉丝就是719924人。 我想这里的粉丝应该都如我一样,只是文字爱好者,而不是文物古玩爱好者吧,因为他的博客里没有关于文物收藏之类的信息,纯文字。难怪我不知道他在古董收藏界那么出名。我只知道他是个文化人。

让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吧?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哇!这么多头衔的一位名人,被我收藏在关注好友里,居然不知道。

刚开始关注他,肯定是他的文章被我喜欢。当然只关注他博文更新了。曾经有一段时间,他发博文的时必发一张性感美女图片相配。虽然文章写得很接地气,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或者多了点什么。他这么出名,粉丝百万,我也不敢乱评价了。免得被撕。

说实话,他的文风我还是喜欢的,言词犀利,特别现实,贴近生活。他的博文基本篇篇都被推荐至首页,特别有人气。

马未都的博客更新的频率算快的,刚开始2008年基本是日更。近几年基本保持三日一更新。可见马先生非常勤勉。文章简短精悍,但内容是很丰盈,极具现实意义。比如他写的博文《离婚》、《婆媳》、《九条命》等等。只看题目就很简短,很具平民化。最近他的新浪博客更文系列是往事和旧物。都已经写到旧物之四十三、往事之四十三了。


对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也去关注一下马先生的新浪博客吧,文字的纯净之地。

奥,对了,马先生特别爱猫。为什么呢?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