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心一定死?比干見到老婦人是必然,紂王無道沒人能救比干

比干是《封神榜》裡的人物同樣也是殷商末年的人物。而對於比干的死,在《封神榜》裡認為是妲己殺了他,最後沒有心的比干成為了我們的文財神。那麼,比干到底為什麼被挖去心看到賣空心菜就死了呢?

沒有心一定死?比干見到老婦人是必然,紂王無道沒人能救比干

比干的歷史形象

比干和商紂王其實應該說算是親戚。只不過比干是臣,紂王是君。比干和紂王的父親帝乙都是兄弟,只不過帝乙是嫡出而比干是庶出。在商朝,還屬於奴隸社會,當然不會允許平民百姓當大臣,所以只有比干這種上流社會的人才能夠成為大臣。

比干如果按輩分論應該是紂王的叔叔輩,但是君和臣的關係當然要大於叔叔和侄子。所以,比干只能按照紂王的吩咐去做。而商朝之所以滅亡,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征伐過度。這才會導致國力衰退。

紂王是個好大喜功之人,對於征伐非常喜歡。而且,紂王又是個頭腦非常精明的人,如果你真要跟他辯論,估計還真辯論不過紂王。一日,紂王準備討伐徐夷,遭到了比干的勸諫。比干認為如果討伐徐夷會使國力衰退。但是紂王哪裡會聽這樣的話,照樣發兵。

沒有心一定死?比干見到老婦人是必然,紂王無道沒人能救比干


雖然紂王憑藉商朝的國力以及獨有的冶煉技術取得了勝利,但是所得的俘虜並不能抵消商軍的消耗。除了打徐夷還有繼續打東夷。東夷是夏朝時期強大的部落,甚至一度滅掉了夏朝,最後在少康時候復國。打東夷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是同樣消耗了國力。

打完了這兩仗,紂王還不消停,對國內也是採用高壓的手段。比干還是反對。有人可能會說,比干到底是幹什麼的,怎麼老是跟紂王對著幹。比干在商朝的官職是少師,相當於宰相,他負責商朝的所有行政事務,當然有權利跟紂王提反對意見。而在這些事情後,紂王又發動了對西周的戰爭。

在攻打西周的時候,由於比干實在是不太願意,所以有點消極怠工。這下可惹惱了紂王,紂王將比干給殺了。接下來的事情可就要跟《封神演義》有關聯了。因為比干的死在《封神演義》中的說法是妲己的讒言才讓比干死。

比干的文學形象

妲己有一日突然吐血,而他的朋友雉雞精(這個稱呼貌似可以稱為“雞精”)說妲己有心病只有遠在冀州的張元可以治病。但是張元遠在冀州實在太遠,只有比干的七竅玲瓏心可以治病。於是,要紂王將比干的心割一片給妲己做藥引。

沒有心一定死?比干見到老婦人是必然,紂王無道沒人能救比干

紂王此時早就被妲己的美色鬼迷心竅,當然什麼都應允,於是就召比干入宮。至於挖心之事,比干當然不答應。他不答應並不是他比干的死,而是他死了商朝沒有能臣忠臣必亡。但是紂王哪裡受得了妲己和雉雞精的讒言,一定要他的心。於是,比干將其心剜出給了紂王,而自己向外走出。當遇到一個賣無心菜的老婦人時候,便問:“人若是無心如何?”此婦人說道:“人若無心即死!”比干遂口吐鮮血而死。

那麼,比干為什麼沒心必死呢?其實這就是《封神演義》需要講的道理。在這部小說裡面,要講的就是有道之君周文王和周武王要取代紂王的故事。而紂王由於有比干這樣的忠臣還不能夠滅亡,只有比干死了,滿朝都是費仲、尤渾這樣的奸臣的時候才能夠滅亡。而這段句話的寓意自然也就是說,沒有了有德之心的比干就如沒有了有德之心的商朝,一定會滅亡。

沒有心一定死?比干見到老婦人是必然,紂王無道沒人能救比干


而最後,國力衰退又沒有能臣,還一味耗費民力的紂王和妲己當然要被周武王所取代。實際上,明朝的《封神演義》這部小說講的同樣是這個道理。我國封建時代的滅亡,雖然各有各的不同,但是又基本有一點相同那就是“官逼民反”。雖然最後建立天下的不一定是造反的農民起義領袖,但是這些人卻起了很大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