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過活,閉關鑽研“數論”,成果卻不被認同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這句話被用來廣泛稱讚讀書人的智慧和刻苦鑽研學問的毅力。

這句話在科技不發達,信息閉塞的古代社會往往就是一句空話。

而即使到了現代社會,一個人如果離群索居,閉門造車,他也會脫離社會實際。

但是偏偏就有這樣的一些“呆子”選擇默默堅守自己的研究,把自己和世界隔開來。他們為的是有朝一日一鳴驚人,振臂一揮天下知。

中國的民間在上世紀就出了這樣一位陳景潤。當年徐遲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把陳景潤送上了神壇,激勵了全中國人對數學的崇拜之心。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過活,閉關鑽研“數論”,成果卻不被認同

今天所要講的主人公劉漢清,也是其中一位受了陳景潤的事蹟而決定走上鑽研數論之路的人。

“反面教材”數論狂

興化戴南雙沐村有一位遠近聞名的低保戶,也就是本文的主角劉漢清。這位低保戶有手有腳不曾殘疾,也不是個懶漢。

那他為何窮困潦倒,淪為了一名低保戶?

更令人疑惑的是,劉漢清在上世紀就上了大學,當年以全鎮第二的優秀成績考上了哈工大建築材料系熱處理專業。那個年代的大學生的含金量非比尋常,畢業了有國家包分配。

他今時今日沒有工作,30年來僅靠400低保生活。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過活,閉關鑽研“數論”,成果卻不被認同

事情還得從他大三說起。那時他學習成績優秀,前途一片光明,傳說直到他在學校圖書館接觸到了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傳聞劉漢清看了書後,被陳景潤的事蹟深深打動了。不僅如此,他還迷上了數論。

從此以後,劉漢清對數論的痴迷一發不可收拾,一下子把學校圖書館裡有關數論的書籍看得乾乾淨淨。

本來,愛動腦筋、喜歡鑽研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旁人看來,劉漢清開始慢慢走火入魔。

為了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數論中,劉漢清開始逃課,到後來甚至不再參加考試。他的這些行為旁人都看在眼裡,同學們、老師們紛紛勸誡劉漢清。

但劉漢清的腦子裡只認數論,根本聽不進其他人的意見。

然而,按照劉漢清自己的說法,他這樣做既不是因為陳景潤,也不是因為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

面對記者的採訪,他說: “因為數論裡的很多東西是美的,數字、數字規律是有美感的。”

似乎他將將這輩子獻給數論是註定了、無可更改的必然。

日子一天天過去,劉漢清當初的同學們一個個按部就班地畢業、工作。他卻因為荒廢學業不得不肄業回老家。

到這裡,劉漢清似乎是一種反面教材。明明有著大好前程他不要,他是不是瘋了?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過活,閉關鑽研“數論”,成果卻不被認同

甘守30餘年寂寞

回到家中的劉漢清對自己的數論夢仍不死心,他簡陋的床頭邊是一隻米缸,上面放著一摞摞他最愛的數論書籍。他仍是每天刻骨鑽研自己的學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據透露,劉漢清從小就是家裡用心培養的讀書苗子,雖然出身農村卻不會幹一點農活。記者聽聞他的事蹟去採訪時發現,如今的他幾十年過去仍然是不事生產,雙手白白淨淨。

大學同學陳國營跟劉漢清關係不錯,陳國營很看重這個一門心思撲在數論上的狂人。

1989年3月,在美國留學的陳國營,幫助劉漢清把他辛苦寫成的論文翻譯成了英語,公佈在互聯網上。

但是一位芬蘭的赫爾辛基大學數學系的博士發現了劉漢清的論文,看完後指出了一堆錯誤。博士認為劉漢清搞錯了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這篇論文不具備發表的水準。

劉漢清託陳國營回覆了博士,但是並沒有收到回覆。此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這份論文的紙質版更是在不久後丟失了,所幸劉漢清保留下的儲存論文原件的硬盤還在。

不僅如此,劉漢清之後陸續發表的一些論文根本得不到國內數論權威人士的承認。

今年已經56歲的劉漢清,對數論的研究已經超過30年,依舊一事無成。

家人曾想讓兒子出去工作,但是在幾份短暫的工作經歷後,劉漢清徹底放棄了外出工作的念頭,轉而把自己封閉起來。

劉漢清依舊不做任何工作,偶爾會做做飯,全靠父母供養,家裡面的房子一度年久失修。

十幾年前,劉漢清的身體開始出問題,他選擇放下研究數論的任務,一放就擱置了10年。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過活,閉關鑽研“數論”,成果卻不被認同

來自往日同學和路人的關注

與劉漢清做過同班同學的不少人,如今都已經功成名就。得知老同學現在的不幸遭遇,許多同學自發地去探望劉漢清,還給他一些物質上的幫助。

隨著新聞媒體的日益壯大,類似“北大畢業生賣豬肉”這樣的新聞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劉漢清的事蹟也被許多新聞媒體挖掘出來,還上了報紙。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過活,閉關鑽研“數論”,成果卻不被認同

有人採訪過劉漢清的一些較熟悉的同學,他們都表示儘管劉漢清生活不好,但他總是自得其樂,精神世界並不貧窮。

為此,也有不少人認為對劉漢清不應該指指點點,這只是他個人的選擇。反觀我們現代社會的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但是,在以劉漢清的事情為噱頭,追求獵奇效果的媒體宣傳下,也有不少人認為劉漢清就是發神經,不值一提。

其實,不管這些說法是對是錯。在新聞的曝光下,越來越多的同學和有心人幫助了劉漢清的生活。

劉漢清家中破敗的房屋在他們的幫助下得以修繕,總算是有瓦遮頭。

而真正的劉漢清,也不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種絕世高人或者瘋子一樣,他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儘管他跟大多數人不太一樣。

劉漢清從來不抗拒記者的採訪,也經常與拜訪他的人交流。

30年不工作,靠400低保過活,閉關鑽研“數論”,成果卻不被認同

2017年,劉漢清向別人透露,他打算在家鄉找份工作乾乾,緩解下生活的困難。

他也不會放棄自己的數論路,他正打算陸續恢復自己的研究,對自己以前所寫的論文做回顧。

劉漢清堅定地認為,一旦他再次整理好自己的論文,成功指日可待。

如今的社會變得越來越浮躁,理想似乎變得越來越奢侈。劉漢清這樣的人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他身上的堅持卻能帶給我們思考。

人生於世,真的有幾件事可以為之奮鬥終身呢?也許我們不一定有什麼遠大力量,只想過好當下。

但我們仍要對未來充滿希冀,為明天終將到來的太陽而憧憬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