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想見你》談談: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嗎?

想見你: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嗎?| 思維實驗


從《想見你》談談: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嗎?|思維實驗

作者公眾號:顧而言之 (id: whatGsay)。更多思維乾貨定期分享中,歡迎關注我。


週末看完了熱播的《想見你》,我的一個感受是:這似乎是關於靈魂伴侶的故事。


兩個靈魂穿越不同時空,在相貌相同的載體之下卻呈現出不同的狀態,而彼此能夠透過軀體看到內在不一樣的靈魂。


就好像女主黃雨宣第3次穿越失敗,被她穿越身體的女二陳韻如把黃雨宣靈魂關進了水晶房子,只能看女二冒充自己的時候,卻被男主李子維通過言談舉止的不自然而識別出女二的騙局。


於是很多評論說:這一場愛情故事從來都只是李子維和黃雨萱之間的故事,似乎給存在靈魂伴侶這個結論做了更好的呼應。


我一開始也為這個故事感動,但後來想想:如果李子維只是通過對方一些不自然的舉動、對待事情不一樣的關注點、和筆跡的不一致而猜出對方不是黃雨宣,那真的能說明他們是靈魂伴侶嗎?


於是我有了以下三個問題:

1. 什麼是靈魂伴侶?

2. 人們是怎麼有靈魂伴侶這個概念的?

3.靈魂伴侶真的存在嗎?


從《想見你》談談: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嗎?|思維實驗


那我們來看一下到底什麼才是靈魂伴侶


我簡單歸納了一下:靈魂伴侶是可以無視肉體的存在,彼此心心相印,完全能夠互相理解,並且相愛的兩人,或者說是能看到對方靈魂的人。


上面的定義好像還是不夠精準。


在一種常見的分類法中,一個人包括肉體,心靈,和靈魂三要素。如果可以無視肉體的存在,那除了肉體,至少還有心靈和靈魂中一種需要是不變的,不然無法識別。


心靈代表的是人的情緒模式,比如說面對一個挫折,陳韻如可能會沉默不語,甚至感到壓抑和灰心喪氣,而黃雨萱可能則讓情緒更快的過去。


這種面對同樣的事物卻產生不同的情緒的反應的情況,在這個劇裡展現的是非常明顯的,也因此會有陳韻如內向陰鬱,而黃雨萱樂觀開朗這樣子明顯充滿對比意味的評價。


劇中的李子維以及莫俊傑之所以能分辨出陳韻如和黃雨萱之間的差異,也是源於兩者的行為舉止,以及基於這些行為舉止抽象出來的性格。


可惜這類性格的描述是屬於情緒類描述,指的是不同的人在應對同樣事物產生的情緒狀態,也就是說在這裡,這個劇情所區別出來的兩者之間的差異其實是在心靈層面的,是人的情緒模式。


而至於考試的筆跡不一樣,這隻能算作物理層面的情況。如果黃雨萱穿越到一個跟自己長得完全不一樣的人身體裡,那就會出現肉體不一樣但是靈魂一樣的情形,也就是說筆跡不一樣靈魂也有可能一樣,因此筆跡不足以成為區別靈魂的證據。


那麼,下個問題是:什麼是靈魂?


從《想見你》談談: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嗎?|思維實驗

在宗教概念裡,靈魂是超越人類意識或者超越自然規律(即生死)的存在。


在古埃及和一神教裡,靈魂是永存的,但不是永生的,靈魂不會覆滅,但是在人死亡之後,他可能會沉寂一段時間,到恰當的時候再能夠復生,因此不是永遠生活著的。


印度佛教裡其實是沒有靈肉二元分一說,釋迦摩尼最早對是否有靈魂並沒有做任何說明,因果輪迴裡描述的只是業力而非靈魂


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慢慢的就出現了靈魂一說,但即便如此,南傳佛教依然不承認會有靈魂。這是因為佛教教義的核心是沒有永遠不變的物體,那麼如果靈魂是永遠不變的,就不會有基於這種定義的“靈魂"。


基督教義的各個主流學派是相信有靈魂一說的,因為在人死以後,他的靈魂會受到上帝的審判。但是對於靈魂是如何形成的卻有不一樣的說法,有的是說上帝創造的,有的是說源自父母,還有的說,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經有靈魂了。


在伊斯蘭教裡,所有的靈魂都是阿拉真神所創造的。而在印度教和耆那教裡,靈魂 (jiva) 存在於大地上的每一個生物,不光只是人之中。一束草,一木皆有靈魂。


從《想見你》談談: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嗎?|思維實驗


從哲學的體系上來說。柏拉圖認為靈魂是人的內在主導的人一切的思想行為,是可以不斷重生的。


亞里士多德則強調了靈魂的實用性功能,他認為靈魂的作用就是組織一切事物來幫助人完成他自我實現的目的,比如說完成吃飯呼吸,或者是創作思考等行為。亞里士多德流派關於靈魂是否是永恆這個話題有很多爭議的說法,沒有通用的結論。


康德則認為:沒有辦法證明是否有永恆的存在,也沒辦法證明沒有永恆的存在。我們只能說的是,在物質層面上無法斷定靈魂所具有的屬性和特質。


科學家也做過很多實驗來確定是否有靈魂的存在。


其中最有名的,是1901年一位名叫鄧肯的醫生做的一個關於靈魂有多重的實驗,雖然他得出結論是靈魂有21克重,但這個實驗因為後續實在沒有辦法重複,而且所用的樣本只是一個病人,從而無法作為科學實驗得到驗證。


現在的腦科學能觀察到的是:根據人的不同思維活動情緒狀態,大腦中會有不同的區域聯動或者獨立的發生變化,但這些依然無法證明是否有一個永恆不滅的靈魂存在。


既然從宗教從哲學從科學上都無法很確切的定義靈魂是什麼,那麼靈魂伴侶這個詞語到底是哪裡來的?


從《想見你》談談: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嗎?|思維實驗

根據維基百科上記載,靈魂伴侶指的是一對有非常強烈的連接,其強度遠超於其他人的伴侶。


靈魂伴侶的英文詞語(soulmate)最早出現於英國詩人Samuel Taylor Coleridge 在1822年寫的一封信中。


隨後有一些宗教流派對這個概念進行了詮釋。其中比較突出的有兩派:


根據神智學的理論,上帝最早創造了同樣有男性和女性特徵的靈魂,然後因為業力(有些地方指過錯)靈魂被分成了兩半,各自會尋找另一半,當所有的業力都清除以後,靈魂就會重新團聚。


新時代運動的領導人先知伊麗莎白·克拉爾則說,靈魂伴侶是指兩個一起曾經度過很多輩子的人。而每一輩子他們的關係可能是戀人,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合作伙伴,關係非常親密,就像是兄弟姐妹一樣。


梳理了那麼多,我大致可以知道我為什麼會形成對靈魂伴侶的概念了:


“脫離肉體羈絆“這一點是源自於各類宗教的影響;“心心相印,互相理解”這一點則是源自於新時代運動所推廣開來的一些文化影響; 在這些社會和文化影響下加以一些羅曼蒂克的想法,再把探討的範圍加以縮小到戀人關係裡,也就形成了我腦中的靈魂伴侶的定義。


弄清楚來源和定義以後,下一個問題就是它真的存在嗎?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我當然是希望有靈魂伴侶的存在,因為那樣就意味著一種獨特性和親密感。


獨特性是在於你知道居然有一個人跨越了很多時空,依然是和你在一起。而親密感也正是源於這多生多世的相伴而積累的。這些都是為了解決人對於生存是為什麼的困惑,以及自我孤獨感的滿足。


更深度的挖掘一下,靈魂伴侶這個概念給的人一定很大程度上的安全感。安全感在於你知道有人會對你不離不棄,你也知道無論多麼困難,總會有一個非常合適的人等著你,而和這個人的相處似乎不需要你做任何努力


也就是說,我的很多缺點能被包容,我可以做我自己,無論這個自我有多麼不好。 在劇中,這剛好也是女二陳韻如的底層心理訴求。


但是如果拋開美好的個人願望,從心理學和行為學角度上來思考一下,靈魂伴侶在實操上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從《想見你》談談: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嗎?|思維實驗


回到我們開篇提到的《想見你》。


在這個劇裡,理論上黃雨萱和李子維是多次循環中的靈魂伴侶。如果從多生多世這個角度上來說,他們的確滿足了這個條件。


但是你也可以看到他們之間的相處模式並沒有達到心心相印的狀態:在第1次輪迴中黃雨萱會因為自己想要去上海工作而主動提出分手。


也就相當於她並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決定會對當時已經穿越過一次的李子維造成多大的痛苦。這就從某個角度反駁了靈魂伴侶這個概念隱藏的一個重要內涵 ---彼此會非常相愛不放棄。


直到她因為李子維飛機失事以後,過了兩年生不如死的生活,才在無意的一次次穿越中下定勇氣,去珍惜並改變過去。


因此我覺得這個劇很實在的一個地方,就是並沒有美化所謂的靈魂伴侶的概念,而是讓你看到,之所以可以把他們稱為靈魂伴侶,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去和爭取才慢慢形成。


那樣子的痛苦讓黃雨萱懂得更好的珍惜面前的李子維,也讓李子維從最早一個特別自戀自大的男孩成長為願意為愛默默奉獻16年、承受著守著心愛的人而不能相見的痛苦、甚至搭上一般明知道永遠不回去的飛機也無怨無悔的成熟男人。


而這樣的設定從人性上來說才是對靈魂伴侶更好的詮釋。


請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找到一個人,你說什麼他都能明白。你要做什麼他都能理解。時間長了以後。他的這些善解人意、心心相印的舉動,你也就習以為常了。你也許反而就會要去追求那些更加刺激,或者更加容易起矛盾的人和事物了。


這就是人在親密關係中因為人性造成的最常見的誤區。


張愛玲有段文字對這種心態描寫的特別貼切: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玫瑰就變成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玫瑰還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玫瑰就是衣服上的一粒飯渣子,紅的還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有解決辦法嗎?


李子維:19歲的他經歷了陳韻如的死亡,從而失去了黃雨萱,後來又經歷了車禍,瞭解到最好朋友的慘痛死亡,才能夠在穿越之後,終於下定決心不顧一切追求黃雨萱來改變曾經的過去。


而在劇中這樣子的輪迴發生過了好多次。每次雖然都不能改變過去,但是有趣的是每一次輪迴中的李子維,都比上一個輪迴中要更加勇敢,也更加懂得珍惜。


這樣糅合著生與死一次次輪迴,伴隨希望的升起與破滅的情形,才是能夠打破那白玫瑰與紅玫瑰詛咒的唯一方法。


從《想見你》談談: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嗎?|思維實驗


人性是需要變化的,人性是會變化的,這也是事物無常的法則。佛教裡雖然沒有說靈魂這個概念,但卻包括了對於生生死死、變幻無常這樣世界法則的理解。


我不知道這是人性為了適應這世界的無常,而發展出對於變化的渴望;


還是世界的無常,本來就是人性無常的一個外在投射。


所以當你對一個人一見傾心,覺得自己是遇到了靈魂伴侶的時候,也許你看到的只是17歲的李子維看到黃雨萱的一部分。


這些部分不是黃雨萱的全部,也不能預測她未來的變化,因此它不能解釋27歲的黃雨萱會為了一份上海的工作而提出和多年的戀人分手;也不能解釋第四次穿越回去的黃雨萱,會為了挽救其他兩個人的性命、打破這輪迴,而犧牲她與李子維不易的戀情。


無論是李子維黃雨萱還是陳韻如,都是一個個複雜的多面體。每個人不可能100%瞭解另一個人。即便當下可以, 17歲的他、27歲的他、和37歲的他也會有很多的不同。


這些不同是由後來的經歷所塑造而成的。所以除非你能夠保證你和你的靈魂伴侶在以後的歲月裡會按照同樣的方向去發展,不然必定會有對方更多複雜的面相呈現出來,更多不同的發展路徑呈現出來。


這些會導致你們之間彼此的不理解和爭吵,從而失去了靈魂伴侶的感覺。


我們很多時候對靈魂伴侶的渴望,更多的是一種:我不需要努力也能獲得一份獨特只屬於我的愛情的渴望。


而這個不用努力的前提就已經能毀掉靈魂伴侶存在任何可能性


因為你真正在鬥爭的對象,是你的人性和世界無常的事實。


就像陳韻如最後理解到的:並不是這世界對她不好,而是她對這個世界期望過高


因此,沒有所謂的靈魂伴侶,有的只是經歷過一次次失而復得以後的珍惜,和在這種珍惜中才能凝萃出來的一份恆世不變的感情。


所以,請珍惜你身邊的人。


從《想見你》談談:世界上真的有靈魂伴侶嗎?|思維實驗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baidu,sina,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聯繫我:[email protected]

作者公眾號:顧而言之 (id: whatGsay)。更多思維乾貨定期分享中,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