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平原千年以來的興衰史,以及興衰的原因

渭河是我們“母親河”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發源於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渭河全長818公里,流域面積有134766平方米,渭河可以說是關中地區的“母親河”。

渭水衝擊而成的渭河平原地區在古代《史記》中就有記載,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

渭河平原千年以來的興衰史,以及興衰的原因

《尚書· 禹貢》: “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會於涇。又東過漆、沮,入於河。”


經濟重地的渭河平原

在秦漢初期,關中地區就是中國的經濟重心。在農業社會時期,衡量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標準就是農作物種植情況,而渭水造就的關中平原洽洽符合農耕時期農作物的種植,這就促使了關中地區在農耕時期的歷史地位,“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這是一段《漢書·食貨志》記載,由此可見當時渭河平原的富饒程度絲毫不亞於江南魚米之鄉。

軍事要地的渭河平原

關中地區在歷朝歷代來說都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這主要仰仗於地理位置優勢,在《史記》卷七九中又借范雎之口對秦地的“四塞”進行了具體解釋:“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帶涇渭,右隴蜀,左關阪,奮撃百萬,戰車千乘,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這簡單直接地告訴了我們,古人早已對於關中地區的地理位置優勢有了一個清晰明確的認識。尤其對於古代戰爭武器落後的情況下,更加要仰仗與地理位置,所以從西周始,先後有秦、西漢、隋、唐等10代王朝建都於渭河平原中心,歷時千餘年,這也是看中了其優越的地理位置。

渭河平原千年以來的興衰史,以及興衰的原因

《史記·貨殖列傳》中也說:“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渭河平原夾持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脈之間,中間又有渭水流過,不管對於農耕時期我們的古人來說,還是現代經濟高速發展的我們來說都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地理位置。渭河平原是一個工,農業和文化高度發達地區,全國重要麥、棉產區。小麥佔耕地面積50%左右,棉花主要分佈於涇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區,植棉區由西向東轉移,是陝西省重點產棉區。

在朝代更迭時期,有三次歷史事件造成關中地區人口開始南遷對於關中地區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第一次、永嘉之亂,永嘉之亂,西晉後期政權衰弱,經濟破敗,匈奴軍乘機攻破晉都,俘虜晉帝,最終使西晉滅亡。

第二次、安史之亂,中原塗炭,河南、河北、陝西的漢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第三次,靖康之恥,天子蒙塵,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

這三次基本都是由於國家政權衰弱,經濟破敗,導致連年的戰事導致民不聊生,中原地區人口開始到處流亡,這對於中原地區,尤其是渭河平原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

渭河平原千年以來的興衰史,以及興衰的原因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

位置因素以及環境對於渭河平原發展也是一個制約

關中雖然是四塞之地,但這也成為了制約關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四面環山雖然安全,但這給對外聯繫造成了極大的不便。隨著商品貿易的逐漸開展,這一弊端則被放大化,交通的制約造成渭河平原地區的商品貿易無法發展,外加前面我們說到的人口南遷,為南方地區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導致經濟中心從漢唐開始南移,但是古代中國的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但是北方仍然是政治中心。

秦漢初期時候,我國北方的降水,以及土壤情況還視比較好的,但是到後來,土的的沙漠化,降水的減少,已經不再適合農作物的耕種這更加制約了關中地區的經濟發展。


渭河平原千年以來的興衰史,以及興衰的原因

時民有歌曰:“田於何所?池陽穀口。鄭國在前,白渠在後。舉鍤為雲,決渠如雨。涇水一石,其泥六鬥。

不管是時代怎麼變遷,渭河平原始終有著不可代替的角色。雖然不像其他大的平原一樣,但是他還是千年如一日滋養著關中兒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