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大山裡的羌藏銀匠:金銀“繡”興衰 百年工藝傳

47歲的薛玉玲是甘南舟曲和迭部一帶,為生活在大山裡的羌藏民族打藏飾的唯一“銀匠”。她是家族第五代傳承人。

藏飾一般以天然寶石、動物骨骼、藏銀、藏銅手工製作。藏飾的材質、圖案多被賦予吉祥的寓意,帶有濃郁的藏傳佛教色彩。在藏區,佩戴奢華藏飾,不僅展現美,更象徵著富有和高貴。按傳統習俗,藏飾更與藏地萬千家族的榮辱興衰息息相關。

薛玉玲生活的舟曲縣花年村,在兩山夾一河的大山腳下。經常有藏民跋山涉水慕名而來,為即將出嫁的女兒、為過門的兒媳婦,或為寬慰年邁的老人,風塵僕僕地來找薛玉玲。“從頭到腳都可佩戴,種類非常多,工序更是繁雜,最簡單的工序也得上百道。”她說。

薛玉玲自小隨父親學打藏飾,已三十年有餘。“這是祖上傳下來的技藝,一般是傳男不傳女,更不外傳。”近日,她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回憶,家中生下七個女兒,最終父親選了她傳承,招了女婿,一輩子在家捶捶打打、鏨刻、鑲嵌,焊、燒、煮、洗……

盛行於舟曲縣白龍江上游和迭部縣下迭地區的羌藏首飾,分頭飾、耳飾、領飾、髮辮飾、胸飾、手飾等。記者在薛玉玲的工作間看到,頭飾有賀澤(銀圈)、戀尕;耳飾有娜魯;領飾有云五;髮辮飾有尼度茲(銀錢);胸飾有尼嘠歐、殼胡(針筒),項茲壺(口鉉琴套);手飾有德歐(手鐲)、澤喜(戒指)等等。

據舟曲縣官方介紹,這些古老、精美的藏飾記錄了這個地區羌藏民族對宗教信仰、民間智慧、神話傳說、萬物起源、族群記憶等的樸素表達,佩戴的傳統習俗延續至今依然興盛。

如今,藏區生活條件好了,農牧民經濟寬裕了,找薛玉玲的人更多。二十多年前,一對“尼度茲”1000元(人民幣,下同)左右,現在已是8000多元。一套下來,最便宜的價格也得三五萬元。

“先用炭火把金銀板高溫加熱,再砸花、包金、鏨花,還有做各種邊絲,全用是手工拔絲,最後鑲珠後在熱水中煮沸洗滌,確保顏色明亮。”薛玉玲說,由於工藝極其複雜又辛勞,自己的三個女兒起初並不熱衷繼承這門百年技藝。不過最終,大女兒傳承母親衣缽,目前正在家中學習這套純手工的打藏飾技藝。

薛玉玲認為,自己一生為淳樸的藏民披金戴銀,指尖“繡”金銀,也見證了藏區翻天覆地的變化和萬千家族的榮辱興衰。她說,即使在最艱苦的日子裡,所有來找她的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是一份充滿民族記憶的幸福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