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建武元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于河北鄗城登基为帝,是为东汉,经过十二年的统一战争后,克定天下,结束王莽政权以来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大一统王朝——东汉王朝(25年-220年)。东汉王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前期虽有光武帝的

“光武中兴”,汉明帝和汉章帝的“明章之治”,汉和帝的“永元之隆”,将东汉国力推向全盛,但是这几位皇帝之后,也就是东汉王朝的中后期,大都是是幼主即位,皇帝年幼自然会伴随着外戚干政、后宫听政、宦官乱政等乱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东汉走向衰弱的原因。

但是通过对东汉王朝历史的研究,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叛乱亦是其灭亡的一大原因,为什么这么说,东汉王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羌人爆发的叛乱多达数十次,几乎“陪伴”了整个东汉王朝,在羌人长达百余年的武装叛乱下,沉重的打击了东汉王朝,使东汉王朝走向了灭亡。让我们来一起探寻这长达数百年的羌人武装暴动吧。

东汉羌人的来源

羌族是中国西部极为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在《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羌族在商朝时期,就建立了类似于周国那样的“方国”,臣服于殷商,并且在周国灭商的过程中,还参与了灭商战争。

表明其在历史发展中,是与汉族相结合共同发展的民族,是区别与匈奴这样的入侵外族。随后,羌族在发展中不断与汉族融合,学习了汉族先进的文化,甚至在春秋战国时期建立的义渠国(领域包括今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河套以南地区)。

从周秦到到汉武帝时期,羌族的生活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以河湟流域为中心包括今天的甘肃、四川北部等广大地区,到了汉武帝时期,大量羌人被汉武帝迁往凉州金城郡,从此羌人陆续迁居塞内,与当地汉人杂居,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这便是东汉时期凉州羌人的来源。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羌人世代居住在河湟流域

羌人在东汉时期爆发持续叛乱的原因

统治者暴力的迁徙政策威胁了羌人的生存

周秦到武帝时期,羌人的活动范围都在河湟流域的水草地上,而汉武帝时期,为了打通往西域的大道和隔绝羌胡(避免羌族与匈奴等势力联合),公元前111年,武帝派十万大军将羌人残暴的逐出湟中,把大量汉人迁徙到湟中居住,同时设置护羌校尉来管理羌人。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

而到了汉宣帝时期,陆续有塞外的羌人迁徙到湟中地区,还有原来被汉武帝逐出湟中的羌人也陆续回到湟中,汉宣帝立刻派大军六万,再次将残存在湟中地区的羌人逐出,并把羌人开垦的土地田亩改为屯田,收为朝廷管理,迁徙汉人到那里居住。

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子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畔之渐。——《前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

王莽政权末年到东汉初年,大被逐出湟中的羌人,又陆续回到了湟中地区,东汉初期有大臣建议放弃湟中,将其归还羌人,但是统治者为了利益,刘秀并没有接受,反而派大军抢夺羌人的谷粮畜产,并将十万户羌人再次逐出湟中,将其再度迁往凉州。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护羌校尉,持节领护西羌,始设时有临时差遣的性质

湟中地区是羌人世代居住的地方,羌人以畜牧业为主,而湟中地区肥美的水草地亦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凉州地区并不适合羌族人民的生存,而两汉时期统治者不顾羌族人民的死活,以绝其根本的灭绝迁徙政策,多次将羌族人民逐出湟中地区,放纵兵士掠夺其土地财产,两汉政府这种灭却政策将羌族一步步往绝路上逼,面对两汉政府的步步紧逼,东汉初期拥有一百五十多个部落,人口多达一百多万的羌族奋起反抗东汉政府。

东汉时期的对羌族的民族压迫政策

羌族是参与了汉族的历史发展进程,而到两汉时期,汉族成为正统,并没有实行合理的民族团结政策,反而将羌族这“化内之族”视为化外之人。而遍观两汉时期成书的史书,对羌人的称呼是“狼人”、“禽兽、“丑虏”、“羌虏”等。这就是两汉时期的统治者对羌人采取民族压迫政策的佐证,这就说明了统治者在意识形态里就认为羌人是下等民族,是该遭受压迫与奴役的。

所以说,在两汉时期羌人比普通的汉族人民,遭受的压迫与剥削更为严重。

是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使行诸羌,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前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

羌人被强制迁往凉州,凉州地区因土地贫瘠不适合畜牧业的发展,所以羌人请求官吏让他们在湟水北岸水草丰沛时,渡河前往湟水北岸找寻汉人不耕种的土地放牧,就这样低声下气的请求,还被政府所拒绝,所以,两汉时期的对羌人民族压迫政策是相当残酷的。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公元前6年腊月初六-公元57年二月初五),字文叔

王政修则宾服,德教失则寇乱。天子朝政清明,四夷就臣服;天子失去德政和教化,四夷就入侵作乱。不以德政来教化羌人,对羌人实行平和的招抚政策是不会永远平息羌人的叛乱,而东汉政府似乎铁了心要灭绝羌人,到了汉桓帝时期,东汉王朝已经日薄西山,面对规模更加庞大的羌人叛乱,朝中大臣张奂、皇甫规就曾建议朝廷对羌人采取招抚政策,但是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甚至护羌校尉皇甫规想招抚羌人,以“货略群羌”政策安抚羌人情绪,结果被朝廷以贿赂羌人的罪名抓捕入狱,可见,就算被羌人叛乱耗尽了元气的东汉王朝依然不改变政策,依然对羌人实行压迫政策。东汉王朝一直对羌人实行压迫政策,羌人则在整个东汉王朝时期都在叛乱。

东汉将领的贪婪

而到了东汉时期,政府甚至公然支持军队抢劫羌人财物,杀害羌人

,这样对待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羌族是非常危险的,要知道在东汉初年全国总人口才两千多万。政府的这种压迫政策也助长了官吏对其的横征暴敛。

起初,东汉初期对羌族的压迫,激起羌族的反叛,而面对羌族的反叛,东汉政府就是实行残忍的镇压,并不从自身考虑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导致国家的高官将吏一昧的攻杀羌族来为自己博取功名,甚至对一些已然归附的羌人,这些将吏都要将其慢慢逼反,从而达到以征剿羌人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筹码的目的,在整个东汉中,许多将领的升官发财之路都是有羌族人民的尸骨堆砌而成。

这些将领中,以邓骘(《东观汉记》作邓陟 ,?—121年,字昭伯。)、段颍等为代表,这二位就是从与羌人打交道的官职上,一步步从征剿羌人的过程中,掠夺其羌人财富使自己大富大贵,建立功业使自己官职一步步得到升。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邓骘( ?-121年),字昭伯。

假人增赋,借奉侯王,引金城缣采之珍,征粮粟盐铁之积。——《后汉书.西羌传》

这便是是对这些将领掠夺羌人最直接的证据,这仅仅是掠夺财富,对羌族的人民也是实行残忍的屠杀,就单单拿段颍这个例子来看看整个东汉王朝是如何对待羌人叛乱的。

延熹二年(159),段颍迁护羌校尉,大破烧当诸羌,斩首二千级,俘获万余人。,延熹六年,段颍再为护羌校尉,率兵进讨诸羌,辗转山谷,无日不战。永康元年(167),终于将西羌平定。共斩首二万三千级,俘获人口数万,得牛马羊等牲畜八百万头,以功封都乡侯,食邑五百户。建宁二年(169年),又平定东羌,共经一百八十余战,斩首三万八千六百,获牛马牲畜四十二万七千五百余头,开销军费四十四亿,拜破羌将军,封新丰县,食邑万户。

从段颍平羌乱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几乎没有对羌族人民进行招抚,全是对羌族人民进行残杀,将领的这种残杀方针,恰恰是东汉王朝国家意志的体现。

东汉王朝对羌人实行“绝其根本,不能使殖”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这“绝其根本,不能使殖”的理论就是出自段颍之口,这样的政策反而更加坚定了羌族人民反抗意识,激发了羌族人民的连续起义,使羌族反抗东汉的斗争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

这种错误的民族政策,使将领错误的追随,而应对羌人叛乱实行羌人叛乱,不仅没有从根本上遏制住羌人连续不断的叛乱,反而造成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形势,导致东汉王朝国力的衰弱。甚至宋代的司马光都评价东汉对待羌族叛乱所采取的残杀政策是错误的,以专以多杀为快的政策是御之不得道的。

东汉豪强和官吏对羌人的奴役

当年光武帝刘秀将河湟流域的羌人强制迁往凉州地区,从而就出现了羌人与汉人杂居的现象,当地的官吏与豪强在奴役当地的汉族人民时,也欺压着內迁而来的羌族人民。

诸降羌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后汉书 西羌传》

这些归降东汉王朝的羌人,需要负担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这就不免当地官员对羌人的沉重剥削,毕竟东汉王朝的意识形态就是将羌族划为下等民族。而且东汉王朝也经常征发这些羌人执行戍边和作战等任务。

比如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东汉王朝决定撤回西域都护和西域戍边田卒,汉安帝派遣骑都尉王弘强迫征发金城、陇西、汉阳三郡的羌人前去掩护。但是当地的羌人不愿意远征,但畏惧东汉军队,无奈出征,大军到达酒泉时,羌人趁大军不备大肆逃散,各郡县居然立刻做出反应,相继派军队捣毁羌人的居所,导致原本互相攻伐羌人部落迅速组织军队联合对抗东汉朝廷。从这里就可看出,东汉王朝奴役羌人是违背羌人的民族意志的,所以说,羌人饱受东汉豪强官吏的奴役,也是其反叛的一大原因。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羌人起义特点,时间长,规模大

朝规失绥御之和,戎师骞然诺之信。其内属者,或倥偬之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塞候时清,则愤怒而思祸;桴革暂动,则属鞬以鸟惊。故永初之间,群种蜂起。——《后汉书 西羌传》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评论羌人叛乱时,就曾说东汉豪强对羌人的压迫,也是导致羌人反叛的原因。羌人一旦起来反抗,就是当地豪强也就是当地武装自发组织起来,残忍镇压,将羌族妇孺老幼都没入为奴。所以当地豪强对羌族的奴役与压迫也是激发这一民族矛盾的根因。

羌人起义的过程

羌人起义的特点就是持续时间长,起义次数多。从东汉建国开始到东汉亡国,都可以发现羌人叛乱的踪迹,可以说如影随形陪伴了整个东汉王朝。接下来就来看看东汉历史上有些规模的羌人起义。

东汉初年的时候,北方赤眉大起义,羌人纷纷起义,到了建武九年(公元33年),金城郡的羌人再次起义,此时班彪向光武帝刘秀建议,

说出羌人叛乱是因为凉州地区的豪强官吏对羌人欺压与奴役,造成羌人不满,应立即恢复以前对羌人的管理制度,对其安抚。光武帝立即任命牛邯为护羌校尉,持天子符节保护羌人。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绿林赤眉起义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发生的农民起义

但是这种欺压羌人的状况还是没有改变,建武十年,先零的酋豪与其他部族的羌人相勾结,再次入侵金城、陇西,朝廷派中郎将

来歙等人攻打来犯的羌人。十一年,先零羌又入侵临洮,陇西太守马援(马超先祖)击败先零种,使他们投降。这次战役,东汉朝廷以武力驱赶羌人到天水、陇西、扶风三郡。第二年,武都的参狼羌反叛,马援又打败了参狼羌,使其投降。在光武帝执政时期,也就是东汉王朝发展期,期间就爆发四次羌人起义,尤其是在建武十一年的那场起义,规模之大使朝廷震动,当时就有朝臣提出放弃破羌以西的广大地区,让羌人得以生存。

而到了中元元年(公元56年),武都的参狼羌反叛,杀害和掠夺官吏百姓,进攻武都,武都太守大败,后陇西太守刘盱派从事辛都、监军掾李苞率领五千人赶到武都,与羌人作战,屠杀千余羌人。

中元二年(公元57年),烧当羌步骑五千袭击陇西,太守刘盱率部截击,结果被羌人大败,官兵死伤五百余人, 朝廷派使者张鸿

统领各郡的军队攻打羌人,结果在允吾、唐谷交战,结果战败,张鸿和陇西长史田飒都牺牲了。负责戍边的羌人纷纷反叛,响应烧当羌,此战使东汉朝廷深患之,当即派遣马武、王丰、窦固等人率四万大军前去征剿,终因势力悬殊,羌人战败,马武因为官军死伤惨重,恼羞成怒,屠杀羌人四千余人,此战使羌人远遁。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马武(?~61年) ,字子张,南阳郡湖阳县(今河南唐河县)人。

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安夷县吏抢夺羌人妇女,勒姐和吾良两个部族当即出兵进犯边界,第二年,烧当羌首领迷吾聚集人马,率诸种羌起义,响应安夷附近羌人起义,金城太守郝崇在荔谷与迷吾交战,郝崇的部队大败,郝崇只身骑马得以逃脱,死者达两千多。之后迷吾率羌人部队五万余人进攻陇西、汉阳,最后被车骑将军马防、长水校尉耿恭率三万余官军打败,五千多羌人遭受屠杀,迷吾也率残余军队退守归义城。

章和元年(公元87年),护羌校尉傅育欲攻杀欲攻杀以投降羌人,但是苦无借口,于是想挑拨羌人内乱,然后趁乱攻杀,结果羌人识破傅育的计谋,反出塞外与迷吾部会合,傅育率部追击,被迷吾设伏大败,傅育本人也战死。

朝廷立即任命张纡

为护羌校尉,张纡到任后准备招降羌人,与八百多羌人头目会晤于临羌县,结果被张纡用酒灌醉,全部杀害。结果此举立刻激起羌人更大的叛乱,迷吾之子迷唐联合其他羌人部落进占大小榆谷,公元89年到公元101年,迷唐率部与官军多次交战,英勇顽强,迭获胜利,最后在官军的重重围剿下,迷唐的三万余军队被杀得不到两千,最后迷唐率部远逃西藏高原,依靠当地的发羌,继续抗争,公元110年,迷唐死,起义军也被瓦解。迷吾、迷唐父子二人的这场起义历时三十三年,要知道东汉享国才195年。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迷唐,烧当羌首领。羌王迷吾的儿子。

公元107年,汉安帝撤回西域都护和西域田卒,征发金城、陇西、汉阳三郡的羌人前去掩护,羌人不愿意远征,但是迫于东汉军事压力,还是一同前往,结果到了酒泉,羌人部队趁汉人军队不备,四散奔逃,各郡县发兵截击逃跑羌人,并捣毁他们的住所,在羌人部落进行屠杀,结果三郡羌人纷纷起义,东汉政府派车骑将军邓骘前去征剿,但是羌人对汉朝军队十分仇恨,虽然武器装备不好,还是打败了官军,使朝廷不能制。

当时先零羌首领滇零联合武都参狼羌、上郡、西河等地的羌人,切断陇道,进击三辅地区,公元111年,羌人起义军攻至河东、河内地区,威胁首都洛阳。东汉王朝惊恐万分,为了隔绝羌人,居然强制将离羌人占领区近的汉人迁往内地,汉人安土重迁的思想使其不愿意远离自己的故土,东汉政府居然派军队焚毁他们的房屋,割掉他们的作物,结果数万汉族人民在军队的驱赶下远离故土,沿途饿死者不计其数,结果,

汉人杜琦、杜季贡、王信等率领汉族人民联合羌族人民奋起反抗。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凉州是羌人起义的重灾区

公元115年,汉羌联合军队大败护羌校尉庞参的队伍,二十余万官军始终无法剿灭这支汉羌联合军队,人民的怒火已然无法扑灭,最后,东汉政府不得不收买刺客来刺杀起义军首领,

杜琦、杜季贡、吕叔都等首领相继被刺杀后,东汉政府当即征伐南匈奴的骑兵与汉军联合作战,最后,公元118年,这场历时十余年的汉羌大起义被绞杀。

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东汉政府派遣来机为并州刺史,刘秉为凉州刺史,这二人天性虐刻,到任后对羌族人民实行更加残暴的奴役,再次激起羌人规模更大的起义。永和五年,且冻、傅难等种羌联合进攻金城,并迅速与湟中诸种羌合兵进攻三辅、武都。东汉政府征伐各地军队共十万多前去征剿,以征西将军马贤为首领,结果官军大败,全军覆没,就连马贤的两个儿子也相继战死。起义军烧毁皇陵,再次惊动京师,政权岌岌可危,最后到了冲帝永嘉元年(公元145年)才将这场起义镇压下去,这场起义是东汉王朝元气大伤。

夷狄叛逆,赋役重数,内外怨旷,惟咎叹息。——汉顺帝

汉桓帝时期,公元159年,东汉政府屡教不改,再次激起羌人叛乱,派

段颍为护羌校尉镇压起义,段颍的残杀手段使羌人叛乱更加坚决和剧烈。羌人合力进攻凉州、三辅、并州,东汉政府见羌人起义不能平息,派皇甫规前去监军,免去段颍的职务,皇甫规到任后,先后诛杀和流放盘剥羌人官吏四百余人,招抚了羌人,使东羌叛乱平息,归降汉朝的羌人达二十余万人。当时,西羌叛乱不能平息,占据整个河西走廊,朝廷再次启用段颍这个刽子手,段颍花了五年时间将西羌叛乱镇压,但是段颍在西羌残忍屠杀,肆意掠夺,种种暴行再次激起东羌的反抗,段颍又花了两年时间将西羌叛乱镇压。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汉桓帝(146年-168年1月25日在位),字意

公元170年,这场历时十一年的大起义被镇压,在这期间,羌人与官军自春至秋,无日不战,这次战役耗费军费四十四亿,至此,东汉王朝经过这些羌人起义后,汉祚亦衰焉

最后黄巾大起义时,羌人再度起义反抗。

羌人起义的对东汉的危害

羌人起义对东汉的危害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羌人的起义持续时间长,规模大。

羌人起义几乎贯穿整个东汉王朝,使东汉王朝“自春至秋、无日不战”,战争带来的人员伤亡不说,更大是庞大的军费开支就已然让东汉王朝捉襟见肘,特别是东汉后期的羌人起义规模更大,让本来就遭受农民起义的东汉雪上加霜。就以东汉后期几次大起义为例,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的汉羌大起义,东汉王朝耗费军费二百四十余亿;永和元年(公元136年的)那场羌人起义,东汉王朝就耗费八十多亿;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耗费军费四十四亿。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凉州处于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

自羌叛十余年间,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还有许多没有列举出来的小型羌人起义,可以说,东汉王朝深陷羌人战争泥潭,活活被羌人战争给拖死,最后东汉王朝在内地农民起义和凉州地区羌人起义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走向灭亡。

而羌人本就是游牧民族,这种运动作战十分适合羌人,这就造成了羌人起义不能完全清剿,所以羌人时而投降,时而叛乱,让东汉政府十分苦恼;而羌人到后期的起义规模越拉越大,一方面是凉州地区的汉族人民也加入,另一方面得益于羌人的婚俗传统,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后母,兄长死了,弟弟可以娶嫂子,所以羌人部落几乎没有鳏夫寡妇,这就保证了羌人人口数量的增长,持续增长的人口,让羌人能够持续反叛。

而另一方面的危害表现在,以平羌为由来扶植凉州地方豪强,造成地方割据,其中以董卓为代表。

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不可遏制,皇帝便实行扶植新藩镇来遏制旧藩镇,这种政策无异于饮鸩止渴,新藩镇势力过大,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东汉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贯穿整个东汉王朝的羌人起义

东汉也实行了这种饮鸩止渴的政策,到后期时,朝廷已经无力遏制羌人起义,就开始扶植凉州地区的地主豪强,让他们平定羌人起义,毕竟他们与羌人打交道更多,作战经验丰富。这时候,作为平羌专家董卓就开始慢慢崭露头角,最后官居凉州刺史,董卓在平叛过程中收编汉羌起义部队,就是后来的西凉军,朝廷也遏制不了董卓势力,最后董卓进京,给予东汉王朝最后一击,将东汉王朝连根拔起,化为枯木。

浮人语

羌族人民的起义虽然有一部分是由羌人头领煽动民族反动仇恨,对汉族人民造成伤害,破坏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大部分是是反抗东汉王朝的压迫而进行的革命战争,是东汉时期人民反抗王朝压迫的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持续数百年的起义,时间很长,斗争十分剧烈,虽然最后都被残忍镇压,但也大大削减了东汉统治力量,而在这数百年里汉人和羌人一起反抗了东汉后期的黑暗统治。东汉王朝为了维护其将要崩溃的统治,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在羌人长达百余年的反抗斗争下,鼓舞了内地汉族人民反抗东汉王朝的斗争,加速了东汉王朝的崩溃。


参考文献:

《后汉书 . 西羌传》、 《后汉书 . 段颍传》 、《后汉书 .马援传》 、《后汉书 . 光武帝纪》 、《后汉书 . 马武传》、 《后汉书 . 肃宗孝章帝纪》、 《后汉书 . 孝安帝纪》、 《后汉书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 、《后汉书 .皇甫规传 》 、《后汉书. 庞参传》、 《后汉书 . 马防传》、 《后汉书 .邓训传》 、《后汉书 .张奂传》、《后汉书. 孝桓帝纪》、《后汉书 .朱晖传》、《后汉书 .梁统传》《后汉书. 郡国志》 、 《后汉书 . 仲长统传》、《汉书 .地理志 》、《后汉书 .董卓传》、《汉书 .赵充国传》、《晋书 .江统志》 、《资治通鉴. 卷五二》、《资治通鉴 .卷五六》、《通鉴纪事本末 .诸羌叛服》、《华阳国志 .蜀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