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一个滴血的馒头,两个无辜的孩子,一场黑色的悲剧

精神上的麻木,比肉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狂生重读鲁迅》系列第四章

《药》是 鲁迅小说集《呐喊》中最悲情的一篇。

华老栓和妻子大半辈子都在省吃俭用,就为了买药医治得了痨病的儿子;他们的儿子小栓身患痨病,身体一天比一天瘦弱,终日止不住的咳嗽;夏瑜是革命的拥护者,他想唤醒沉睡的同胞们,却被同族的夏三爷举报而被官府抓住砍头示众……

一个字贯穿全文,那便是“惨”字。

华老栓夫妻救不活儿子,惨!

小栓得了病没办法医治,惨!

夏瑜参加革命反被杀头,惨!

……

《药》:一个滴血的馒头,两个无辜的孩子,一场黑色的悲剧

什么样的原因,使得《药》中的人们生活这么惨呢?

答案显而易见,那便是辛亥革命前后的时期,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向封建阶级妥协,封建的旧思想依旧统治着整个社会。只有秋瑾等少数坚持民主革命的斗士,在艰难前行。

华小栓为什么会死?

什么是痨病?

《药》中所说的痨病,在现在我们称之为“肺结核”,是一种简单的传染疾病,医治并不困难。然而,在华老栓生活的那个年代,痨病却是无药可治的,得了这种病只有慢慢等死一途。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传宗接代的观念一直都很看重,小栓是华老栓家唯一的一根独苗,无论如何都是要医治的。

华老栓夫妻省吃俭用的攒钱给儿子看病,可是试了很多方法都没有效果,听别人说沾着人血的馒头可以治这种病,于是他们便想法设法联系到了行刑的刽子手,拿出了全部的积蓄向刽子手买来了沾着人血的馒头。

《药》:一个滴血的馒头,两个无辜的孩子,一场黑色的悲剧

人血馒头做药

“人血馒头”这个词光是看着便会让人觉得浑身非常不舒服,用它来做药能治病,也不知是谁造的谣。

人血里面有啥治病的成分?这不是忽悠人嘛!

然而这种闭着眼写出来的“瞎方子”,华老栓夫妻还真就愿意拿出全部积蓄去试,这和那时候人们对于人血的迷信观念有关,但又何尝不是华老栓夫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的最后一搏呢。

夏瑜为什么会死?

夏瑜人物原型

夏瑜的人物原型一般认为是革命烈士秋瑾,夏和秋相对,瑜和瑾相似。

秋瑾女士是为了革命牺牲的,夏瑜也是为革命牺牲的,他们的牺牲在当时并没有能够唤醒“沉睡”中的人们,但是历史永远不会将他们忘记。

《药》:一个滴血的馒头,两个无辜的孩子,一场黑色的悲剧

秋瑾

夏瑜参加革命被举报

虽然夏瑜和秋瑾两人都是因为参加革命而死,但是两人被捕的过程并不相同。

秋瑾认为“革命需要经历鲜血的洗礼才能成功”,遣散众人独自留守在大通学堂被捕的,夏瑜则是因为参加革命的事情被同族的夏三爷举报,才被捕的。

为什么本是同族的夏三爷,会去举报自家的晚辈呢?

我们可以从夏瑜去世后众人在茶馆中的对话中找出原因。

“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康大叔作为刽子手,冷漠点似乎很正常。然而当他说起夏瑜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到:他的眼里只有利益,而没有丝毫人性的温暖。

“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人家孩子被杀头了,还是认识的人,他不仅没有丝毫的怜悯,反而在抱怨没从夏瑜的身上得到任何好处,这样的人与亚马逊丛林中的食人族并没有什么区别。


《药》:一个滴血的馒头,两个无辜的孩子,一场黑色的悲剧

儿子死后两个母亲的相遇

夏瑜被杀头死后,华小栓终究也没能够靠吃“人血馒头”医治好痨病,不久也去世了。巧合的是夏瑜和小栓的坟只隔着一条道儿,夏四奶奶上坟的时候和华大妈相遇了。

夏四奶奶赶早上坟是不想遇到别人,因为在她看来,儿子因为参加革命被抓去杀头是很丢脸的事情。

华大妈比她来的更早,许是还接受不了儿子小栓去世的事实吧。

然而怪异的事情发生了,夏四奶奶发现儿子的坟上多了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她左看右瞧,发现四周的坟上都没有这样的花儿,只觉得是儿子夏瑜显灵要告诉她什么。

她哪里知道,这些花圈其实是其他革命者来祭拜夏瑜的时候留下的,虽然夏瑜死了,但是还有千千万万个“夏瑜”在暗中等待着机会——推翻封建社会,建立民主社会的机会。

《药》:一个滴血的馒头,两个无辜的孩子,一场黑色的悲剧

狂生君的结语

鲁迅以“药”为名,向人们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恐怖事实。

“药”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华老栓寄托着全部希望的“人血馒头”,二是指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即救社会的革命精神。

华小栓的痨病在当时是无药可医的,民众当时麻木不仁的精神病症,在当时也是无药可医的。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的时候看到了太多国人围观看头的场面,他们只以为看砍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全然没有对于被砍头之人的同情和怜悯。

这一段经历深深的刺痛鲁迅的内心,于是他中途放弃学医,转而学习文学,因为鲁迅知道精神上的麻木,比肉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药》:一个滴血的馒头,两个无辜的孩子,一场黑色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