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三次西征以後,為什麼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

歷史公元


這是隨著蒙古帝國的立國時間不斷增長後,蒙古帝國的領導核心威信和進取心不斷下降等多種原因造成的。

蒙古帝國在鐵木真手中建立,鐵木真被蒙古人尊為成吉思汗,成為所有蒙古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大英雄甚至是神,在成吉思汗的時代,鐵木真刀鋒所指,蒙古騎兵就會奮力衝殺絕無二言,這是第一代蒙古大汗的領導魅力和凝聚力所在,時至今日如果你到真正的蒙古族朋友家中做客,你仍舊會發發現幾乎所有的蒙古人家中都掛有成吉思汗的畫像。

成吉思汗至今仍在蒙古人心中有著巨大影響力

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時期

成吉思汗時代西夏臣服,鐵木真留下木華黎經略遼東和金國,然後以花剌子模殺害蒙古商隊為由發起第一次西征,此次西征的區域大概是今天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伊朗東部、巴基斯坦等地區,西征過程中,由於遭遇花剌子模王子扎蘭丁的頑強抵抗,蒙古大軍兵分兩路,一路有成吉思汗親自帶領追擊扎蘭丁進入到印度河流域,另外一路則由長子朮赤、大將哲別帶領進入到東歐欽察草原,掃蕩東歐及高加索地區,此次西征為蒙古人向西方擴張打開了通道。事後成吉思汗將欽察草原及高加索地區分封給長子朮赤(後來成為金帳汗國),而將中亞地區分封給次子察合臺(即後來察合臺汗國)。第一次西征結束後,成吉思汗東返途中西夏再次反叛,而成吉思汗就死在征伐西夏的途中。

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帝國

第二次西征則是窩闊臺大汗時期

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的汗位由其第三子窩闊臺繼承,此時蒙古帝國的戰略進攻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一是已經龜縮在中原一帶的金國,二是歐洲方向。

由於此時中亞地區已經成為蒙古帝國的察合臺汗國封地,途徑裡海以北的伏爾加河流域的草原通往東歐欽察草原的通道已經被打開,而且在第一次東征後期,蒙古軍隊曾在高加索地區吃過小虧,而蒙古人在東歐地區的真正統治尚未完全建立。於是蒙古人組織第二次西征,此次西征由蒙古帝國各王及大將的長子率領,其中以朮赤的長子拔都為主帥、窩闊臺的長子貴由、拖雷長子蒙哥等都參與,因此此次西征也被稱為“長子西征”。

蒙古的第二次西征是真正的東西方對決

此次西征完全肅清了東歐和高加索地區的那些對於蒙古人的抵抗勢力,而且蒙古人還順勢攻入中歐,兵鋒已經攻擊到匈牙利的多瑙河附近,大敗波蘭、羅斯等國的聯軍。此次征服的地區由拔都建立為金帳汗國。本來第二次西征很可能會繼續進攻中歐,甚至攻佔西歐,吞沒當時基督教文明,但是蒙古的第二代大汗窩闊臺突然暴斃,於是第二次西征結束,諸王長子紛紛東返蒙古本部,選舉新一代大汗,結果窩闊臺長子貴由成為蒙古第三代大汗。

第三次西征發生在蒙哥大汗時期

貴由成為蒙古帝國第三代大汗的時間不長也死去,經過激烈的爭奪,蒙古大汗由拖雷的長子蒙哥擔任。

這裡說一下非常有特色的蒙古大汗推舉制度忽裡臺大會。根據蒙古族的古老傳統,當老一代的首領死去,新一代的首領誕生需要的部落元老們的投票,比如成吉思汗就是這樣被推舉為成吉思汗的,當然這樣說的“民主”形式遠大於內容,但這是確實一直是蒙古傳統,只有經過忽裡臺大會的才能蒙古帝國的合法大汗。成吉思汗之後,窩闊臺大汗、貴由大汗乃至蒙哥大汗都是經過這樣的形式成為大汗的,只不過貴由死後,蒙古大汗轉入拖雷一系是經過了激烈的權力博弈。

蒙哥大汗時期蒙古帝國仍舊是兩個進攻方向,此時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已經都有了自己封地,於是在第一次西征獲得了中亞基礎上,除了通往歐洲的道路被打開外,另外一條通往西亞,乃至北非、南歐地區的通道也被打開了,孱弱的阿拉伯帝國已經暴露在了磨刀霍霍的蒙古帝國面前。

蒙哥大汗時期蒙古帝國的擴張

於是蒙古帝國發起第三次西征,此次領銜的是蒙古大汗的其弟弟旭烈兀,而蒙古大汗則與弟弟忽必烈一同向南進攻南宋,另外一個弟弟阿里不哥留守在草原。第三次西征蒙古帝國仍然一路攻城拔寨非常順利,蒙古大軍攻破巴格達,處死了阿拉伯帝國的末代哈里發,滅亡阿拉伯帝國。並一路攻佔敘利亞,阿拉伯及伊斯蘭教的殘餘勢力逃入埃及,正當旭烈兀準備一舉攻破埃及的時候,在四川親自伐宋的蒙哥大汗戰死,忽必烈立即停止進攻南宋,而是北返與留守阿里不哥爭奪蒙古大汗之位,結果實力較強,漢化程度較深的忽必烈在沒有進行忽裡臺大會的情況之下,自稱為新任大汗,而阿里不哥也在一些蒙古王公的支持下,進行了人數不足的忽裡臺大會宣稱自己為新任大汗,於是蒙古帝國的內戰爆發。而第三次西征的旭烈兀緊急停止西征,向東返回蒙古草原,參加這場新任大汗的政治博弈,他支持的是忽必烈。

當旭烈兀還在東歸途中的時候,蒙古大汗的爭奪已經塵埃落定,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成為新任大汗,由於旭烈兀的東返時,留下怯的不花鎮守敘利亞,結果遭遇埃及的馬木留克人突襲,結果兵敗被殺,於是旭烈兀的西征也就此止步於敘利亞,由於在大汗爭奪上對於忽必烈的支持,第三次西征的戰國被忽必烈分封旭烈兀,建立起伊兒汗國。而忽必烈繼位後也改蒙古帝國的國號為元,此時蒙古帝國的元帝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窩闊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後來被元帝國和察合臺汗國瓜分)等五大汗國全部建立完成。

蒙古五大汗國


由於忽必烈並不是通過合法忽裡臺大會獲得的蒙古大汗的汗位,所以忽必烈一直受到一些蒙古王公的質疑,後來忽必烈改國號為元,之後更是廢止了忽裡臺大會制度,於是作為第五代大汗的忽必烈的威信和凝聚力遠遠比不上前四代蒙古大汗,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大汗國彼此之間的獨立性和離心力也越來越強,乃至後來的元帝國只是其他幾大汗國的名義上宗主國而已。

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蒙古人文明落後的缺點開始暴露出來,他們可以建立一個空前絕後的帝國,卻不能長期維持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他們逐漸拋棄了長生天的原始信仰,元帝國的領導層開始漢化和信仰喇嘛教;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以及伊兒汗國則不可逆轉的逐漸伊斯蘭化,沒有共同的信仰和強大核心凝聚力,別說繼續進取擴張了,即使是強大的蒙古帝國也逐漸分崩離析了。


大東北的小豆包


西征不是常規戰爭,是遠征,遠征是需要強大的人力,物力和領導力做支撐的。而第三次西征後,蒙古帝國已經沒有了這些條件。

第一,沒有領導者,也沒有領導意向。蒙哥死後,第三次西征其實就宣佈結束了。 然後蒙古帝國為了汗位開始了連年的內戰。蒙古貴族選中的是阿里不哥,但結果卻是忽必烈成就大統。忽必烈登上汗位那一刻起,蒙古帝國就開始分裂了。忽必烈的重心在南宋,而非遙遠的西方。所以沒有西征的動力。 而作為名義上的蒙古大汗不主張,沒意向。其他附屬國也就沒有理由提議。

第二,缺乏軍力匱乏。蒙古帝國面積確實很大,但是有個短板就是,蒙古人少,不論是哪個汗國,蒙古人都是少數民族。其實軍力匱乏在第三次西征時就突現出來了。旭烈兀領導下的軍團欽察軍佔了很大一部分。

第三,後勤缺乏。西征需要大量的資源。而忽必烈稱汗後,重心在於攻打宋朝,不可能拿出糧草來西征。而且海都的叛亂一直伴隨著忽必烈汗位的一生。東西方的路線都被堵塞了。

再者,忽必烈給予了各汗國高度的自治權利。各汗國事實上已經獨立了。汗國的後代主政者,大多已被當地同化。或皈依基督教或皈依伊斯蘭教。尤其第三次西征軍被埃及的馬穆魯克王朝打敗後,旭烈兀也就勢建立了伊兒汗國。

忽必烈死亡後,蒙古帝國徹底分裂,西征也就成歷史了。



阿樊達1986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咱要想把這事整明白了,那就得把這三次西征說明白了,不說清楚的話,這問題就沒地下嘴。

好,咱開始!

第一次西征

這事還是在成吉思汗手上發生的,首先成吉思汗用西夏做了磨刀石,把個蒙古騎兵磨開了刃,六次入侵西夏,就把個党項人建立的有一百八十九年的西夏滅的渣都不剩下一撮。

當然在第一次西征的時候,成吉思汗只是達到了讓西夏誠服,打破了金夏聯盟,讓西夏沒事騷擾金國的地步。

接著是金國這塊,他自己個也時不時出去騷擾一下,就是想報了他祖宗阿巴亥被金國人(也就是滿人的祖先女真人)逼著騎木驢,騎死的仇。

就這些個事,讓成吉思汗的威望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大傢伙也知道蒙古這是個遊牧民族,他說道根子上就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

隨著他們的土地面積不斷的擴大,那些個上層的貴族就有了強烈的慾望,希望得到更好的東西,那麼遊牧民族最為擅長的不是生產,而是掠奪,那麼對外戰爭這就成為了這種推動作用的結果。

加上這會的蒙古人確實強大,吸收了咱大華夏的知識和科技,不僅騎兵牛掰,這炮兵和工兵都不差,這就為對外擴張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原本這第一次西征有可能要往後推的,因為成吉思汗原本的想法是和這花刺子模結盟。

畢竟那會的花刺子模瞅著他的面積特別的大,還有著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薰陶,就這兩點您從外邊瞅,這就是個龐然大物,其實這就是個錯覺,您要是走進了仔細瞅,這就是個花架子。

所以開頭成吉思汗抱著和人家結盟的想法,這就在1218年的時候派了商隊和代表跑人家地頭上說這事。

結果花刺子模這幫人那就是豬油糊了心,認為天是老大,他們就是老二,壓根就沒把成吉思汗擱眼裡邊瞅,瞅著人家的商隊龐大(450人),財物眾多(光駱駝就有五百峰),這就起了貪念。

一傢伙就把這派出去的人抓起來,還給剁了,連個屍體都沒給人家留,罪名就是間諜,這就笑呵呵的把人家的財物全給吞了。

您說說這事弄的,尷尬不!整個就是一熱臉蛋子貼人家冷屁股上了。

成吉思汗那受過這種氣啊,就現在成吉思汗擱蒙古人這塊那威望是說一不二,尊貴咱就不說了,就算是現在您去蒙古人的敖包裡邊成吉思汗的畫像還是有的。

但成吉思汗還是忍了,首先要求賠償,派了三個人過去。

“憑啥?你一張嘴,俺就得賠!你以為你是誰?”

接著就把三個人帶頭的那個腦瓜給剁了,其餘倆把鬍子都給剃了。

您說這不是火上澆油嗎?得咧,第一次西征這就成型了,這次打擊的範圍就是今天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以及亂成一鍋粥的阿富汗,以及鐵頭娃伊朗這塊。

成吉思汗領一路,不受他待見的老大朮赤一路,聯合其他兩路,四路並進,帶兵十五萬,對外宣稱六十萬這就開始掃蕩。

咱開頭就說了,這花刺子模壓根就是個花架子,不能說一觸即潰吧,用了五年的時間(畢竟他的個頭也大),一傢伙就把花刺子模那開頭鬧事的太子給逼入了印度,至於國王在逃跑的路上就被氣死了,這要不是印度的天氣這不適合蒙古人,這還得打下去。

那麼這麼大一塊地方這得有人看守不是,所以這事結束之後,成吉思汗就把這塊劃拉給了老大朮赤,這就是後來的金帳汗國。

這事似乎就這麼結了,中亞這塊算是落到了蒙古人的手裡邊,花刺子模算是完蛋了

這事沒多久,成吉思汗和西夏來了一次死磕,就死在了征討西夏的路上了。

第二次西征

說道根子上,這還是那花刺子模那沒死的太子挑的事。開頭成吉思汗還真沒把他當盤菜的瞅,就認為這壓根就是沒啥本事的貨,沒必要提防。

結果這貨乘著蒙古大軍走了之後,跑回了伊朗這塊,重建他的花刺子模帝國。但成吉思汗不是說了嗎?這貨沒啥能耐,這不剛剛建立起來沒多久,這就和周邊國家發生了衝突。

這國力就衰弱了不少,所以蒙古人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這就弄死了這貨。這一傢伙下來中亞細亞這塊就坦露出他的胸懷了,

蒙古人感覺這塊也肥,就想把這塊作為蒙古的外藩,這就有了第二次西征。

就這會的蒙古帝國的老大是成吉思汗的老三窩闊臺繼任,他這就派遣朮赤的嫡長子拔都當統帥,王子貴由和蒙哥從徵,其他各個宗室把自己個長子都提溜了出來,塞到軍隊裡,來個歷練啥的,其他人一瞅這架勢,所以萬戶以下的也派了長子跟進,所以這次西征,也叫長子西征,場面極其壯觀。其實這幫人實際指揮是前軍的主將速不臺,其他人這都是跟著歷練。

就這次他們不僅完成了目標,還一傢伙踹進了中歐,還幹到了多瑙河附近,就那個二五眼的波蘭都被打的稀里嘩啦。如果沒有啥特別的事情發生的話,整個歐洲這都得重來一遍,把西方的基督教文明給硬生生的吞掉。

結果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窩闊臺死了。隨即這第二次西征就結束了,所有的長子這都擠破了腦袋要回去,為這新大汗的選舉盡一份力。

最終的結果就是貴由出任第三代大汗。

咋說呢?這貴由的壽命不長,呆在大汗的位置上沒多久這就死了,這後邊又經歷了一次熱鬧的爭奪,最終大汗的位置落到了託雷的長子蒙哥的手上。

第三次西征

那麼第三次西征是啥原因呢?這是因為裡海的南邊有一個叫做木刺夷國的地,頭硬的邦邦響,就是不肯誠服蒙古,也不納貢。

這還了得,就這會的蒙古帝國那是如日中天,你個小小的國家也敢炸翅?所以就有了第三次。

這一傢伙俄羅斯人建立的基普羅斯公國捎帶著這就成為了這次西征的犧牲品,說實話要是沒有開頭那小國鬧事,俄羅斯人還好好的活著呢?結果這一傢伙下去,俄羅斯人就開始被蒙古人長達四百年的統治。

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俄羅斯人心心念唸的想要成為歐洲人,但歐洲人總拿這事調侃,說你壓根就不是歐洲人,是蒙古人和歐洲人的混合體。

至此一個龐大的蒙古帝國就建立起來了,同時建立的就是五大汗國。

那麼在第三次西征的時候,作為大汗的蒙哥親自帶隊伐宋,結果在這個過程中死掉了。

好傢伙,這大汗位置又懸空了,近在咫尺的忽必烈可就停下了一切軍事行動,瞄向了大汗的位置,而和他競爭的就是阿里不哥。

咋說呢?這兩支人馬,實力最強大的就是忽必烈,但他沒有召開忽裡臺大會的資格。

要知道每次大汗的推出,這都需要忽裡臺大會的認可,也就是蒙古各個實力派的認可才成。

忽必烈沒這麼幹,他是直接給自己按了一個大汗的帽子,這就成了新的大汗,他這屬於壞了規矩,不可避免的引起蒙古實力派的埋怨。

那麼阿里不哥,一瞅這還成,所以他就召開了忽裡臺大會,但您想召開忽裡臺大會,這都人數夠了才能開,就這會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您想要把這幫人湊齊,這也需要時間。阿里不哥可不管這個,在人數缺額的情況下,這就在忽裡臺大會上推舉自己個當大汗。

所以從這一刻開始,這蒙古帝國已經有點亂象了。

最後忽必烈還是技高一籌,壓趴下了阿里不哥。那麼打這裡開始,忽必烈就廢除了忽裡臺大會,這一做法又招到了蒙古實力派的牴觸。

那麼忽必烈也不管這個,直接將這國號都改了,改成了元。

所以打這裡起,蒙古帝國似乎還是那個蒙古帝國,但其實已經有了裂痕,沒有了之前那幫大汗的凝聚力了,畢竟之前的那都是經過大傢伙認可了才上位的。

而忽必烈這就沒有,所以這就明面保持這一個聯繫而已。

強大的蒙古帝國想要再來一次西征那已經是不可能了。他們自己內部已經出現了問題。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蒙古帝國號稱是進行了三次西征,但只有第一次、與第二次是整個蒙古帝國的軍事行動,漸漸地隨著蒙古帝國的衰弱,已經無力發起大規模的戰爭。

蒙古第一次西征

蒙古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親自率領大軍發動的對花拉子模的戰爭。實際上此次戰爭非常的倉促,蒙古帝國並沒有消滅後方的西夏與死仇金國。

因此成吉思汗專門留下了大將木華黎留守大本營,防備西夏與金國,並且主持對金國的征戰,牽制了蒙古帝國很大一部分兵力。

最後,成吉思汗因為西夏反叛和木華黎病逝,不得不選擇撤軍。

蒙古第二次西征

蒙古第二次西征是成吉思汗親自確定的繼承人窩闊臺組織的,經過“諸王大會”確認,由“各支宗室”長子為主力軍,在“朮赤子拔都”的率領下發動的,因此也被稱為“長子西征”。

雖然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卻因為窩闊臺逝世陷入了汗位之爭,導致蒙古第二次西征提前結束。

蒙古第三次西征

蒙古第三次西征發動時,蒙古帝國已經陷入了分裂之中,所以此次西征的主力在旭烈兀率領下,進行對中東的征戰。蒙哥汗親自主持對南宋的征戰。

第三次西征因為蒙哥汗的逝世,和艾因·賈魯戰役中兩萬蒙古聯軍的全軍覆沒,提前收場,這也是蒙古帝國所能夠到達的最遠的地方。

之後依靠戰爭上位的忽必烈,根本沒有得到忽裡臺大會的認可,再也不能召集如此龐大的蒙古鐵騎,更談不上再次西征。

之後忽必烈集中兵力滅亡南宋,卻在也不能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只能陷入分裂、衰弱之中。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實的一面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蒙古帝國三次西征,其兵鋒所及,幾乎覆蓋整個歐亞大陸。然而,在第三次西征之後,蒙古軍團突然停止了擴張的腳步。這不由得讓人感到奇怪。


蒙古的西征三次西征,並不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從成吉思汗開始,一直到蒙哥去世為止,斷斷續續一共七十餘年。三次西征的戰略目標和對象也並不相同。

蒙古鐵騎的第一次西征是成吉思汗發動的,對花剌子模的戰爭。彼時,成吉思汗已經征服了西夏,將中原強國金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可謂是兵鋒正盛。恰此時,花剌子模的國王摩訶莫也在中亞,西亞地區大殺四方,在其看到蒙古強盛之後,便派遣使者於1216年與蒙古建立了友好的貿易關係。東西方兩個大國之間的蜜月期持續了兩年,一直到1218年,成吉思汗的商隊在花剌子模被汙衊藏有奸細,摩訶莫不加細查,便誅殺了整個商隊,戰爭由此而起。
成吉思汗當時召集所有被征服政權輸送兵員,號稱大軍六十萬(實際十五萬左右),向中亞進發。雖然摩訶莫在中亞西亞未逢敵手,但是當花剌子模的軍隊遇到蒙古鐵騎,可謂是一勝難求,最終,摩訶莫倉皇逃出首都撒馬爾罕,在流亡中死去。此役,成吉思汗的兵鋒一度抵達高加索山,黑海一代。可以說,第一次西征為後兩次的西征起到了探路的作用。

第二次西征,又稱為長子西征,整個蒙古軍隊是由成吉思汗諸系的長孫率領,其中的主力是朮赤的長子拔都。由於第一次西征,蒙古帝國已經控制了中亞,西亞諸多地區,所以此次西征的主要目標是小亞細亞,中東歐地區。拔都的軍隊一度抵達了馬扎爾(匈牙利),並且擊敗了中歐的軍隊,最遠兵臨維也納。此次西征,隨著大汗窩闊臺的突然去世而宣告終止。

第三次西征主要是由蒙哥的弟弟旭烈兀主導的,此次的西征,蒙古軍隊掃清了敘利亞,伊拉克以及西南亞地區。而旭烈兀本人在結束這次的戰爭後,在西南亞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國家——伊利汗國。

這三次大規模的西征之後,整個蒙古帝國已將歐亞大陸的絕大多數陸地納入到自己的統治之中,此時尚在蒙古帝國統治之外的,只有西伯利亞北方,以及西歐等當時世界的邊緣地區。

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大,不少問題也隨之而來。蒙古帝國首先要面對的是內部的團結問題。成吉思汗在世時,依靠個人的能力以及威望,將整個蒙古團結起來,所以蒙古軍隊能夠團結一致,披荊斬棘。當成吉思汗去世之後,問題已經開始顯現,最為突出的便是窩闊臺汗的威望不夠,而使得蒙古帝國對於欽察草原,即朮赤一系的領地的控制能力下降,雖然此時朮赤的嫡子拔都對窩闊臺忠心耿耿,但欽察汗國從實力上來講,已經有能夠獨立的趨勢。這個苗頭在窩闊臺死後進一步發展,窩闊臺的兒子貴由於拔都向來不和睦,所以拔都在貴由統治時期已經實質上脫離了帝國本部的控制。



最終,在忽必烈時期,蒙古帝國名存實亡,分裂為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以及元朝。雖然其他汗國名義上是元朝的附屬國,但是元朝已經無法真正控制他們。所以,到了後期,蒙古帝國已經無法做到統一指揮,統一行動。

蒙古帝國在擴張的高成長,已經積累了足夠多的財富和土地,當這些東西積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其邊際效用便開始遞減,蒙古對於財富和土地的需求便不那麼旺盛,故而轉而開始經營已有的地區。在此過程中,由於蒙古帝國區域廣闊,其體制的區域包含了伊斯蘭文明,儒家文明和一部分基督教文明,這些文明都對當地的蒙古人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同化,因此各個蒙古汗國的官僚機構中葉開始出現了被征服者,久之,蒙古汗國完全本土化,各個汗國的目標和理念已經出現差異,自然沒有再次進行聯合的可能。在這種本土化過程中,蒙古政權最終被本土政權所取代。


庭州行者


成吉思汗西征、拔都西征、旭烈兀西征,都是在蒙古大汗統籌下進行,各大宗王按慣例都派出自家軍隊支持戰爭。從最終的結果來看,三大西征進行順利,取得顯著成效。

蒙古三大西征之後,全蒙古性的征服戰爭再也沒有發生過,但局部的征服戰爭還在進行。其中規模較大,且為中國人熟悉的,就是忽必烈征服南宋之戰。

不過,大家都清楚忽必烈打南宋,全憑自己的本部人馬在打,沒有得到全蒙古力量的支持。自從南宋被拿下後,蒙古人再也沒有大規模的征服新領地,為什麼會這樣呢?

蒙古三大西征的最後一役,由蒙哥汗發動的,他是最後一個全蒙古都認可的大汗。1259年,蒙哥身死四川釣魚城前線,蒙古帝國徹底走向分裂。

蒙哥的弟弟忽必烈、阿里不哥,為爭奪汗位爆發戰爭,最終忽必烈獲勝。然而,忽必烈的汗位不被很多蒙古貴族所承認,逐漸及變成元帝國、四大汗國並立的局面。

因此,蒙古人無力征服新領地的最大原因,就是蒙古再也沒有凝聚成拳頭,蒙古人的實力被分散開來。

第二個原因蒙古人內耗嚴重,內部都不得安寧,哪裡有力量去征服他人。

首先是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戰爭,蒙古本部騎兵自相殘殺,以及後來元帝國與窩闊臺系海都等宗王的中亞爭戰。

其次是西亞地區的戰爭,朮赤系金帳汗國與拖雷系伊爾汗國的戰爭,從旭烈兀建立伊爾汗國開始就對打,多年來的損耗讓兩國打得是鼻青臉腫。

再次,蒙古各大宗王的衝突不斷,元帝國、四大汗國就沒有徹底解決問題,一直打到蒙古人徹底敗亡為止。

第三個原因,蒙古人離開了他們的生存土壤,即便元朝重心也不在蒙古本部,而他們又沒有在當地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動員體系。

蒙古的崛起,跟成吉思汗整頓軍隊有很大關係,極富戰力的蒙古軍制建立後,蒙古人就像岩漿般向外噴發。但是,蒙古人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人口基數就這麼多。

他們征服遼闊的土地,但是他們以及後代很快被淹沒在異族人群裡,尤其在西方的土地上,幾十年的混血後,所謂的蒙古人已經長著當地人的面孔。

不僅容貌上發生變化,而且受到當地各種文化傳統的影響,蒙古的軍制並不能很好地適應下來。既然蒙古的軍勢被削弱,也就意味著對外征服能力的削弱,就難以發動征服戰爭。


子屠龍


蒙古人第一次西征是由成吉思汗親自帶領,鐵木真是統一了蒙古之後的第一位大汗。蒙古眾首領對他心服口服。因此整個蒙古部落都緊緊的團結在成吉思汗的身邊。形成一個拳頭。成吉思汗指東,蒙古人不敢往西。所以才敢第一次西征。毫無疑問,這一次西征非常成功。



第二次西征,是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繼任大汗的時候發動。窩闊臺雖然沒有成吉思汗的威望。但是他是由庫裡臺所有的宗親王和首領們共同推舉的大汗,依然是眾望所歸。所以蒙古人依然聽從大汗的指揮。因此還有能力繼續發動第2次西征。第2次西征是由成吉思汗的孫子輩統帥。其中的最高統帥拔都,是成吉思汗的長子長孫。個個宗室親王都派出自己的長子跟隨拔都出徵。所以第2次西征,被稱為長子西征。其中有一個兒子是窩闊臺大汗的長子貴由一起同去。在西征的半路,貴由和拔都因意見不合鬧矛盾,差點打了起來,貴由不顧大局一生氣,獨自帶兵返回蒙古草原。拔都要求窩闊臺大汗懲罰貴由,貴由是大汗的兒子,窩闊臺陽奉陰違。只是指責了一下貴由,讓他帶兵重新回到西征的隊伍。拔都對於大汗這樣偏袒自己的兒子,心中不服。也因此給未來的蒙古分裂畫上了一個隱形的裂痕。但是這一次西征也非常順利。



窩闊臺大汗死後,大汗的兒子貴由上臺,因為貴由之前和拔都鬧過矛盾。在庫裡臺推選貴由當大汗的時候,拔都故意不出席庫裡臺的會議。雖然貴由還是得了大多數宗親王和蒙古眾部落首領的認可。但是因拔都不服。蒙古此時已經顯現了分裂的痕跡。從貴由開始。蒙古大汗再無法輕易的調動朮赤這一支宗親的部隊。蒙古帝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其實已經正式分裂。貴由上臺之後,親自帶兵往趕往拔都的地盤,想擊敗拔都令他臣服,貴由大汗突然病死在西去的半路。

第3代大汗死後。拔都聯繫各宗親王,經過激烈的政治和軍事鬥爭,還殺死了窩闊臺其他的兒子,窩闊臺原來的封國也一分為六,分給了窩闊臺其他的兒子們,削弱了窩闊臺這一系。推舉蒙哥做大汗。蒙古的汗位由窩闊臺系轉到託雷系。雖然裂痕逐漸加深,這個時候的蒙古帝國表面上依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蒙哥依然可以指揮蒙古帝國大多數的兵力。這個時候發動第3次西征。由他的弟弟旭烈兀統帥。這一次的西征也非常成功。旭烈兀向西南挺進。佔領阿拔斯王朝又佔領了敘利亞。這一帶成為了他的封地。也就是後來的伊爾汗國。

蒙哥死後兩個弟弟,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爭奪汗位,這個時候的蒙古帝國,基本上是一分為二,最後忽必烈打贏了戰爭,繼承了汗位。雖然忽必烈強行奪過了汗位,但是剩下的宗親王當中從此也各自為政。尤其是四大汗國。忽必烈再也無力指揮他們的部隊,也無權干涉他們國內的政治。這個時候的蒙古大汗忽必烈其實只是名義上的蒙古大汗而已,蒙古帝國加上元朝,已分裂成5個獨立的國家。由於蒙古不再像以前那麼團結統一,所以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


xiang古


導語:

“蒙古”一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今天就讓我來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為什麼蒙古帝國三次西征以後,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這個問題。

談及蒙古帝國,就必然離不開蒙古族—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可以說,蒙古是我們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傳奇,而這更離不開一個傳奇的人物—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1162年,在蒙古部乞顏部落孛兒只斤貴族家庭,一個男孩降生了,名為鐵木真,自幼足智多謀,聰明過人。20歲那年,利用父親以前的威望和榮譽建立了一支不可輕視的隊伍。1189年,鐵木真被推舉為乞顏部可汗。又過了十幾年的奮戰,漠北草原最終在鐵木真的蒙古部下完成了統一。而按蒙兀室韋人自古以來的慣例,哪個部落強大,就以其部落名稱來統稱諸部。所以,1206年,鐵木真宣佈建立大蒙古國,他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這正為他西征奠定了基礎。

那他為什麼要進行西征呢?我認為總不外乎這幾個因素。

首先,就是鐵木真自己胸懷大志,想要有所作為。

其次,當時蒙古統一,士氣高漲,這對一個有野心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大優勢。再者,蒙古的士兵戰鬥力那可是槓槓的,尤其是騎兵。

最後,當然少不了各個宗國的支持,有了他們,西征的勝算又多了一份。可能受了鐵木真的影響,後代子孫們效仿先祖向西征伐,成為了歐亞最大的帝國。也有人說,是鐵木真的遺言,讓子孫完成他未完成的事業。



古帝國三次西征後,為什麼再也無力掀起大規模戰爭?

正打的好好的為什麼蒙古帝國就不擴張了呢?難道是當政者醒悟了,認為這樣做勞民傷財,損耗國力?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要是這樣的話,就沒前幾次大規模的戰勝了。我覺得吧還是當時的情況不允許,我們來分析分析。


第一,三次遠征後,忽必烈以不正當的手段獲得了大汗的位置。想要遠征必然離不開內部勢力的支持,但稍微動點腦子我們就可以知道,他是不可能獲得內部的支持的,想想他大汗的位子怎麼來的就知道了,不把他拉下來,背後捅他兩刀就不錯了,還想獲得支持,想得到挺美。

第二,忽必烈繼位後改蒙古帝國的國號為元,自此蒙古帝國的元帝國、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窩闊臺汗國五大汗國全部建立完成。從一個帝國變為五個汗國,這是妥妥的倒退啊。看著強大,實則已經要分崩離析了。忽必烈西征的話勢必要經過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他們兩個是不會讓忽必烈對他們形成包圍之勢的。更何況忽必烈的汗位還要靠他們支持,雖然他的力量夠強大,但他並沒有把握能依次滅兩個汗國,他越過這兩個汗國打下的土地不僅對他沒有直接好處,相反便宜了他們兩個,要是你,你會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嗎?當然不會了。他也是自掘墳墓。


第三、忽必烈沒必要打也沒辦法打。 忽必烈要西征,北要取道於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南要取道於察哈臺汗國、伊爾汗國。

1、因為四大汗國和大元汗國的矛盾,他們不會借道給他。

2、即使借道,打開的地盤也不接壤,那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

3、蒙古對近在咫尺南方的南宋,垂涎欲滴自在必得。

4、拿下南宋以後,其西南也沒法擴張,因為有喜馬拉雅山的阻隔。

後來的歷史證明,這是正確的。您還覺得有哪些原因呢,歡迎一起探討哦。


小姐姐講史


大家好!我是熱愛中國歷史的小熙,誠心學習交流,敬請批評指正!

蒙古軍隊的三次西征均取得勝利,尤其是1252年的第三次西征,蒙古軍的12萬鐵蹄如狂飆般橫掃中東,連建國500餘年的阿拔斯王朝都被征服!一直打到加沙,距非洲只有一步之遙!



但此時,蒙哥大汗去世,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位。旭烈兀命便停止西征,於1260年6月26日東回大不里士,建立伊利汗國。

此時的蒙古“黃金家族”依然兵強馬壯,為什麼西征後再沒能力掀起大規模的戰爭了呢?

因為第三次西征後,家族內部發生分裂,各自建國的他們為了利益與地盤之爭大打出手,一直打了20多年,

等到伊利汗國(蒙古的一個政權國家)在與蒙古名國的內戰間隙中進軍敘利亞時,敘利亞的馬穆魯克人已經在蒙古人自相殘殺的時候完成了政權的整合,這不再是以前那個小國家,而是一個通過戰勝地中海東岸的一系列十字軍國家而變得強大的馬穆魯克王朝。



據說,即便是伊利汗國蒙古政權最為強盛的時候,馬穆魯克人也是蒙古人懼怕的勁敵!馬穆魯克的騎兵與蒙古軍一樣精於騎射,刀法卻強於蒙古軍,,他們可以在策馬奔騰中劈中懸掛在空中的一枚沙果。可見其戰鬥力之強大!蒙古人終於遇到了勁敵!

1299年,伊利汗國(蒙古的一個政權國家)合贊汗集結了九萬騎兵入侵敘利亞,奪取大馬士革。但蒙古人在敘利亞統治僅僅兩個多月,便宣告失敗。

1300年,合贊汗二次進軍敘利亞。由於天氣嚴寒,合贊汗提出議和,要求馬穆魯克稱臣,但卻遭到了馬穆魯克的強烈反對!無功而返。

1303年,三徵敘利亞。5萬蒙古軍先鋒與馬穆魯克軍隊在蘇法爾草原激戰,慶幸的是蒙古軍初戰告捷!

但蒙古軍終因缺水缺糧全軍潰敗,死傷不計其數,1萬餘人被俘,蒙古軍此戰遭到毀滅性打擊。

蘇法爾草原的慘敗大傷了蒙古軍的元氣。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繼續對外擴張的能力了。




本文系“小熙為人人”自媒體原創,敬請指正!歡迎轉發!

文中圖片均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感謝對小熙的關注與支持!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


小熙為人人


蒙古帝國三次西征,將蒙古帝國的鐵蹄遍及歐亞廣大地區,也給歐亞各民族人民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災難。為什麼三次西征後,蒙古帝國沒有再發動西征呢?我們一起來看經過。

三次西征蒙古帝國的版圖變化

第一次西征

蒙古第一次西征(1219—1224年),成吉思汗率軍與花剌子模國進行的一場戰爭。 蒙古人針對花剌子模的挑釁,由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團,浩浩蕩蕩西征,這次遠征,很快就戰勝了強大的花剌子模,並佔領花剌子模全境。那時候,花剌子模的蘇丹(國王)摩訶末被打死,太子札蘭丁逃到印度。


第二次西征

蒙古第二次西征(1236—1241年),窩闊臺汗遣拔都等諸王率軍征服伏爾加河以西諸國的戰爭。歐洲各國被打的無力還手,蒙古軍團橫掃歐洲大陸。

第三次西征

蒙古第三次西征(1252年一1260年)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領10萬大軍攻波斯的戰爭。整個西亞都不是蒙古人的對手。正當旭烈兀征服西亞,準備把兵鋒指向埃及的時候,蒙哥在南宋戰場戰死,旭烈兀為了回國競爭大汗之位,於是趕緊撤軍。

後來再沒有發動西征的原因

在第三次西征時,最有希望成為大汗的蒙哥在南宋戰場戰死,他的死為下任大汗留出了一個空位置,蒙哥的三個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來成為未來蒙古帝國的大汗。旭烈兀撤軍回朝競爭汗位,由於路途遙遠,在旭烈兀返回途中,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就爆發了大規模軍事衝突,勝利的天平就迅速倒向了忽必烈,忽必烈已經掌控了局勢,旭烈兀深思熟慮後放棄了汗位之爭,接受了忽必烈允許他在西亞建立汗國的建議,建立了伊利汗國。蒙古帝國也因為汗位之爭,分裂成了幾個主要汗國,除元朝外,之前由成吉思汗分封的諸王選擇支持不同的陣營,最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被稱為“四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窩闊臺汗國等實際上獨立的國家。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雖然均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連,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國,與元朝驛路相通。但經常爆發邊界衝突。至此,由於蒙古帝國的分裂,蒙古再也沒有心思和能力發動西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