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作為皇帝卻“三讓天下”,卻是為何?

用戶65292723


一讓母后武則天

李顯,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在前太子李賢死後,被正式冊立為太子。公元683年高宗駕崩,同年十二月第李顯登基,是為中宗。


由於高宗李治是有名的藥罐子,武則天一直協助他處理朝政。前期形成一明一暗的權力中心,朝廷許多重大事件的處理都有武則天的影子。後期就形成了二聖臨朝的局面,武則天明目張膽參政議政,暗中培植了以武氏家族為代表的親信勢力。唐中宗李顯當上皇帝以後,朝中大事還是武則天決斷。由於李顯親政心切,一些事情並未請示武則天,母子關係趨於對立。有一次皇后韋氏在李顯枕邊吹風,讓皇帝給國丈韋玄貞升官,李顯不加思索照做了。武則天知道後大發雷霆,貶李顯為廬陵王,舉家遷往房州,無詔不得入京。


武則天把自己的一個兒子拉下皇位,又把另外一個兒子李旦扶上了皇位。李旦是高宗第八皇子,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是為睿宗。

李旦剛一上位,武則天就開啟了垂簾聽政。不久,武則天就在後宮監禁了李旦。這時徐敬業在揚州興兵反武,宰相裴炎藉機建議武則天讓李旦親政,武則天以謀反罪處斬裴炎,然後下令朝中大臣不得接近李旦。徐敬業兵敗後,武則天因遷怒於王室成員參與,大肆殺戮李唐宗室,讓李唐王族幾近滅絕。
公元690年,天下“祥瑞”盡出,武承嗣、武三思藉機上表武則天讓其繼承大統,隨後不斷有人上表朝廷建議武則天稱帝。迫於壓力,李旦也“再三懇請”武后稱帝,並請武則天賜武姓。於是武則天“上順天意,下順民心”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

李旦移居東宮,暫享太子禮制。

二讓哥哥李顯

武則天晚年,在真正的立儲人選上飄搖不定。百年之後是傳位於武氏還是還政於李唐,武則天好久沒有想通。一次武則天詢問大臣狄仁傑的看法,狄仁傑先問武則天是母子親還是姑侄親。然後又說如果立李氏後代她則可享受宗廟祭祀,如果立武氏後人,宗廟豈有姑姑的位置。

武則天聽了狄仁傑的話,覺得很有道理。

可是,當武則天決定皇儲人選的時候又犯難了,兩個兒子到底選那個。李顯被自己貶到房州,李旦被自己監禁著,兩個人曾經都是皇帝。最後一琢磨,武則天還是想到千里之外的李顯。

雖說李旦現在是皇太子,但是她的兩個皇妃被武則天處死了,李旦也被監禁了好幾年,有次武三思告李旦謀反,武則天派酷吏來俊臣審問李旦,李旦差點被武則天處死。雖說李旦嘴上不說,但母子形同水火。武則天怕李旦日後歸位,對自己身後事進行清算。但李顯就不同了,母子之間沒有太大梁子,據探子報告,李顯和早先的皇后韋氏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每天都要對著天子的方向頂膜禮拜,對武則天也無半句怨言。

武則天徵求了幾位大臣的意見,這些人都是武則天朝中的人,都怕李旦掌權以後報復,所以和武則天想法絕對統一,那就是迎回李顯。

武則天雖然拿定了主意,但對李旦還是不放心,就故意派人去請李旦出任皇位繼承人。李旦接到消息稱病不出,堅持讓哥哥李顯回來受禮。武則天假惺惺一番就派人接廬陵王李顯回來,正式封為皇太子。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神龍政變,殺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退位,大臣包括李旦在內眾人擁李顯重新即位,後尊其廟號中宗。中宗李顯開始對弟弟李旦戒心很重,逐漸發現李旦並無異心才放心下來,又鑑於李旦及時參與政變有功,遂封李旦為安國相王。

三讓兒子李隆基

神龍政變不久,82歲女皇武則天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如她生前所料,李顯把武則天按照皇后禮和高宗李治合葬在皇家陵園的乾陵。上諡號“則天大聖皇后。”

中宗李顯早年一直如履薄冰,過慣了膽驚受怕的日子,性格愈加懦弱,就連第二次上位政變時也是被大臣抱上馬背,所以也指望不上他能夠中興唐室。

李顯這個皇帝過得稀裡糊塗,皇后韋氏卻是一個精明的人。在武則天臨朝的示範作用下,韋氏也做起了帝王夢。韋氏不僅精明,而且強悍。她拉攏武三思和韋氏家族掌權,排除異已,逐漸掌控朝了朝局,中宗面臨被架空的危險。


李顯該是一生命犯女人,好不容易送終了母后,又遇到了韋氏弄權,這也沒啥說了,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又不安份起來,她讓李顯廢掉太子李重俊封自己為皇太女,以示皇位的合法繼承。太子李重俊因為不是韋后親生,處處受到猜忌和打擊,所以他選擇了鋌而走險,帶領兄弟三人和一眾親兵發動政變準備誅殺韋后,他們先殺了武三思等人,兵至玄武門,李重俊卻受到了重挫,兵士紛份倒戈投降,李重俊失敗後被殺。安樂公主一見機會來了又找李顯議立皇太女,李顯自然不能答應,安樂公主居然威脅老爸要奪取江山。李顯經歷了這場鬧劇還沒清醒過來,結果就被安樂公主和韋后毒殺了。

公元710年,韋后一邊立兒子李重茂為傀儡皇帝,一邊準備效仿武則天臨朝。就在韋后動作頻頻之際,她疏忽了一個人。臨淄王李隆基正在驪山附近背地裡結交勇士、操練兵馬。



李隆基年輕有為,乃相王李旦第三子。當李隆基得知伯父李顯遇害,韋氏亂政時心急焚。“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李隆基當機立斷,並聯合太平公主(武則天小女兒)發動了史上有名的“唐隆政變”,韋后、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被先後誅殺,凡韋氏勢力全部被一網打盡。

亂黨掃平,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主持下,他們廢掉了少帝李重茂,眾大臣擁相王李旦即位,後尊其廟號睿宗。時隔二十多年,睿宗李旦第二次登基,欲封長子李成器為太子,李成器自知無功而不受,李旦正式冊封李隆基為太子。


由於睿宗李旦能夠登上皇位,全憑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力,李隆基被封為太子,李旦懼怕太子覬覦皇位,開始對太平公主加以重用,用以制衡太子李隆基的勢力。太平公主可以隨時參政議政,她的話李旦也是言聽計從。太平公主一度可以不經過李旦而任意罷免朝中大臣,一時權傾朝野。太平公主漸漸自我膨脹,經常派人暗中監視李隆基一舉一動,還四處散佈不利於太子的謠言,差點讓睿宗李旦廢了李隆基太子之位。這也成為日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姑侄相殘埋下了禍根,此為後話。
李旦做了兩年多皇帝,夾在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左右為難。他見慣了太多宮廷內鬥,已經厭倦透了。所以李旦想起當年自己向哥哥李顯進諫禪位的事,當年李顯沒答應。這回輪到他自己,李旦決心禪位。


公元712年,睿宗李旦禪位於太子李隆基。李隆基登基,是為玄宗,改年號先天,李旦以太上皇自居。因太平公主的勢力竭力反對禪位,李旦退位之後,有一些大權仍然握著。713年,李隆基又一次發動政變,他親率人馬向太平公主發難,逼迫太平公主自盡。最終,李旦徹底還政於李隆基。

公元716年六月,李旦病逝,時年55歲。

縱觀唐睿宗李旦一生,兩度登基,三次讓位,都是順勢而為。他歷經大小政變十餘次,見證了大唐宗室父子、母子、兄弟、兄妹、姑侄的相殘,能夠安然度過一生,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歷史奇蹟。

本人頭條號《走著聊著》,歷史領域創作者,歡迎點擊加關注!


走著聊著


因為李旦有自知之明,他自己選擇讓位,還能保持主動,至少臉面上還不至於太難看,也不會有生命之虞。從這一點上說,他比唐高祖李淵,他的太爺爺要聰明得太多了。

李旦,原本就沒有機會當皇帝,他是高宗和武則天的小兒子。他有李弘,李賢(章懷太子),李顯(中宗)三個哥哥,他沒有資格當太子的。但是,李弘死了(有懷疑是武則天毒死),李賢(被武則天汙衊造反,廢太子位,被武則天派人殺死),李顯的運氣還不錯,高宗死後,被武則天扶上皇位,但之後不久就因為和武則天的意志相背,第一次被廢。武則天此時還需要一個傀儡,稱帝奪位的條件還不成熟,就立了李旦,這是李旦第一次即位,但很明顯朝政仍掌握在武則天的手裡,他不過是名義上的皇帝。隨著武則天稱帝條件成熟,李旦選擇讓位給母親。因為他母親可以把李顯廢掉,現在也可以把他廢掉,母親為了權力可是六親不認,辣手無情地,讓位了至少自己和家人非但不會有生命之虞,生活過得還可以好點,至少跟李顯被廢后,流亡生活要好得多。

第二次讓位,武則天稱帝后,李旦作為皇嗣,繼承人,但是名義上他還有個哥哥李顯,他作為繼承人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武則天晚年,在忠於李唐大臣的建議下,把流放的李顯接了回來。這時就產生問題了李顯和李旦中,只有一個繼承人,武則天把李顯召回來已經說明她心目中繼承人是誰了,李旦自己把太子位讓出來,能夠避免他和李顯之間尷尬,避免他和李顯之間可能因太子之位而產生的矛盾。之後,神龍政變,李顯復唐,李顯對李旦這個弟弟很感激,在整個中宗朝,李旦都擁有崇高的政治地位,這和他的讓位是有很大關係的。

第三次讓位,中宗李顯被毒死後,韋后和安樂公主作亂,李旦,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平定了。之後李旦很自然被擁立為皇帝,第二次登基。但李旦由於無法調解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兩派的矛盾,為了穩定政局,他選擇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考慮到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激烈的矛盾,以及李隆基的英武睿智,李旦考慮到李隆基可能會像當年的李世民那樣採取暴力來解決矛盾,甚至奪位,李旦選擇禪位無疑是明智的行動。

李旦的三次讓位,詮釋了“識事務者為俊傑”的實務主義精神,在變幻莫測的政治浪潮中,相比於他的哥哥們,他能夠得到善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鬧市俠影


看了太多腥風血雨,哥哥妹妹妻妾侄子們一個比一個慘,深知皇位不是那麼容易坐的,因此從小就沒想當皇帝,好巧不巧地做了皇帝,也想著法的卸擔子。看看李旦有多少親人因為皇位而死就知道了。


李旦,是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第四子,無論是武則天所生,還是高宗所有兒子中都是最小的一個。按照封建王朝立嫡以長的原則,皇位是死活輪不到他的。故而,李旦從小愛讀書,根本沒有任何的權力慾望。從這個角度,他比較像父親李治做太子之前的狀態。但是,跟父親一樣,突然間皇位就落到了他頭上。而他的七個哥哥,一個比一個慘。


李治選擇的第一個繼承人是長子李忠。因為李治的原配皇后王皇后無子,為了鞏固地位,就將生母地位低下的李忠收為養子,成為了太子。但是,隨著王皇后失寵,武昭儀上位,年僅三歲的武則天的長子李弘成為了新太子。李忠被改封梁王。先後任梁州都督、房州刺史。但成為了皇后的武則天下顯然不想放過這個前太子。李忠惶惶不可終日,整天穿女人衣服避免被刺殺,還多次占卜。卻因為占卜,犯了厭勝之術的忌諱,立刻被武后親信舉報,高宗將其貶為庶民,流放黔州。武則天又指使親信許敬宗誣告宦官王伏勝、西臺御史上官儀聯合李忠謀反,最終李忠被高宗賜死。


除了李忠,高宗還有三個兒子不是武則天所生。分別是次子李孝、三子李上金、四子李素節。李孝早在永徽元年就已去世,躲過一劫。李上金和李素節在李旦繼位後被武承嗣指使酷吏周興誣告二王謀反,李素節是蕭淑妃之子,更是武后眼中釘,被縊殺、李上金驚恐自盡,幾個兒子也遭流放。


即使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也沒有好下場。武則天第一子李弘,原本也是深受父母喜愛。李治對其寄予厚望,甚至想著提前退位,由其接位登基,給他配了最好的輔佐班子。但是,李弘曾為武則天死敵蕭淑妃的兩個年長未嫁的女兒求情,被武則天記恨,更是因為朝政,分了武則天的權,最終在宴會上吐血身亡。究竟是武則天毒殺還是病死,千古疑案。


李弘死後,弟弟李賢成為太子。與寬厚仁孝的李弘不同,李賢鋒芒畢露,很快就和武則天爆發了矛盾。武則天命人編撰了《孝子傳》和《少陽正範》給李賢,教訓他好好當兒子、當太子,還經常寫信訓斥他;李賢也反擊,組織人為《後漢書》作注,因為東漢是外戚專權最厲害的朝代,李賢等於在教武則天怎麼做一個好皇后。母子矛盾不可調和,加上民間傳言李賢是武則天姐姐韓國夫人所生,武則天的親信術士明崇儼一直宣揚李顯更像李治、李旦命更尊貴,引發李賢的憤怒。後來明崇儼死的不明不白,為此武則天記恨李賢。結果武則天指使人揭發李賢謀反,在東宮馬房搜出鎧甲。李治求情也無濟於事,李賢因此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李旦繼位後,武則天指使丘神績搜查李賢住宅,丘神績逼李賢自盡。武則天表面懲罰丘神績,但很快就重新重用。


最後是李顯,在李弘死、李賢被廢后,武則天第三子李顯成了太子,沒幾年就繼承了皇位。李顯本就是紈絝子弟,繼位不到兩個月就因為說出即使江山讓給岳父又如何這樣的話被武則天廢掉,於各地流放。

七個哥哥,六個因為捲入權力鬥爭悽悽慘慘。李旦這個皇位自然是如坐針氈。越王李貞父子聯合十幾個宗室王號稱接到李旦密詔起兵討武,結果成事不足很快被平息,全部被殺。母親武則天幾次試探說要還政於皇帝,李旦心知此為假話,不得不屢次上表請求太后繼續垂簾聽政。後來,武后親信們勸進的步伐越來越加劇,為了自保,李旦也只好上表請求武則天登基,這就是一讓天下。


之後,退位為皇嗣的李旦身邊也是危機重重。武家人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一心除掉李旦這個最大障礙。武則天的貼身宮女韋團兒因為勾引李旦不成,因愛生恨,誣告李旦的兩個寵妃竇氏和劉氏行厭勝之術,兩個妃子就這樣被武則天殺死。後來李旦又被誣告謀反,酷吏來俊臣對其親信百般拷問,多虧樂工安金藏剖心為李旦鳴冤,才讓武則天相信李旦清白,倖免於難。


所以,當武則天最終決定立兒子為太子時,李旦堅決不再當太子,一直稱病不出,終於,武則天覆立李顯為太子,此為二讓天下。但是,災難沒有完。晚年的武則天寵幸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竟因為李顯的兒子李重潤、身懷有孕的女兒永泰郡主,女婿武延基私下議論二張專權,武則天大為光火,最後李重潤、武延基賜死,永泰郡主也因此而死(或被殺或難產)。


神龍政變後,中宗李顯復位,對妻子韋后、女兒安樂公主百依百順,與韋后不合的太子李重俊最終被逼反,失敗被殺。不久後,中宗李顯也暴斃,一向傳言為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死。

韋后掌權,立中宗幼子李重茂為傀儡皇帝,意圖除掉李旦和太平公主。最終,李旦三子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殺韋后與安樂公主,擁護李旦復位。


李旦復位後,李隆基被封為太子,太平公主又大肆扶植黨羽。李旦對朝政都要問二人意見,於是姑侄二人勢成水火。不勝其煩的李旦最終三讓天下,退位。卻依然不能緩和二人矛盾。李隆基雖稱帝,但太平公主權傾朝野,宰相七人,五出其門,李隆基幾乎被架空。她還試圖發動政變廢殺李隆基。最終,李隆基先下手為強,發動政變控制李旦,太平公主賜死,黨羽全部被殺。李旦也徹底交權。

李旦的一生,就這樣看著無數親人為了皇位、權力,死無葬身之地。這種情況下,李旦會淡泊權勢,只求自保,也是再正常不過了。


伊耆角木


李顯和李旦他們是親兄弟。他們的人生命運和性格特徵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處,並且都是性格懦弱無能的平庸之輩,政績上沒有什麼可取之處,都不是治國理政的材料。由於當時他他們的母親武則天太強勢了,大家都知道母親強勢了,兒子一般比較懦弱。無論是李顯和李旦,他們都十分懼怕自己的母親,在政治鬥爭複雜多變的漩渦中,只能低調、以保命為第一要務。

他李旦自然知道自己母親的野心,不讓天下能行嗎?雖然是親兒子,但他也知道自己母親的無情和鐵腕,小心武則天哪一天霸氣外漏,要他的小腦袋。


飄若流風


李旦有個個性強勁的母后,即使短暫繼位,也過著幽閉深宮與大臣隔絕的生活,是子孫在神龍年間才因為女皇的衰老而重見天日,其一妻一妾,劉氏和竇氏更是被女皇害的屍骨無存,如果說第一讓是不得已為之,那麼第二讓是形勢使然,女皇已經把哥哥李顯從房州赦免回京,明顯是其為太子之意,這一讓即是形勢使然也是性格與世無爭,淡泊有關。第三讓則是想要兒子上位的必然。太平想以天象預警來刺激他,反倒把他驚嚇到了,忙不迭的把皇位讓給兒子。我覺得,李旦很有道家風骨,絕非是昏庸之人,他只是不喜歡爭權奪位,是個人情味足的男人。


姜楠史話


因為生在宮中,知道宮庭鬥爭複雜,也知道武則天厲害,連親生之子都毒害了,為皇位不擇手段,便知道武則天想當皇帝,所以要避其鋒芒,明智之舉,不願捲入宮庭鬥爭中去,所以是三讓天下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