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現實告訴我,學醫很重要


李時珍——現實告訴我,學醫很重要


在五百多年前若是有人提起這個李時珍三個字,知道的人並不多,只因為那會兒醫生並不吃香,哪怕是曠世名醫也不例外,可時間往後走個五百年,這三個字即便是不識字的小孩也知道這個醫生很了不起。

他生前不如前輩華佗那麼有話題,就算是死也留給了後人無限的惋惜,死後似乎也不如後輩葉天士來的風流快活,他好像就是一個平靜的文雅的隱士,悄悄的來,悄悄的去。

說他是純粹的文人又算不上,他不熱衷於科舉,其後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可他又是地地道道的文人,只因他胸懷天下。

比起讀書人空喊口號,他更多的是注重實際。

在他生命中最值得燦爛的年華里,他考古證今,辨疑訂誤,廣採博收群書寫下了一本《本草綱目》的醫書。

寫這本書的目的,只為救人。

天下救人的方法數百數千,但他卻選了最笨拙的一種。

明世宗嘉靖二十年的三月,天空偶爾劃過一道閃電。

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一座還算殷實的磚瓦房木門被一隻白皙的手掌給推了開來,一個身著月白色儒袍的年輕人走了出來,他模樣清秀,鼻樑高挺,一雙漆黑的眼眸透著幾分聰慧,幾分剛毅。

“爹,我不想考了?”

從十四歲考中秀才已過了九年,他連續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旁人的嬉笑讓他有些臉紅。

他的性子顯得有些木訥,與官場的那些彎彎道道他著實看不明白,偏生又不喜歡弄這些門道,所以在讀書人的人堆裡,他並不如何出色,就連來尋他說話的人都極少。

“讀書是要緊事,你不讀書幹什麼呢?”父親李言聞皺了皺眉說道。

“跟著父親學醫!”李時珍試探著說。

李家祖上是草藥醫生,父親李言聞是當時名醫,曾任太醫院例目,名頭不小,雖是如此,可李父卻不想兒子做會自己的老本行。

在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醫學並不如咱們看得那麼崇高,醫生充其量是個雜人而已。

這樣的人極少受到待見,瞧不起你的人依舊瞧不起你。

有感於地位上的差距,李父並不想兒子走自己的老路。

可書讀不下去,總得有個營生,醫生雖不是理想的首選,但養活一家老小還能湊合。

所以,李父答應了。

這一年,李時珍二十三歲。

與遙不可及的理想相比,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來得實在多,這一點李時珍看得分明。

讀書,他的天賦並不高,但學醫擺弄藥材,他的天賦就高了許多,許多醫學的道理他一看就能明白,許多的藥材他看了一眼就能記住,許多怪病他好好揣摩就知道該如何下藥。

隨著年紀的增長,他的見識越高越高,醫學上的手段也越來越利索,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思。

由於李家世代行醫,碰上了窮苦人家,常常不收診費,這本是李父偶一為之的行為,卻不想被李時珍全盤接受了,在他坐診的十幾年裡,他像父親一樣為窮人看病沒有收取任何醫藥費。

如此不求回報,只求付出。

李家的殷實家底差不多被他掏空了,但凡事都有兩面性,不計成本的後果是換取了李時珍的名頭。

他的名頭越來越大,大到連王府都給驚動了。

這是李時珍始料未及的。

嘉靖三十年(1551),這一天蘄春的天空下了一場大雨,和往常一樣,李時珍穿著白大褂帶著白口罩伸出二指禪準備給排成了長隊的百姓把脈問診,人堆裡忽然走出幾個公家人。

那些人詢問了一番後,直接走到了他的跟前,十分客氣的亮明瞭自己的身份與此番前來的目的。

他們是楚王府的人,奉命前來尋他的。

楚王有一個兒子患了氣厥病,病一發作就兩眼翻白,突然栽倒,人事不知。找了很多醫官都搖頭,弄得王府上下都以為這孩子沒指望了。

恰好李時珍在蘄州治好富順王孫子偏嗜燭花的疑難病的消息傳入了王府,楚王便去聘請李時珍做他的私人醫生。


李時珍——現實告訴我,學醫很重要


王府的私人醫生,怎麼看都比行腳醫生要強多了,關鍵是有檔次。

剛步入中年的李時珍不是傻瓜,所以他答應了。

他醫術精湛,治好了楚王大大小小兒子的富貴病,很為楚王歡喜,為了留住李時珍這個難得醫學人才,一向吝嗇的他破天荒地的給了李時珍一個為王府主管典禮方面事務的八品小官“奉祠正”,兼管王府的良醫所。

官並不大,但好處卻不少。

仗著楚王的信任,他得以出入王府的藏書館,隨便採集近山川中採集有用的藥材。

從此,他白天給王爺一家大小治病採集藥材,夜晚翻閱前人留下的醫學典籍。

這一住就是八年。

八年裡,名醫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孫思邈的《千金方》、掌禹錫的《圖經本草》,各劉貢父的《芍藥譜》、沈立的《海棠譜》、范成大的《菊譜》、戴凱之的《竹譜》他一樣都沒放過。

除此之外,經史百家、稗官野史、方誌類書、筆記小說都沒少讀。

八年來他名頭早已響徹大江南北,被世人稱為神醫。怎麼看都是他賺了。

但名頭太響有時候未必是一件好事。

公元1551年,一心想做神仙的嘉靖皇帝派人去了一趟楚王府,告訴楚王這個醫生我要了。

就這樣,沒想做官的李時珍入了太醫院,在見了大明帝國最高的病人後,朝廷給了他一個太醫院副院長的官兒。

畢竟是帝國最牛逼的醫院,作為一個醫生能進入這裡無疑是一件牛逼哄哄的事,心頭不樂一下,實在有些假。

但沒過多久,他便不想幹了。

作為皇帝嘉靖不是一個好伺候的主兒,但對名醫還是十分尊重,不但給出了高工資,該休的假日一天也沒少,平日裡不經常開的藏書館也讓人打開了,就連藏在私人府邸國寶級別的《本草品彙精要》也給看了。

應該說嘉靖皇帝對李時珍還不錯。

李時珍要走並非這裡的環境不好,而是多年前藏於心頭的那個夢想。

夢想一旦來了,任何力量都難以阻擋。

起先,他將這個夢想寄託在太醫院,多次向院方提出編寫新本草的建議。然而,他的建議不僅未被採納,反而遭到無端的譏諷挖苦與打擊中傷。

李時珍明白,這裡絕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實現畢生為之奮鬥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

所以李時珍辭職了。

無數人的惋惜中,他重新回到了蘄春做回了一個農民。

這一年他三十五歲。


李時珍——現實告訴我,學醫很重要


正是一個男人有能力實現夢想的年紀。

在見過無數的疾病後,他開始將目光看向了藥材,那個多年前就藏於胸中的夢想,經過這麼多年的沉澱,終於可以付諸行動了。

他要窮畢生之力,寫一本書,寫一本囊括所有植物藥材並且可以普及的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本草綱目》。

公元(1552)嘉靖三十一年,李時珍開始寫這本書,從一開始他給自己定下了宏偉的計劃。

我李時珍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別人做不到的。

三十五歲的李時珍衝著天空大吼了一聲。

按照他的計劃,這本《本草綱目》該是十六部、六十類。收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張。詳細論述每一顆藥材的產地,來歷,藥性。

在考訂藥物品種真偽和糾正歷史文獻記載的錯誤之外,還得配上一千一百餘幅藥物形態圖。

這樣的一本書坐在家裡胡編亂造是寫不出來的,所以從決定寫書的那一天起,他便為自己準備了另外一種生活方式——流浪。

他脫下身上的帶著蘇打水的白色大褂,穿上了草鞋,揹著藥簍,翻山越嶺,訪醫採藥,前後二十六年他的足跡踏遍了全國十三省。行程達兩萬餘里。

名山大川他也爬了,懸崖峭壁他也攀上了,但凡有藥材的地方,他都去了,為里弄清藥物的療效,他曾親自品嚐過許多藥材植物,好幾次差點植物中毒,就此死在了不知名的山頭上。

但他活了下來。

在這二十六年裡,他吃不飽穿不暖,居無定所,放棄了來之不易的名聲,一切的目的只為了那本《本草綱目》。

在走 了將近兩萬公里,參考歷代醫藥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6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

這一年,他六十一歲。

人生的一半差不多都花在了它的上面,看著自己為之嘔心瀝血了半輩子鑄就的醫學鉅著,李時珍鬆了一口氣,此生無憾了。

為了讓這部醫術能儘快刊刻此書,李時珍不顧年高體弱,前後十年裡兩次前往太倉和南京,說服了金陵出版書商胡承龍幫著出版。

就在一切準備就緒的時候,老天爺忽的殘忍了一回。

1593年的秋日,天空一如他十四歲那年的早上,閃過一道閃電。

這位75歲的老人尚未來得及看一眼他的《本草綱目》就告別了人世。


李時珍——現實告訴我,學醫很重要


三年後,《本草綱目》正式印刷發行,很快成為那個時代的暢銷書,迅速傳入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一帶。此後又傳入歐洲、北美,並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這部偉大的著作時至今日宛如千百年前的都江堰一樣, 仍在發揮它的功效。

後記:作為讀書人李時珍的天賦不高,如果一直就那麼讀下去,也許就是下一個范進,但難得是他知道自己的要什麼,並且用了畢生的精力完成了這樣一件事,在寫《本草綱目》的二十六年裡,他翻山越嶺,訪醫採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以及牛首山、棲霞山、茅山、太和山,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其中的艱險不言而喻,但李時珍並沒有因為路途艱難而放棄,一如既往的前進,在他六十一歲的那年,他仍邁年弱的雙腳,繼續為《本草綱目》的推廣而奔走,這種在理想面前永不服輸,永不放棄,永不止步的精神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他的弟子和兒子。

李時珍一生的成就不在於他的學醫救人,而是在於編纂《本草綱目》,這也是李時珍一生最大的亮點,但我們在驚歎《本草綱目》的偉大同時,卻忘記了支持他做出這一番偉大的事業的正是基於他幾十年來的努力和堅持,這種勁兒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但我們未必都能做得到。所以我們是平常人而李時珍是偉大的醫學家了,不服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