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屆國際奧賽冠軍到北大肄業,天才的學術路到底該怎麼走?

看點 前段時間,《人物》“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講述了兩屆奧數冠軍付雲皓,在十五年中,從備受期待的數學天才到逐漸在學術界消失的經歷,引起一片唏噓。美國奧數隊總教練羅博深作為一個IMO的親歷者同樣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反思。下文中,他從IMO賽制說起,對奧數及數學對孩子的作用進行探討。在他看來,學生們可以用挑戰自我的心態來對待奧賽。而最終是否走上學術的道路,都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作出貢獻。

今年一月份的時候曾受邀到武漢給中國奧數國家集訓隊做過一場演講,也因此與付雲皓有過一面之緣。演講結束後與幾位集訓隊的教練一起進餐,交流的過程中,並不知道付曾是IMO兩屆滿分得主,只知道更夠帶中國奧數國家集訓隊的教練肯定都不是等閒之輩,沒有想到,再次聽聞其人竟然是網絡上鋪天蓋地對天才墜落的感慨。

自從《人物》雜誌的文章在網絡上引起熱烈的討論之後,有好幾位中國學生先後問我對付雲皓有什麼評價。因為與付並無私交,所以對他的個人進行評價實在無從下手,但作為一個曾經的IMO的親歷者,現在又帶隊美國奧數隊,並且也在高校繼續從事數學研究,看到與奧數有關的事件成了如此廣泛的熱點話題,一方面十分高興付的發聲為基礎教育正名——培養基礎教育人才、讓無數家庭受益,這對社會做出的貢獻當然不亞於高等數學研究!

从两届国际奥赛冠军到北大肄业,天才的学术路到底该怎么走?

付雲皓 圖片來自人物

但《奧數天才墜落之後》一文中的一些描述和觀點在我看來並非沒有根據,《自白書》發表後網民們180°的態度轉變,甚至痛斥中國社會價值觀扭曲,我認為也有些矯枉過正之嫌,而這可能是大眾對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和真正的數學學術研究不甚瞭解所致。

天才是否墜落?

這可能要從IMO滿分到底有多難得開始說起。

每一年,全世界所有參賽國家(2002-2003年的參賽國家是80多個,現在數量已經上升到了100多個)選拔出最優秀的6名中學生,代表各自國家的最高初等數學水平征戰IMO賽場,而這幾百個已經非常優秀的參賽者裡能夠獲得滿分的寥寥無幾,有的年份甚至根本沒有滿分出現。

从两届国际奥赛冠军到北大肄业,天才的学术路到底该怎么走?

2002年的參賽選手一共479名,其中39位金牌得主,3位滿分得主,其中就包括付雲皓;IMO的6道題包含了數論、幾何、代數和組合數學這四門學科廣闊得令人髮指的知識點,每道題7分,一共42分,這一年,排除3名滿分得主,排名第四的選手得分僅僅36分,相當於幾乎做錯了一整道題,而“只要”-得到29分,也就是做對四道題以上,就可以得到金牌。

能夠兩次拿到IMO冠軍的人,在我看來,與奧運會上摘金、打德撲打到世界第一,或者十分鐘內吃下72根熱狗的人一樣,一定都是極具天賦與能力,並且有勇氣突破自身體力或腦力極限的非凡之人。

再來說說社會期待。哪怕是在美國這個好像大多數人並不重視數學的國家,能夠征戰IMO的選手都會受到來自周圍人的超高期待,所以對於一個兩次獲得IMO滿分的人,他的光環有多大、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他,那就可想而知了。這種壓力和期待在任何地方都是會有的,哪怕不期待他最後成為數學大師或者在學界做出貢獻,也萬不會想到他這樣一個曾獲得極高成就的人無法順利完成大學學業。

所以說旁人的失望當然會有,不能一竿子打倒為記者的或者社會的價值觀有問題。但我想對這個落差感受最深切的,還是付雲皓自己,從冠軍光環到北大肄業是墜落,走出低谷到現在的腳踏實地亦是上升。況且付僅僅30歲出頭,如果願意,在未來這麼長的人生裡,一定還有無限的可能性。

學術路已斷?

付雲皓關於學術研究的一番闡釋和對《奧》文看低教書匠的責問十分精彩和慷慨激昂——“學術,就是學術本身。是因為有熱情,所以才去鑽研,是因為有碰撞才有火花,是因為有執著所以才耐得住寂寞”——這句話的確沒錯。但我想提醒還在求學的學生們,雖然學術不分高低貴賤、廟堂江湖,如果有心學術,掛科和肄業一定是會影響學術研究的道路的。

為什麼這麼說?如果把IMO比作2000米跑,那麼學術研究可以說是馬拉松,難度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需要的技能點也不一樣,除了天賦之外,還需要異於常人的耐力和對研究方向的敏銳判斷。

从两届国际奥赛冠军到北大肄业,天才的学术路到底该怎么走?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雖然本科和研究生一路都是學的數學專業,但我在博士之前都並不完全明白純數學的學術研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其實是非常需要導師引路和與同行們碰撞交流的,沒有這樣的環境,想要做出成果異常艱難。

像張益唐這樣的例子不是不可能,卻及其稀有,就像從大學退學的人那麼多,世界上卻只有一個比爾蓋茨和一個喬布斯一樣。

一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如果有選擇的話,當然是把自己放在對目標最有利的環境裡是更好的。

前幾天跟一箇中國學生聊天時他問我:“假設付雲皓決定潛心做研究,但無法進入國內高校的學術圈,你覺得他申請國外高校有希望嗎?”

我當時就笑了:“別的學校很難說,但我每年在給CMU數學系篩選博士申請人的時候,幾乎不看託福成績和大學成績,所以如果付雲皓能夠證明他在某一數學領域出眾的能力和思考(這些不一定是要在學校裡獲得的),再結合他的IMO成績,我可能會向招生的同事推薦他的!”

但因為大多數人並沒有兩個IMO滿分的過去和可以讓肄業忽略不計的研究成果,所以還是穩妥一點,好好每門課拿A,好好畢業吧。

沉迷遊戲——並不少見

說了這麼多,也想指出一些兩篇文章裡沒有探討太多,但我認為其實學生和家長們都很應該瞭解的話題。

很多人可能認為學習不好的”壞孩子“才會沉迷電子遊戲,好學生就算喜歡打也不會到沉迷的地步。但事實上是,作為故意被設計為讓人上癮的產品,電子遊戲對人的殺傷力並不會因為成績或者個人能力而變化。

我在加州理工讀本科的時候,身邊因為沉迷遊戲掛科的同學也不少。其中最讓人難過的一個事件,是一位曾經的國際物理奧賽冠軍,經歷了跟付幾乎一模一樣人生轉折,但不幸的是他最後沒有能走出來,選擇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對於年少就有極大成就的人來說,他們其實是比較難接受別人的建議的,因此也可能比常人跌落得更嚴重。所以儘早的引導是很重要的。

我們現在訓練國家隊的時候,會告訴隊員們,數學不是生活的唯一,也會告訴他們現在學習的技能夠幫助他們做成哪些數學研究以外的事情,有哪些與其他學科交叉的應用,儘量給他們展現出更多的可能性,讓他們知道除了沉迷於一件事情以外,生活還會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生命也還會有更深刻的意義。

从两届国际奥赛冠军到北大肄业,天才的学术路到底该怎么走?

IMO傑出選手都做學術了嗎?

答案是當然沒有,跟付的情況類似,當年有幸一同征戰IMO的我的5位隊友,現在3位仍在學術圈,1位在教書,1位進入了高科技行業,而我則是學術之餘搞起了創業。

再舉兩個有意思的例子:跟我同歲的一位曾經兩次獲得美國數學奧賽(USAMO)全國的人,現在成為了一名職業德撲選手;一位曾在USAMO全國排名前30的選手,雖然沒有機會參加IMO,但在25歲進入華爾街,賺著大多數同齡人無法企及的高薪,卻將自己收入的一半以上捐給了他認為最有效的慈善機構。

我想這兩位,雖然表現形式迥異,但一定都是過著自己選擇的現階段最滿意的生活,而且從社會貢獻的角度來講,後者選擇的方式可能比把其一生都投入科研來得更直接更有效。

从两届国际奥赛冠军到北大肄业,天才的学术路到底该怎么走?

給競賽學生的建議

雖然這個建議可能有些老套,但我真心的希望學習競賽的學生們都可以以一種挑戰自我的心態來對待奧賽這件事。

奧賽訓練本身就是一個極好的鍛鍊能力、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的機會,但是它的競爭本質又是殘酷的——如果把注意力放在超過別人上,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某個角落總是有比你更強的人;把競爭轉變為一場自我修行,實現最好的自己,我想就是能從奧數中受益的最佳方式。

最後,我想再次表達對付雲皓髮聲的敬意和欣喜,希望有更多人在溫飽之餘,能夠利用自己的才能,以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為社會、為國家、為世界做出一些積極的,哪怕是非常微小的貢獻!

从两届国际奥赛冠军到北大肄业,天才的学术路到底该怎么走?
从两届国际奥赛冠军到北大肄业,天才的学术路到底该怎么走?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从两届国际奥赛冠军到北大肄业,天才的学术路到底该怎么走?
从两届国际奥赛冠军到北大肄业,天才的学术路到底该怎么走?

外灘教育聯合

美國奧林匹克數學國家隊教練

卡耐基梅隆大學數學系羅博深教授,

面向4-8年級學生,

精心錄製

《羅博深AMC8入門精講》

25道精心設計的題目

由易到難,逐題精講

體驗知名度最高的美國數學競賽!

點擊下圖 瞭解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