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逐年上涨,粮食价格却不涨,当种植粮食没有利润的时候,农民还会种粮吗?

老梁话三农


某些地方土地已经撂荒 撂荒的地没人租 没有撂荒的搞养殖自用不怎么卖粮


赵四zz313


本人是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虽然不能代表一大部分种地的农民,但我可以就我身边的种地人旳做法和想法,给大家分析一下,为啥农资年年上涨?粮食不涨价,农民还在继续种地。

1.为什么都说种地不剩钱?还要继续种。

因为老一辈的农民,即没有太多的文化,更没有太多的技能,从小就跟着父母种地,所以,他们认为挣不挣钱都得种,总得吃饭吧。

50年代左右的农民, 现在大多都在60到70岁,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大多都没有去过城里,因为没有接触过外边的灯红酒绿的繁华生活, 所以他们认为生活就是这样,不管怎么说?现在比以前好多了,不种地干嘛去呢?

最主要的是,农民的养老金只有100左右块钱,不种地,吃啥喝啥呢?虽然种地不挣钱,但是最起码吃饭的问题自己能解决

现在农村的年轻人负担都很重,大多地方都实行了村镇学校合并,孩子上学都不在本村?,索性就都搬到就近的城里去住,有母亲单独陪孩子上学,这更加大了这部分年轻人的生活开支,所以老人们为了心疼孩子,尽量减少年轻人的负担,所以不管怎样,自己都要坚持种地。

2.60年代到70年代的农民,为啥不挣钱?还要种。

这部分农民现在大多数已经完成了儿女的婚姻大事,但是它们都有债务,众所周知,农村的孩子结婚的费用大多数全部由父母承担

父母除了给儿女攒钱盖房子,还要为儿子说媳妇准备彩礼钱,特别是最近几年,基本上不要在农村盖房子都去城里买楼房, 一般的普通人家说一个儿媳妇儿,连买楼房外加彩礼最低也得50万。

这部分农民承担着上有老人下有儿孙的重任,外出打工走不出去 也怕挣不着钱输不起,也不敢输。

在家种地也是无奈的选择。明知农资涨价粮食掉价不挣钱,但是大家都年复一年的盼,盼着好收成盼着粮食涨价

时间长了农民自己都总结出一套种地的心得体会。叫穷汉子盼100个来年。

我自己家的侄子是七零后,为了供女儿上学,去年种地刚刚保本,只好哪儿有活儿都干,即使一天挣几十块钱也必须得干,整个一冬天都不买菜,就吃自己家储存的土豆,土豆片,土豆丝,土豆酱。

两口子的身体都不太好,一年种地的收入粮食价格好的时候也不超过一万块钱, 女儿上学的费用一年最少也要三万块钱,夫妻俩常年不舍得买一件新衣服,看着着实让人心疼。

到春天了,明知种地不剩钱 ,还是要贷款种地?因为他们盼着今年粮食涨价,这就是不挣钱。也还要种地的原因

4.个人总结

在农村种地的大多数人也都懂得根据自己的能力,条件选择自己应该做什么?因为农民种地是强项。只有种地才能体现农民存在的价值

希望国家和政府适当调控农资价格更希望适当提高粮食的保底价格,让种地的农民从春天开始就知到,只要努力多打粮食。就会向订单一样,对秋天的收入有准确的预期。不在成天有烦恼,种吧,按现在的价格不挣钱,不种吧,又怕秋天涨价错过了挣钱的机会。

我是三姐以上就是我这个种地的农民对为什么农资涨价,农民还要种地的真实体会和回答。希望大家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姐118农家三姐


农资逐年上涨,粮食价格却不涨,当种植粮食没有利润的时候,农民还会种粮吗?

目前,种植粮食真的几乎没有利润可言。当粮食种植没有利润的时候,农民还会种粮吗?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可言从现实中可以看到,很多农民其实已经放弃了种粮。在很多地方,水田都被荒废了,即便是不荒废,都已经改种其他物种了。比如种植水果、蔬菜等等。

当然,目前还有部分水田依然在种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但基本上都是一些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在耕种,耕种的面积也是比较少的。其目的是种够自己一年所需的粮食,不用去市场购买,一方面可以节约点钱,另一方面是自己种植出来的粮食,比较绿色环保,远比市场购买的高价米好吃。

一、种植粮食的利润相当有限,粮食的价格十几年来几乎都是在原地踏步。目前,我国各地的晚造稻谷收购价基本上都是维持在120元/百斤的水平,按当前亩产1200斤/亩计算,辛辛苦苦劳作了几个月,一亩的毛收益不过千多元,剔除化肥、农药等成本,种植传统的水稻粮食作物,一亩的收益不过一千元。如此低的收益确实难以刺激到农民去耕种。

二、与粮食价格长期“稳定”不涨不同,近年来农资价格却是节节攀高。与粮食价格长年不涨相反的是,近年来的化肥农药价格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由于受到近年来农业种植发展的影响,农资的需求量不断的上涨。再加上近年来各地加强了对环保的整治力度,大面积关停了一些环保不过关的中小型化工厂,导致了近年来的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如此一来,种植粮食的利润空间就更少了。

三、近年来农村发展特色农业、特色产业,以及城镇化建设比较快,加速了人们对种植传统粮食作物的摒弃。相比于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既辛苦,收益又低的状况,发展其他特色农业种植或者直接到有关的工厂打工更加切合农民的实际。因此,从客观上,目前很多农民真的不愿意种粮了,尽管政府部门对种植粮食有相应的补贴,但人们的积极性仍然比较低。

我是小白,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就分析这么,说的不对请大家批评指正。


华南农小白


农民是人不是神,也需要生活,更食人间烟火。农民凭什么就该无私奉献而得不到回报,农资都能年年涨价有利可图,企业为了生存可以保有利润,而农民为什么要当冤大头。

问的好,当粮食没有利润的时候,农民还愿种粮吗?牢骚发过了,回到问题上来,民以食为天,由其是绝对的粮民(真的只有以粮为主)会打击种粮的积极性,是无奈的种粮,也会减少种粮,还会寻找养家糊口的第二出路,被逼无奈走上打工之路,最后的归途就是逐渐放弃种粮。到了这一步的结果就是农民只种一些自己想吃的粗粮,够自己一家的简单生活就行了,没办法,因为种粮入不付出,谁还想做那个赔本转吆喝的事。

不管土地确权怎么分,种粮有效益才是关键,否则就跟现在的农民情况一样,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都是农民自己的,那又怎样,收不抵支还是提不起种粮的积极性,大家说是不是。


东72607259


一个人,一天不吃东西,会感觉有点俄,没事;如果三天不吃东西,只要有水喝,也不至于致命,但是饥饿感会让人抓狂;一个礼拜还不能吃上东西,如果能喝上水,虽然仍然不会毙命,但是,这时候的人只要看见能吃的,除非把人绑着动荡不得,一定会像荒漠地方的行军蚁一样把能吃的啃个精光,哪怕它是活物!

在丰衣足食的今天来谈饥饿是很难有概念的,但是,国家和决策层是深深知道粮食安全对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的!

为什么长时期以来,农资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而粮食价格却多年不涨,甚至偶尔还有点下跌呢?

虽然按照市场规律来说,这应该是正相关的两方面,放在我们的市场上却怎么都关联不上!这是有着中国特色和内在原因的!

首先,农资的价格上涨,这是市场因素并无争议。这是与社会化生产成本息息相关的。人力成本,能源价格,化工原材料以及机械设备,工厂车间租赁或购买价格,还有金融成本,所有这些与农资相关的生产成本因素都是逐步甚至加剧上涨的,必然助推农资价格的上涨!否则相关企业就只能倒闭!

其次,粮食价格为什么不按市场规律加速上涨,反而低价运行,偶尔还滞销、价格下跌呢?

其实,随着国内农产品包括粮食市场对国际的开放力度加大,国外更便宜的粮食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的粮食价格有个抑制效果!这其实从另一个层面体现出了市场规律!我们知道,国际农产品以美国为代表的规模集约化农业成本控制得很好,所以价格低;东南亚等地又因优越的气候和土壤以及低廉的劳动力,也让粮食保持低价!

还有,对于我国,政策的指导性方向是加快城市化,有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保持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廉价劳动力等要求;同时,粮食价格的稳定关系着社会物价水平的稳定。这都必然是需要保持粮食价格低位运行的!也确实做到了,粮食价格的低位运行为中国经济的腾飞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农村阿仔


粮食还得种,但是种粮的人,都是有气无力的人,身强力壮的人都打工挣钱了。

如今的农村,平展展的梯田都长的草,到处是荒芜的土地。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2点:

1,农资逐年上涨。如今种地全靠化肥,不上化肥,不如不种。现在的土地对化肥的依赖度非常高,光靠农家肥,只能说是广种薄收。可是农资的价格一年比一年高,农民只能望资兴叹。

2,粮食价格稳如泰山。如今的粮价和刚包产到户那时的粮价没什么两样。那时农资价格低,粮价高,农民靠土地的收入也就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高。

论当下,随着粮价不涨农资年年涨,农民无法从土地获取收益,获得利润。在无法养家糊口的情况下,只能抛荒打工。现在种粮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少种几亩地,自家够吃就行了,如今的农村是一片荒凉。


欢欢泽泽575


对于真正的农民来讲,土地情节是非常浓厚的,一直以来,种粮食都是不挣钱的。在以前,有农业税,每年粮食丰收后,家里人都得背着粮食去粮站交粮食,不过结合当时的物价水平,虽然种粮食挣不到多少钱,但至少能够养活家人。记得当时我们地方上许多林地、坡地都被开发出来种粮食了(小麦、玉米),人们常常因为争地边而大打出手。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税取消了,每年还有种粮补贴,可是物却起来了,村民们入不敷出。为了生存和养家,人们便开始走出农村,前往城市打拼,农村的土地丢荒越来越严重。以前开发的坡地、林地都退耕还林了,每家每户仅仅保留了粮田,因为我们这里是南方,人们主要种植水稻。

虽然,农资价格连年上涨,但许多老一辈的农民每年还是会继续种粮食,一方面替在远方务工的子女减轻负担,另一方面,替家里人种点口粮。就拿我外婆来说,一位朴实的农民,已经73岁了,前些年家里人都不让她种粮食了,可是外婆却坚决不愿意放弃,不光是每年把自己的一亩多粮田种上水稻,另外两个舅舅合起来有四亩粮田,也没有空闲着,家里人没办法,每年在外婆的带领下都没让粮田闲着。

虽然种粮不挣钱,但每当家里人下半年吃上自己当年种出来的新米后,前面的抱怨与汗水都烟消云散的,这便是土地的魅力,它告诉我们,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我们村里其他村民也是一样,每年仍然有种粮的习惯,可能是我们这边农民都比较朴实的原因吧,不管家里有多少劳动力,哪怕只有一个人,每年春耕的时候,仍然会拿起锄头来到地里开始一年的农忙。

除了家里的水田和退耕还林的部分土地,多余出来的基本也没有荒废,而是选择种上茶树,平均下来可能每家每户茶叶面积有3亩,算下来每年便可以有2.5万元左右的收入。


Power泡儿


一、种植果树类

可以充分利用旱地以及坡低合理整地施肥种植果树类,根据当地气候环境种植成活率比较高的果树,如南方地区的柚子树,桔子树,桃树等等。



二、植树造林

把一些偏远荒废的坡地进行合理的植树造林,即可以改善绿色生态环境,又可以鼓励附近农民也加入植树造林行动中。


总而言之,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更是农民的生活之根本。在国际形势下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农资持续上涨,虽然农民种田种地即辛苦又劳累,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远远超过了辛苦与劳累。对一些荒废的耕地,应当合理利用,鼓励农民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人人有责,提倡绿色生态环境。

农村小周根据个人实践经验中一些个人建议与看法,如有欠佳的地方还望谅解,后续三农兴趣爱好者敬请关注点赞转发,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感谢


果园小周寻鲜


现在各种物价飞上天,唯有粮食价格原地踏步,为了种粮食那一点微薄的利润,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为天下苍生的一日三餐,农民朋友们依然脸朝黄土背朝天,在自己那仅有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扶持的政策,但对农民的增收也是杯水车薪。笔者提出各种农资价格居高不下,没有利润空间以后,农民还会不会再种地,我们农民有庄稼不收年年种的谚语,为了心中那个缥缈的希望,一直任劳任怨无怨无悔,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旦长时间种地不盈利,谁也不会再去种了。


曹智哥


第一,倒逼农民根据自身和环境做出转型,农业供给侧上的灵活改革,明确告诉你种玉米和小麦已经没有太多出路,已经竞争不过世界上的农业强国。比如人家搞温室大棚、种果树、搞草药的亩收入最少五万/年。

第二,土地改革,土地灵活转让。已达到进行大规模种植的效果,科技种粮,科技兴农,提高中国农业的世界竞争力,改变中国解放以来的小农种植模式。

第三,推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国要想真正富裕不能让8亿农民这个体量去奋斗小康生活,再说了,有限的土地不能让这么多农民发家致富,只能农转非,让农民在城市里发挥更大价值。种地一年的收入比不上你一月工资的时候正是国家让土地流动起来的好机会,也是国家喜欢看到的。中国再减去五亿农民是比较好的一个农非比例。

下图是正在拆迁的农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