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米高台上的宫殿,一座引皇帝冥想,一座引清代读书人毕生追求


纪录片《故宫100》第一集的开头,随着镜头缓缓移动,一户民家的窗户出现在观众眼前,透过窗口,人们看到了故宫的城楼,城楼放大、拉近、消失,然后,是故宫72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空间。

空间,是承载记忆的地方。走进这个空间的人们,触摸历史,唤醒历史,而没有走进来的人们,则通过影片或书籍等传媒来感受它。

或许,传媒还可以更生动、更形象,让我们的孩子,也乐于探寻故宫的记忆。比如这套《我要去故宫系列》,以活泼有趣的文字,丰富多彩的图片,将故宫主要建筑的空间布局、功能特点、历史典故收纳其中,再现了过去六百年博大精深的文化。

8米高台上的宫殿,一座引皇帝冥想,一座引清代读书人毕生追求


其中的《探秘中和殿保和殿》,展示了前朝三大殿中的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的功能特点与文化蕴涵。


一、前朝三大殿:须弥座上的殿阁巅峰


在佛教经典中,世界的中心是一座须弥山,所以佛和菩萨的雕像,都供奉在须弥台上。人间的帝王,也认为高处才能代表权力和地位,因而在紫禁城的建筑中,就有了须弥石座。

前朝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按照前后顺序分布在故宫的中轴线上,它们底下的三座高台,都是三层的须弥石座,高8米,刚好形成了一个“土”字。这是古代中国最高最大,也是意义非凡的土字:土是世界的中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8米高台上的宫殿,一座引皇帝冥想,一座引清代读书人毕生追求

远高于地面的三座宫殿,也有非常实用的意义,皇帝在这里检阅天下的同时,还可以观星、观敌。下雨的时候,石制的台座可以抬高木建筑,以免它们被水浸泡,也利于排水设计。石座的栏杆底下都有排水孔,每个栏柱下面,有一个伸出台面的螭(龙的儿子)形兽首,它的嘴巴与栏板下的排水孔相通,大雨时1142个螭首同时喷水,形成“千龙吐水”的奇观,将实用和审美非常完美地统一起来。

8米高台上的宫殿,一座引皇帝冥想,一座引清代读书人毕生追求

三台的中间,有三层石阶,雕刻着精致的蟠龙,点缀着海浪和流云,形成一条威严的“御路”。

在太和门内三万多平米的大庭院里,三大殿地势最高,其他建筑就像廊庑一样匍匐在它周围,在它们的渲染和三台的衬托下,三殿就像一座玲珑秀丽的山峦,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美感。


二、中和殿:帝王在重大活动前的准备、休憩、冥想之所


中和殿位于三殿的中间,太和殿后面。从正面看它是个正方形,很像一个亭子,四面都开有门窗,高27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出廊,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宫殿的屋顶四角攒尖,安装了圆形宝顶,外檐装饰着金龙和玺彩画,天花板上是沥粉贴金的正面龙,殿内的地板是细料澄泥方砖,地上安放着地屏宝座,上方悬挂着乾隆亲笔写下的“允执厥中”匾额。

8米高台上的宫殿,一座引皇帝冥想,一座引清代读书人毕生追求


8米高台上的宫殿,一座引皇帝冥想,一座引清代读书人毕生追求

在故宫壮阔的建筑群中,中和殿的规模显得很小,然而正是这小,让它在一场地震中毫发无损。康熙十八年,北京突然发生地震,大内多处宫殿受到了损害,九五之尊的皇帝不得不住到了帐篷中,灾难过去后,人们发现,中和殿保存完好。

八月,康熙来到中和殿,他摒退了左右,用心审阅天坛祭文,为第二天的祭祀作准备。难得的独处,他不由自主陷入了沉思,在他看来,正是由于自己对官员管束不严,造成吏治松弛,才导致天怒人怨,引发地震的,祭祀过后,他的罪己诏也公之于世。中和殿里的帝王静思,或许对他们深刻内省,参悟为君的中和之道,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也看到了中和殿承担的一部分功能。《探秘中和殿保和殿》提到,皇帝参加亲耕典礼、大型祭祀前,会在这里审阅祝板(写有祝词的木板)、祭文等,如果要出午门祭天、祭地、祭庙、祭社稷,头天晚上他还会在这里休息。

皇帝在中和殿里,还会阅览家谱。皇家的族谱叫做“玉牒”,其修撰和审核是一项非常重大的工作。顺治期间,玉牒每十年篡修一次,

“按黄册、红册所记,汇载于牒,统以帝系,序以长幼,存者朱书,殁者墨书。”

清代的玉牒分为帝系、宗室和觉罗三种,以清太祖父亲塔克世为本支,称为宗室;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为旁支,称为觉罗。宗室记在黄册上,觉罗记在红册上,皇帝和皇子的情况,则单独记在帝系玉牒上。在世的人用红笔记录,去世的人则用黑笔记录。玉牒完成后,钦天监会选择良辰吉日,将它进呈给皇帝御览,同时会举办隆重的存放仪式。整个清代,共修撰玉牒27次。

8米高台上的宫殿,一座引皇帝冥想,一座引清代读书人毕生追求


三、保和殿:临时寝宫、宴会厅,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中和殿的后面,就是保和殿。“保和”的名字出自《周易》,意思是要保持心志统一,共享天下和谐。它是三殿中使用最频繁的一座。顺治初年,皇帝不仅在这里处理政务,召见外臣,还在这里举行过两次大婚,居住过十年。后来的康熙也在这里居住过。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高29.5米,面积1240平方米。屋顶是重檐歇山式,上面盖着黄色的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着9个小兽,内外檐都装饰着金龙和玺彩画。殿中间坐北朝南摆着雕镂金漆宝座,上方悬挂的,还是咱乾隆爷御笔的“皇建有极”匾。东西两梢间为暖阁。

8米高台上的宫殿,一座引皇帝冥想,一座引清代读书人毕生追求

《探秘中和殿保和殿》中说道,保和殿还是最高级别的宴会厅,每年除夕、元宵,公主出嫁、出征等,都会在这里举办宴会。除夕和十五这天,皇帝在保和殿赐宴外藩王公,一、二品大臣,用五等满席招待他们。《大清会典》记载,保和殿赐宴时,设丹陛大乐于中和殿北檐下,皇帝御宴桌摆放在保和殿宝座前面,外藩王公与大臣们分坐在两侧,宴席的座次、餐具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过,宴会的气氛是很和谐的,大臣们还可以将没吃完的水果和肉打包带走。

除了上述作用,保和殿最重要的功能,是作为殿试的场所,因此,它也成了清代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只要踏进这里,就意味着走进了国家的权力中枢,人生得意,光宗耀祖都从此开始。

清代的殿试最初在天安门外,后来改到太和殿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保和殿被确定为殿试的固定场所。由于殿试是科考的最高等级,能走到这一步的人,不会再被淘汰,而只是面临着名次的重新排列,比如清末的一次科考,原本在会试中取得了第一名(会元)的谭延闿,在殿试后变成了第八名,只能赐进士出身。所以,殿试可以说是一场进士的排位赛。

8米高台上的宫殿,一座引皇帝冥想,一座引清代读书人毕生追求

殿试前一天,鸿胪寺的官员预先设置两处策题黄案,一处在保和殿内东侧,一处在殿外丹陛正中,光禄寺的官员,则在殿内摆放好试桌,排好位次。殿试当天,考生们要奋笔疾书一天,将自己毕生所学倾泄于笔下。阅卷结束后,读卷官会将前十名的卷子呈献给皇帝,由他钦定一甲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后七名进入二甲,由读卷官排名。公布殿试成绩的仪式,叫做“传胪”,传胪前一天,皇帝一般会先召见前十名的考生,叫做小传胪。传胪后,前三甲会直接授予官职,其他进士则还要参加朝考,根据朝考与殿试两次成绩,再决定授予什么官职。

清末的考生高衍鎏,记叙了自己在保和殿参加殿试的经历,被钦点为探花后,他享受了皇帝才有的待遇,从午门正中的门洞出宫,这是清代皇帝给予前三甲的无上荣耀。高衍鎏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是最后一个从午门走出去的探花,第二年,科举就被废除了。

故人已去,宫殿犹在。中和殿、保和殿只是故宫里极小的一部分,它们所承载的记忆,也只是故宫历史的一部分,然而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忆,共同构成了故宫六百年的沧桑历程,当你走进这片空间,你就走进了故宫厚重深邃的历史,走进了它博大精深的文化。




参考:

央视纪录片《故宫100》

《一个人的紫禁城》,作者孙克勤

《从紫禁城到故宫:营建、艺术、史事》,作者单士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