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貧困人口:我月薪兩萬,仍然熬不過兩個月的在家待業

武漢封城超過30天,疫情的拐點還未到來,有些人卻已經快撐不下去了。 朋友CC,是第一個抱怨快熬不住的人。 CC任職外貿公司,多年的從業經驗,給她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但比工資飆升更快的,是她的消費水平。 作為精緻生活的追求者,CC每個月固定支出就不少,租的江景公寓月租3000,貸款買的B級車,月供4000多。 平日裡,隔三差五聚會逛街,每開一家網紅店都要去打卡,還經常四處旅遊。

CC坦言自己每個月扣除了房租、車貸,剩下的錢就只夠維持生活,是一個妥妥的月光。 雖然是個月光,但CC很少焦慮,反而很享受這種生活,因為她認為取悅自己,比存款重要多了。 如果沒有這次疫情,CC的生活還算過得平衡,因為她的收入剛好足夠覆蓋她的支出。 可是這次的黑天鵝事件,卻讓她一下陷入了困局。 作為一個外貿業務員,工資是和訂單量掛鉤的。 疫情爆發後,外貿行業暫時進入一個“寒冬期”,CC的收入直線下降。 每個月固定7千多的支出卻完全沒減少,公司提供的基本工資,還不夠她還月供。 沒有存款的CC,生活平衡被打破,陷入了巨大的壓力之中。 CC說經過這次疫情,她才發現,自己所謂的精緻生活,原來這麼不堪一擊。 她最後悔的,是年前買了一個奢侈品包包。因為如果當時沒把年終獎花完,她起碼能多撐幾個月。 但是啊,人生沒有如果,在難以預測、不可避免的黑天鵝事件中,你的抗風險能力至關重要。 加繆在《鼠疫》中寫了一句話: “一個人在這場跟鼠疫的搏鬥中,所贏得的全部東西,就是知識和記憶。” 對於個人來說,經歷困境之後,比悔恨更重要的,是學會反思。 01 你的存款,就是你的底氣 之前,網上流行的一個詞叫“隱形貧困人口”。

隱形貧困人口:我月薪兩萬,仍然熬不過兩個月的在家待業
有人給了非常形象的描述: 能買戴森吸塵器就不用掃帚了;100塊錢一張的“前男友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一有健身衝動,就非得去辦張年卡......
總之,朋友圈光鮮靚麗,口袋空空如也,“吃土”是常態,在精緻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藝、拼盡全力。 也許你會覺得誇張,但看了下面這組數據後,你會發現這種消費習慣早已成為普遍。 螞蟻金服曾經發布一組數據,顯示: 中國近1.7億90後中,超過4500萬開通了花唄,平均每4個90後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進行信用消費。

隱形貧困人口:我月薪兩萬,仍然熬不過兩個月的在家待業


近40%的90後把花唄設為支付寶首選的支付方式,比85前高出11.9個百分比。

隱形貧困人口:我月薪兩萬,仍然熬不過兩個月的在家待業


《2018年白領滿意度指數調研報告》顯示:
有21.89%的受訪白領處於負債狀態,而存款餘額為“1萬-3萬”的白領也只佔20.15%。 與此相對的儲蓄數據,同樣讓人驚訝。 螞蟻金服和富達國際發佈的《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 中國35歲以下的年輕一代,有56%的人未開始儲蓄,開始儲蓄的44%的人中,每月平均儲蓄僅1389元。 年輕人真的有那麼窮,需要靠負債來維持生活嗎? 前段時間,重慶璧山某高速公路上,一小夥被抓後崩潰大哭。 原來,他是個健身教練,因受疫情的影響,沒有了收入,想賣掉貸款買的摩托車,又沒有物流,於是自己騎車去交貨。 月收入三四千,貸款買的這輛摩托車卻要三萬多。


現實就是,大部分年輕人真的沒那麼窮,只是想要的太多了。 手機一出新款就想換;看到喜歡的動漫就要買手辦;網紅店要打卡...... 收入撐不起慾望,信用消費就漸漸成為了主流。 不可否認,信用消費可以讓你實現“及時享樂”,提早過上高質量的生活。 但網貸一時爽,如果沒有做好現金流管理,一個小意外,就會讓你陷入財務危機。 這次疫情之下,最早一批崩潰的多是那些毫無積蓄的人。 試想一下,如果一直不上班,你的存款能撐多久? 看過這樣一句話:在我們的一生中,戒掉愛,戒掉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戒掉花唄、戒掉借唄、戒掉信用卡。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不要讓未來的自己,為現在的放縱買單。 熬過這次之後,真的要學會剋制慾望,儘量給自己攢點錢。 因為當意外到來,你的存款,就是你生活的底氣。
02 構建反脆弱結構,降低脆弱性 2018年有一條刷屏的新聞: 河北唐山市地方政府,把地方上的路橋收費站都取消了,卻遭到收費站工作人員的反對,他們圍住領導要一個說法。 一位36歲的大姐說:“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站了,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36歲,除了收費啥也不會,脆弱性實在太高。 雖然殘忍,但未來這種事只會越來越多,很多看似穩定的工作、環境,其實都充滿脆弱性。 比如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雷曼兄弟這樣的百年銀行,就因為資產配置過於單一而倒閉。 與此相反,產品配置更平衡的高盛,卻在危機中大賺一筆。 你看,同樣是黑天鵝事件,並不是所有人、所有組織都產生損失,有些具備反脆弱結構的人或組織,能夠從危機中獲益。 黑天鵝事件不可避免,例如這次的疫情事件、家人生了重病、經濟危機等。 對於個人來說,關鍵在於學會未雨綢繆,建立自己的反脆弱結構,降低脆弱性。 精讀君在終身成長詞典詞條《1009:反脆弱》中舉了科幻大牛劉慈欣的例子。 劉慈欣長期有兩個選項: 第一個選項是在事業單位工作,雖然收入不高但穩定; 第二個選項是寫作,短期收益低,長期卻可能有巨大的收益。 劉慈欣深知第二個選項成功的概率較低,即便已經發表不少作品、小有名氣,仍然同時保有第一個選項,使得自己可以從容寫作,保障作品質量。 直到成為明星作家後收入較高,才去掉第一個選項,配置其它選項。 穩定但有天花板的收入源 + 波動但上限很高的收入源。 劉慈欣採取的這種方式,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種反脆弱結構。 比如,你可以在本職工作之餘,挖掘一下自己能發展的副業;比如著手學習理財,增加自己的睡後收入;比如做好ABZ計劃,擁抱不確定性等等。 巴爾扎克曾經說過:“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苦難對於人才是一塊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 無論何時,只有提升自己的反脆弱性,才有可能化危機為機遇。

03永遠不要放棄自我投資 《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角在5歲時,全家從古巴移民到了美國。 本來她在古巴的生活是富足而美好的,但被迫逃到美國之後,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母親空有大學文憑,也只能在工廠裡做裁縫;父親原本是汽車公司的經營者,如今只能在流水線上給汽車噴漆。 全家咬牙學習新語言,努力融入新的社會,最後拼盡全力也只是剛好維持生計。 到她高一那年,父母已經負擔不起她的學費了。 為了繼續學習,她找到了一位認識的雅芳公司的銷售員,申請成為代理人。 她開始在學校推銷雅芳的產品,學習很多銷售知識,結果大獲成功。 這次經歷,讓她攢下了一筆錢,自己付清了學費。 應對生活中的意外,最好的反擊,就是努力提升自己,用行動應對變化。 看到一句話說:時代的一粒塵,落在每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深以為然。 世界充滿不確定性,長期停留舒適區,放棄成長,當意外到來,你會毫無反手之力。 只有不停成長,做一個終身學習者,你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希望你我,都能在下一場風雪來臨前,儘可能地做好儲備,擁有足以抵抗風險的能力。
和你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