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

  王尔烈(1727-1801年)是辽阳文化代表人物,在辽阳乃至东北地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王尔烈,字君武,别字仲方,号瑶峰,辽阳县贾家堡子(今属宏伟区兰家镇风水沟村)人。王家世代为书香门第,父亲王缙曾任深州学正,对王尔烈的影响极深。王尔烈少年时便秉承家训,饱读诗书。其为人和善,性情纯静,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乾隆十八年(1765年),在辽阳城参加童试,考中辽阳州拔贡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奉天府(今沈阳市)参加乡试,中第181名举人。此后历国子监教习、平谷县教谕。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王尔烈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并在殿试中获二甲头名进士,是为“传胪”,创造了辽阳科举史上空前绝后的佳绩。嘉庆四年(1779年)致仕归乡后,掌教沈阳萃升书院。嘉庆六年(1801年)去世,享年75岁。

  考取进士后,王尔烈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任四库全书纂修、三通馆纂修,1775年(乙未年)任会试同考官,后任陕西道监察御史衔(仍在四库馆任校勘《永乐大典》他校官兼纂修、三通馆纂修)、鸿胪寺卿、光禄寺少卿、通政使司参议、顺天府丞。嘉庆元年(1796年)任内阁侍读学士,授中宪大夫。嘉庆四年(1799年),以大理寺少卿(正四品)致仕。王尔烈工诗文,善书法,以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著有《瑶峰集》传世。

  王尔烈一生最主要的学术活动,即是参与《四库全书》编纂。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47岁的王尔烈以翰林院编修的身份任四库全书纂修、三通馆纂修,当时,纪昀(纪晓岚)、戴震、姚鼐、邵晋涵等著名学者均参加了编纂。

  王尔烈的诗文多散逸,所著《瑶峰集》两卷乃是民国时期的辽阳贤士金毓黻多方搜集辑成的,收录游千山诗作60首,其中王尔烈的诗作30首;收文章9篇,其中序文4篇,碑文5篇,4篇序文皆是王尔烈为故友常理斋遗集《爱吟草》所作。现存墨迹30幅,以行书为主。此外,王尔烈还遗有中举人、成进士的6篇八股文。

  关于其诗文成就,徐光荣在其所著《辽宁文学史》中说评价道:“就艺术特色而论,无论文辞、意境还是表现手法,都在上乘之列。所以说,王尔烈诗文所存虽‘不过十一’,却是辽宁文化瑰宝的一个部分。”杨铸先生认为:“读过(游山诗)六十首诗后,经过对比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王瑶峰之诗确实高出其他作者。虽然是游山之作,不是刻意所为,但随手拈来,皆有情趣……这四篇序文不仅反映瑶峰的文品,更反映了他他高尚的人品,堪称瑶峰传世中的佳作。”从现藏于王尔烈纪念馆的6篇中举人、成进士八股文来看,不仅破题时一语中的,而且起承转合等处十分巧妙,确实是制艺高手。

  关于其书法成就,1980年,史树青先生在徐州博物馆获观瑶峰先生书册时,叹为稀贵。张博仁先生在王尔烈手书《千山诗册》拔语中,有“先生之书,有芙蕖出水,祥云捧日之妙”的评语。温同春在《观王瑶峰先生墨迹选集书后》写道:“我国书法首推羲之,能得其神髓者,以赵子昂为最。辽沈书家,能得王字之风韵者,舍先生莫属。”

  王尔烈留下的艺术瑰宝之一是“王尔烈七十寿屏”,又称“百寿图”。嘉庆元年(1796年)王尔烈七十寿辰,其同僚好友刘墉、纪昀、翁方纲、王念孙、程伟元、伊秉绶等125位官员和社会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126幅,制成九条屏,以为寿礼。寿屏上下屏板透雕“寿”字,屏心为瓷青纸,泥金纸字画裱糊其中,颇为壮观。此寿屏上下左右为两行寿字,中间为水墨设色字画,寿字共计91幅,集行、草、隶、篆、金文、满文、蒙文、藏文于一屏,其中汉文86幅,满文4幅,蒙藏文合书1幅,此外还有诗词5幅,诗画35幅,山水、人物、花鸟栩栩如生。

  王尔烈被誉为“三江才子”,在辽阳人心中是勤学、智慧、廉洁、正义的典范、他对东北地区的文化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文学艺术成就上,有关他的种种传说在东北地区流传甚广,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辽阳王尔烈民间传说”项目,已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


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


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


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