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路名由來

南昌有著兩千多年的建城史。南昌因南方繁榮昌盛而得名,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風景名勝眾多,旅遊資源豐富。南昌的許多道路名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因人得名
  【灌嬰路】為灌嬰建南昌城而名。灌嬰,秦末漢初人,劉邦手下的著名大將,《史記》《漢書》皆有其列傳。

南昌路名由來


  【中山路】1912年,已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孫中山巡行中國。孫中山在南昌停留期間受到江西都督李烈鈞和全城市民的熱烈歡迎。孫中山多次與群眾團體會談、演講,還抽空遊覽了滕王閣,並在李烈鈞的陪同下進行了一場閱兵式。為紀念孫中山的南昌之行,1928年,南昌政府將孫中山下榻的百花洲旁邊的東大街改名為中山大道。此路名沿用至今。
  【安石路】民國時,南昌政府計劃修建八大鄉賢路(王陽明、文天祥、王安石、黃梨洲、陸象山、歐陽修、謝疊山、王夫之),安石路由此而成。新中國成立後,省人民政府將安石路進行改造拓寬,為紀念八一起義,改稱八一大道。如今的安石路,位於洪城大市場附近。另外,陽明路(王陽明)、榕門路(1934年稱黃梨洲路,後為紀念著名清朝官員陳榕門而改名)、象山路(陸象山)、永叔路(歐陽修)、疊山路(謝疊山)、船山路(王夫之,世稱船山先生)、天祥大道(民國時未予修建,南昌市政府於2004年修建)得名均與八大鄉賢有關。
  【長庚路】為紀念宋應星而得名。宋應星,字長庚,江西奉新人,明朝科學家。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學教諭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


  【蘇圃路】得名於宋朝名士蘇雲卿,他曾於此隱居務農。
  【丁公路】清光緒年間形成的街巷。丁公即丁永祚,明朝鹽糧參政,後升任江南巡撫,為官清正,後人立丁公廟紀念。

南昌路名由來


  【子安路】為紀念王勃而得名。王勃,初唐詩人,字子安,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為“初唐四傑”之冠。唐朝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路過南昌寫下流傳千年的《滕王閣序》。
  【孺子路】為紀念徐孺子而得名。徐孺子,東漢時期著名經學家。豫章太守陳蕃敬重他的人品,為其專設一榻。王勃在《滕王閣序》稱讚道:“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淵明路】為紀念陶淵明而得名。陶淵明,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為“隱逸詩人之宗”。
  【子固路】為紀念曾鞏而得名。曾鞏,字子固,撫州南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散文成就很高,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
  【天佑路】為紀念詹天佑而得名。詹天佑,祖籍婺源(今屬江西),是中國首位傑出的愛國鐵路工程師,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鐵路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之稱。
  【民德路】民德路的雛形是1928年修建的江西省第一條水泥馬路,最初的名字叫培德路(當時國民黨省政府主席名叫朱培德)。20世紀30年代,熊式輝上臺後,改培德路為民德路。


  因事得名
  【勝利路】勝利路始建於1928年。初定名德勝路,因其終端為德勝門,故得名德勝路。1942年,偽政權將德勝路改為興亞路。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國民黨當局將此路改名為中正路。1949年5月,南昌解放,改為勝利路。
  【二七路】新中國成立前是一條小街,稱前街。1950年拓寬,稱站前街。1966年,為紀念鐵路工人二七大罷工,改稱二七路。
  因史得名
  【老貢院巷】明朝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進賢門內創建陽春書院。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陽春書院被移建至東湖,稱東湖貢院。清朝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原陽春書院復建貢院。此後,貢院幾經移建。俗稱進賢門內貢院為老貢院,其旁邊的巷子因此得名。

南昌路名由來


  【繫馬樁街】繫馬樁街和老貢院巷距離不遠。古時候,外地考生大多是騎著馬從進賢門入南昌,到貢院趕考。考生進貢院去考試,馬得拴在外面。此街即因拴馬得名。
  【皇殿側路】南唐中主李璟於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建南都於南昌,並營造宮殿,此路因位於原長春殿一側而得名。
  【上諭亭街】此處原有一亭子,專門用來懸掛皇上的諭旨,亭子即得名曰上諭亭。清光緒年間沿用亭名為街名。1935年,此街被分隔成東西兩段。
  【康王廟巷】清代此處有康王廟,乃奉祀宋朝忠臣康保裔之廟,1958年拆廟修路,路沿用廟名。
  【羊子巷】羊子巷原來是回民聚居地,設有羊交易市場。清乾隆年間,這條巷子名為羊叉巷。清光緒年間,這條巷子開始叫羊子巷。
  【筷子巷】筷子巷與筷子並無多大關係。相傳朱元璋來南昌時帶來一朱姓同宗。此朱姓同宗在此廣置地產,形成街巷後稱快子巷,寓意有二:快子快孫,人丁興旺;快著紫袍,光耀門庭。清朝道光年間改稱筷子巷,沿用至今。
  【棕帽巷】棕帽巷得名確與帽子有關。相傳晉朝許真君頭戴棕帽,路過此路時,風將其帽吹落在此,後人稱此巷為棕帽巷。1966年改名創業巷,1973年複稱棕帽巷。


  【三眼井街】東晉時,南昌城內江河縱橫,經常洪澇成災。相傳西山道士許真君為根除水患,親自擇地鑿井擒龍斬妖,在此處鑿了一口三眼井。此路因此得名。
  【後牆路】此路如其名,當年是清撫臺衙門後牆邊的路。1905年名為藩後牆。1926年,巡撫部院改為省政府駐地,此路亦改為省後牆路,1945年擴修後改稱厚強路,1950年更名為後牆路。
  【大士院街】古時,此處有一供奉觀音大士的寺院,清康熙年間稱大悲院,道光年間稱大士院。後寺院不存,只留此街。
  【射步亭街】清雍正年間,此地是巡撫部院武將習武射箭之地,當時名為“射圃”。圃中有一亭,稱射圃亭。街以亭名,到清末才改為射步亭。
  【鴨子塘巷】此地原有一口水塘,旁有一鴨店,以塘養鴨,故名鴨子塘。旁邊的路也因此得名。
  【幹家大屋巷】清乾隆年間,寧夏兵備道(官職名)幹以濂辭官來南昌定居,在進賢門內廣置地產,興建府第。人稱其屋院為幹家大屋。現大屋已不存,空留幹家前巷、幹家後巷和幹家大屋巷。
  【友竹路】明朝太師嚴嵩府第的後門即在此路。明朝時,為求官職高升而從後門給嚴嵩送禮者絡繹不絕。清光緒年間,人稱此路為高升巷。嚴府的後花園種著嚴嵩朋友贈送的名貴竹子。民國時,人稱此園為竹花園。後來,高升巷改稱友竹路。

  【後桶巷】清初,一李姓木匠在此做木桶,手藝出眾,生意興隆。於是,人稱此路為後桶巷。
  【將軍渡巷】此路在老海關大樓背後。相傳東晉時,撫河有一渡口,平南將軍溫嶠來南昌時,其官船在此停靠,故稱將軍渡。渡口旁的路也因此得名。
  【民巷】此路在清朝時因緊靠巡撫部院圍牆,巷內多官員居住,得名官巷,南端偏東有兩條並列小巷,分稱罐子巷、草鞋巷,1977年,統稱民巷。
  【蘿蔔巷】此路原是買賣羅帛、手巾等絲織品的地方,名為羅帛市,清宣統年間改名蘿蔔市,1986年改名蘿蔔巷。
  【楊家廠路】元朝曾設平章府於此,明代改為都指揮使署,清初改為提督軍門府。清康熙年間,此府先是作為總督官署,後改為提鎮衙門。後來,提鎮楊富叛逆被殺,衙門被廢,俗稱楊家廠,旁邊的路因此得名。
  【賢士一路、賢士二路】皆得名於賢士湖。古時,因為此湖盛產蜆子(蜆的俗稱,即小蚌殼),所以當地百姓叫它“蜆子湖”。後來,有文人據“蜆子湖”的諧音將其改名“賢士湖”,並沿用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