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到底有没有嘱咐马岱杀掉魏延?

魁哥说历史


《三国志》中并没有任何关于诸葛亮安排马岱杀害魏延的记载,根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诸葛亮去世前安排杨仪统帅大军返回蜀汉,魏延不肯接受杨仪的节度,并且烧毁了沿途的栈道,企图阻止杨仪的大军返回。之后杨仪和魏延相互告发对方谋反,蜀汉朝廷认定魏延谋反,魏延的士兵纷纷溃散,魏延带着几个亲信企图讨回汉中,杨仪派遣马岱将魏延斩杀。

  • 疑点重重的撤军计划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魏延被杀似乎只是杨仪一个人的问题,和诸葛亮并没有任何关系。不过《三国志》在记载杨仪和魏延闹翻之前,还记载了诸葛亮对撤兵计划的安排。

《三国志》称诸葛亮去世之前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召集起来,让他们在自己去世后,相互协助带领蜀汉大军回到汉中。同时诸葛亮安排杨仪负责指挥全军,并且要求魏延在大军的最后面断后。

魏延是蜀汉军队的二号人物,诸葛亮北伐时期的头号大将,诸葛亮安排魏延断后并没有任何问题。然而最令人不解的一点是,诸葛亮去世前安排撤军,为什么没有通知魏延前来开会,仅仅通知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

而且诸葛亮既然安排魏延断后,又怎么会不事先通知魏延,反而在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才派遣费祎去探听魏延的态度。

  • 诸葛亮为什么不通知魏延

按照《三国志》里面的说法,诸葛亮安排完撤军计划后,对着杨仪等人说:“如果魏延不听从命令,那么大军就自行撤回蜀汉。”从诸葛亮的这句话不难看出,诸葛亮去世前已经知道魏延肯定要出问题,而且诸葛亮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这个方法就是大军抛弃掉魏延和他的部队,由杨仪带领退回蜀汉。

笔者对于《三国志》的这一段记载一直有一个疑问,魏延一直很敬畏诸葛亮,如果诸葛亮真的想要让魏延回到蜀汉,诸葛亮在开会的时候,应该将魏延叫到身边好言相劝,以防止魏延在自己死后作乱。即使诸葛亮知道自己劝不动魏延,也不应该放魏延活着离开,毕竟魏延镇守汉中多年,对蜀汉的防御了如指掌,这样的一个人一旦投降曹魏,带来的危害可想而知。

如果诸葛亮真的不想要再用魏延,那么诸葛亮完全可以在自己去世前,将魏延骗到大营里面软禁,或者直接埋伏杀手除掉魏延。当然也不排除诸葛亮对魏延抱有一定的希望,他希望魏延能够接受自己的命令,带领军队跟随杨仪返回蜀汉。

但是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诸葛亮既然想要让魏延回到蜀汉,他为什么不亲自对魏延说明情况,反而要在去世前开会的时候,故意不让魏延参加呢?试想一下,假如魏延参加了诸葛亮的退兵会议,那么魏延又有什么理由攻击杨仪,魏延手下的士兵也不会跟着魏延攻击杨仪。

  • 《魏略》中的另类记载

作为与《三国志》同时代的史书,《魏略》中也有一段关于杨仪和魏延争权的记载。不过《魏略》和《三国志》的记载截然相反,《魏略》称诸葛亮临死前将兵权传给了魏延,杨仪和姜维、、费祎、马岱等人联合夺权,并且诬告魏延谋反,最终害死了魏延。

虽然《魏略》是曹魏的史书,《魏略》中的记载可能存在污蔑蜀汉的嫌疑,但是蜀汉后期一直都是由费祎和姜维等人掌权,陈寿作为蜀汉的旧臣,很难能够知道魏延被害的真相。

实际上在诸葛亮去世之前,魏延的身份为征西大将军和南征侯,地位远在杨仪和费祎之上。按照官职的大小来排列,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肯定要继承蜀军的最高领导权。而魏延之所以攻打杨仪,就是因为魏延认为自己的官职最高,不应该受到杨仪的领导。

从魏延和杨仪相互告发对方谋反来看,魏延确实不知道诸葛亮是否开过一个榻前会议,榻前会议的说法仅仅是杨仪一伙人的一面之词。而魏延的性格一直飞扬跋扈,他和杨仪相互告对方谋反,蜀汉的大臣都偏向杨仪,魏延背上谋反的罪名后,手下的士兵纷纷溃散,最终被马岱斩杀。

  • 马岱斩杀魏延的真相分析

笔者认为马岱斩杀魏延,同诸葛亮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首先不管是《三国志》还是《魏略》,都将魏延之死的矛头对准了杨仪,即使诸葛亮真的安排杨仪带领大军离开,诸葛亮也没有安排杨仪杀掉魏延。

如果诸葛亮没有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杨仪,那么马岱斩杀魏延跟诸葛亮更没有任何关系。杨仪因为私人怨恨擅杀大将,对蜀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蜀汉后期本身就缺乏大将,魏延死后蜀汉的名将更是凤毛麟角,再也没有一统天下的机会。


史海泛舟摆渡人



诸葛亮临终前在五丈原召开了“退兵”会议,魏延当时是仅次于诸葛亮的蜀汉军中的第二号人物,专门负责对外作战,可是所谓的「退兵」会议,居然破天荒地没有让魏延参与。这显然是诸葛亮特别安排的。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与杨仪发生冲突,并且落入了诸葛亮生前就设下的圈套,让早就在魏延身边当卧底的马岱给杀了。

魏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但不是政治家,他斗不过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而诸葛亮又是不得不忍痛杀掉这位爱将。刘备在位时,魏延的最高军职只是镇北将军。刘禅即位后魏延就被封其为都亭侯。227年,诸葛亮驻军汉中,任魏延为丞相府司马,并担任凉州刺史,统率前锋部队。后又因战功卓著被提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授以符节,并且被进封为南郑侯。请注意,征西将军是实权武官的最高品级,并且要资格够老才能在将军前加一个“大“字;假节就是拥有先斩后奏的权力,可不请旨而直接斩杀触犯军令者,战时甚至可以直接砍两千石(汉代以俸禄多少来代表品级)以下的官员;南郑侯为县侯,是异姓爵位的第一等,和诸葛亮的武乡(县)侯是同级。在蜀汉的武将中生前就二度被封候的仅魏延一人,这是何等的殊荣呀!一个有反骨的军人能得到诸葛亮的如此器重吗?

众所周知,刘禅虽是皇帝,但实权一直是控制在诸葛亮手中。诸葛亮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更何况封候这等大事,没有诸葛亮点头能办得到吗?如果魏延真有反骨,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还敢让他当掌握兵权的第一把手吗?可见诸葛亮对魏延是完全信任的。那么,诸葛亮身后所安排的第一件事为何又是除掉魏延呢?我们知道,刘备是明君,魏延当然俯首帖耳;诸葛亮是名相,魏延自然也要听从调遣;刘禅是昏君,魏延很可能就不会买他的账了,也许他就会拥兵自重,甚至自已当皇帝,成为董卓第二。而姜维是诸葛亮信任的接班人。可当年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奇袭子午谷的战略时姜维才不过是天水城一个小小的中郎。纵观当时的蜀营帐下,五虎大将已亡其四,除了老迈的赵云,能称得上上将的只有魏延一人了。魏延随刘备、诸葛亮南征北战,可谓战功赫赫,经验丰富。论文武之才,魏延不在关张之下。但他的傲慢胜过关羽,无礼不逊张飞,如此目中无人的魏延又怎能对姜维甘拜下风呢?这也正是诸葛亮所忧虑的。为了蜀汉的安定团结的大局,为了给蜀汉的主帅姜维扫清障碍,诸葛亮不得不借杨仪的手杀掉魏延。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魏延生前特别给予他非同寻常的地位,这种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诸葛亮本人。但魏延死后诸葛亮又让他蒙受了千古奇冤,背了数千年的黑锅,因为那时诸葛亮自已已长眠九泉之下无法替他平反了,而蜀汉也无人有本事站出来为魏延喊冤叫屈了。为魏延平反昭雪只能靠今日的历史学家了


历史的波澜壮阔


关于这件事,正史上并没有记载,只是三国演义中有所描述。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与其他记载中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魏延的生平。当时刘备入川时魏延被封为牙门将军,之后攻克汉中后,又被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此后,刘备称帝,封魏延为镇北将军,在武将官职上,已经没什么可以再提拔的了。而后刘禅登基,封其为都亭侯,诸葛亮预备北伐时又提拔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留下诛杀魏延的命令,首先要确定魏延到底有没有谋逆的打算,先看他的官职,在刘备在位之时,魏延就已经位高权重了,而刘备是什么样的人,如果看出魏延有不忠的可能,是绝不会这样做的。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抱着魏延可用的想法,带魏延北伐,而魏延北伐时基本每一次都会献上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每次都拒绝了,魏延心生不满。不满归不满,子午谷奇谋属于险着,既险又奇,而那时的蜀汉大权基本都在诸葛亮身上,无论魏延之谋成败与否,似乎都不存在谋逆的可能性。这一点诸葛亮肯定也能看清楚。

再来看诸葛亮,他除了多智之外,另外出名的就是一个忠字。只是意见不同,心有不安便斩杀蜀汉当时最可靠的大将,这恐怕是不现实的。就算诸葛亮不安,估计也不会留下这种命令。另外正史唯一表明的,魏延之死与杨仪息息相关,首先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杨仪对魏延秘不发丧,而且杨仪与魏延一直关系不好,最主要的是诸葛亮在世时文官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杨仪等人也被诸葛亮带在身旁,诸葛亮去世,文官之中再也没有能镇的住魏延的人。从大局考虑,魏延不可轻杀。但如果从文武之争来考虑,魏延必杀。

所以说,我认为魏延之死并不是因为谋逆与诸葛亮的遗命,而是败于那次很久以前的文武之争罢了。


酱油咸菜根


当然有,否则就不会有魏延大叫三声“谁敢杀我”后,马岱异军突起,将魏延斩落马下的故事了。

诸葛亮因为司马懿坚守不出,不是办法。所以设计木牛流马运粮草来引诱司马懿出战。

火烧五丈原计谋失败后,诸葛亮又听到东吴在边境被魏军大败,气火攻心,一病不起。

好不容易摆了个七星灯阵为自己续命,结果还被魏延不小心给搅了局。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定胜天在此时的诸葛亮看来,不过是一句空喊而已。

既然算不过天,那就只好承认了。诸葛亮把后事巨细糜遗的都给安排好了,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造成隐患的细节。

哪怕魏延在自己死后会不会反这个还没有定论的问题,自己也不会放过。

所以,命令长史杨仪和参军姜维在自己死后要严防魏延造反,还密令马岱死盯魏延,如果魏延造反,那么马岱就要假装投诚,等到魏延说到“谁敢杀我”,就将其斩落马下。

所以,诸葛亮当时还没有说自己一死,就不分青红皂白的把魏延杀了。而是派马岱在魏延身边伺机而动,这样说来,诸葛亮还是给魏延留了条活路的。

可是魏延太自大了,诸葛亮和刘备一死,魏延就以为蜀国再没有谁能镇住自己了,那么自己本该得到的地位和荣耀,自己都要夺回来,哪怕是兵变。

到最后,还是死在了诸葛亮的计谋和一干蜀将的忠心手里。


古今中外多少事


魏延本无反心,只是孤傲!诸葛亮临终前也没有遗嘱让马岱杀魏延。

在演义中,诸葛亮知道他死后魏延必反。他在临终前授以马岱秘策,让他“潜伏”在魏延身边,然后趁魏延大喊“谁敢杀我”、大意麻痹之时,一刀将其斩杀。 同时,诸葛亮又交给杨仪一个锦囊,让他和魏延对阵时故意示弱,并引诱魏延高喊“谁敢杀我”,到时候自然有人除掉魏延。一切都被诸葛亮安排好了。


但是正始中,诸葛亮临终前是没有这样的遗嘱,但他对待魏延的态度确实有争议,他对魏延的使用一直比较保守,甚至是压制。留下的遗令具体内容和人事安排也存在疑点,确实是有人分析是诸葛亮对魏延的性格一直不放心,借杨仪之手铲除他。诸葛亮的真实想法如何,现在是没法还原了。但是在崇尚简约文风的时代,陈寿专门花了篇幅来分析魏延谋反是被冤枉的,可见他的死确实疑点甚多。

魏延不谙世故人情,缺乏政治眼光。他的火爆做法,得罪的不止是一个杨仪,也是大多数文官集团。放到任何时期,魏延那个性格都不会让当权者或者大多数同僚喜欢,要是遇到一个知人善用的明主,爱惜人才,了解他的性格,还能保全他。但是后主不是刘备,魏延也只有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诸葛亮死后,魏延因不愿受长史杨仪所约束而于退军途中烧绝栈道,反攻杨仪,却因部属不服而败逃,被杨仪所遣的马岱所斩。


明月西西


说起魏延,他应该是三国一个不大不小的“网红”吧!尤其是他那声“谁敢杀我”在现在游戏界可是很流行的。好了不开玩笑了,那么我们来看一下魏延究竟是何许人也。魏延,字文长。在《三国演义》中在投降刘备集团之初,就差点被诸葛亮杀掉,称其是脑后有反骨的“反骨仔”。具体诸葛亮怎么看出来的我们就不讨论了,也许诸葛亮会透视也说不定,幸亏得到刘备力保才得以幸免。而魏延也确实深得刘备器重,从一名小部曲被破格提升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发展到后面成为蜀汉军中武将第一人,地位仅次于诸葛亮。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较为保守,而魏延又经常胆大冒险,关于北伐上所以想法有时候就会产生冲突,最为著名的就是现在仍然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子午谷奇谋”。只是诸葛亮一直不准许。所以二人是有矛盾的,迫于诸葛亮权利大,诸葛亮生前是一直屈服的,规规矩矩的,而诸葛亮濒死之际怕日后没有人可以压制魏延就订下密计将魏延诛杀。具体过程咱们在这就不描述了。

但是历史上真是如此的吗?其实不是,压根就不干诸葛亮的事,虽然二人有矛盾。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想杀掉他。杀掉魏延的是当时诸葛亮死后的掌权者杨仪。

建兴十二年秋天,在五丈原诸葛亮病情加重,诸葛亮也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召集杨仪、姜维、费祎等人商量退兵事宜。当时诸葛亮是: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命,那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死后,杨仪让费祎前往探魏延口风,果然魏延回答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意思就是说丞相虽然死了,但是我们还在,怎么可以因为一个人就荒废天下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要断后也得是杨仪来。

不过事情并没有按照魏延的预期发生,大军都随杨仪徐徐撤退了。魏延知道后大怒。赶在杨仪面前四处烧毁栈道,并且两个人都给成都上表称对方造反。由于魏延并没有过多参与过政治,当时朝廷多数都担保杨仪。在南谷口,杨仪命令何平前往抵御魏延。并且在阵前策反士兵,而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士兵一下子就散了,只剩下几个人和魏延逃往汉中,杨仪命令马岱追上魏延并斩杀了他。而且甚至是诛灭了魏延三族。

所以诸葛亮临终时是没有嘱咐过马岱杀掉魏延的,魏延是在和杨仪夺权中失败,被杨仪诛杀的。


旧人何时归


说诸葛亮安排在自己死后杀魏延,这个话来自于《三国演义》,正史《三国志》并没有记载。《三国志》中记载的是:“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也就是说,诸葛亮安排的是,他死以后便退军,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听就罢了,如果魏延不听,就随他的便。反正没有说一定要杀他。




独行者yyl


演义

诸葛亮曾写有一绵囊给与马岱,并说:等我死后拆看,当诸葛亮古世,马岱拆绵囊一看内有一纸,上写‘魏延反,马岱斩’,后在退兵军隊无主,诸葛委托楊义后事按排,魏延不服,口喊谁敢杀我,后面站着的马岱因授计,喊:我来杀你,这是魏延始了不及而被杀,我要说一句,诸葛亮死后如无此计,谁也不是魏延斗手,军队必然大乱,给司马懿有可乘机。

。魏延被杀,先是刘备临死的遗嘱。其次是诸亮为了大局,魏延不死蜀汉出事。

。顺便说一下,刘备为舍要杀魏延,刘备疑心病过重,他对降将看不起,有戒心,特别对魏延,马超,魏延原本是长沙太守上将,在关羽战长沙時,与大将黄忠交手,第一天在急战中黄忠马失前蹄,关羽有测阴之心没有杀黄忠,说:老将军换马明天再战,双方来天继续战斗,关羽想用拖刀计胜黄忠,可黄忠亦是大将没有上当,立马拉弓,一箭正好射落了关羽帽灰上的红樱,报以昨天马失前蹄不杀之恩,

。当時长沙城门楼上的太守和延魏观战看得明明白白,太守口念黄忠反了,这一箭……。(下面没有说完),魏延喊一声,我也反了手起一刀太守头落地。下楼开城门投降,黄忠见魏延杀了太守,顺水推船两人一起投奔刘备。可是刘备的戒心就在这里,他认为魏延年轻,心狠手辣,如果他将來偶有不如意時,我是第二个长沙太守,但对黄忠的看发不同,因黄忠年迈,做不成什么大事。那么魏延他怎么想呢?魏延投降刘备感到很高兴,因为长沙太守,年高,前途暗淡,这次是个机会,天赐良缘投了位明主,他始终认为弃暗投明,后日子一长自已也觉得刘备对他看不起,虽然也封了他几个头衔,这都是没有真正的实权,诸葛亮在世,他不敢造此,诸葛死后就没有人管得了他,真的一世受够了气,自已想奔向自由,还是被暗算,他虽死而永远不会明白,当了一世奴才,刘备如果正心代他也不至有此。谈到降将,马超也是投将同魏延处境也好煞末几。


老龚166916589


诸葛亮临终嘱咐杨仪:“撤回成都,如果魏延不撒,就由他去吧。”并未授意杀魏延。后杨仪撤退,魏延不撤,但魏担心杨会说自己造反,便率领军队阻挡杨仪撤军,二人几乎同时向后主举报对方造反,后主和大臣们选择相信了杨仪(很大的原因是魏在蜀国的人缘不好,魏性格孤傲,恃才傲物与关羽相似),后主派军队“平叛”,同时,魏延军中发生叛乱,魏在叛乱被部将马岱所杀。魏延真正死于与杨仪的争权内耗。


智天使893


魏延是蜀汉仅存的名将,在名将凋零的三国时代中后期一颗最闪亮的将星。

早在诸葛亮执掌大权之前魏延就已经活跃在魏蜀边境战场上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将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定在成都。这时候,汉中就成了整个蜀汉王国的北大门,亟须一位独当一面的大将镇守军事重镇。

魏延镇守汉中的时期正是蜀汉政权最危难的时刻。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关羽被杀,荆州三郡沦陷。紧接着,怒不可遏的刘备倾全国之兵东征孙权,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击败。

刚刚建立的蜀汉政权立刻元气大伤,陷入了骚动和叛乱中,曹魏随时有可能趁火打劫,但是由于魏延治军有方、守卫得当,使得曹魏始终不敢窥伺汉中。

可以说,当时的蜀国内忧外困,全靠诸葛亮力挽狂澜和魏延坐镇边庭,才将蜀汉从夷陵之败的深渊中挽救出来。

这一切都是诸葛丞相府长史杨仪的阴谋。

诸葛亮生前,在军务方面最倚重的人莫过于魏延和杨仪这一文一武两大要员。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大家似乎都觉得魏延天生反骨仔,所以诸葛亮很不喜欢他,事实上,诸葛亮对魏延的倚重程度丝毫不比对杨仪的少。

可惜魏延和杨仪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两人势同水火,一见面就吵架。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两人性格方面都有缺陷:魏延既善养士卒,又勇猛过人,还是个“直升机干部”,在短短几年内升到蜀汉军界的顶峰,所以性格有些孤傲;而杨仪也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他的聪明体现在心思机灵和能说会道能说会道上,也很受刘备的赏识,升迁速度丝毫不比魏延慢。偏偏和所有小聪明的人一样,杨仪气量狭小,脾气还狂傲,看不起魏延这种大老粗。

这一文一武,一个骄傲一个狂傲,偏偏又是同级,所以矛盾越积越深。

杨仪立刻纠集了自己的党羽:王平和马岱,三人经过连夜的密商,决定使用最野蛮最粗暴的方式夺权:突袭魏延本部军马,诛杀魏延。

杨仪在军中威望很高,是顶级智囊,王平统率的无当飞军和马岱统率的西凉骑兵都是蜀国最精锐的部队,不管从人数还是战斗力上都比魏延本部兵马高出许多。

其次,全军在开阔的褒口为诸葛亮发丧时,必然聚集一处,各营驻地相距不会远,地形条件极易实施军事突袭,就算魏延用兵如神也来不及应对。最妙不可言的地方在于:根据诸葛亮的遗命,魏延一直担任大军的“影子统帅”,大多数人都还不知道魏延已经被诸葛亮钦定为军事接班人了!

杨仪对时机的把握真是精准到令人不得不佩服的境界。

当魏延还在为诸葛亮的丧事忙碌,打算忙完这些就公开自己的统帅身份时,他不知道死神已经偷偷降临。在一个毫无预兆的午后,王平的无当飞军暴起发难,向魏延大营发起了突然进攻,同时还齐声高喊:“魏延要领军叛国投敌。奉丞相遗命可得而诛之!”

魏延的兵将们果然措手不及,立刻发生了大溃败——没有谁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尤其是对方还宣称魏延是叛国贼,军心瞬间就散了。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元代的郝经认为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

以上为《三国志》作者陈寿本传的记载,不过据裴注引《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比较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