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19世紀前半葉的廣州

如果我們坐著時光機器回到19世紀的中國,很容易找到一個充滿著矛盾性的大都市——廣州。以現代人的目光來看,當時的廣州可謂是全中國最為國際化、商業化的都市。1757年,繼清政府解除明代頒佈的禁海令幾十年後,傲慢的乾隆帝再次開始了新的閉關鎖國政策。原有的各個對外貿易關口被強令關閉,整個中國沿海,僅流一處供洋商在中國做生意,這個地方就是廣州的粵海關。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乾隆

不過,在全球貿易的時代,歐洲商人們的熱情可不是那麼容易澆滅,對於商人們來說,還有什麼能比那白花花的銀子更吸引人的呢?清政府禁封口岸、僅留一口通商的結果,是令所有的西洋商人全部集中到了廣州,從而創造了一個國際貿易極為繁榮的大都市。從歐洲、東南亞、中東和美洲而來的商船停靠在廣州的海港中,帶來不計其數的商品。

多虧了發達的國際貿易,廣州城在中國國內的經濟地位不斷攀升。在一口通商局面還未確立下來的1754年,廣州共接納洋船27艘,稅銀52萬兩。而到了鴉片戰爭之前,這兩個數字攀升至200艘、180萬兩。廣州稅銀的很大一部分直接被運往京城,以支撐數額巨大的皇室開支,因此,廣州也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繁華的廣州


憑藉著臨海之利以及與西洋通商之便,廣州商業的發展十分引人注目。鱗次櫛比的店鋪、商販坐落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店主用熱情的語言招呼顧客前來購買;來自中國內陸、東南亞、中東以及歐洲的商品以令人驚異的速度流通;碼頭上,雜合了中文、英語、葡萄牙語和荷蘭語的廣式英語,成為各國水手、商人交流的獨特語言。在19世紀前期,廣州商業的繁榮,不會亞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廣州港旁坐落著一個大商館,其名為“廣州十三行”。在鴉片戰爭之前,來自於西方的外商不得直接銷售自己的產品,而是要通過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十三行來進行代理。每一天,大大小小的洋商和他們僱傭的中國買辦都要頻繁進出十三行商館,與十三行的負責人交流生意。十三行的成員們精通商業,更知道如何處理清政府與洋人之間的關係,因此同時被清政府和洋人所信任。依靠著壟斷外貿帶來的鉅額利潤,他們以商人的身份,在重農輕商的古代中國獲得了很高的社會地位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商館不但提供貿易代理業務,還有專供洋人學習漢語的教育機構、負責洋人起居的夷館。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政府還賦予了十三行一項重要的任務:管理在廣州生活的洋人,讓他們瞭解中國的傳統與文化,以防這些從遙遠國度而來的“遠人”們作出不該做的事。在廣州,東西文化之間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像極了現在的國際大都市。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十三行的傢俱設施

引起“恐慌”的洋人婦女

但是,這樣的國際化場景只在廣州的一角存在,鴉片戰爭之前,廣州洋商的行動範圍大多被限制在商館區,其封閉性比日後的租界還要有之過而無不及,在商館區居住的外國人,也只能在指定的日期去廣州城中一睹中國普通人的生活場景,清政府規定,只有在逢八的日子裡,洋人才能被允許到商館區附近的地區遊玩一番。

商館區裡面的人不能輕易出去,外面的人也不能隨意進入。出了商館區和碼頭,我們會看到一番與商館區內完全不同的場景。這個大都市仍然是保守的,市民們穿著長衫、留著辮子,走在佈滿中國古代建築的大街上。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忠君意識形態仍然佔據了統治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一眼望去,整個大街上竟然大部分都是男人。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描寫古代社會市民生活的畫中,少有女性出現

佔了國民總人數一半的女性,在舊社會中是很少被允許出門的。清朝治下的百姓們遵循著一條古老的行為規範:“男女授受不親”,如果一個女性隨意與其他家的男性對視、交流甚至有肢體接觸,會被視為對於倫理綱常的破壞。如果給予女性行動自由,她們難免要與其他家的男性接觸。所以,最好的方法便是將女性鎖於閨門之中,禁止隨意外出。因此,在古代中國,女性只有在節日或宗教儀式中,才可走出家門,進行正常的社交活動。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而在此時的西方社會中,兩性觀念雖然仍未完全解放,不過並不存在中國這樣嚴格的束縛。女性不但被允許上街,而且是社交場上相當重要的成員,舞會之中、餐桌之上,隨處可見風度翩翩、談吐得當的西方婦女;在著裝上,女性沒有被要求將自己的身體遮得嚴嚴實實,反而可以隨意穿上束胸、露肩裙等能體現自己女性魅力的服裝。總而言之,西方女性享有著與男人同等的自由,這種自由與中國舊社會倫理的條條框框格格不入。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不難想象,東西方之間性別觀念的差距,會給清朝人帶來多大的衝擊。當傳統的衛道士走在岸邊的街市上時,會看到濃妝豔抹、金髮碧眼的洋人婦女走在街上。她們的穿著現在看來並無不妥,甚至有些保守,但在清朝的衛道士看來,這簡直是傷風敗俗。不僅如此,這些女性還與身邊的西洋男人摟摟抱抱,簡直如同招攬顧客的青樓女子一樣,成何體統!

1759年,乾隆朝的大臣李侍堯被授予兩廣總督之職。一口通商格局自1757年開始,已經實行了兩年。李侍堯要面對的,便是一個外商不斷聚集於此的廣州。為了更好的管理洋人事務,李侍堯上書乾隆,在他的奏摺中,李侍堯擬定了一份防範外夷條規,其內容包括“銷貨後依期回國,不得住冬;商館毋許私行交易;毋許貸與內地行商貲本”等規定。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李侍堯

荒唐的是,這份規章竟將外國婦女列入了禁止入省的禁物!章程規定,外商不得僱傭中國僕婦,而外國婦女也不允許進入廣州,連夷館也不得進入,只能待在船上或是不遠處的澳門。乾隆批准了這個奏摺,規定馬上實施。站在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條規定何其可笑!但在清朝人的眼裡,這些金髮碧眼的外國女性,卻真的有如此強勁的威力,足以動搖綱常倫理之根本。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清代基層官員的腐敗懶政是出了名的,在涉及大量金錢交易的通商口岸尤為如此。但是,對於禁止番婦入省這條規定,官員們卻執行得相當認真。1769年秋天,一名名叫啡咭的英國商人私自帶領婦女進入商館住宿。此時李侍堯仍在任兩廣總督,當得到消息後,他立刻派遣軍隊和專船,將這對違反規定的洋人男女押送澳門。

不過,即使清朝官員百倍防範,也防不勝防。從防範外夷規定頒佈後,依然陸續有外商通過各種渠道把洋人女性帶到商館區。不過一般來說,外國商人幹這種事時都要偷偷摸摸的做,而不能正大光明的違反禁令;而清朝官員也不能每天都對夷館進行大搜查。總體而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雖然洋人女性與清朝官員的“捉迷藏”仍然不斷,不過所幸沒有發生過大的外交事件。

但是,在1830年,一件由於洋人婦女進入廣州而引發的外交事件震動了整個廣州。事件的主角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駐粵大班盼師(William Baynes),他帶著妻子與葡萄牙女傭進入廣州。這位盼師平時便對清政府的各種限制感到不滿,他主張以強硬態度對付清政府,因此,盼師的這次行動充滿了挑釁意味。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盼師一行人並不像其他洋商那樣,偷偷摸摸的把女性帶到商館區,而是正大光明的走在廣州的街上,直到商館區方才停下。而且,盼師違反的不止一條規定,還有另外一項被禁止的事項:乘轎行路,在當時管理駐粵洋人的章程中,這也是被禁止的。

盼師的挑釁行為馬上引起了兩廣總督李鴻賓的警戒。李鴻賓在得到消息後,立馬派人告知盼師,迅速將同行的洋人女性送回澳門,不然他們將被強行驅逐。盼師也是個硬漢,他強硬地拒絕了李鴻賓的要求,還聲稱清政府是在侮辱他的妻子。事件不斷升溫,到了後來,李鴻賓甚至派遣軍隊包圍了商館,並切斷了商館飲食;盼師也不甘示弱,令衛兵架起大炮,隨時準備轟擊清軍。武裝衝突一觸即發。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隨後,在公行翻譯蔡剛的調解下,亦因為盼師本人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商館的衛兵撤去了大炮。但盼師仍以妻子身體不好為名,繼續將妻子留在商館內。見到此情此情,李鴻賓使用了更絕的辦法:切斷與英商的貿易。由於盼師是東印度公司的官員,他被派往中國的任務便是保證貿易有效進行,而李鴻賓切斷貿易這一手可謂絕妙,這樣的話,盼師不僅僅要面對清政府的壓力,還要面對東印度公司高層和在華英國商人的指責。

最後,盼師不得不將妻子送回澳門,李鴻賓也停止對商館的包圍,解禁了中英貿易,一場鬧劇就這麼結束。盼師事件後,李鴻賓制定了更為嚴格的《防範外夷章程》,在這份章程中,禁止番婦入省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此後,番婦不入廣的局面一直持續,直到鴉片戰爭之後,外國商人、大使們才能正大光明地將妻子接到通商口岸。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防範外夷條規

結語

清政府對於西洋婦女的提防,在現代人看來,似乎只是個笑話。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前,這卻是個非常重要的倫理問題,外國女性的開放,是對中國古代兩性觀念的重要衝擊,因此,清政府會對番婦入粵之事給予如此高度的重視。從這些事件之中,比起批判清政府的上綱上線與保守思想,我們更加應當思考,當兩種異質文明相遇、接觸,併發生文化衝擊時,衝擊的雙方是如何看待對方的。

對於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外關係,我們總是將其想象為驕傲自大、不可一世的清朝通過各種方式鄙視蒸蒸日上的西方國家。但是,從番婦爭端之中,我們卻看到了清政府的另一面:憂慮、驚慌與恐懼。普通的西洋婦女,竟然會令清廷如此擔憂,被清廷視為倫理的破壞者。這似乎是在告訴我們,在文化衝擊發生時,雙方想到的並不是自己多麼多麼優越,而是對對面那個陌生的文化,那個第一次接觸的“他者”,感受到恐懼與牴觸吧。


濃妝豔抹的西洋婦女,竟成為清政府的心頭大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