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距去永嘉楠溪江行已過去滿久了,遊記也一直未落筆,那就憑著記憶去回憶那次旅行。那天是週六,早晨還上著半天班,在臨下班的糾結中買了去永嘉的票,因為時間緊趕不上動車,還叫了輛私家車去動車站。去永嘉,是為了楠溪江,也為了麗水古街。楠溪江以“水秀、巖奇、瀑多、村古、灘林美”的獨有特色而聞名遐邇,楠溪江畔座落著一條古街,它沒有一般街道的喧鬧,也沒有一般街道的繁華的麗水古街。

交通路線:

11.12 動車福安 —永嘉,永嘉(城鄉巴士)—巖頭鎮

11.13 巖頭鎮(城鄉巴士)—鶴盛(三輪車)—石桅巖景區(私家車)—龍灣潭景區(公交)-蒼坡古村(摩的)—芙蓉古村(城鄉巴士)—火車站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麗水古街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到達永嘉火車站後出站,過馬路向左拐,在“亞美大酒店”下公交站牌侯車,坐上白色的永嘉城鄉巴士,到達楠溪江景區遊客的集散中心,也是重要景點之一—巖頭鎮,車程一個多小時。到達巖頭鎮時下起了雨,初秋的江南小鎮略有寒意,在鎮上繞了一圈後找了家賓館住下,傍晚時分抄小路穿衚衕小路去往麗水古街。

麗水街形成於清代,鹽商開始興盛,巖頭村長堤成了鹽客運鹽的必經之地,慢慢的巖頭村的商業氛圍也初具規模,從而在楠溪江畔形成了一條繁華的麗水古街。古街全長300多米,舊時90餘間店面長廊相連,長廊依水而建, 隨水勢蜿蜒,有屋簷披蓋,以利於行人遮陽避雨,廊下掛著一個個紅燈籠,和參天的古樹綠影相向。沿街有麗水古橋、接官花亭、楠溪石寨等景觀,南端是寨牆的南門,門邊高階上有乘風亭。離亭不到50 米,還有一座接官亭,重簷攢頂,樸素莊重。兩亭與麗水古橋一起為麗水商業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如今,光陰流逝,歲月更替,來往於麗水古街的鹽客也逐漸散去不見蹤影,留下的只有悠悠歲月風吹雨打過的時光長廊。漫步掛滿燈籠的古舊長廊下,只見沿街的商鋪冷冷清清,房簷屋瓦斑斑駁駁,小橋流水,屋舍儼然,青山延綿,古木蒼勁,孩童追逐打鬧其中。冥冥然,曾經那段商旅來往不絕的繁華景象依稀可見,曾經的市井熱鬧貌似就在眼前。如此景象之中,或小坐於廊下,喝喝茶,發發呆,聽聽溪水潺潺,廊下流淌,看看小魚水中嬉戲,清澈見底,剎那間,古樸滄桑彷佛連同黑瓦小窗倒映其中,如明鏡一般,上下天光,交相呼應,讓人心境悠然,沉浸其間。遠山依舊,綠樹盎然,繼續漫步於麗水古街的時光長廊中,品味著歷史歲月的滄桑,享受著江南水鄉的寧靜,山美,水美,意更美。

三百米的距離,嗅到了千年前的古典氣息

第二天清早的計劃是去林坑。林坑位於黃南鄉境內,最初是因為香港鳳凰衛視副臺長,號稱“中國航拍第一人”的趙群力,在此地不幸殉職而聲名大振,從不知名的小山村轉為驢友們熱衷的旅遊熱點。 林坑並非徒有虛名,這裡擁有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它們都有100年以上的歷史,而其中最古老的一座木屋早已超過200年。造型玲瓏剔透的木屋掩映在青山綠水中,古樸自然,依山而建的民居,錯落有致,和諧統一。因為林坑位於永嘉縣的邊緣,巖頭去林坑的交通比較少,一天只有2班車,在旅遊論壇裡查詢到去林坑的班車時間,眾說紛紜也不確定哪個時間為準,也忘了諮詢賓館老闆,大清早六點就在巖頭車站路旁等候,一直到八點還未等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就這麼耗去了,可能六點時已錯過班車了,於是改去石桅巖,只能錯過計劃中的林坑了。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石桅巖小三峽


從巖頭乘往鶴盛的中巴,下車後包了輛三輪車上山進入石桅巖景區。石桅巖景區位於楠溪江風景名勝區東北部,在鶴盛鄉下岙村的峽谷中,擎天拔地,有“浙南天柱”之譽,堪稱華夏之冠。為一塊高306米的淺紅色巨石,巖頂如並蒂蓮蕾,比肩而聳,形似船桅,故名石桅巖。石桅巖周圍環拱著九座高度在100--200米之間的峰巒,它們高低不等,形態各異,如群星託月般,簇擁著石桅巖景區這"天之驕子"。石桅巖三面環溪,陡坡松枝展翠,藤蘿障翳,時有猴群出沒。石桅巖南面腳下有一深潭,乘竹筏溯流而西,潭兩岸是黝黑如鐵的懸崖。眼看到了絕境,倏然間,舟筏捌一彎,鑽進一條三米寬左右的巖縫,巖縫峭壁上置一鋼梯,攀登其上,入一石洞,名"水仙洞",洞高8米,寬6米,深10米,洞中有壁泉,飛珠拋玉,洞口一野樹,倚壁而生,蒼枝瘦幹向內欹偃,似天然盆景,洞旁怪石嶙峋,喬松排青。以洞作窗,對面峰巒陡立,崢嶸險峻,高低不同的兩座獨立石峰,中嵌一石,如麒麟送子,昂首向天,清流環石桅巖腳近300度迂迴流淌,溪邊修有棧道,沿溪而上,溪流似綠寶石鑲嵌的腰帶,盤旋石桅巖腳,時寬,時窄,時緩,時急。景色層出不窮,變化多端,給人回味無窮。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砂石潭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移步易景的山峰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石桅巖


走出石桅巖,在門口叫了私家車前往龍灣潭國家森林公園,離石桅巖景區有21公里,公園內,平均海拔540米,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奇峰異巖,飛瀑碧潭,到處可見,山石林立,重巒疊嶂,溪流紛爭,四季各異,朝晴暮雨,氣象萬千,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自然景觀組成了一幅幅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山水畫卷。有七折瀑、五連瀑、駱駝峰、三曲瀑、石柱巖、孔雀拜仙、石牆等眾多景點,且集中成片。尤其是山頂空中玻璃觀光平臺堪稱中國第一。龍灣潭內有七瀑七潭奇觀。瀑潭排列錯落有序,宛若一隊白馬銀甲騎兵搖旗吶喊呼嘯下山。一瀑僅見瀑花,潭似半開的鳳眼。二瀑似蒼龍從石洞中鑽出,側身蜿蜒下游,捲起一片煙霧,形似瓢。三瀑左細右粗,雙瀑齊下形似大缸。四瀑猶如騰蛟穿峽,轟鳴而下,晶瑩如藍寶石。五瀑舒展開朗,形似一把銀製琵琶。六瀑斜瀉,沿石槽而下,綽約多姿,形似鯉魚。七瀑落差約50餘米,勢如破竹,聲震山嶽。下有大洩龍潭,略呈半月形。潭沿石壁平整光滑,人坐潭邊,瀑風撲面,遍體清涼。潭三面石壁高聳,似一頂天然帳子,人稱布帳巖。布帳巖半腰凌空噴出一股飛泉,四季不竭。大洩龍潭水面下約2米深處,有一石窟,深莫能測,謂龍宮,右側是險峻的麒麟峰。在山頂玻璃觀景臺往下望,非常壯觀。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壯麗秀美的七折瀑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中國第一高空玻璃觀景臺


龍灣潭歸來後去了蒼坡,在村裡迷路,在村裡看到了雨後的雙色彩虹,蒼坡古村是巖頭鎮三大傳統古村落中給我最大驚喜的一個。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曆史。雖經近千年的滄桑風雨,卻舊顏未改,仍然保留有宋代建築的寨牆、路道、住宅、亭榭、祠廟、水池以及古柏等,處處顯示出濃郁的古意。村中街巷呈八卦形,以方形環狀的鼓盤巷為中心,向東南西北四方開八條路,經村寨的八道門通向村外。先後建東西兩方池及園堤勝景。同時以“文房四寶”作為規劃思想指導其佈局,直街稱“筆街”,對村西筆架山;以兩方池作“硯臺”;硯臺兩旁擱端頭打斜的條石以為“墨”;村四周展開的平疇以為紙。意在激勵後代讀書入仕,光宗耀祖。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蒼坡古村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雨後彩虹


忽然之間去了楠溪江

芙蓉村


蒼坡後在僅有一個小時的空餘時間又坐摩的來到了聞名遐邇的芙蓉古村,是一座背靠"芙蓉三冠",佈局於平地上的大型村寨,始建於唐代末年,為陳姓聚居之地。芙蓉村中本無芙蓉,因其西南山上有三座高崖,其色白裡透紅,狀如三朵含苞待放之芙蓉,因而得名。芙蓉村是楠溪江各村落中歷史最悠久的,按照"七星八斗"的思想進行規劃設計,意為天上星與地上人相對應,星築臺、鬥鑿池以為象徵。村中民宅大多系木質結構,以參差錯落的屋頂,樸實素雅的形態,優美親切的比例尺度,白牆青瓦的明快色調,兼以家家石砌矮牆,戶戶綠樹成蔭,使整個村落構成一種和諧美。不過芙蓉村是此行裡最為失望的景點,匆忙中就結束回程。

由麗水古街開始,從石桅巖到龍灣潭,從蒼坡到芙蓉古村,詩畫楠溪水,秋色山連山。一天半的浙南山水之行,就像一首清新的小詩,雖然沒有大驚大喜的華麗辭藻,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在觸動我的神經,挑動我的心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