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基建,胜算有几成?

读研报 | 拥抱新基建,胜算有几成?

读研报 | 拥抱新基建,胜算有几成?
读研报 | 拥抱新基建,胜算有几成?

在风口快速轮动的市场,有人为基建和科技找到了一个交集,新基建。

必须承认,新基建是个好概念。至少从名词解释的角度来说,新基建的“基建”二字承载了投资者对过往基建稳增长的理解,言指经济增量;与此同时,“新”字又契合了市场对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想象空间。

也许因为这样,新基建概念风起云涌。那么,拥抱新基建,胜算有几成?

读研报 | 拥抱新基建,胜算有几成?读研报 | 拥抱新基建,胜算有几成?

对冲经济下行的“刚需”

读研报 | 拥抱新基建,胜算有几成?

若真要追根溯源,新基建的提法至少可以追溯至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时的会议指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法由此产生。2019年的一季度,A股市场也曾阶段性地吹过一阵新基建的暖风。

不过,这一轮新基建概念的崛起似乎目标性更强,被普遍认为是对冲当下经济下行(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的“刚需”。

恒大研究院的报告中曾开门见山地提到,基建与新基建是对冲疫情和经济下行最简单有效的办法,短期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增长、稳就业,长期释放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升竞争力,改善民生福利。

广发证券宏观团队的观点与之接近,但论述更为详细:投资、消费、出口是需求端三驾马车;在出口和消费存在约束时,投资就必须顶上。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地产投资(占比 25%左右)、制造业投资(占比 30%左右)、基建投资(占比 25%左右),其中房地产投资已度过黄金时段;制造业投资是派生变量,一般是顺周期;基建投资就比较关键。对于基建投资来说,除了合意的速度,更需要合意的结构,新基建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政策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说,拥抱新基建好像是个胜算不低的决定。

读研报 | 拥抱新基建,胜算有几成?

包罗万象新基建

如此问题来了,拥抱新基建,能不能找到靠谱的切入点?

在翻阅券商“新基建”主题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个概念像一顶包罗万象的大帽子,包括计算机、通信、机械、半导体、有色金属、国防军工、软件应用、甚至化学制品、建筑装修等众多行业的研究员,都撰写了新基建主题的行业报告。这种包罗万象,可能会为拥抱新基建埋下隐患。

如果你是我们的老朋友,你也许会记得,去年在论述追逐“核心资产”的风险时,我们曾提到过巴纳姆效应——当算命者用一些含糊不清、内涵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从目前的论述来看,新基建可能也出现了巴纳姆效应。一旦某类标的涨得好,就可以被冠以新基建之光环,而如果某个标的涨势变差,未来也许会被悄无声息地剔除出新基建的队伍。高度共识的概念外衣里可以包裹不一样的内核,从这个意义上,如果仅把新基建概念作为择股的起点,前瞻指导意义相当有限。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目前被概括在新基建概念下的一些行业或板块,本就出现了新的产业趋势,也存在一定的上涨动力。如今冠以新基建概念后,则在无形中又叠加了政策的推动力作用后,于是被赋予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向上冲动。叠加的光环很耀眼,却也容易让人忽略一个重要的问题——当前为了这个预期所付出的成本到底划算不划算。

从某种角度来说,拥抱新基建确实是一种捷径,因为能在看似明确的路径上撒开脚步。但这种明确路径的实际操作却不容易。因为投资很难抽象出共性,新基建的概念也并不保险,就算被认为是刚需,拥抱新基建的前提一样是一事一议、自下而上的深度研究。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读研报 | 拥抱新基建,胜算有几成?
读研报 | 拥抱新基建,胜算有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