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肇域志》的前生今世

#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 #山水画#

编者按:《肇域志》是顾炎武的鸿篇巨著,由此可以看出顾氏学问的博大精深。此书从崇祯二年开始编撰,历经大清、民国,直到改革开放后的2004年才编辑出版与世人见面。前后历经四百来年,历经坎坷,多少能人志士,呕心沥血,凤凰涅槃,终现重光。本文根据著名学者蒋维崧的手稿整理编辑,揭开了《肇域志》在出版过程中诸多不为人知的神秘面纱!

一套等了四百年才出版的书 | 顾炎武《肇域志》的前生今世

顾炎武造像

顾炎武之《肇域志》可称中华书林之一大奇书。顾氏学问博大,世人言其代表作品,咸推《音学五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至于《肇域志》可谓皆闻其名而莫能述其详。亭林先生遭遇明清嬗代之际,天下一大变局,既有亡国之痛,“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之慨,又深衔明末谈玄弄虚,帖括清言之风气,遂力倡健实学风,经世致用,企图以学术影响整体。王国维曰:“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以亭林为国初学风之开山,盛赞其“大”。赵俪生先生则认为顾炎武所治乃综合性学问,又能大胆拥抱现实政治,相对乾嘉学派,形而上之局限较小,故言其“大”,允称的论。试想以一人之力,发愿编纂全国性地理总志,是何等的大魄力。于相对单纯的历史地理沿革考述中贯穿“天下利病,生民疾苦”之主线,并探究治国平天下之真谛,又是何等博大的人文情怀。顾氏孜孜于此道二十余年,颠沛流离,糊口四方,仍不悔其志,不改其乐。虽说未能如徐霞客足迹遍及十四行省,但能于流寓北方之际,尽其所能,实地考察。其与“琐琐于典籍文字之间,而不稽于道里徒步之下”者不可同日而语。所称“必有体国经野之心,而后可以登山临水,必有经世安民之识,而后可以考古论今”,即是其知行结合的真实感受。至于撰述过程,按其自序云:“此书自崇祯己卯起,先取《一统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凡阅志书一千余部”。与其所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相同,历览者尚及“一代名公文集及奏章文册之类”,故《肇域志》一书蕴含历史资料信息量极大。明末迄今已三百五十余年,沧海桑田,天灾人祸,亭林先生所见之书今已佚失者不为少数,赖其迻录而精华尚存,此实学界之幸事。由于亭林先生见解高超,凡所辑录,皆有断制(书中大量的眉批、夹注、旁注中可窥一斑)。故《肇域志》一书不仅如梁启超所云:“实为大规模地研究地理之嚆矣”。更是顾氏经世致用思想之实践,乃全方位研究近现代社会史的“实录”。称《肇域志》为“奇书”,盖为前所未有,此其一也。

一套等了四百年才出版的书 | 顾炎武《肇域志》的前生今世


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肇域志》

《肇域志》书稿初成于康熙元年(1662年),时顾氏已过“知天命”之年。虽然在二十年后供职山东通志局时,利用该局“郡邑之书颇备”,得以将《肇域志》之山东部分厘正成体统一,考辩精详之《山东肇域记》,但毕竟已过花甲,无力对《肇域志》全书修订杀青,“叹精力之已衰,惧韦编之莫就”,只能寄望于“后之人有同志者续而传之”。康熙二十一年,亭林先生在曲沃谢世,所有存稿被携至北京,由其甥徐乾学、徐元文保管。据说,此时已有部分散失。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距顾氏谢世已逾百年,于《肇域志》而言,不仅薪尽未有火传,继起厘订或刊刻流布者缺乏,甚至连稿本为德清徐庆宗所得时亦已非完璧,所缺失者为京师北直隶、江西、四川、广西四部分,终成千古学案之憾。而其余十一部分,历时两百余年,辗转多人之手。道咸同光以至民国,国势日下,内忧外患,与康乾盛世相较,不啻天壤之别。然而终以多方有识之士宝爱先贤遗墨,或觅购珍藏,或相与转抄,致使这部巨作所存十一部分总体未再有佚失,以相对之完整之原貌流传至今。此又不可不谓其奇之二也。

一套等了四百年才出版的书 | 顾炎武《肇域志》的前生今世

顾炎武手稿

顾炎武作为学坛大师,继往开来,其成就是多方面的。《肇域志》与《天下郡国利病书》虽性质近似,均为历史地理著作,但前者侧重政治,后者侧重经济。由于顾氏属意于日后删补定稿(如《山东肇域记》),故《肇域志》稿“造端宏大,仅有长编,未有定稿。”十一部分中,资料最详尽者为南直隶、陕西,其次为山东、山西、河南,再次是湖广、浙江、广东,最简略者为福建、云南、贵州。除布政司外,府州县内容详略相差亦甚为悬殊。这主要原因是客观原因。修志风气在有明一代臻于极盛,但良莠不齐,有的方志内容详尽,质量上乘,有的则疏脱简陋。顾氏一向精于鉴别,四库馆臣称其“博瞻而能通贯”,“引据浩繁而能牴悟者少”,然而亦不得不为第一手资料所囿,虽多瑕疵而不及纠补,此亦无足深责。对于征引资料,顾氏已有一定体例,以剪裁编排,并加以考证,择善而从。但由于涉诸实在广泛,尤其是府州政区系统完整者编完后又有新的发现,只能另录于后,故各篇自成起迄,显得编排凌乱,次序有待调整。至于失于考订的纰漏、错简、重出等等,也所在不少。再兼原稿经多次转抄,鲁鱼亥豕,更不能免。凡此都是《肇域志》稿本缺陷,使校勘整理出版的难度极高。

一套等了四百年才出版的书 | 顾炎武《肇域志》的前生今世

顾炎武《肇域志》插图

对《肇域志》整理出版有开创奠基之功者为两位前辈:谭其骧先生和李一氓先生。其骧先生是当代历史地理学界的领军人物,自然深知亭林先生未刊稿《肇域志》的巨大学术价值。一氓先生为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前任组长,具有远见卓识与决策魄力。1982年当其骧先生提出整理出版《肇域志》的建议时,立即得到一氓先生支持,列为全国重点项目,拨给启动资金,并电示上海、云南两地政府有关部门予以支持。参与整理工作的学术力量颇为雄厚,堪称一时之选。上海方面,有复旦大学王文楚、葛剑雄等先生,云南方面,有云南大学朱惠荣等先生。双方在1982年至1985年于上海、昆明两地共召开工作会议四次,择定所用底本与参校本,商定点校凡例,斟定点校样稿,且分配了点校任务。整理《肇域志》之底本,择定为保存最为完好、最能反映稿本原貌的云南省图书馆藏本,参校本有四川省图书馆藏本、上海图书馆藏本及南京图书馆藏盋山精舍南直隶部分十册,竹书堂浙江部分二册,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畿部分十册,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应天府部分三册。为纠正原稿传抄过程中产生的讹误,后又决定除校本外,尽量利用史书及明清方志进行他校。作出他校的决定可称非具不凡的魄力和深厚功力者莫办。因为《肇域志》征引资料翰翰浩浩,他校既具难度又极为繁重。据统计,全书共校勘记一万三千五百余条,校勘引用史书、子书、类书、字书、文集及明清民国总志、方志多达数百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部校勘记系《肇域志》作了一次笺证,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对于不同需求的读者而言,无疑是解读、发挥《肇域志》之成果,顾炎武的思想都极有裨益,抑或研究可谓功德无量。当今学界风气,颇多所动,不计成败利钝,数年如一日作大量学术投入者可谓难能而又难得。奇书奇遇,此则可称其三。

一套等了四百年才出版的书 | 顾炎武《肇域志》的前生今世

奇书《肇域志》沉沦将近四百年,终于否极泰来,得以以点校整理本形式直面世人,是可告慰撰述者顾炎武在天之灵。在此座学术丰碑上,自应镌刻整理事业开创者谭其骧、李一氓及最后总其成者王文楚之姓名,而所有勠力共事、克竟厥功者亦将与巨书并存,传芳后世。

一套等了四百年才出版的书 | 顾炎武《肇域志》的前生今世

(本文根据蒋维崧先生的手稿整理编辑,文中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