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美学,正能量谣言如美颜般让人上瘾

摘要:谣言就是谣言,加再多的修辞,也是谣言。让人担心的是,人们往往容易吃“修辞”那一套,以泪掩错,以萌遮丑,以修辞和美学糊化事实,人们往往就失去了判断。其实,这世界很少有谣言是赤裸裸的没有掩体,正如那些丑陋的东西,必然会拉

人们热爱的形容词作掩护,用某种貌似正义的修辞为之背书,当谣言被美学化,加了某种正能量的意图,人们就被麻醉了。美颜化的事实,美学化的谣言,如手机中的美颜效果那样让人上瘾,让人陶醉,让人欲罢不能。


谣言美学,正能量谣言如美颜般让人上瘾


 曹林|文


一个新闻学新锐学者说的一句话,特别精彩,大意如此:信息传播事业的专业基石是“真”,价值基石是“善”,哪个都不能缺。需要警惕的是“美”,因为审美化的信息内容中往往隐藏或掺杂着各种类型的东西。——对“美”确实应有这样的警惕,真善美的日常表达,不是随意排列,而包含着一种先后的价值次序,“真”有着最高的位置,美处于末端,我在《时评写作十六讲》中也再次重申了这个专业主义原则: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说是非,后说利害。审美中往往包含着利害。


最近就看到一则看起来挺“美”的传闻,说“陈薇院士先试疫苗第一针”,一张陈院士被注射药物的图片,说陈院士团队研制的疫苗已进入临床阶段,第一支新冠病毒疫苗,今天注射到陈薇院士左臂,专家组7名党员也一同注射。照片和配文在网络疯传,不过很快被辟谣,疫苗的研发周期是很长的,陈院士注射的根本不是疫苗,而是前段时间出征武汉一线前在注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此前媒体报道,各个疫苗研发团队都在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力争最快的疫苗在4月开始临床试验。


有一种美学,叫谣言美学。这则谣言就符合那种美学的审美特征,无论是照片,还是文字描述,以及其传递的意义和对公众痛点的把握,都充满“美感”,所以能够轻易俘获公众,以几何级数的速率在社交媒体刷屏传播。谣言美学,包含四个层面:1,大众期待看到的;2,形象直观的;3,假中有一点儿真;4,有一个善良的意图。显然,这则谣言,是用美学化的方式对公众期待的精准喂养。这种谣言美学,常常有恃无恐,因为其意图之“美”,虽然是假新闻,蒙蔽了很多人,但很少受到追究。


美学化的谣言,也叫正能量谣言。近段时间,不少带着谣言美学特征的正能量能量广为传播,比如鸭视频的传播,说邻国遭受蝗灾,我们有企业捐了很多鸭子,我们十万“鸭子军团”出征助力灭蝗,有图有真相。不过这消息很快被证明是一条乌龙新闻,是否派出鸭子,农业专家还在论证。还有羊视频,说蒙古国向中方赠送了3万只羊,这些羊已经在来中国的路上,有视频为证。――无论是鸭视频,还是羊视频,都带着一种美感,包含了友谊、关爱和善良,充满了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可惜网民太急了,无论是羊视频还是鸭视频,其实后面的事都不算假,确实有企业想捐鸭子,也确实有3万只羊的事,但鸭子灭蝗那事还在论证,羊还在落实,视频都是假的。这也算是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一种传播景象,不在场却热爱用图文并茂去渲染的人,急于“有图有真相”的在场呈现,用承载着意义想象的“美”图去证明真相,结果是让“图像”跑在了事实前面。呈现是后发的,报道往往是对已发生之事的还原,所以新闻专业主义的一个要求是,图像和视频,应该在事实之后,而不能跑在事实前面。谣言美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头换面偷梁换柱,将粗糙的事实美颜化,或用美好的意图去想像一个可能会发生的事实。


谣言就是谣言,加再多的修辞,也是谣言。让人担心的是,人们往往容易吃“修辞”那一套,以泪掩错,以萌遮丑,以修辞和美学糊化事实,人们往往就失去了判断。其实,这世界很少有谣言是赤裸裸的没有掩体,正如那些丑陋的东西,必然会拉个人们热爱的形容词作掩护,用某种貌似正义的修辞为之背书,当谣言被美学化,加了某种正能量的意图,人们就被麻醉了。美颜化的事实,美学化的谣言,如手机中的美颜效果那样让人上瘾,让人陶醉,让人欲罢不能。


回到刚到那几个被美学化的谣言,院士第一个打疫苗,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但却是假的。疫苗还在研制,盲目乐观,只会带来对疫情的误判和防控的松懈。鸭视频,羊视频,预支还没有发生的“正能量”,拔高的事物被现实还原的时候,只会带来尴尬和对公信力的伤害。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这种品质和追求对一个社会永不会过时。对种种美学化的正能量假象,形式主义的,官僚主义的,煽情主义的,只要违背事实,就应该勇敢地喊出来:假的、假的、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