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根鐵鏈、1萬多鐵環,重達40噸,古人300年前是如何修的瀘定橋?

1935年5月,紅軍抵達了易守難攻的天險大渡河,此時部隊僅有幾艘小船,而後有國民黨大軍的追擊,必須在極短時間內完成渡河,瀘定橋恰好是眼前大渡河上唯一的橋樑。

13根鐵鏈、1萬多鐵環,重達40噸,古人300年前是如何修的瀘定橋?

紅二師第四團被選作了渡河的先頭部隊,二連連長廖大珠和戰士王海雲、李友林等22位勇士毅然決然地站了出來,組成了一隻敢死隊,準備趁國民黨軍不備突襲奪橋。

下午四點,敢死隊隊長廖大珠一聲令下,勇士們冒著淅淅瀝瀝的小雨衝上懸在空中搖搖晃晃的瀘定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下了橋,為後面的大軍打通了渡河之路。

13根鐵鏈、1萬多鐵環,重達40噸,古人300年前是如何修的瀘定橋?

這座易守難攻的交通要塞瀘定橋是怎麼樣一座橋呢?一座由13根鐵鏈、1萬多鐵環組成,重達40噸的鐵索橋。

據史料記載,瀘定橋修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曾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立碑於橋頭,橫批寫到“一統山河”,距今已經有三百多年曆史。

13根鐵鏈、1萬多鐵環,重達40噸,古人300年前是如何修的瀘定橋?

在這座橋修築之前,商人過大渡河全靠船隻或溜索,效率低下,常常因為不能及時渡河而導致一些貨物壞掉,而軍隊在此行軍也十分不便。

在有了這座橋後,兩岸交流也方便了許多,大渡河兩岸交流全靠此橋,成為連接藏漢兩地的交通紐帶,這也是為何國民黨軍不直接拆掉這座橋以阻礙紅軍渡河的原因。

古老的瀘定橋全長103米,寬3米,是一座用鐵索製成的索橋,由13根鐵鏈組成,其中橋欄左右各2根,橋底9根,耗鐵共40多噸,在那個生產力有限的年代能在這種崎嶇之地建出這種工程實屬不易。

13根鐵鏈、1萬多鐵環,重達40噸,古人300年前是如何修的瀘定橋?

那麼,古人是怎樣在沒有現代器械的幫助下於地處偏遠山區、河面寬、河道深、水流急的大渡河修建瀘定橋的呢?這裡要解決的有鐵索供應、鐵索過河以及鐵索固定三個難題。

當時,瀘定縣沒有鐵礦,稀缺生鐵,鐵匠這種技術人員更是尤為稀少,需要前往別處採鐵製作鐵索和徵調鐵匠,加上此地又偏遠交通不便,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終才製成了這40噸鐵索,並將其運送到了施工地點——大渡河。

銜接兩岸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施工者相當一段時間,施工者們試過用船隻和羊皮小筏甚至竹筏運輸,但均以失敗告終。

13根鐵鏈、1萬多鐵環,重達40噸,古人300年前是如何修的瀘定橋?

最後聰明的勞動人民研究出了一種新方法:先將粗而結實的竹繩系在兩岸,將鐵鏈繫於穿在竹繩上的短竹筒上,然後拉動繩索進行輸送,成功將鐵索送到了對岸。

為了固定鐵索,人們用當地的巨石做了橋頭,又在橋頭挖了深井,並且在井底鑄成橫縱地樁,最後連接所有鐵鏈,將橋栓得紮紮實實,使瀘定橋能夠安全的運輸茶葉、牛羊肉、布匹等貨物。

13根鐵鏈、1萬多鐵環,重達40噸,古人300年前是如何修的瀘定橋?

現在,瀘定橋已成為了一處旅遊景點蘊含了古代中國人民無窮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