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李

李姓,中國李姓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表現不凡。單單李姓稱帝先後建立的政權就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順等12個,從道家學派創始人李耳為開始,李姓英才輩出。

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結果顯示,中國大陸李姓人口多達9500餘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居第一位。

百家姓——李

源出有五

一、源出嬴姓。

李姓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後為李氏。

二、“木子”救命成李姓。

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理利貞逃到陳國苦縣,為躲避紂王的追殺,利貞母子隱姓埋名一路乞討。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貞,李耳為十一世。李樹也就成了李氏圖騰。

三、源出老子。

這種說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壽提出。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四、虎圖騰說。

此種觀點認為李氏圖騰不是李樹,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陳楚地區的圖騰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語"老虎"。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於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於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狸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狸兒,後漸演變為"李耳"。

五、源於封賞賜姓與恢復李氏。

蜀漢時期,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

漢晉時期,北方遊牧的少數民族內附,部分匈奴人和鮮卑人隨之被賜為劉、李等姓;

北魏時期,孝文遷都洛陽後,實行文化上全面漢化政策,鮮卑族有複姓叱李氏被封為李氏 。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實為漢將李陵後裔。

西夏皇室拓跋李氏,唐末時被賜為李氏,名義上是賜姓,實際是恢復李姓,因為西夏皇族拓跋氏為漢將李陵後裔。

唐朝時期,皇室賜予大臣或武將為國姓,先是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鮮于、張、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羅等氏,因建國有功從李唐皇族姓李,稍後大食國人李訶末將軍、李彥升和波斯人李鉉、李珣均被王侯賜姓,再後來沙陀、氐、回紇、契丹、高車、吐蕃以及猶太、安息、高句麗、党項等外來少數族裔因功或者內附,多被封賞為李姓。

百家姓——李

遷徙分佈

遷徙

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的望族,居河北的成為趙郡李姓的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

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皇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李姓進入入臺灣。

唐代是李姓族群的急劇膨脹期,趙郡李氏、隴西李氏、賜姓李氏、唐宗室後人多達官貴人,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使李氏人丁興旺,在當時已成為全國大姓。但隨著朝政的變化,在唐代即有許多李姓人物貶官南下,又有許多人為免遭禍害而逃至全國,使李姓遍及全國。

唐代以後,出於多種原因,李姓播遷更加頻繁,分佈地更為廣泛。其中,遷徙人數較多的是宋朝“靖康之變”時的南遷。

元末明初的政權更迭,以及明際的"靖難之役",主戰場佈置在山東西部、河北、河南北部的部分地區,遷延數十年,民不聊生,造成百姓得流就食,四散逃離,致使十室九空。

明廷在政權穩定之後,從山西平陽、太原一帶(晉商首富李家大院族譜可以佐證當地富庶安定),向華北的荒蕪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明代進士登科錄》、陽泉李氏族譜等可以佐證)。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定居於今沖繩島那霸市近郊的久米村一帶。據《明會要》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明朝曾賜給琉球國“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其中就有李姓。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明末清初,四川經過多年戰亂,康熙七年(1668年),四川巡撫張德上書朝廷,要求朝廷動員全國人員往四川遷徙,川內李姓較多都是從湖廣寶慶府等地遷來,便形成了“湖廣填川”。

清朝及民國時期,李氏族人移居海外者更多。

分佈

宋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1.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河南、山東,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陝西、江西、山西、湖南等地。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這個地帶由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

明朝時期,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時期,李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李姓總人口減少了10%。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係。面對戰亂和屠殺的受害群體首先是大姓漢族人群,李姓是北方地區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明朝時期,江西為李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3.3%。在全國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山東三地,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7%。其次分佈於浙江、江蘇、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宋元明期間,李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減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的贛蘇浙閩、華北的晉冀豫魯兩大塊李姓人口聚集地區。

現在李姓的人口已達9500多萬,大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從明確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9500餘萬,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山東、四川、河北四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其次分佈於廣東、湖南、湖北、雲南、安徽五省,約佔李姓人口的25%。東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較高,大約佔10%。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大約佔李姓總人口的10.3%。全國形成了中原、華北、雲川、東北四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

李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李姓在西南、華北是最常見的姓氏。李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南、四川南部、豫冀魯晉大部、甘肅中部、吉黑大部,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8.8%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圖面積的18%,大約30%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陝甘寧蒙大部、川東、重慶、黔湘鄂、桂粵大部、蘇皖北部、山東東部、遼寧等地,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6.6%—8.8%,約佔了國圖面積的36%,大約51%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贛浙閩臺、蘇皖大部、桂南、海南、粵東、新疆西北、甘西等地,李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2.2%—6.6%,約佔了國土面積的21.6%,大約19%的李姓人口居住於此。

百家姓——李

姓氏名望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歷代李姓名人2251名,佔總名人數的4.9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位;李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5.3%,排在第二位;李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4.13%,排在第四位;李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4.73%,排在第三位。

先秦

李冰:戰國時期秦國著名水利工程專家。曾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李悝:法家始祖,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所著《法經》在中國古代法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戰國末年著名軍事家。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李斯:戰國時上蔡人(今河南上蔡),秦朝丞相。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故有“千古一相”之名。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著名將軍。

漢朝

李廣: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以勇敢善戰,箭法出眾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自古有“王不過霸”“將不過李”之稱。

千古一將-李廣

李陵:字少卿,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名將李廣之孫。著名西漢將領,後戰敗投降匈奴。

李廣利:漢朝將領。

李通:東漢開國功臣,雲臺二十八將貴戚第二位。因功勳卓著,娶光武帝之妹寧平長公主——即大名鼎鼎女中豪傑的劉伯姬。

李傕:涼州北地郡人,漢末三國時群雄之一。東漢末年的涼州軍閥、權臣,曾挾持漢獻帝,專政四年。

三國

李典:曹操廟庭元勳第二十一位。曾與張遼合力以步卒八百,大破孫權兵馬十萬。其人深明大義,崇尚儒雅,有長者之風,為曹操、曹丕重視。

李登(生卒年待考):著名三國時期魏國音韻學家。任左校令。著《聲類》十卷,以宮、商、角、徵、羽五聲區別字音,尚未分立韻部,是最早的一部韻書。

晉朝

李密:西晉文學家。所著《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

李充: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文論家、目錄學家、書法家。

李暠:十六國時期西涼政權建立者,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政治家,文學家。曾著有《述志賦》、《槐樹賦》、《大酒容賦》等多篇。

李歆:十六國時期西涼皇帝

李恂: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子,西涼後主李歆的弟弟,十六國時期西涼君主。

李雄:十六國時期成漢建立者。

李班:字世文,成漢武帝李雄的侄子,李雄之兄李蕩第四子,十六國時期成漢國君主。

李期:字世運,成漢武帝李雄第四子,十六國時期成漢皇帝。

李壽:字武考,李特之弟李驤的兒子,十六國時期成漢皇帝,338年―343年在位。

李勢:字子仁,成漢昭文帝李壽長子,十六國時期成漢最後一位皇帝,343年―347年在位。

南北朝

李寶:北魏鎮北將軍(?―公元459年),字懷素,小字衍孫,隴西狄道(今甘肅秦安)人,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子李翻的兒子。

李虎:西魏府兵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戎馬倥傯,功勳卓著,嫡孫唐高祖李淵。

李弼:西魏府兵八位柱國大將軍之一,衝鋒陷陣,所向無敵,曾孫瓦崗山李密。

李賢:北周驃騎大將軍、河西郡公,與弟李穆、子李崇,俱是一代名將。至隋朝時,其子孫出將入相,譽滿天下。

李衝: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人。北魏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李安世:趙郡人。北魏政治家,上疏建議實行均田制。

李詭祖: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清廉愛民,去世後立祠祭祀。在漢族民間稱增福相公,文財神,增福財神,福善平施公。

李密: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李密出生於四世三公的貴族家庭,隋末天下大亂時,李密成為瓦崗軍首領稱魏公,率軍屢敗隋軍,威震天下。

李子通:隋唐時期的群雄之一,615年稱帝。

李春:中國橋樑專家。趙州橋存世1400多年,堪稱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之一。

李淵:唐高祖(公元566年1月13日~635年),字叔德,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唐朝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國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貴。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父親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李淵七歲襲封唐國公。

李世民:唐太宗、天可汗(公元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李治:唐高宗(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中國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

李隆基:唐玄宗(685年~762年),大唐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廟號“玄宗”,又因其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玄宗在位前期,用人有方,開創了歷史以來最鼎盛時期“開元盛世”。

李靖:(公元571年~649年7月2日),字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陝西三原縣東北)人。隋末唐初將領,是唐朝文武兼備的著名軍事家。後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李豫:唐代宗,初名李俶,唐肅宗長子,唐朝第八位皇帝。收復兩京,蕩平餘孽。代宗之朝,餘孽猶在,平亂守成,蓋亦中材之主也。”

李適: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唐代宗長子,在位26年,享壽64歲。諡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李純:唐憲宗(778年~820年),憲宗在位期間,勤勉政務,著手削藩,開創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史稱“元和中興”,是唐朝後期最傑出的皇帝。

李炎:唐武宗,本名李瀍,後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武宗時期,對內打擊藩鎮和佛教,對外擊敗回鶻,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史稱“會昌中興”。

李忱:唐宣宗(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宣宗在晚唐的皇帝中也是得到較高聲譽的一位,《資治通鑑》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李孝恭:唐初宗室名將,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二,為唐開國元勳。

李道宗:字承範,隴西成紀,唐朝初期重要將領,一生參與破劉武周,破王世充,滅東突厥、吐谷渾,徵高句麗等諸多戰役,為唐王朝的統一和開疆拓土立下赫赫戰功。

李泌:唐朝中期傑出的政治家,謀略家,官至宰相。

李適之:李唐宗室、大臣。玄宗朝宰相。唐太宗李世民曾孫。

李晟:中唐著名將領,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勇烈有才,善騎射,平朱沘之亂。

李愬:中唐著名將領,雪夜入蔡州,平吳元濟之亂。

李吉甫:趙郡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唐朝宰相,地理學家。

李德裕:在唐文宗和唐武宗兩度為相。趙郡贊皇(今河北省贊皇縣)人。李吉甫之子,中唐宰相。唐代文學家﹑政治家。代表作有《會昌一品集》、《左岸書城》、《次柳氏舊聞》等。

李淳風: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道家學者,岐州雍人(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李淳風和袁天罡所著的《推背圖》以其預言的準確而著稱於世。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天水市秦安縣),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崇高的地位,人稱“詩仙”。

李龜年:別名樂聖,唐時樂工,開元初年的著名樂工,常在貴族豪門歌唱。

五代十國

李克用:唐末將領,生前被封晉王,其子李存勖建後唐時,追尊為後唐太祖。

李存勖:建立後唐,為唐莊宗。

李存孝:李克用眾多的"義兒"中的一個,因排行十三,故稱為"十三太保",五代著名的猛將,

李嗣源:後唐皇帝

李昪:建立南唐,為南唐烈祖,又稱李先主。

李煜:南唐皇帝,又稱李後主,被譽為“千古詞帝”。

李處耘: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的著名將領。與子李繼隆並稱“雄將、能臣”於當時,次女明德皇后亦為賢后之垂範。

李繼隆:大宋名將。大宋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八,宋太宗皇后明德皇后之兄,一生戰功顯赫以千餘馬步大破契丹騎兵數萬而流芳於後世。

李沆:北宋“聖相”,大宋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位列第五。

李谷:五代大臣,傳見《宋史·李谷傳》。

李綱:北宋名相。

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

李冶:金元四大數學家之一。

李杲: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李俊民:金代文學家。有《莊靖集》十卷。

西夏

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李陵之後裔。

李仁孝:西夏最有作為的皇帝,仁宗時是西夏的鼎盛時期

明朝

李文忠:明朝開國名將,開國功臣位列第三。

李善長:明朝開國丞相。

李春芳:有“青詞宰相”、“狀元宰相”之稱。

李如松:明朝名將,共父輩子輩祖孫三代滿門忠烈,與父李成梁同為朝廷倚重的北方屏障,父子二人威名遠勝戚繼光。

李定國:明末偉大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忠心扶持南明抗清二十餘年,戰功彪炳,封晉王。

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人,漢族,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

大順

李自成:党項族首領李繼遷的後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大順開國皇帝,曾短暫統一北方。

李光地:福建人,清朝著名的清官、理學名臣,也是有爭議卻又深得康熙帝信任的人物。累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李鴻章:清末政治家、外交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