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转型对金融转型提出了要求

黄益平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他曾经担任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是金融和经济方面的一位重要学者。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黄益平对中短期宏观经济情况,给出了自己的观察。

黄益平对宏观经济的判断是,经济增长确实在减速,2019年也还有下行压力,但是,“中国经济并未陷入危机的边缘”,“坏消息天天有,关键还是要看大局。”

他从三个方面得出了这个判断。首先是,从大的层面看,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也就是产业升级换代、培养新的制造和服务业的过程中,增速下降本身就是正常现象;

其次,从经济指标来看,2019年1月份的PMI也就是采购经理指数,制造业明显偏低,是49.5,但非制造业则达到了54.7。经济本身受到旧产业不景气的影响。这种不景气,受到去杠杆、环保风暴以及中美贸易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要从发电量、信贷和铁路货运来看,增速也不是很低。最后一个指标是劳动力市场。中国自然失业率在5%左右,并没有偏离自然均衡失业率。

黄益平根据这三方面因素判断,中国经济并没有陷入危机的边缘,“经济没有太糟糕”。但是,也不是没有要解决的问题。

黄益平列出了两个他认为很迫切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旧产业的退出问题。中国经济的问题就是转型和升级换代,实现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在这个大框架下,黄益平的观察是,问题不是新兴产业不活跃,而是旧产业没有退出,或者不能平稳退出。

第二个迫切的问题是金融方面的,但是,不是增加流动性,而是要打通货币和企业之间的通道,解决资本流不到有融资需求的实体经济部门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经济转型对金融转型提出的要求。中国建立的金融体系,在支持过去的经济增长上比较有效,比如支持低端制造业的粗放式扩张。它支持了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现在的经济转型了,金融跟不上。并非金融体系状况进一步恶化了,根本原因是经济转型对金融转型提出的新要求未得到满足。”

更具体而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要靠创新。但是以创新为主的企业,“第一财务数据较少;第二没有抵押资产;第三多数是民营企业,没有政府担保。而银行或传统金融机构又不太擅长给他们做风控,提供融资。于是,市场感觉金融机构对民企存在明显歧视。”同时,要求一家大银行去做小微企业贷款,的确也存在客户获取、风险控制方面的难题。

解决的方法就是通过金融侧的供给创新。黄益平举例说,在江浙一带有很多小银行,很擅长用所谓“软信息”给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即使企业没有财务数据和抵押资产,也可以通过对企业靠谱程度的判断来发放贷款。还有一些网络贷款机构,通过移动终端和大数据分析来提供金融服务。“软信息和大数据都是特定条件下做风控的很好尝试”。

以上就是北大教授黄益平对中国中短期经济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经济并没有太糟糕,不过,也有两个迫切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旧经济的退出问题,二是金融要做出转型以支持经济的转型。

宏观:经济转型对金融转型提出了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