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难道诸葛亮那么怕郭嘉吗?

默说西游


这句顺口溜是“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的翻版吗?

▲郭嘉剧照

此话想必是来自《三国演义》的忠实读者,假设郭嘉未死而出现在赤壁战场,那么诸葛亮周瑜的苦肉计和连环计想必会被识破,曹操大军于赤壁大胜孙刘联军进而定鼎天下,如此诸葛亮是否出场的确就并不重要了。

▲诸葛亮

貌似无可反驳,但曹操的一众谋士肯定不答应,何况诸葛亮呢?演义中的诸葛亮出山可不是因为郭嘉的去世,而是刘皇叔三顾茅庐的得到的盖世奇才。郭嘉虽然不在,但荀彧叔侄、程昱和贾诩一干谋士毕竟在场,照样被耍的团团转。况且郭嘉能够识破连环计本来就只是一个假设,想把诸葛亮吓得不出山怕是做不到吧。

郭嘉的确很厉害

郭嘉作为曹操前期的头号谋士,具备极佳的战略眼光和谋划能力,在统一北方的征战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没那么牛。

笔者认为表现最好的一次就是建议曹操伪征刘表,使袁谭、袁尚发生内讧。

“袁绍爱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三国志.魏传》

▲一脸懵逼的袁谭

曹操假装南下攻打刘表,进军至汝南郡西平县,这时袁谭和袁尚果然打了起来,袁谭不敌袁尚,遣使向曹操求救。曹操回军冀州,分别击破袁尚、袁谭,遂平定冀州。

第二次在于建议轻骑兵突袭乌桓。

袁绍在世时极力笼络乌桓,与乌桓人感情颇深。袁绍死后,乌桓仍全力支持袁尚与曹操对抗,袁尚被曹操打败后,投奔乌桓单于蹋顿,企图引乌桓兵卷土重来。曹操打算追击袁尚,讨伐乌桓,但诸将都担心孤军深入乌桓后,刘表会袭击许都。

然而,郭嘉却认为,刘表不过是“坐谈客耳”,行动力不行,也不敢重用刘备,没有什么可怕的。曹操于是决意远征乌桓。军至易县,郭嘉又进一步建议曹操放弃辎重,轻兵急行,趁蹋顿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出其不意打一场闪电战。

▲阵斩乌桓单于的主力--虎豹骑

果然,乌桓仓促应战,蹋顿阵亡,袁尚败走辽东。

其他时候就未见得都是郭嘉的功劳了,比如官渡之战的“十胜十败”之说,充其量只是一番拍马屁和激励士气的言论罢了,双方的实力差距摆在那里,如果不是许攸投降、张郃临阵反水的话,鹿死谁手尚不可知。

至于准确预言孙策将死于刺客之手则更加是事后诸葛亮的套路,载于正史想必是出自史家的附会,而曹操也不敢真拿预言当事实。刺杀发生和成功的概率都微乎其微,如果这都能预测,诸葛亮确实不用出山了。一句话,凑巧而已。

初,陈群非嘉不治行检,数廷诉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奕为太子文学,早薨。--《三国志.郭嘉传》

国家并非完人,曹操的器重自然不用说,甚至以正直闻名的陈群数次检举,他依然“意自若”,丝毫不放在眼里。看来他眼中只有领导,与同僚关系不过一般,人品也不过如此。

郭嘉被曹操推崇的原因


这一点很大程度上跟他的风格和与曹操的私交好有关系。曹操每次夸他“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可以说,郭嘉的建议往往是曹操的本意,作为参谋既能揣摩领导心思,也能提出合理的实施方案,这自然是领导最为器重的人。比如官渡的“十胜十败”之说,曹操听得那叫一个心花怒放,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对比之下,荀氏叔侄一直把自己当做汉室忠臣、程昱心思太狠,贾诩则总是把明哲保身放在第一位,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忠诚和顺手比郭嘉差太多了,而揣摩领导心思的功夫也跟着落下一筹。

最有意思的桥段来自曹操在赤壁吃败仗后的一句话:

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三国志.郭嘉传》

似乎如果郭嘉如果还活着,他就不会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了。

▲赤壁之战

但这样的话众谋士是不会服气的,哪怕是在小说里,曹操也有“十败”而非仅仅失败与连环计和东南风之下,比如荆州降将的军心不稳、天气、不熟悉水战等。

况且一干足智多谋的谋士团队如贾诩、刘晔、荀氏叔侄和程昱都在军中,他们在赤壁之战前也预见到了曹操的弱点,但曹操根本听不进去。程昱提醒曹操孙权很可能真的会与刘备联盟,要采取外交措施阻止这一联盟,然而曹操并未采纳。又如贾诩认为孙权在江东的统治相当稳固,形势与荆州不同,平定江东要从长计议,没必要逼得太紧。

但此时的曹操在近在咫尺的统一面前已经膨胀,完全听不进不同意见。谋士不过是参谋,你采纳便采纳,不用就算了,想必没人犯得着来一场“尸谏”的大戏吧。哪怕郭嘉在世,曹操能否听得进他的忠言,也很难说。

曹操之所以这样对郭嘉表示悼念和惋惜,除了真心的哀思以外还有两个目的:

一是推卸责任。曹操的思路是不肯承认战败的原因是自己不听忠言,而认为是其他谋士比不上郭嘉,把责任推给下属(这是曹操惯用伎俩,杀粮官以安众心,就是把责任推给下属的典型事例)。

二是激励其他谋士。 中国历来的英雄模范,大多都是死后才得到的荣誉,因为死人不会再犯错误,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

曹操高调追悼郭嘉, 是一种略带夸张的政治作秀 ,目的是要把郭嘉塑造成英雄模范、先进典型、当代雷锋,以激励其他谋士向郭嘉同志学习,不断争先创优、取得更大成绩。因此在《三国演义》中众谋士“皆有愧色”。

诸葛亮更是牛人

诸葛亮显然比郭嘉要全面多了。

“多智而近妖”诸葛亮是演义中的表现,如果各路谋士是学霸,那他就是学神,智商的对拼绝非是数据叠加的结果,除了司马懿能够添点麻烦之外其他都被表示毫无压力。

当然,我们还是从正史上来看吧。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作为战略家的作品典范,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在分析了天下形势之后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凭借这一篇文章,诸葛亮在战略规划上就在郭嘉之上。

再说参谋能力,这一点不好说,毕竟西川、汉中和荆州都不是诸葛亮的奇谋打下来的,庞统和法正的参谋能力的确不在孔明之下。但应该也不差,自刘备死后诸葛亮及军政大权于一身,南征北战几乎没有吃过大亏,说他作为参谋的脑子不合格是不可取的的。

刘备入川之时将荆州托付给诸葛亮,这是刘备当时的大本营,其重要性其实比能够全取西川还要重要,足见刘备的信任和底气。

而剩下的两项技能诸葛亮完全可以完爆郭嘉了。

首先是内政能力,诸葛亮治蜀的传说至今流传在西南地区,其担任蜀国丞相十余年,既能够保证民生和经济发展,让南方蛮族心悦诚服,同时还能筹集粮草、训练军队,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保持对于曹魏的军事压制,就这份能耐就可以跟古之萧何媲美了。

另一个是统帅能力。当然,蜀汉集团当时具备独自带兵打仗能力的唯有他和姜维了,而且诸葛亮也是一个揽权的人,至少姜维在他手底下自由发挥的机会不多。

▲六出祁山

诸葛亮行军打仗绝对是个行家。司马懿也算是战阵高手吧,但诸葛亮六出祁山就没见过司马懿几次正面迎战过,一打就是惨败。坐拥数倍的军力、无数精锐骑兵和十倍的国力尚且难以招架,每次都疲于防守,这哪里是一般的高手呢?

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如同白起或韩信这样精通奇兵作战的类型,这也是他最终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耗不起。这不是能力,而是风格的差异,诸葛亮是一个不喜欢弄险的人,用兵打仗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哪怕是白起和韩信再世,怕也很难在实力对等的情况下讨得了好。

综合对比

如果说郭嘉是一个优秀的参谋的话,诸葛亮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全才了。

在书本中谋士的地位会被放大,因为他们在出谋划策中往往语出惊人,但能否成功并不绝对,一旦失败就有可能能为万世笑柄。况且出谋划策是否能执行还在于“主公”是否采纳,不开口是说不过去的,哪怕支错了招也只需承担小部分责任。

如果孙策未死,那曹操集团就死的不能再死了,一言断定刺客行刺且一击必中,这难道不是口出狂言的豪赌吗?不过是在曹操没有退路的前提下拿来稳定军心的话罢了。

▲可怜功亏一篑

而诸葛亮的地位不需要《三国演义》的吹捧,虽然没有小说里那么无所不能,但也是一位千古难寻的人才。《隆中对》的字字珠玑,《出师表》的闻之泣血,五丈原的冷冷秋风,诸葛亮在才能和人品上都无可挑剔,不愧“卧龙”的美誉。

而三国时代之所以精彩,既在于将星和谋臣的英雄辈出且势均力敌,天下三分的背后其实是人才的三分,诸葛亮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独自支撑弱小的蜀汉如此长的时间,这似乎也说明了什么吧。


凉州七里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能力确实有被加强,被吹捧得太过。但是除掉那些无中生有,神乎其神的东东,诸葛亮仍然不失为超一流人才。

众所周知,郭嘉是位非常杰出的谋士。难道诸葛亮会因此而怕他?当然是不存在的。诸葛亮身长八尺,郭嘉身高不清楚,不过我相信没诸葛亮伟岸。因此郭嘉怎么能单挑赢人高马大的诸葛亮呢?当然,这纯属扯蛋。



事实上,在奇谋妙计方面,郭嘉只是可能略胜诸葛亮一筹,并不是百分百胜过诸葛亮。个人认为,诸葛亮很可能是一位被忽视了的奇谋之士。刚出道时,诸葛亮的某些计策,刘备没有采纳。因此,很难知道诸葛亮的真实水平,就无法与郭嘉好好比比。

在这里就暂且承认郭嘉在这一方面胜过诸葛亮吧。除此之外,郭嘉可就没什么比得过诸葛亮的了。人品咱们暂且不论,毕竟在乱世人品不是很重要。



至于其他任何一方面,郭嘉绝对要被诸葛亮甩几条街。比如军事上,郭嘉能带兵打仗,能摆八卦阵吗?显然不能。再比如治国上,郭嘉能像诸葛亮那样令刘备足食足兵吗?反正没听说过。

有人说如果郭嘉活着就不会有三国鼎立了,这不是胡扯吗。其实,曹操那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不是说郭嘉在就一定能稳操胜券,灭掉孙刘联军,而是说郭嘉在就算败也不会败得那么惨。和诸葛亮叹法正是一个道理。


神游五千年


什么“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都是后人美化,甚至是神话自己心中的偶像,或者增添喜剧效果才编出来的。“死诸葛吓走生仲达”还有些许的历史出处,毕竟诸葛亮和司马懿交过手。“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又何来的根据呢?难道郭嘉与诸葛亮交过手吗?

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恒,大胜!在回来的路上,气候恶劣,加之水土不服,连日的急行操劳,导致郭嘉身患重病去世。

同年,在荆州新野,刘备三顾茅庐,卧龙诸葛亮出山。

从时间上来说,诸葛亮和郭嘉没有过招的机会,两个人都没有交过手,何来的谁怕谁一说呢?

诸葛亮、郭嘉二人的专业方向不同,各有优势,平分秋色

史书上称郭嘉为“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他辅佐曹操的时候,接连为曹操出奇谋,断局势,揣人心,在曹操低谷的时候,提出《十胜十败》的理论,鼓励曹操、激励曹操、振奋曹军士气,为官渡之战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也为曹操称霸天下打下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郭嘉最大的优势,是其惊人的洞察力。通过对时局的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掌控,加之人心的揣度,三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巧妙精准的判断未来局势的走向,并提供相应的战略建议。

诸葛亮的最大优势,是其超强的政治敏感度和政治头脑。曹操挥兵南下时,诸葛亮精准道破孙权“唇亡齿寒”,曹操一家独大的担忧,在刘备没有任何优势、任何资源的情况下,促成了孙刘两家的联盟,共同对抗曹操。在刘备入主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后,诸葛亮更是完全承担起了蜀汉朝政的重任,从协调荆州派、益州派、东洲派等势力之间的平衡,到立法典,兴屯田、修水利,做为一个外来势力,在毫无根基的情况下,将益州治理的井井有条。

两个人郭嘉擅长的是军谋大略,诸葛亮擅长的是治政治国,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佼佼者,双方都有强于对方的优势和劣于对方的弱势。

所以,说诸葛亮害怕郭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没有根据的。自始至终,二人都没有可一较高下或拿来比较的地方。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神话诸葛亮,把许多其他人身上的军事事件,一些莫须有的事件,都安插在了诸葛亮的头上。导致大家误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很强。


始终先生


如果要问三国流行语,除了“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说出吾名,吓汝一跳”等等之外,“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也一定榜上有名,资深的三国迷一定会知道这句话,甚至有的还会津津乐道于对郭嘉和诸葛亮进行诸多比较。然而事实上先不说此话为何会突然流行开来,也不提郭嘉和诸葛亮谁技高一筹,只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句话其实是错了,因为即便郭嘉不死,他的主要对手也不是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也就是说郭嘉和诸葛亮其实真正交手的机会并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分析一下(此文是假设郭嘉不死的前提下)。

郭嘉大概死于公元207年10月份左右,诸葛亮出山是在207年12月,没几个月曹操就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随同刘备一同南撤至夏口,《三国志》记载“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於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最大功劳是过江面见孙权,替孙权分析了形势促成了孙刘联盟,随后就和刘备一同在后方并没有和周瑜等人在前线抗击曹操。

赤壁之战在前线作战的主要是周瑜的东吴大军,演义里所谓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和借东风其实都是虚构的,诸葛亮在江东露个面就闪人了。即便是郭嘉未死随同曹操一同南下,他的对手也是周瑜和鲁肃而不是诸葛亮,两人压根没有机会在一起较量。

赤壁之战后,曹操北返留下曹仁守南郡,作为曹操的心腹谋士郭嘉肯定也一同北返,此时诸葛亮同关羽张飞赵云等驻守荆州,刘备庞统黄忠魏延等人前往西川,这段时间郭嘉和诸葛亮也没机会碰在一起;随后曹操这边包括曹仁乐进等人和关羽爆发了一些规模不大的交战,诸葛亮这时候也在荆州但是郭嘉不在。

庞统死后诸葛亮率同张飞赵云前往西川,之后就一直主要在成都负责后方留守,这个时候刘备身边随军参谋军略的是另外一位谋士法正。可以这么说,刘备这边,诸葛亮的作用和地位相当于曹操身边的荀彧,两人都是内政性大才,留守后方主持大局是他们二人的主要工作;随同作战参谋军略的刘备这边是法正,曹操那边是郭嘉(本文的前提是假设郭嘉不死),也就是郭嘉真正的对手是法正而不是诸葛亮。

汉中之战刘备取得大胜的一个关键和重要人物是法正,无论是劝说刘备及时出兵汉中,还是黄忠斩杀夏侯渊都是主要出自于法正的谋略,诸葛亮并没有直接参与汉中之战,他的主要职责一是稳定后方,二是保证汉中前线物资供给,郭嘉和诸葛亮两人同样没有机会碰面同台较量。

所以,所谓的“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其实一开始就是错了,纵观两人在曹操和刘备身边的作用和地位来看,两人能够凑在一起成为对手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说什么两人见招拆招的巅峰对决了,郭嘉的真正对手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鲁肃,法正等人。

流云天下


中国人最讲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其实这也要看君是否贤君。“君不贤,则臣投别国”,这无可厚非。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平台,这也是弃暗投明。
“君不贤,则臣投别国”,这与封建的“愚忠”思想很不相符。其实,在今天看来,这无可厚非。怀揣大智慧者,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平台,这也是一种弃暗投明。

郭嘉,字奉孝,颍川阴翟人。

在东汉群雄逐鹿中原的时候,身怀奇才的郭嘉想为当世所用,以建立自己的功业。因此在27岁时,他投靠了袁绍,住了十几日后。他对袁绍谋士辛评、郭图说:“聪明人想成就大事,必须选择自己的主人啊。袁公模仿周公的礼贤下士,而不懂用人的玄机,头绪多,要领少,喜欢谋划而不作决断,想与他成就大事业难啊。我将另外选择自己的主人了,你们和我一起去吗?”二人却说:“袁氏对天下有恩德,人多归之,况且现在袁公势力最强,为什么离去啊?”郭嘉知二人还没发现袁绍的短处,不再多说,毅然离开袁绍。

当时,颍川的一位名士戏志才是曹操身边的谋士,曹操对他非常器重。无奈戏志才早逝,曹操便写信给谋士荀彧,希望他能举荐胸怀韬略的人才荀彧见信后,向曹操推荐了郭嘉。曹操于是召见郭嘉,与其共论天下大事,听过郭嘉的一番言论之后,曹操高兴地说:“帮我成就大事的人必定是你啊!郭嘉也觉得自己遇到了值得追随的主子,宾主尽欢。曹操遂任郭嘉为司空军祭酒。
后来,吕布率兵攻打刘备,刘备无奈归降曹操,寻求保护。有人对曹操说:“刘备有英雄之志,现在不早作打算,今后必定会成为隐患。”曹操问郭嘉该当如何,郭嘉说:“大家所言不虚。然而您起兵为百姓除暴,是靠诚信来招纳天下俊杰的。现在刘备有英雄名气,因没办法才归降您,害死他,就是害贤能的人,会带来不敬贤的名声啊。如此下去,贤能之士会怀疑您,他们就会投奔他人,如此一来,还有谁会帮您平定天下呢?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要多加考虑啊。”曹操笑着说:“你真明白我的心意!”

后来,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郭嘉随曹操大败袁绍。

建安七年五月,袁绍因军败呕血而亡,少子袁尚继大将军,长子袁谭率少数兵力防守黎阳。九月,曹军渡黄河攻黎阳,袁谭请弟弟增兵。袁尚恐袁谭兵多后夺其权,于是亲自率军来援,与曹军相持于黎阳。曹操本拟重新组织攻城,郭嘉则认为袁绍的两个儿子内部争斗,又有郭图、逢纪做他们的谋臣,必起内乱。急攻他们就使他们凝聚起来了,应该缓攻他们,离间他们,待起内乱后再进攻也不迟。曹操听取了郭嘉的意见。后来,果如郭嘉所说,建安九年,袁尚、袁谭起内讧,袁谭为袁尚所败,派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于是以支援袁谭为名,攻打邺城,袁尚势力最后为曹操所消灭。

在郭嘉辅佐曹操的政治生涯中,郭嘉帮助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中国北方只剩荆州刘氏。曹操能在北方稳固自己的地位,其在关键时刻的重要谋略都与郭嘉有关。因此,曹操后来封郭嘉为洧阳亭侯。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途中,郭嘉染病,回师不久逝世,年仅38岁。

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慨叹道:“郭奉孝在,不会使我到这地步啊。”确实,后人曾说,如果郭嘉活得时间长一些,也许三国鼎立的局面就不一定会出现。当然这只是一说,只作为说明郭嘉之才的佐证。

郭嘉择主而伺,不失为智者。在人才竞争激烈的时代,不仅仅是君主选择人才,同时人才也选择君主。郭嘉看出袁绍好谋无决,难成大事,毅然弃袁投曹而获成功,可谓慧眼识明主。确实,在选择自己的人生平台以成就自己的事业时,要具备智慧的眼光以及灵活变通的处世态度。

天天开心历史


“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后世文人的渲染,其实二人从来没有任何交集。郭嘉突然病逝,不久后诸葛亮出山,双方实力开始此消彼长,这才让后世觉得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但是,这两位都是少年英才,不存在一方惧怕另一方。

建安十二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曹操最信任的谋士郭嘉病逝,另一件就是诸葛亮走出隆中,出山辅佐刘备。

从这一年开始,有了诸葛亮的刘备力量迅速壮大,逐渐开始走向了成功之路,最终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反观曹操后期在军事上逐渐走下坡路,除了收拾马腾、韩遂两个地方势力外,面对孙刘败多胜少,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倚仗的智囊,为刘备集团效力了28年,所获得的权利和职位远非郭嘉可比。反观郭嘉早期跟随曹操职位不高,只是参谋,时间只有11年,导致名气没有诸葛亮那么大。

那么郭嘉和诸葛亮在各自阵营中的地位有可比性吗?答案是肯定的,这两个人分别是曹操和刘备最看重的谋士,双方同等分量。

我们先看一下曹操和刘备分别获得这两人后的评价:

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三国志》—郭嘉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

由此可见,曹操和刘备对于郭嘉和诸葛亮都是极为看重的,因为他们都是少年天才,是上天赐给他们的帮手。这两个少年天才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郭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史书记载这个人擅长军事,做事敢于出奇制胜,敢出险招。

当曹操消灭袁绍,准备北征乌丸时,很多人担心刘表回来偷袭许都,大家举棋不定时,郭嘉说大家不用担心。

郭嘉说刘表“坐谈客耳”,只可以做下来聊聊天,不会打仗。虽然刘备在他身边,但是刘表不信任他,不会委以重任,所以郭嘉跟各位说,刘表肯定不会偷袭我们的大本营。

结果跟郭嘉说的一样,虽然刘备极力劝说刘表趁现在许都空虚,偷袭许都,夺回汉献帝,但是刘表最终还是没有听从,白白浪费一次机会。

当袁绍的两个儿子逃往幽州时,众将都说要过去追杀,郭嘉却说道,只要我们按兵不动,幽州公孙康反而会乖乖把他们的人头献上,如果贸然过去追杀,只会让他们携起手来与我们对抗,结果也跟郭嘉所料一样。

这就是料事如神,因为郭嘉把人看透了,才敢出险招。自从郭嘉来到曹操身边后,帮助曹操逐渐消灭了袁术、吕布、袁绍、乌丸,成功地统一了中国北方,也让曹操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军阀。

而当曹操赤壁失利回到南郡后,嚎啕大哭,众臣不解,曹操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也说明郭嘉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如果郭嘉还在的话,赤壁之战便不会遭到如此惨败了。

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呢?史书上说诸葛亮“治戎所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就是说治军养卒是诸葛亮的强项,但谋略不足。治国理政的方面的才能比带兵打仗方面强。诸葛亮用兵谨慎,在军事上的成就不算突出,等到诸葛亮后期独自带队出征时,则是负多胜少。

诸葛亮最大的功绩就是提出《隆中对》,帮助刘备规划了清晰的发展战略,并且在曹操南下的过程中,促成了孙刘联盟,从而占据荆州,有了根据地,最后建立蜀汉王朝。

所以说,这两个人都是当时的俊杰,也都是可以托付后事的,刘备白帝城托付诸葛亮,郭嘉因为早逝并没有这个待遇,但是曹操在郭嘉死后,对众谋士说“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曹操也计划将后事托付给郭嘉,只是天命难测,郭嘉没有等到那一天。


诧寂说史


诸葛亮会怕郭嘉,你以为诸葛亮是吓大的吗?

公元207年,郭嘉北征乌桓途中病逝,年仅28岁,英年早逝。恰恰在同一年,诸葛亮初出茅庐,年仅27岁。

同一年,一个天才离去,一个天才出山,所以后世有了“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之说。


这个说法刚一出来,就引来哗然一片,貌似诸葛亮怕郭嘉似的,故意躲着不敢出来,等到郭嘉死了之后,他才悄悄地出山。

事实真的如此吗?

肯定不是的。

郭嘉有郭嘉的厉害,诸葛亮有诸葛亮的本事,假如郭嘉不死,诸葛亮与郭嘉势必有数场好斗,鹿死谁手,殊不可知呢!

这些年郭嘉被捧上了神坛,受到众多粉丝热捧,大有压倒诸葛亮之势。

郭嘉和诸葛亮到底哪个更厉害呢?这里不妨比较一番。

先比战略。


郭嘉有“十胜十败之说”,诸葛亮有《隆中对》。曹操攻打袁绍之时,属下思想极不统一,有主张打的,有认为不能打的,还有准备“弃暗投明”的。

曹操问郭嘉的意见,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坚定了曹操的信心,统一了全体思想。

其实,“十胜十败”之说,更像是郭嘉揣摩了曹操的本意,故意往曹操心坎上说的,曹操听了之后心花怒放,因为“正合孤意”。

就算没有“十胜十败”之说,曹操照样要打袁绍的,因为一个山头有两只老虎,恶战根本无法避免,不打也得打。

由此可见,“十胜十败”之说并不十分高明,像是给曹魏打了一剂强心针,相比来说,诸葛亮《隆中对》满满的诚意,字里行间闪烁着智慧之光。

如果说《隆中对》是无价之宝,那么“十胜十败”之说就是地摊货。


再比谋略。

郭嘉谋略过人。官渡之战大胜之后,大家一致建议追击袁绍的两个儿子,但郭嘉却极力阻止:“袁绍两个儿子各怀异心,咱们要是穷追,他们必定联合在一起,咱们要是不追,他们一定会窝里斗。”

果不其然,后来袁绍两个儿子搞内讧了,曹操毫不费力地除掉了他们。

再来看诸葛亮,《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多智近乎妖”,被过于神话了,这里咱们不谈演义,只谈正史。

刘备带着攻打西川之时,副军师庞统不幸中箭身亡,诸葛亮及时顶了上去,出奇谋擒了严颜,最终迫使刘璋投降。

汉中之战,诸葛亮帮助刘备击败了曹操,一举取得了汉中之地,实现了《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

后面六出祁山更不用说了,虽然大多功败垂成,但那是两国经济实力决定,与诸葛亮智谋无关。


最后比统帅能力。

这个就更不用说了,郭嘉只是个小小军师祭酒,平时出谋划策,耍耍嘴皮子而已,根本不会统兵打仗,而诸葛亮乃一国丞相,统管三军,六出祁山之时,诸葛亮是军事总指挥,次次亲临战场指挥作战。

综合以上三点,郭嘉根本比不上诸葛亮,就算郭嘉不死,诸葛亮照样会出山,说不定会暴揍郭嘉一顿。


一半秋色


其实并不是怕。这句话只是说,他们有一个先后的顺序,郭嘉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智慧绝伦的大谋士。郭嘉207年去世,207年到208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就像牛顿和爱因斯坦一样。牛顿力学统治了一段时期,爱因斯坦和的相对论也进一步推动了科技进步和人们的认知。他们基本上没有高下之分,只是一个时期和另一个时期的区别。


郭嘉由荀彧推荐给曹操,帮助曹操打败了吕布。在官渡之战中,辅佐曹操以少胜多,取得了官渡之战最后的胜利。207年,更是将袁尚残余势力灭掉,为曹操一统北方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惜正值巅峰之年的郭嘉,却在207年夭折了。后世对郭嘉评价很高,伟大领袖毛泽东都盛赞郭嘉足智多谋。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之后出山。诸葛亮帮助刘备联吴抗曹,赤壁之战,以少胜多之后,基本定下了三分天下之势。刘备白帝城托孤死后,诸葛亮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禅。“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在古人和今人的心中都占有很重的份量。




红雨说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的事迹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无论是通过演义还是正史都对诸葛亮有所认识,下面就对诸葛亮其他方面,进一步认识诸葛亮。

第一,诸葛亮是中华历史上综合才能最高者,诸葛亮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外交家、书法家、思想家、战略家、发明家等,除此之外诸葛亮还精通兵法、阵法、治国、建筑学、物理学、水利工程学、数学、音乐、哲学、奇门遁甲等,涉及领域极广。

第二,诸葛亮是中国 “智圣” ,中国智慧的代表,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一个能与诸葛亮智慧相媲美的人物,诸葛亮的智慧影响中国近两千年,历朝历代都杰出人物,常常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或者,把其他聪明的比作诸葛亮,以显示某个人出色的才华。

第三,中国忠诚的代表人物,诸葛亮的品质堪称完美,他在三国蜀汉深得民心,在昏庸无能的刘禅面前,诸葛亮忠心不二,一心为国为民干,死后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家业。这样高尚的品质,在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使得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历朝历代忠诚人物的代表,中国第一贤相。

第四,中国同时入选文武庙者,诸葛亮不但是中国武庙十哲之一的人物,同时还是文庙大儒之一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能同时入选文武庙者,一共只有两人,而诸葛亮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人是晋朝杜预。

对于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只能引用伟人的两句话:

一是,两汉无双仕,三代而后第一人。

二是,一诸葛,足以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汐水柔情


这两位都是天纵奇才,但是奇才之中也是有等级之分的,很显然,诸葛亮的等级要远远在郭嘉的登基之上,一个属于一时俊杰,另一个千古留名:"万古云霄一羽毛"。

为什么会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呢?怪就怪在刘备不早点儿去三顾诸葛亮的茅庐,偏偏等到郭嘉病死才去,诸葛亮在家中闲的没事,做了一份“三分天下”的策划案——《隆中对》,已经把出山后刘备的发展路线做了规划。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这才动身出山,准备大展鸿图一番,要是刘备早点去,诸葛亮可能早点出山,这跟郭嘉死不死有什么关系?



再看两人的成就。

郭嘉在曹操那里是一等一的谋士,但是绝对不是最好的,他前面起码还得有三位:荀彧、荀攸、贾诩,比如在官渡之战的记载里,这三位大牛都献出了重要的计策,但是郭嘉只有四个字:从破袁绍,意思就是跟着协助打败了袁绍。著作方面主要就是一部《十胜十败论》,提出了曹操的十个胜点: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但是这么理论的东西就跟喊口号一样,喊得曹操都好意思了,还得谦虚着说:“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诸葛亮的第一部著作《隆中对》当时就把刘备震住了,本来想在乱世中占个地盘,没想到还有发展壮大平分天下的机会,那个时候的刘备空有皇叔的称呼,但是谁都能踢几脚。《隆中对》中详细分析了当今天下的局势,曹操势力太大,还挟持了皇帝,标榜自己是天子之师,而东吴的孙权势力相对弱小,面对曹操的威胁可以联合孙权,于是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



诸葛亮出山后,硬是靠着自身的硬实力带着一群萌新号闯关刷副本,终于打下了西蜀的一片天地,辅佐刘备称帝,政治、经济、军事都有很高的建树,这是郭嘉所不能比拟的。

再看正史对两人的记载,《三国志》单独列传的臣子只有两位:一个是陆逊,一个是诸葛亮,郭嘉在《三国志•程郭董刘蒋刘传》里,跟好几个人一个传记。

所以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不知道是哪个民间野史中记载的,完全不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