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在戰爭時期就喊著缺糧食,在平常吃飯卻不缺呢?原來如此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孫子兵法》作戰篇,中關於糧草的論述十分的精闢到位。打仗打的就是國力,戰爭對國家財富的消耗堪比碎鈔機。

再牛的將軍也不能指揮動餓著肚子的士兵上戰場

1、消耗量不一樣:平時不動一大碗,打仗這種體力活(要命的)士兵的飯量肯定會增加。你自己可以試試,如果把你下放到工廠幹一個月體力活。一頓飯下去兩大碗米飯、三個饅頭、一斤紅燒肉你都能吃的嘎嘎嘎香(筆者就曾經在工廠裡咬牙幹了一個月,一頓吃五碗米飯,把小夥伴們都嚇呆了)。士兵不僅僅要打仗,還要搬運兵器、身上的鎧甲也有十幾斤,這無形中都是增加體能消耗的因素。

(下圖是一位消防官兵在執行完任務後吃了半盆泡麵)

其實,古代行軍打仗是搏命的活——冷兵器時代,靠的是短兵相接的肉搏戰。那麼士兵的身體素質就是非常關鍵。如果士兵的體能都跟不上,那麼在戰爭中還想打勝仗,估計孫武的棺材板都摁不住了。再者,士兵上戰場能不能活著回來都不一定,即使是打勝仗,傷亡也是不小的數字。因此,打仗的時候士兵就會變的特能吃——吃能使大腦分泌多巴胺,這是人天生進化出來的本能

為何古代在戰爭時期就喊著缺糧食,在平常吃飯卻不缺呢?原來如此

美軍運輸車


運一車糧食,路上的吃五車糧食

這個道理很簡單,送糧食得人也得吃糧食。如果像孫子兵法裡說的”勞師遠征“,那麼糧食的損耗是驚人得。在古代沒有特別先進得運輸工具,所有得工具都是人力驅動,活著是畜力驅動。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都要消耗糧食和草料。漫長的補給線,路上得損耗——人員吃的,損耗的(遇到惡劣天氣),不及其數。

(如果運糧道路不好走,消耗會更大,時間也會更慢)

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運輸的糧草數量是有上限的,牛馬也一樣。如果運輸的距離太遠,那麼糧食還沒運到地方,可能路上就被運糧隊吃完了。因此運糧隊為了降低消耗,一定會盡量人少,然後多用牛馬車拉,降低損耗。但是這樣一來,就必須向民間徵集牛馬,會產生下面第三個問題。

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還是用人力,所以勝利真的來之不易。

因此,孫子兵法給出的解決辦法是:因糧於敵。意思是,大軍直接從地方那裡獲取糧食——繳獲或者像諸葛量一樣屯田在敵軍土地,自給自足。

最關鍵的是,運輸的速度。要知道,牛馬運輸糧食的速度那是論月的。所以,運輸糧草是不能耽擱期限的,糧草接不上,前線士兵一旦斷了餉餓了肚子,那是要出大事情的。所以運輸糧草的期限如果延遲了,一定會被殺頭的。所以,一般運糧食都是從離前線最近的地方調集糧食。

物流一直是一個社會性大問題,我國得物流成本目前還是9%,比發達國家得6%還有不小差距。降低物流成本意味著高效。比如,把南美得車釐子運到我大中華如果能夠降低物流成本,而不是空運那麼昂貴,那麼車釐子也不會貴到吃不起。

為何古代在戰爭時期就喊著缺糧食,在平常吃飯卻不缺呢?原來如此


投入生產的資料減少

顯而易見的是,打仗了要補充兵源。那麼老百姓中的青壯年勞力九會減少,社會的生產力相對應的九會下降。在農耕時代,社會上的兵源主要是農民。那麼糧食一定會減產。

其次是,打仗要徵集很多物資,首先是牛馬,民間養馬的很少,但是養耕牛的很多,所以耕牛有這種力氣大適合運輸糧草的一定會被徵用,水戰的話可能會徵用船隻。那麼社會上用於種糧食的生產工具九會減少。

再這就是投入到生產作戰工具的人九會增加,這些人要生產武器、裝備、為前線提供軍需等等。這又是減少了生產的投入。整個社會的物價九會飛漲。

所以說,戰爭打響的那一刻,已經是做好了一切動員準備。發動一場戰爭比結束一場戰爭要困難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