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易經》為百家典籍經略之源,其內容囊括了世間萬物的全部規律,不管是個人的生老病死,抑或是朝代的建立、發展、頂峰、衰落直至更替等均逃脫不了《易經》的範疇。

既然《易經》的道理之深邃,覆蓋之寬廣,該如何掌握《易經》呢?借用臺灣著名文化大師曾仕強的言語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即世間自然萬物猶如一張陰陽太極圖,代表了黑白正邪的兩天陰陽魚,此長彼消,卻永遠不會真正的消失。

盡然我們知道了世間萬物在此消彼長的演繹過程中,則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魏蜀吳三家歸晉”屬於很正常的朝代演替過程,該過程正如《三國演義》開端語,“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十二個字不正是《易經》的精髓所在嗎?

故此,我們以《易經》的哲學精要為依據,深度論述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近百年的形勢演變中,為何說“形勢比人強”?同時本篇文章的構成,我們從水鏡先生、諸葛亮及其司馬懿三個曠世奇才的言語及其經歷來論述,給讀者們解讀三家歸晉的結局不在人謀,而是其勢也!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易經》之陰陽

水鏡先生: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水鏡先生,原名為司馬徽,身居山林卻對亂世及其根源等了如指掌,其中龐統、徐庶,臥龍等均為水鏡先生的門徒子弟。

據史料《三國志》記載: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統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漸顯。

然水鏡先生志在啟迪人生的智慧,洞察自然的規律,同時也深知亂世之人,諸侯強權並起只為得到城池、珠寶、美女等外在之物;百姓低微者,只求有一件衣裳遮體,一口粗茶淡飯果腹。縱使水鏡先生乃曠世奇才,然所處之世道,不足以上協助君主護國疆土,下不能解決百姓基本需求,只能寄情于山水。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水鏡先生司馬徽人物像

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情節:劉備協同關羽和張飛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協助自己匡扶漢室,最終諸葛亮被說動輔佐劉備恢復漢室。在諸葛亮與劉備出門之際,鏡頭回轉到了水鏡先生面前,只見水鏡先生搖搖頭自言自語道:“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為何水鏡先生會如此肯定呢?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劉備在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際,此時東漢末年的整個局勢為曹操在官渡之戰擊敗了袁紹,佔據四大州,可謂統治了整個北方,“北魏”的稱呼也來源於此。曹操乃“亂世之奸雄”是也,比上百個袁紹強百倍。曹操統治了整個北方,北方大的局勢已定。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三國演義》影視劇

同時在南下之地,孫權家族依據長江天塹佔領了“東吳”之地,而剩餘的地方只有荊州和四川蜀地。然兩地卻後有北魏,前有孫權。這就是水鏡先生為何說諸葛亮不得其時的原因之一。劉備素來有大志,人稱“劉皇叔”,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而諸葛亮在北魏和孫權等穩定後才出山,在時間上沒有絲毫的優勢,處在夾縫中尚有性命之憂,何況興復漢室乎?

借用《易經》的知識,我們會發現就算劉備得到諸葛亮和龐統,同時有張飛、關羽、趙雲等武將,最好的局面只能是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從古到今,我們均會發現當形勢到來了,我們只要認清形勢,跟著形勢走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當形勢或是機會過去了以後,我們不僅要發揮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連進入的門檻都找不到。這就是形勢比人強最好的體現,讀歷史,鑑歷史,才能有所避免!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劉關張三人桃花林飲酒

諸葛亮:此誠不可與爭鋒

諸葛亮歷史中確有其人,然而《三國演義》把諸葛亮描述成為了神人,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可謂沒有什麼事情是諸葛亮不能解決的,故人稱諸葛亮近妖。可是,縱使諸葛亮近妖,仍然沒能幫助劉備實現匡扶漢室的心願。下面,我們從《隆中對》來深度論述,形勢一旦過去,才只能實現三國鼎立。

  • 一、有利形勢已過,不可爭鋒

當形勢一片大好時,做的人很少,可謂先到著都能實現人生的目的;當形勢正旺時,我們發現更多人擠破頭顱往裡進;當形勢過去後,只能躲避,不然不是撈不到“油水”,就是被欺騙,甚至丟掉自己的生命。當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此時的形勢是什麼樣子的呢?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官渡之戰路線圖

據《三國志》之《隆中對》記載: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亂世出英雄不假,然曹操這等英雄幾百年才能出現一位,只要到曹操手裡的東西,就再也不會被其他人得到,這就是曹操的能力最好的見證。而官渡之後,曹操號稱百萬之眾,可謂如虎添翼,而且曹操趁著漢獻帝逃脫之際,假借救援之名,把漢獻帝帶到了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勾當。

曹操百萬之眾,又有漢獻帝,真乃如虎添翼,而此時的劉備只有張飛和關羽兩人,怎麼能在虎口內奪得食物呢?與此同時,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早已有三代基業,又憑藉天險等,劉備也不能把孫權怎麼樣。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官渡之戰兩軍交戰之際

  • 攻取荊益兩州,等待天下之變

此時的劉備想在曹操和孫權口出奪得城池,或是滅掉他們一定不會實現的。同時這些早已形成了一種形勢,這種形勢一旦被確定,是人謀所不能改變的,此乃自然的規律也。而此時的劉備該如何在曹操和孫權的雙重壓力下建立自己的軍隊,達到興復漢室的目的呢?

再有《隆中對》記載: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三國演義》之隆中對

天下的大勢都裝在諸葛亮的腦海內,在分析不能爭鋒的曹操和孫權後,諸葛亮把劉備未來的藍圖鎖定在荊州和益州之地,只要把兩者全部得到了東漢末年的動亂局勢可以說安穩了一些。在史料中,荊州和益州的優勢等在這裡也不過多去論述,在結尾之處諸葛亮言語曰: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其中的“誠如是”到底指哪些呢?下面我們分別為讀者們列舉出來:

其一:得荊州之地,以達到被拒曹操政權,東連孫吳政權的目的。

其二:得益州之地,益州得天獨厚,可作為根據地。

其三:天下有變,向外攻取,興復漢室。

前兩個但凡有人謀,益州和荊州如同手中玩物,然“其三”卻是直接導致是否興復漢室的關鍵,而且“天下有變”和人謀是沒有關係的,這一點只能看形勢。在諸葛亮出山後,我們也發現了前兩點很快實現了,然第三點卻遲遲不能達到,故諸葛亮六出祁山攻取曹魏均以失敗告終。這難道不是形勢比人強最好的見證嗎?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隆中對》全文

司馬懿:巧借形勢,三家歸晉

曹操自官渡之戰後統治者北方,一心想親率百萬之眾,一鼓作氣消滅劉備政權和孫權政權,實現名族的統一。據史料記載,建安十三年曹操與孫劉聯合的大軍在赤壁上大戰,由於曹操軍隊把戰船用鐵索綁定,周瑜借用火攻把曹操的百萬之眾打的困不成軍,赤壁之戰曹操敗走麥城。

曹操失敗做戰後鼓勵,結果聽到了司馬懿的鼾聲將其關押在大牢內。等待些許後,曹操親自來到了大牢與司馬懿聊天,在整個聊天中我們隨處可見什麼叫“形勢比人強”,人再怎麼努力在形勢面前依然經不起半點波瀾。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司馬懿影視劇形象

司馬懿分析,曹操親率百萬之眾浩浩蕩蕩,勢如破竹,劉備和孫權等人只有合在一起才有能力和曹操抗衡,不然只能被曹操滅亡。“唇亡齒寒”的道理,他們比誰都知道,故導致曹操大敗。不過曹操雖然失敗,但是在軍隊人口上依然是孫權和劉備中最多的,不過曹操不能再次發動進攻。曹操進攻劉備,孫權必定會支援劉備,攻取曹操的後面;曹操進攻孫權,劉備必定進攻曹操。

現在已然成為三國鼎立的局勢,而且短時間內無法可破。同時建議曹操現在養精蓄銳,等到天下的時局已變,曹操只需要派遣一上將,輕而易舉取代劉備和孫權的政權。這就是司馬懿和曹操對天下時局的分析,這裡的分析我們也看出來了,集中體現形勢比人強。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赤壁之戰畫面

在曹操去世以後,曹丕一遍防著司馬懿,一遍又不得不利用司馬懿去抗擊諸葛亮。因為此時三國鼎立的局勢仍在沒有發生改變,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周旋中,縱使諸葛亮千方百計想司馬懿出站,然司馬懿絲毫不停,閉而不戰是司馬懿慣用的手段。為何司馬懿會這般呢?因為此時的司馬懿知道形勢沒有發生改變,只能退讓避讓其鋒芒。

最後,形勢發生了改變,而在司馬懿的帶領下直接篡取了曹魏的政權,東吳的孫浩和蜀漢的劉禪的政權都出現了搖搖欲墜。結果可想而知,司馬懿家族直接統一了三國,成就了晉朝。試問,司馬懿為何能不費吹飛之力統一三國,其主要原因時代的格局發生改變,司馬懿趁著形勢實現了統一,此結局不正是對“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詮釋嗎?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總結

世間萬物均是生活在“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中,只要存在就要受到該規律的影響,要不在規律中順從,要不在規律中死亡。而從東漢的大一統到三國混亂,再到司馬家族開創的晉朝,這段歷史不時不在告訴我們,作為一個國家或是諸侯,甚至是個人,當形勢對自己有利的時候一定要趕緊趁著形勢大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然一旦機會過去了再實現阻礙很大,失敗率極高。

同時深知“形勢比人強”的道理後,我們要保持一種處事不驚的心態及其時刻保持著備戰的狀態,得到目前的局勢出現變化時抑或搶佔先機,抑或避開鋒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發展自己,實現人生的抱負。

從“黃巾起義”到“三家歸晉”,漫談何為“形勢比人強”?

諸葛亮評價詩文

試問,為何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深知“形勢比人強”的道理,為何諸葛亮卻執意六出祁山,而司馬懿卻巧借其規律篡取曹魏政權呢?其主要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對個人人生的意義看法不同,所謀著不同。諸葛亮在意把自己的“位”做到極致,故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佳話,同時留下來如《誡子書》等名作。

而司馬懿者,所謀者為家國,朝代,不在乎個人的得失及其名譽,知道能為後代謀福利就可以。故司馬懿在深知形勢比人強的基礎上,借用形勢實現了三國貴晉。如今的我們,瞭解了自然的規律,也通曉形勢比人強的道理,該如何最大化的實現自己的目標呢?

在結尾之處,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客觀的認識自己,分析清楚當前的形式及其自己所處的位置,當形勢不利於自己時應該保持能量,提高警惕,避其鋒芒;當形勢有利或是機會到來時,全力發揮自己的能力,實現人生的目標。

參考文獻:《三國志》、《易經》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