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洛陽白馬寺山門前石馬的由來嗎?它是不是馱經的白馬?

李松


這事說出來真有點尷尬,其實白馬寺門前的石馬與白馬寺一點關係也沒有!白馬寺作為中國第一個古剎,名氣很大,很多人都來過。它門前的石馬,是白色的,當然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漢代白馬馱經的故事。這個故事歷史上確實有記載。

東漢永平七年,也就是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晚上睡覺時夢到了一個身高六丈,頭上放光的金人從西邊而來,在殿庭飛繞。第二天早上,漢明帝把這個夢告訴了大臣們,博士傅毅啟奏說“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樣”。
漢明帝聽了之後很高興,就派了幾個大臣拜求佛經、佛法。這可能是就是最早的西天取經了吧!他們於公元65年出發,經過兩年時間,和兩個印度高僧一起用白馬把經書馱了回來。公元68年,漢明帝下令在洛陽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寺廟,為了紀念白馬馱經,就把寺廟命名為白馬寺了。
當時也沒有人記載,說在門前雕刻有石馬。我們今天看到的石馬其實與白馬寺是無關的。有人說,那兩匹石馬是北宋永慶公主駙馬“太師太保、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的神道石刻馬。1935年,德浩法師住持白馬寺,才把石馬遷到了山門前。也有當地人說:“山門前這兩匹石馬不是白馬寺的石馬,是解放初期,我們從孟津縣象莊村南邊石馬凹,把一個古代陵墓前的兩匹石馬拉到白馬寺大門前,擺放在門前兩側的。”

如此看來,這石馬原本並不在白馬寺門前,而是在一座墓前,這一點是沒問題的。只是,它到底是什麼時候被挪到了白馬寺門前,這一點不太確定,還有待考證。


詩文說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筆者專門上網查閱了相關資料,再結合自己對白馬寺歷史的瞭解,首先回答前半部分問題,也就是洛陽白馬寺山門前石馬的由來。

白馬寺周邊有家旅遊品商店,裡面有一些相關的旅遊小冊子,名字就是是《白馬寺》。書中這樣介紹道:“東漢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使者和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載著經卷和佛像來到洛陽。漢明帝尊崇西域傳來的佛教,讓人建了一座寺院。為了紀念這匹白馬,故而起名“白馬寺”。人們還不惜辛勞的精心雕刻了兩匹體態豐滿,裝具華麗,栩栩如生的石馬。石馬就矗立在山門外,以此來紀念這匹勞苦功高的白馬。這就是洛陽白馬寺山門前石馬的歷史由來。

但是關於石馬的真實由來,白馬寺附近的老人們卻有不同的說法。許多老人斷然否定這一段的歷史描寫,因為他們的老家就在白馬寺附近。據老人們回憶,“山門前這兩匹石馬不是白馬寺的石馬,是解放初期,我們從孟津縣象莊村南邊石馬凹,把一個古代陵墓前的兩匹石馬拉到白馬寺大門前,擺放在門前兩側的。”關於老人們敘說自己經歷的事,我個人認為這些質樸的老人不會去編造歷史,也沒有必要去編造。而且從網絡上不少文章中瞭解到,許多人都說山門前的兩匹石馬不屬於寺院,是從別處移來的。也就是說,有可能是因為人們為了紀念這匹白馬,雕刻了兩尊模樣、神態都相同的石馬。

那麼,雕刻的兩匹石馬是不是馱經的石馬呢?從表面上看,既然兩匹石馬不是古時所雕刻,那麼可以認為它不是當初馱經的白馬。但是究其本質來說,白馬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紀念馱經,因此不管它來自何地,在何時由何人所雕刻,它就是馱經的白馬。

回答完畢,文中不足之處望批評指正。





黑貓文齋


在白馬寺山門前,有兩匹石馬,左右相對,使人一望便會想起“白馬馱經”的故事。

事實上,初來乍到的遊客都把它想象為漢代馱經的白馬。其實不然,這兩匹石馬其實是北宋永慶公主駙馬、“太師太保、右衛將軍、駙馬都尉”魏咸信墓前的神道石刻馬,1935年德浩法師住持白馬寺,將石馬遷置於山門前。



醉倒花深處


東漢時期,天竺的兩位高僧,一名攝摩騰,一名竺法蘭,用白馬馱著佛像和《四十二章經》,不辭萬里,來到洛陽。漢明帝對友鄰佛國的兩位高僧異常敬重,指令在洛陽城西蓋了規模宏偉的佛寺,供兩位高僧居住。馱經白馬也養在那裡,故稱白馬寺。後人就在山門前塑了兩匹白馬永久紀念此事。


漢服行天下


白馬寺,位於洛陽市老城東約幾公里邙山南麓洛河北岸之間,是佛教傳入我國內地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初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身有日光,飛行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傳問群臣,此為何神?”有臣答曰,此神即“佛”。明帝即派遣大臣蔡愔、秦景出使天竺(今印度)尋佛取經。蔡情、秦景取回了佛經佛像,並與天竺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東回洛陽,藏經於鴻臚寺,並進行翻譯工作。次年建寺,名白馬寺。寺址在漢魏洛陽故城雍門西1.5公里處。白馬寺,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尊為“釋源”和“祖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