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現在熱播的《錦衣之下》,狠辣帥氣的錦衣衛陸繹和機靈可愛的六扇門小捕快袁今夏談戀愛,讓大家看得很上頭吧。不過有網友問我啊,為什麼今夏的俸祿是陸大人發呢?也有網友吐槽,

怎麼六扇門那麼窮呢?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六扇門小捕快袁今夏

其實呀,六扇門呀,這只是一個誤會

正史的角度來說的話,這些問題回答不了,只能從本劇出發,因為六扇門本來就是沒有正史記載,而是民間俗稱,甚至是現代人藝術加工的“產品”,常見於小說、影視劇中。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錦衣衛陸大人

但是即使是加工過的稱呼,也有個約定成俗的認知(詳見度娘,真的是“約定成俗”了),那就是“六扇門”指的是三法司衙門,因為衙門門有六扇,故民間百姓稱其“六扇門”(如果哪位朋友在史料中找到了六扇門就是三法司的記載,可以分享給我們哦,網友寫的就算了哈哈)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六扇門白展堂

影視劇中也用的是這點,到底對不對這裡就不說了,都是藝術,都是藝術。。。我們今天就用約定成俗的認知(六扇門即三法司),來認識一下傳說中的六扇門到底神秘不神秘?到底窮不窮?為什麼還讓我們今夏銀子不夠,整天求陸大人漲俸祿呢?

既然六扇門這裡指的是歷史上的三法司,我們下面就用三法司這一稱呼了。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六扇門

六扇門——三法司起源於明朝嗎?

三司會審這個說法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會立刻想到我們當下的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人民法院。有些熟悉歷史的,也會想到明朝的刑部、大理寺、督查院,三者為中央常設司法機關,但三法司並不起源於明朝。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大理寺

關於三法司制度的起源,眾多學者眾說紛紜,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的會審制度是一脈相承的,始於西周的 “三刺制度”,也有學者認為會審制度濫觴於漢代的 “雜治”,成制於唐代的 “三司推事”。筆者贊同的是比較普遍的一個觀點,即唐代的 “三司推事”開創了三法司聯合審判之先河,為明代三司會審奠定了基礎。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刑部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督查院

這裡筆者想感嘆一句,歷史真的很有趣,角度不同,即使是同一歷史事件、人物,不同的學者也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正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可以就某一歷史人物、事件,發表自己主觀的看法,不管我們已探知了歷史長河中多與少,但是我們也

永遠不能忘記歷史的辯證客觀性。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做人要厚道

好啦,我們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三法司起源的涵義吧

剛剛說了,三法司起源於唐代的三司推事,唐代執法三司,即中央三大司法機關大理寺、刑部、御史臺的合稱。

“凡鞠大獄,以尚書侍郎與御史中丞、大理寺卿為三司”。

關於“三司”其在唐朝有兩種涵義,一種是“三司受事”中的“小三司”,另一種是“三司推事”中的“大三司”

“三司受事”中的三司是為侍御史、給事中和中書舍人,而“三司推事”就是剛剛說的大理寺、刑部、御史臺,在法律層面被錄入《唐六典》是到玄宗開元年間。關於案件的處理按照大小區分,“小三司”審理的只是次要的一般案件,重大案件的審理還是“大三司”負責。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唐朝官吏

而無論是“大三司使”還是“小三司使”都是根據皇帝的詔令進行審案,其本身沒有主動制獄的權力。

唐朝的三法司我們就簡單說到這裡,畢竟我們的《錦衣之下》發生於明朝,所以下面我們重點說一下明朝的三法司。

《錦衣之下》六扇門就屬於明朝三法司的刑部,是不是看到這裡就大失所望,原來我們以為的電視劇裡的代表飛簷走壁、帥氣瀟灑的六扇門其實只是普通的衙門啊,好啦,送上陸八歲的美照安慰一下大家。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陸八歲

我們接著說:

明朝的三法司,首先,誰審?

刑部、大理寺以及都察院審。三法司都有各自專門的職權分工,都有各自負責的領域,但是在遇到疑難重大的案件時,由刑部尚書、大理寺卿、都御使共同審理,即三司會審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錦衣之下》

其次,審什麼?

三司會審的時候,審理的是,疑難重大的案件,但是什麼才是 “疑難重大”? 卻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三法司和皇帝都享有判斷某個案件是否為疑難重大案件的權利。

最後,如何審?

三司會審的啟動程序通常有兩種: 一種是由大理寺在日常的司法實踐中,如果發現重大疑難案件則向皇帝提請會審。

《明會典》記載: “凡發審罪囚,有事情重大、執詞稱冤、不肯服辯者,具由大理寺奏請,會同刑部、都察院或錦衣衛堂上官,於京畿道問理”。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另一種是皇帝判斷的疑難重大案件,交給三法司辦理,在明朝多數案件都是經過這個途徑來處理的。

例如宣德九年 ( 公元 1434 年) ,僧人李皋與山西汾州和尚了真等 24 人聚眾謀反,事情不久被官府鎮壓,主要案犯被逮繫京師,“上命三法司訊之有驗,悉棄市”。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錦衣之下》

那三司會審制度為什麼設立呢?

( 一) 慎刑恤民,減少冤獄

中國有著深厚的儒家文化根基,大凡歷史上比較開明的君主都大力推崇儒學。歷代的統治者都會採取撫慰民心用以緩和階級矛盾的舉措,並以 “慎刑”思想昭示天下。

而在明清,這種思想仍然體現在會審制度裡。再者,朱元璋出身貧民,深知普通百姓生活的困苦。他十分體恤民情,要求審判犯人要詳查案件,以減少冤獄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朱元璋

( 二) 加強皇權

明太祖將專制推上了新高度。統治者意圖以分權形式以達集權目的皇權向司法的擴張是必然的途徑。在地方,官員不具有對重大案件的處理權,中央司法機關通過此舉加強了中央對地方司法權的控制。在司法機關內部,大理寺、都察院的參與審判則防止了刑部獨攬司法大權,司法權被一分為三。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朱棣

( 三) 明清訟學的影響

在宋代,已有人開始教授訟學,《鄧思賢》 、《四言雜字》等訟書則是那時的主要教材。到明清,訟學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與傳播。其影響是多方面的,訟師的參與,以及民眾對訟學的學習,往往致使案件難以解決,然而由於審判能力的有限,案件審理中暴露出諸多問題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錦衣之下》

一系列複雜的情形早已使得地方官員在斷案時難以應對。但是為了避免承擔錯案的責任,該類案件則被地方官員作為疑難重大案件呈報中央,由三法司會審來解決。

有何利弊呢

首先,優點:

第一,提高了判決的準確性。三法司會審制度可以集聚群體智慧,能有效防止冤假錯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當時司法所追求的 “慎刑”的效果。至少在明代前期的會審活動確實在客觀上達到了 “慎刑”的作用;

第二,在司法機關內部實現了審判監督。這是分權制度,不可否認,分割權力對權力本身起到了監督作用。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錦衣之下》

看起來三法司挺好的,制度健全、公平了,那就沒什麼缺點了嗎?

當然不是了,一切優缺點都要放在當時的背景來論證,所以三法司當然也有很大的弊端

第一,服務於皇權的侷限性。在專制社會中,各項法律制度的功用很大程度上僅在於擴大和保障皇權,為專制服務。所以對於重大案件的判決結果自然與當權者有很大關係。

第二,如上所述,三法司處理的是“重大疑難的案件”,對於什麼是重大疑難案件沒有一個客觀標準,這導致了地方官員慎於處理各種案件,對三法司制度的過分依賴間接引起了嚴重的滯獄淹禁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大理寺

第三,明朝後期廠衛干預司法,由於對監督審判的廠衛官員缺乏必要的管制,經常代表皇帝自行處置案件,嚴重干預了司法機關的審判過程和結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錦衣之下》裡把六扇門刻畫的那麼弱了,雖然誇大了,但案子確實被錦衣衛插手了。

(不過這裡嚴格意義上不屬於三法司的弊端了,說起三法司與廠衛之間,這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關係了,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告訴悠悠哦~我們來講講三角之間的不得不說的事兒~)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六扇門小捕快與錦衣衛陸八歲

小結

總之,明代三司會審制度看似公平,實際上仍不可避免地淪為皇權專制的工具,皇帝本人的意願或者政權掌權者成為司法的實踐準繩。

在皇帝英明的決策下產生的可實施性強的制度,但即便是最完備健全的制度也會因人事的破壞而形同虛設,制度本身如果再有漏洞的話,那麼更是因此而產生弊端叢生,所有的防範努力均會化為泡影。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真的是,很可惜了

六扇門很窮嗎?怎麼六扇門小捕快今夏還跟錦衣衛陸繹要俸祿呢?

大家怎麼看?

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詮釋,但不管怎麼說,三法司仍然在當時具有適用性和科學性的。大家怎麼看呢?

《明實錄•明宣宗實錄》

《明代三司會審制度考》

《明會典》

《大明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