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揭示了帝王修養之道的祕訣

中國古代的帝王有一套治心馭臣的政治權謀,通常被稱為帝王心術,比如,儒家注重講“內聖外王”,修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孔子的學說中,對於“內聖”與“外王”還沒有區分開來進行論述,而孔子之後,孟子則相對地更多的強調“內聖”的方面論述,孟子在這方面的理論後來被宋明理學發揮地更加完善,成立受高層統治者青睞的治國理論;與孟子有所區別,而荀子卻更多地重視“外王”方面的理論闡述,荀子的理論被法家發揮得更徹底,所以一些法家的代表人物,如韓非等,成了荀子理論的重要的繼承者。

而鬼谷子作為縱橫家的鼻祖,他不僅非常重視“外王”學說中的馭臣治國策略,而且,他也很重視“內聖”方面的君道修養。當然,鬼谷子所闡述的君道修養與儒家所主張的修養觀是大不一樣的。

鬼谷子揭示了帝王修養之道的秘訣

鬼谷子畫像

《鬼谷子》的《符言》篇就是專門闡述縱橫家所主張的君道修養。

首先,《符言》認為,君王的第一修養是善守其位,能從容應對。《符言》的作者認為,君王身居高位,是政治管理的最高掌權者,一定要做到安祥、從容、正派、冷靜,既要能適時順應朝局的情勢,又要能懂得遇到誘惑時應該節制,有時要表現出與世無爭,該給予時要甘願給予,如此方能心平氣和、冷靜客觀地對待各種政治派系、各類大臣的矛盾紛爭。

《符言》的這一觀點很有道理,冷靜、從容必須是君王心性修養的重要素質,易動怒,易受誘惑,不適當妥協,不能有所節制,想要掌控朝中的各派政治力量,想要駕馭文武大臣是很難做到的。越是有雄心、想有大作為帝王,都越是能夠非常冷靜、從容地處理各種大事,他們往往能臨危不懼,遇亂不慌,誘惑面前不動心,成功之後不得意忘形。所以,在普通人看來,帝王的心是冰冷的,帝王是無情的。

其次,《符言》認為,君王要能明察秋毫,要虛懷若谷,誠於納諫。在《符言》的作者看來,作為君王,眼睛要明亮,耳朵要靈敏,心靈要機敏,才能對事對人明察秋毫。而只有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心知天下事,才能判斷準確,才不至於決策失誤。與此相應,君王心胸寬闊,能虛懷納諫,真誠和認真地對待臣下的諫言,才能接受到更多的建言。真誠就是不厭煩、不敷衍、不假意接受;認真就是不糊里糊塗地應允,也不沒有理由地拒絕,只有廣開言路,才能集思廣益,才能讓決策更合理;而如果害怕諫言,或拒絕進言,等於是讓自己與大臣們隔離開來,在消息來源方面,將是自我封閉的,這對於治政是大為不利的。

鬼谷子揭示了帝王修養之道的秘訣

鬼谷子畫像

《符言》這一觀點很值得重視,歷史上一些有大作文的帝王都是能虛懷納諫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便是以善於納諫而著稱,有李世民才有魏徵那樣敢於執著諫言的大臣。李世民的“兼聽則明”的君道修養為後世所稱道,貞觀盛世的造就離不開李世民虛懷納諫的政治素養。

再次,《符言》認為,君王要能賞罰必信,信守承諾。一旦承若賞罰,就必須信守諾言,處罰要堅決果斷;賞賜要兌現承諾。而且,賞罰必須分明,並能為臣民所明察,只有讓臣民覺察到賞罰的事實,才能擴大影響範圍,並樹立起君王的權威。賞罰分明的君王,必不懼奸邪之徒的冒犯,連神明都會來保護。

其實,說神明保護賞罰分明的帝王,這只是一種宗教神權的政治託辭,必不是真的,但是,只有賞罰分明,賞罰必信的帝王才能立威立勢,這確實是真的,歷史上有大政績的帝王,大都是能賞罰分明的,能嚴厲執法,能嚴明軍法,能犒賞忠臣,能獎賞有功將領,能提攜身邊的謀臣等等。

而且,《符言》強調君王要遵規循理,作為管理百官的最高統治者,要守住規則,循理處政,賞賜善良的臣民,懲罰作惡的臣民,依據大臣政績的大小合理地給予獎賞,善待貢獻大的朝中大臣,不能浪費錢財,不能勞役民眾,合理治政,方能保證政權的持續性。

鬼谷子揭示了帝王修養之道的秘訣

鬼谷子畫像

還有,《符言》認為,君王要能集中各種建議,要了解各種消息,要能順天時,借地利,求人和,能把上下左右前後的狀況都搞清楚;同時,還要通曉人情事理,深知事情的緣由,知解人際關係,對臣民的活動狀況和各種人情關係能知曉。所以,曉事理,知民情,這是君王必須具備的能力。一個不能通曉民情的君王是無法治理好國家的。

此外,《符言》認為,君王要能洞察奸邪,眼睛要敏銳,耳朵要聰敏,特別是對於佞臣奸雄,要能明察其本性,不要為奸佞所欺。

君王要通過各種方式來培養自己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即便是奸佞的惡臣藏得隱秘,躲得遠遠的,也要能將其識別。透過隱約迷茫去發現奸邪本質,這是君王必須具備的觀察能力。

最後,《符言》認為,君王要深知名實相符的道理,要能依照名分去考察實際,並根據實際來確定名分。名分與實際相符,治政才能順暢,名不符實,名便不順,治政不暢,容易發生動亂,要治理好國家就難了。名分必須以實際作基礎,而實際必須是符合民眾的意願的,意願往往是民眾經過分析形成的,而分析靠的是智慧,不要以為民眾是無知的,其實,民眾是能察秋毫,辨是非的,符合民眾的意願,讓實際對民有利,這是名實相符的實質。也是君王治政必須具備的基本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