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字的老报告浓缩精华,电子行业

为了学行业,看了篇7万字的老报告

7万字的老报告浓缩精华,电子行业

最近毒友们开始提意见,让我写写行业研报。不是一份两份意见,这方面意见还挺多的。确实是,写了一年多,基本都在宏观和策略研报里头兜圈子,读者看烦了,自己也快写吐了。

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打算连续写几篇行业研报,涉及的都是分析师眼中一致预期的明年热点行业。今天第一篇,从电子行业开始。

王官人三句天机

昨天和我司新任基金经理王吉祥聊天,我说我要写行业研报了,你有什么建议?他说那你得从电力行业开始。我问为什么?他说这行简单:品质单一,就是电;没有存货,发多少卖多少;价格稳定;行业格局规整;业务链条简单。我说我打算从电子行业开始写,他说那你可麻烦了,你八成是写不明白。

各位,上面这段可不是闲聊。几句话实际上就道出了一个行研模型——假如你认为从实业角度研究公司对投资是有用的,你就必须得还原行业——产品、价格、销售,竞争格局,行业属性,等等。

写过这些东西的人千千万万,事实证明,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为什么?全是抽象的概念。不信,你把上面那些词换成蓝天、白云、沙滩,灿烂阳光,泳装美女,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好多了?

没办法,人性使然。所以有言在先,我不会把本栏搞得那么累,搬运一些皮毛,没志向的看看热闹;有志向的就当是个敲门砖;真正的专家,您千万别看,浪费时间。

赵真神一语成谶

为了让本篇不那么枯燥,齐齐鲁翻出了新财富电子行业白金分析师赵晓光的一篇老报告(严格说也不能算是研报),去年11月,在获得新财富电子行业七连冠之前,大神赵晓光发了一篇《黄金时代——致敬电子&研究这十年》的报告,凡7万字,“毫不系统”地介绍了他的电子研究生涯。我通读两遍以后,脱水了以下语录,都是碎片化的方法论,适合微信阅读,供您读电子行业研报时参考。

7万字的老报告浓缩精华,电子行业

1. 对产品生产的还原,和行业属性的探究,是形成对产业趋势判断的必备条件。


评:这是说,你买什么行业,你就得整明白那个行业,得像个实业家一样,还原到产品生产的原生态,探究到行业本质。对于“行业属性”(或者公司),赵晓光还有一段解释,要找的是“幸运+能干”的那种,其中,“幸运是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否能干,只是决定在一个幸运的浪潮到来后是否被选择的问题”。


举例来说,做酒的可能就比造汽车的“幸运”。

2. 这么多年经验看,整体而言,最有爆发力的,存在且只存在于消费电子领域。

评:经验之谈。粗粗看,电子行业包括半导体、元件、器件器具,每个领域都很大,而消费电子领域,简单说就理解为手机吧,对上述领域都有涉及,目前主流意见是归拢到OLED全面屏、3D成像、3D触控、无线充电、非金属后盖、LCP天线、双电芯等角度上。这些陌生的词汇,其实都不难搞清楚,但是80%的人在这就会打退堂鼓,必须的。你有志气,你上。

3. 大的上涨和下跌的第一波,都不是数据的变化,而是预期的变化。这也是很多投行出身的分析师很难适应投资研究的原因,因为投行更看重数据的事实。第一波的过程的预测靠两点,一是逻辑分析,二是试错。基本面的下行也分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需求并未反映,但中间环节库存开始波动;第二个过程,下游和终端需求的下滑。我们容易看到的是第二个过程真实数据的波动,但第一个过程库存的波动,其实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

这个讨论已经带着分析模型(虽然很简单),把电子行业中游和下游做了区分。

4. 对电子行业而言,这一波动更为显著。从某个元件到消费者,往往经过元器件-模组-代工-品牌-经销商-消费者六个环节,当消费者环节5%的下滑时,每个环节进行下降5%的库存的反馈,到元器件环节,即构成30%的下滑。真实情况也是如此,2008年四季度危机点燃后,我们看到的数据证明,需求端下滑10%左右,但上游出货量下滑40-50%。

评:六个环节的拆分,也是一个有效模型。反推的方式也是有效的方法,对行业分析都有用。当然,换个行业,比如文化传媒,就不是六环节拆分了。

5. 市场为什么会比我们聪明,是因为市场的底部,是不断试错试错出来的,而不是看数据看出来的。等到数据出来后带来的第二波上涨,才能确认第一次的上涨是正确的和有逻辑的。也正因为此,得出一个结论,不要试图精准把握底部,而是判断底部,进行大概率正确、低风险的决策。

评:这段和3、4两段连起来读。

6. 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台湾上市公司每个月公布月度数据,我们发现,对于成熟的台湾电子行业来说,将所有上游和下游上市公司的月度收入加总的比值,是一个稳定在0.65-0.7左右的数值。当这一数值开始上升时,代表产业在补库存,当这一数值在下降时,代表产业在清库存。2008年9月开始,我们发现这一数值开始跌破0.6,异常值的出现,代表产业开始清库存行为。

评:这是赵晓光团队发明的分析方法,非常智慧,通过这个方法,能够判断行业景气情况。个人觉得这个方法可以在很多制造行业推广。但是你得分得清哪些公司是行业上游,哪些是下游——这也不难,研报中都有,但是很多人会觉得烦。

7. 比较双寡头垄断格局的行业,三一中联、格力美的、蒙牛伊利,会发现老大和老二收入或者市值呈现3:2的格局。而在不同阶段,老大和老二的比例,会出现波动,比如行业初始阶段和结束阶段,比例会高于3:2。

评:这也是一个经验。处处都有智慧,翻译过来就是行业初始和结束阶段买老大,中段买老二。当然,这涉及到对行业发展阶段的判断,哈哈哈,还是很烦。

8. 值得一提的是,成长股投资,一季度报告比上一年的年报更为敏感。

评:一个电子行业成长股投资经验,不知道是否能推广。

9. 事物的发展,是有多个矛盾共同作用影响的,而在不同阶段,不同因素会成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变强变弱,不会影响事物发展的方向。而我们所犯的错误,往往就是以次要矛盾判断主要方向。2009年之前,电子行业分析方法以周期分析为核心依据;而2009年以后,创新、产业转移成为影响行情的主要依据。

评:这条属于一个策略,各机构年底都会出分行业的策略,本篇结尾部分也会搬运一些。

10. 追求纯正的好企业是最佳理想,但又是可遇不可求的,特别当我们要求好企业还要有好的价格的时候。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风险收益比,需要思考安全边际,需要考虑向上和向下空间的可能性的比较。

评:估值的判断。原文例子是25倍PE的个股,预期第二年业绩增长30-40%,买不买?答案是应该买,因为再跌20%就是20倍PE,而预期显然在向30-40倍靠拢,所以用20%下跌风险去博取60%的的收益,是值得的。

7万字的老报告浓缩精华,电子行业

11. 一切分析,不管多么花拳绣腿,本质都是供需分析。在供需出现重大变化时候,务必保持高度敏感度。

评:返璞归真。行业和公司分析都和分析你家门口的饭店赚钱不赚钱一样,过程各有不同,归根结底还是这个问题:赚钱吗?能持续吗?多少钱买合适?

12. 本人一直认为,行业分析的精华不是需求分析,而是竞争分析,两者的分析难度和分析价值,比例都是2:8的关系。

评:和11对照着看。行业就像足球比赛,看主力、看替补,看教练。

13. 我们研究企业,一定要考虑一点,其规模做大后,是否有规模效应,是否有采购成本的下降、研发成本的下降、是否有一次性设备投资壁垒。当发现上游成本是标准化产品,单条生产线投资只有几百万,下游需求高度分散后,行业必成为无规模效应、各自占据自己渠道的混战局面。结果不仅无法产生龙头,更让大多数企业活的很纠结。

评:纠结的企业真是比比皆是。处在这种位置的企业就干脆规避。新能源汽车行业也是一样的格局,不是吗?

14. 研究制造业,良率问题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良率,还有一个技巧。当去上市公司调研,问产品良率。如果答案:99%,这一定不是一个好的行业;当答案是70%,要提高注意力,有可能是一个牛股。

评:这条经验不大理解。凭感觉猜就是,99%良率的产品增值极低,大妈都能做,您说可能是好东西吗?

15. 商业竞争,不是简单成本和服务的竞争,更是策略的竞争。行业龙头采取的策略是拿高端产品赚钱、拿低端产品打压竞争对手。当龙头发现,跟随者技术取得突破,即将进入低端产品,如果不加控制,将进入高端产品时,会采用低端产品大幅降价,甚至降低到成本价以下的方法,让跟随者即时产品出来,也无法赚钱。而对龙头来说,高端产品才是其利润来源,规避了竞争对手的进入后,价格掌控力更强,最终反而受益。

评:竞争策略。直接对照各手机品牌产品系列和定价的策略,就容易理解了。

16. 无分歧的上涨,往往意味着高点的加速到来……企业从持续高增长突然放缓时,特别是2-3季度,一定要高度重视,是否只是偶然性……资本开支显著下降,一方面可以知道公司自己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没有投入何来产出……错的是时间,任何一个企业,发展都非线性的,都是先投入后回报,进五休二。欲速则不达。

评:2-3季度,资本开支,非线性。果然好公司从来不是一波到位。

7万字的老报告浓缩精华,电子行业

17. 分析产业,一定从下游分析上游,终端用户是最大的产业秩序决定者。第一个终端用户是消费者,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是核心,用户的新鲜感、虚荣心和从众心理是用户行为三要素;第二个用户是ToB领域的政府银行等机构,第三个用户是ToC领域的企业。

评:只分析数据不行,还得分析人。电子行业用户心理:新鲜感、虚荣心和从众。其他很多行业好像也差不多。而且用户也分层。

18. 以资本运作为代表的投资多理念时代随后到来……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在一种模式下必然很难持续成功……如果把每年A股涨幅前100名列出来,总有五分之一是低估值,总有五分之一是高估值高成长,总有五分之一是小市值炒行业,总有五分之一是资本运作和重组,总有五分之一是炒周期弹性。大家各取所需,选择自己的五分之一,就是投资的佼佼者。

评:其实这背后也是人性和路径依赖。

19. 逐步总结出来未来最好的三个方向:虚拟现实、汽车电子和半导体。

评:加上前面的消费电子,和正文中提到的5G,这篇研报一年后也不过时。最新行业年度策略中,还是这些东西。

20. 在手机设计最开始阶段,有两个产品一定要介入同步研发,一是声学,二是天线。这两个环节设计出现问题,会影响手机的使用。这也是声学和天线行业客户粘性最强、格局最清晰、行业最集中的原因。

评:经验。这条可以背下来。

21. 下一个五年,将像智能手机一样,产生一批新的200亿市值的汽车供应链公司,中国制造业将在智能汽车时代崛起。

评:这条也背下来吧。

22. 我们发现一个现象,中间市值的子行业龙头是领涨公司。100、200、400亿市值公司估值比为5:2:1。可以明显看到,投资机会跟市值的异常现象,表明,在中间市值公司上涨后,机会在偏大市值公司。

评:估值角度。这个原理感觉也能演绎到其他一些制造业行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