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次逆勢成長,新危機下能否涅槃重生?

【越商】

1.屢次逆勢成長,新危機下能否涅槃重生? | 海亮集團企業發展史(一)

位於紹興諸暨市的海亮集團,一直是一家比較低調的企業,外界對之瞭解並不算多。

2017年的時候,因短暫當過8分鐘的“世界首富”而出名。

2017年8月10日,在美國上市的海亮教育(HLG)以10.18美元/股的價格開盤,不久直線衝到199999.984美元,漲近兩萬倍。8分鐘後回落到10.26美元,其間成交700股。按當時的股價計算,海亮教育市值達到5.4萬億美元,約等於當時的6個蘋果公司的市值,幾乎超過日本2016年的GDP。作為海亮集團當家人的馮海良當時用“哭笑不得”“國際玩笑”作了回應。

屢次逆勢成長,新危機下能否涅槃重生?| 海亮集團企業發展史

近幾年,大眾瞭解海亮集團,也主要是因為海亮教育。事實上,海亮集團絕對算得上是民企中航母級的存在。

公開資料顯示,海亮教育目前擁有浙江諸暨天馬實驗學校、私立諸暨高級中學、海亮藝術中學、海亮外國語學校、海亮幼兒園、海亮小學、海亮初級中學、海亮高級中學、湖北仙桃第一中學、新昌南瑞實驗學校。辦學層次包括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國際教育及教育培訓。

實際上,海亮集團涉及有色金屬、教育、地產、金融、環保、農業等多個產業,海亮教育只是眾多板塊之一。目前,海亮集團有境內外上市公司3家、員工2萬餘名,產業佈局12個國家和地區,營銷網絡輻射全球。多年來海亮集團一直保持著紹興市民營企業領頭羊的位置。

2019年,海亮集團以營業收入262.51億美元、利潤2.376億美元的成績(2018年度),超越阿迪達斯等企業,入選美國《財富》雜誌發佈的世界500強企業名單,排名世界第473位,成為紹興市第一家登上“世界500強”榜單的企業。

從一家收購廢銅的小店起家,海亮集團的發家史,跟那個時代走過來的眾多民營企業差不多,算不上傳奇。

但細究其進化歷程,卻可以發現海亮的最大特質:總是能夠在危機之下愈挫愈勇,破繭化蝶,最終實現逆勢生長。相信,這也是其創始人自身的特質。

今天,老越就跟大家聊一聊海亮集團和它的創始人馮海良。

首次危機:熊熊爐火燒出海亮集團的前身——諸暨縣銅材廠

馮海良出生於1960年,當時,他們一家因為父親有海外關係,被下放到諸暨市店口鎮的湖西村,在那裡吃了很多苦。

但是,人的命運就是那麼奇怪,如果不是因為這一次下放,馮海良恐怕也就得不到在廣茅的農村大地施展拳腳的機會了。

馮海良家裡一共有7個孩子,他排行老六,一家人的生活費用全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生活困難可想而知。馮海良的姐姐馮亞麗說:小時候,每天早上,姐弟們天矇矇亮就起床,不是去讀書,而是去撿豬糞,撿好後送到生產隊裡面去換糧食。

在這樣的條件下,家裡自然沒辦法支持姐弟們讀大學,馮海良中學畢業後,就去供銷社當了營業員。功成名就後,談到自己的成長,馮海良曾說:“

我是農村大學培養的,是農田裡跌打滾爬出來的。

這是實話。在供銷社,馮海良特別踏實,髒活累活搶著幹,很快就被提拔為供銷分社的經理。

當時的店口,五金產業剛剛冒頭。1983年,首家五金門市部在店口老街誕生,也開啟了店口五金產業的一個時代。

蠢蠢欲動的馮海良迎來了自己的機會。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中國迎來了第一波經商辦廠熱。1985年,馮海良辭去令人眼好的經理職位,承包了供銷社下屬的一家小貿易公司。

說是貿易公司,其實不過是一個收廢銅的門店。小歸小,但畢竟自己當起了老闆,所以馮海良幹得更來勁了,他開始全國各地跑,憑著自己的努力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屢次逆勢成長,新危機下能否涅槃重生?| 海亮集團企業發展史

在馮海良的努力下,海亮的銅貿易逐步做大。但危機也悄然而止。

1989年,全國出現了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的情況,國家為控制形勢,啟動宏觀調控,高速運轉的經濟引擎突然熄火,店口的五金生意也不例外,銅價降到冰點,馮海良收購來的廢銅爛鐵賣不出去,把家裡都堆滿了。

這是馮海良遇到的第一次危機。很多跟馮海良的一樣的貿易公司支撐不下去,選擇了清盤退場。馮海良卻逆其道而行,他湊起16.5萬元資金,租下供銷社的一片廢棄廠房,搭成兩隻小銅爐,將所有的廢銅爛鐵扔進了熊熊大火中——諸暨縣銅材廠由此成立,生產銅棒,供應五金企業生產鎖芯之用。馮海良浴火重生,搖身一變,從倒賣商變成了加工商,一家未來的世界級銅加工企業由此起步。

第二次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催生出的“鋼材王國”

按照行業特徵來說,銅產業屬於週期性行業,這意味著這個行業一直是在波峰和低谷的交替中一浪一浪前進。

闖過了1989年的難關,海亮集團的銅加工業逐漸起步,在順風順水中有了幾年的好收成。但危機又一次不期而至。

1996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宏觀經濟再次受挫,銅加工業又一次跌入低谷。

有了上一次的成功經驗,這時候的馮海良要鎮定得多,寒冬之中,再次出手,他整合所有資源,貸款1000萬元,新上了銅管生產線。銅材廠也更名為浙江海亮銅業集團有限公司。

很多人說馮海良這是在進行豪賭。事實似乎的確如此,銅管生產雖然也屬於銅加工領域,但隔行如隔山,在技術和銷售都是問題、資金同樣欠缺的情況下,上馬這樣一個項目,這難道不是一個瘋狂的舉動嗎?

但瘋狂的背後,卻是馮海良敏銳的洞察。當時,中國廣大的農村地區還很少有人安裝空調,一旦這個市場啟動起來,空調的消耗量將極為驚人,而銅管是每一臺空調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海亮上馬銅管項目,實際上是踩在了中國空調行業即將爆發的風口上。

方向雖然對了,但1996年的這個冬天因為馮海良的出手變得更加難熬。內部,因為生產技術不過關,報廢品堆積如山;外部,因為不熟悉客戶,很長時間都沒有一個銅管訂單。當地盛傳,因資金鍊斷裂,“海亮”要垮了。

屢次逆勢成長,新危機下能否涅槃重生?| 海亮集團企業發展史

冬去春來,海亮的轉機終於出現了。1997年春,同在店口的盾安集團是一家空調配件生產企業,這時候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需要大量銅管。老闆姚新義答應試用海亮的產品,海亮由此成功鎖定了自己的第一個大客戶。之後,憑藉免費試用的招數,海亮集團又打開了紹興市場。

站穩腳跟後的馮海良,又採取薄利多銷的價格策略、靈活多變經營服務機制,把當時主導市場的國營銅加工廠拉下了馬。1998年初,到海亮集團拉貨的車已經在門口排起了長龍。

海亮集團進入了發展快車道,不斷出手收購奄奄一息的銅加工企業,到2000年,已經排在全國銅加工企業前列。

2000年,海亮又斥資2.5億元,開始建設年產3萬噸的盤管生產線,經過三年努力,海亮的盤管流水線已經能夠生產9大系列、24個品種的產品。這時候的海亮已經成了名符其實的“中國銅材王國”。

第三次危機:斷臂求生,重新聚焦主業的海亮能否涅槃重生?

事實上,海亮集團目前正處在第三次危機之中。

和中國大部分企業集團一樣,海亮集團上了規模以後,也進行了多元化的拓展。到2017年,集團已經擁有有色金屬、基礎教育、地產建設、生態農業、產業金融、環境保護等六大產業板塊。

與產業拓展相伴的,是債務的不斷增加。2016、2017、2018三年,海亮總資產的一半以上都是借來的錢,負債率分別為63.58%、63.86%和56.34%。

我們老百姓經常說:這年頭,借得到錢的就是大爺。但事實上,借到錢的大爺日子也難過,因為他得能夠不斷借到錢才行。但這顯然不現實。這幾年,隨著國家宏觀政策不斷收緊,很多企業都感覺到了壓力。

春江水暖鴨先知。馮海良再一次聞到了寒冬的氣息,迅速做出了戰略調整。

2017年,海亮集團制定了“有所為有所不為”戰略,聚焦教育、有色材料智造、健康三大主業,堅決退出非相關行業。

海亮開啟了斷臂求生之路,集團相繼出售了四川金頂控股權、海亮地產控股權和汙水處理業務,以及上海寶山區城中村大型改造等項目。2018年8月,宣佈退出25億元的腫瘤醫院投資項目。2018年12月,出讓浙江海亮融資租賃有限公司20%的股權。

事實證明,海亮集團的斷臂求生雖然來的晚了點,但依然具有前瞻性。

國內金融市場持續惡化,2018年5月,曾經幫助海亮邁出第一步的盾安集團突然陷入債務危機,截至2017年9月末的總負債高達437.05億元。坊間傳言,海亮集團與盾安集團有互保關係,這意味著海亮有義務替盾安還債。不過,其後不久海亮集團對此做了明確否定。

老大哥遇難,讓海亮進一步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2018年下半年,海亮集團明確提出,在2020年底將集團整體資產負債率水平控制在40%以內。

但是,面對寒冬,收縮戰線顯然不是馮海良的性格。於是,我們再一次看到了那位在冒著嚴寒前進的“逆行者”。2019 年上半年,海亮集團花費2.08 億 歐元完成了對歐 洲 KME 銅管、銅棒等企業的股權收購,接管其位於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的五家工廠。再加上之前已有的美國休斯敦、泰國、越南等境外生產基地,海亮全球化生產經營架構已現雛形。

逆勢出手的代價則是海亮集團的負債水平重新反彈。

斷臂求生,拓展主業,海亮集團能否在這次寒冬中涅槃重生?我們拭目以待。

屢次逆勢成長,新危機下能否涅槃重生?| 海亮集團企業發展史

《農民出身,收廢銅起家,現在身家320億,擁有3家上市公司!》(創業智庫 唐一)

《紹興首富馮海良姐弟創世界500強,馮亞麗:我是姐姐,一定要幫他》(一波說)

《馮海良:“中國銅人”是怎樣煉成的》(《紹興日報》)

《海亮集團 千億民企大收縮》(王方玉,《英才》)


你可能不知道的紹興美食、美人、美器、美事——喜歡請點擊關注“越來了”,跟"老越"一起追尋越文化的根,發現一個最真實的紹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