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如何從功勳重臣一步步走向死亡?

曾廣森


這個問題的答案, 涉及伍子胥、吳王闔閭、吳王夫差三人的榮耀與死亡,會比較長。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生來自帶光環:爺爺伍舉以諍言善諫而聞名,你還記得歷史上那位三年不理朝政的奇葩君主楚莊王吧,“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故事就是伍舉編來勸諫楚莊王的。

父親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師,一旦太子建登基,那就搖身一變天子師,N吧。

一、父兄慘死

可惜,這一切美好都叫昏君楚平王打碎了。楚平王聽信讒言,霸佔了太子建的美貌未婚妻。讒臣害怕太子建將來報復,一不做二不休,誣告太子謀反,要把他置於死地。楚平王一面派人追殺親兒子,一面囚禁太傅伍奢,並命令伍奢寫信把兩個兒子伍尚和伍子胥也誆來受死。

兩個兒子明知楚平王這是要斬草除根,但伍尚仍然選擇忠孝仁義,跑去陪父親一起死,伍子胥性格剛直,桀驁不訓,智勇雙全,他選擇逃亡國外,伺機為父兄報仇。

趕盡殺絕的楚平王命人把伍子胥的畫像發到各個關卡,重金懸賞,通緝伍子胥。伍子胥歷盡千險,越過重重關卡,尤其是到了與吳毗鄰的昭關,伍子胥急得一夜白頭,幸得朋友相助才逃脫天羅地網,來到吳國。

二、成就闔閭

吳國公子光是個有本事的人,這樣的人大都不甘人下,他蓄謀殺死吳王僚,取而代之。伍子胥看準他是個能成事的人,就把刺客專諸推薦給他。專諸把匕首藏在魚肚子裡,裝成端盤子的,在酒宴上刺死了吳王僚。公子光上位,號闔閭。

闔閭果有雄才大略,他勵精圖治,廣攬人才,重用伍子胥。伍子胥又向吳王七薦孫武,使得一代軍事家孫武也得到重用。

三、復仇之神

闔閭九年(公元前506年)吳王看時機成熟,親自率領3萬大軍,任用孫武和伍子胥,深入楚國境內,以靈活機動的戰術,五戰五捷,擊敗20萬楚軍,僅10天時間即攻陷楚國國都郢,創造了歷史第一。

伍子胥夙願得償,但殺父仇人楚平王已死,他像一團復仇的火焰,粗暴地掘開墳墓,把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狠狠甩了三百鞭。後世有人說這樣不近情理,最多就是把墳墓抽了三百鞭子吧。我倒相信伍子胥真的是把死人拖出來鞭了(如果不嫌惡心的話),想像那隔靴搔癢的抽打墳墓,太裝了吧,根本不符合伍子胥剛直暴烈、快意恩仇的個性。

四、闔閭之死

公元前496年,吳伐越,闔閭遭暗算傷了腳趾,那時候沒有療效好的抗炎藥,他回國後不久就掛了,太子夫差繼位。從此伍子胥虎落平陽,他的智慧、遠見,再也無人欣賞。

五、縱虎遺患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出兵攻吳。夫差統率全國精兵,攻破越都(今浙江紹興)。越王派丞相文種以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伯嚭勸說吳王夫差,准許越國做吳的附庸。

伍子胥苦苦勸諫,說不可縱虎為患,應該乘勝殺了勾踐,滅了越國,不然你會後悔的!但夫差聽從伯嚭之言,受降後凱旋迴國。

六、北上爭霸

又過了五年,躊躇滿志的夫差趁齊國內亂,準備攻打齊國,北上爭霸。

伍子胥也是一根筋,他認定勾踐是一條冬眠的蛇,於是執拗地勸諫夫差:"我觀察那越王勾踐省吃儉用,體恤民情,甚得民心,必有復仇之志。我們放著心腹大患不除,您卻貪圖爭霸中原的虛名,荒謬!"

夫差正在興頭上,根本聽不進逆耳之言。伍子胥長嘆一聲:“這次伐齊一定會勝,但越是勝利就越糟糕。”不得不服他對人對事的精準預測,夫差北伐果然取勝,在艾陵全殲10萬齊軍。他從此更疏遠這個說話不中聽的倔老頭。

七、身死國破

公元前485年,夫差再次伐齊。七十多歲的伍子胥又老調重彈,勸吳王先滅越國,消除心腹之患。越王勾踐不惜血本向伯嚭送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伯嚭在珠寶的刺激下,不分晝夜加班加點地在夫差耳邊說伍子胥的壞話,讓夫差相信伍子胥要謀反。

於是夫差賜給伍子胥屬鏤之劍,命其自盡。臨死之時,伍子胥交待家屬說:“抉吾眼懸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來吳也。”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於國門之上,我要親眼看看越國是怎樣攻入吳國的。這既是對他含冤而死的控訴,也是作為政治家的遠見卓識,不幸一語成讖。

公元前482年,夫差傾全國之兵北上,與諸侯會盟於黃池。伍老頭死了,再也沒人在他耳畔聒噪。

勾踐趁吳國國內空虛,親率五千精兵襲擊吳國,殺死吳國太子。當時夫差還在跟晉國吵架,爭霸主之位呢。結果他不但霸主沒當成,回國後還得向兵精糧足的越國納貢,以換取和平。

為什麼夫差不打越國找回面子呢?因為伍子胥死後,戰神孫武心灰意冷,也隱居林泉。誰給夫差帶兵?別跟我說伯嚭!


九年後(公元前473年),越國滅吳。勾踐命殺死賣主求榮的伯嚭,夫差悔不聽子胥之言,拔劍自刎。




歷史星空裡最亮的星


伍子胥原本是楚國貴族,父兄都被楚平王殺害,不得已逃到吳國,沒想到受到吳王闔閭的賞識,任命為相。

在隨後的十多年裡,伍子胥協助闔閭打敗楚國,降服越國,吳國儼然成為當世強國,最後一步便是北上稱霸中原。

讓人奇怪的是,作為百官之首,伍子胥居功至偉,理應享受榮華富貴,可是他卻被吳王夫差賜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伍子胥逃到吳國時,公子光還只是將軍,兩人私交頗深。

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有野心,想要殺吳王僚自立為王,卻又不說破此事,而是把專諸推薦給公子光,自己則歸隱田野。

《史記》有記載,“闔閭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

闔閭即位後,賦閒在外的伍子胥得以重用,之後確定先破楚國,後降越國,再北上中原爭霸。

經過六年的疲楚之戰,公元前506年,吳國攻陷楚國郢都。公元前494年,夫差大敗越國,勾踐進入吳國為奴。

打敗楚國,收服越國,按照既定策略,吳國下一步便是北上爭霸中原。

公元前489年,吳王夫差聽說齊景公去世後齊國大臣爭奪權力,新立之君又幼小無勢,於是以此為藉口興兵北伐齊國。

《史記》有記載,“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

大多數臣子都贊同這個決議,伍子胥卻很清醒,他認為應該放棄攻齊,先伐越國。

因為齊國只是一塊疥癬之地,隨時可以北伐,越國卻是心腹之患,隨後可能在背後捅刀子。

更關鍵的是,勾踐對百姓很好,與他們同甘共苦,這是非常危險的信號。

可是夫差不聽,他認為伍子胥老了,多慮了,越國已經是過去,勾踐被改造成奴僕,所以不需要對越國有什麼擔心。

事實上,吳軍的戰鬥力相當強大,在孫武的統帥下擊敗齊國軍隊,俘虜了齊國的高、國氏。

這一戰在國際上起了連鎖反應,打敗齊國,就懾服了它周邊的諸多小國,比如宋國、魯國、鄒國。

夫差沒有聽伍子胥的意見,卻打了大勝仗,他認為伍子胥就那麼一回事,從此越來越少聽伍子胥的計謀。

夫差在齊魯打了勝仗,勾踐帶著越國群臣朝拜吳王,並獻上貢禮,吳國群臣都很高興,只有伍子胥不高興。

他看到越國人如此,心裡愈發感到害怕,引經據典再次勸諫吳王要防備越國。

這時候夫差的心境與往不同,齊魯之戰的勝利,堅定他北上爭霸的決心,伍子胥老了不中用,在他心中逐漸邊緣化。

在這種情況下,伍子胥越反對,夫差就越反感他,為了讓耳根子清淨些,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齊國。

此時的伍子胥對夫差已經失去信心,他認為吳國的末日就要來了,因此在返吳之前,把兒子託付給齊國重臣鮑牧。

《史記》有記載,“乃屬其子於齊鮑牧,而還報吳。

越國大夫文種向吳國借糧,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依然借給了勾踐,這令伍子胥非常失望,感嘆“再過三年,吳國必將成為一片廢墟。”

事後,伍子胥覺得自己再無價值,因此想要自殺,幸好夫差得到消息後阻止了。

然而沒多久,伯嚭乘機進讒言,說伍子胥把兒子送到齊國,顯然有謀反之心。就這樣,伍子胥自殺身亡,一代忠臣就這樣去世了。

一個功勳重臣落了個如此下場,有兩大原因。

從外因來說,闔閭與夫差有本質的不同,前者生活節儉還與百姓同甘共苦,後者不僅奢華,而且還剛愎自用;

從內因來說,伍子胥有性格缺陷,為人剛暴,仇視一人卻戕一國,導致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

伍子胥死亡後,孫武也離開了朝堂,夫差身邊再無勸諫之人,吳國逐漸走向滅亡。


鴨梨山大


伍子胥出身於楚國的士家貴族,在父親伍舉及哥哥因政治鬥爭命喪楚國後流亡它國。後來他找到了吳國的公子光,他們約定若是伍子胥幫著公子光上位,那公子光便要舉全國之力助伍子胥伐楚。

之後公子光順利的登上了王位(在伍子胥的幫助下),成為了吳王闔閭。吳王闔閭與伍子胥通力合作,大力發展吳國國力,精練士卒,漸漸的

吳國成為了當時的超級大國,國力也蓋過了強大的楚國。於是闔閭發動了對楚國的戰爭。

這場戰爭毫無懸念,楚國被打的一敗塗地,伍子胥以勝利者的資態回到了故國,他知道了昔日的仇家平王已死,便將楚平王的屍身挖了出來進了鞭屍。先秦時代的人對屍身和靈魂都是很敬畏的,伍子胥的行為震撼了吳王闔閭,闔閭知道伍子胥的性格剛強而暴躁,報復心很重。他這樣不羈的性格配上卓越的才幹對吳王而言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吳越兩國爆發了戰爭,闔閭傷重而亡,子夫差繼位,由於闔閭對伍子胥有知遇之恩,伍子胥上書夫差要領兵伐越。此戰伍子胥大敗越國,還俘獲了越王勾踐,伍子胥又為吳國立下了大功。

勾踐在吳國忍辱負重,主動帶著妻子為闔閭守墓,此舉得到了夫差對他的信任。而伍子胥卻上書夫差要他殺死勾踐以絕後患。

此時的吳王已不信任伍子胥,並且很厭惡他的性格,矛盾終於在一次酒宴上爆發了。倆人撕破了臉皮,周圍又有佞臣趁勢告發伍子胥已將自己的兒子送往了齊國,夫差一聽便認定伍子胥欲圖謀反,於是命伍子胥自剄,至此一代能臣就此隕命。


賀拔嶽


伍子胥幫助吳國成為春秋一霸,吳王闔閭死後,吳王夫差繼位,因為沒有和伍子胥交產生過革命友誼,加上伍子胥的功勞太大,對他信任度不夠,越王勾踐買通了夫差身邊的大臣進讒,導致了夫差賜死伍子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