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書法家不用宣紙寫字,會怎麼樣?

心靜如水195169207


讓書法家不用宣紙寫字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會影響到書法家的功力,但是你要說影響很大不至於,影響還是非常有限的,因為本身宣紙就是在明朝才有的,但是流傳的書法作品可是很早就有了,最為熟悉的就是在竹簡上寫字,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沒有宣紙照樣有書法家。
書法的精髓不是筆和紙,這個就好像玩攝影的同學都知道,很多人屬於器材黨,就是喜歡研究各種新的相機,然而很多大攝影師還在用著很多年前的舊相機,但是照樣能拍出精彩的片子,甚至給他一個手機,他照樣能拍出好片子,毛筆字的精髓是對於筆的掌控,尤其是手上力道的變化展現出筆鋒的變化,好的宣紙和好的毛筆是對於自己的書法已經遇到瓶頸了,需要更高的提升,才需要換更好的宣紙或者毛筆。
對於練習書法最重要的還是心境和手上的活,對於毛筆的把握到達一定水平其實宣紙的好壞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只有當現在手頭的宣紙已經沒有辦法再給你提升了,再考慮換更好的紙。


靜德齋宣紙小沈


雖然我不是什麼書法家,但我並不崇拜宣紙!只要是適合寫字的紙都得給來幾下……同時,禿散的筆也不用丟棄,自有其用法……






幽秀一下17105295


書法家不用宣紙照樣能把字寫好,這是多年苦練的結果,跟工具關係不大。同樣的筆墨紙硯一個書法家拿來寫字和一個普通人拿來寫字,寫出來的字絕對不一樣,書法家的肯定好。同樣書法家不用宣紙,就用普通的筆墨和紙,也比普通人拿最好的筆墨紙硯寫出來的字好。所以,能把字寫好不是那些傢伙事,而是工具後面的手和腦子的配合。

好的工具能錦上添花,但起不到雪中送炭的效果。同理你說一個沒學過攝影的人,有錢買了一個最好的照相機就能拍出好作品嗎?肯定不能啊,對吧。關鍵是相機後面的那個腦袋裡裝的東西。

對於書法家來說,好的筆墨紙硯能讓作品增色不少,但不會讓書寫的能力增加。而且歷史上很多流傳下來的佳作都不是宣紙寫的,宣紙也是近幾百年的產物,在王羲之的那個時代用的紙跟現在的肯定不一樣。王羲之沒有用宣紙照樣寫出了傳世佳作《蘭亭序》。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講究的是筆法、字法和章法,筆法是指書寫的時候筆的運筆之道;字法說的是字的結構是否美觀漂亮;章法說的是字的大小、墨的濃淡、筆勢的呼應,還有落款、印章等等,講究的是整篇的配合問題。這些其實跟是不是宣紙沒關係。

我剛開始學習書法的時候,家裡窮買不起宣紙,就是在廢報紙上練字。公園門口的大爺們拿個海綿筆和水,在地上照樣寫的不錯。所以,學習書法初期不比太介意工具的問題,等真正要創作作品時,再去講究一下筆墨紙硯,好的筆墨和紙張的配合,一定會讓作品增色不少,本來十分的作品,配合好的筆墨紙張能創造出十二分的效果。


翰墨今香


書法講究筆法、章法和墨法,其中最為關鍵是筆法,簡單的說也就是用筆的方法和技巧,這是最主要的,沒有紙法一說。一個真正的書法家跟他所使用的書寫工具沒多大關係,不管在什麼紙上面寫同樣都能寫出好作品,如果不在宣紙上寫就寫不出好字,這說明這個書法家的功力還是不夠。下面這三幅圖片就是我在三種不同的紙上面寫的,第一幅是在宣紙上寫的,第二幅是在筆記本上用毛筆抄寫筆記的,第三幅是在毛邊紙上抄寫的莊子逍遙遊,當然啦做一個說明,我不是書法家,我只是一個毛筆字的愛好者,就連書法愛好者都談不上,離書法還在很遙遠,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就獻醜了,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火天牛大有


真正的書法家不用宣紙也可以把字寫的一流水平,之所以選擇宣紙是為了讓作品展現效果更好,更容易保存罷了。

之所以選擇宣紙就是為了讓書法作品有更好的展現的空間,真正的書法家是不需要刻意選擇宣紙的。看看流傳至今的古代書法作品中有很多都不是在宣紙上書寫的。可哪個不是價值連城的文化瑰寶,這和宣紙是沒有關係的。有很多的書法大家流傳到現在的作品中不乏手札,書信之類的。這些作品在當時應該不是書法家刻意創作的,可到了今天隨便拿出一副都是大家趨之若鶩的上佳之品。

現在社會的書法家不管是練習還是創作都要要求必須是在宣紙上,並且是最好的宣紙。這無疑對書法的練習起到了促進作用,也讓書法家的創作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其中宣紙的功勞毋庸置疑,可是不是所有的書法家離開了宣紙就不會寫字了。那些書法大家已經在書法的道路上探索良久,根本就不需要非在宣紙上才會寫字的。它們會在任何可以寫字的載體上隨意揮灑,還會把自己的作品呈現的淋漓盡致,讓我們體會到一位真正的書法家是怎樣的揮灑自如。而不是離開了宣紙就不會寫字的那些所謂的書法家。

離開宣紙不是離開生長的土壤,而是應該更能夠展現自己的書法水平才是真的書法大家。可是這個問題也不能以偏概全,有些人持續練習寫字,從來沒有用過宣紙也不是沒有。這些人如果要更進一步就必須要在宣紙上練習,想要成為一位真正的書法家,就必須要在宣紙上練習,這是必經之路。


雨夜構想


如果這樣,恐怕很多人會“露餡了”。不是基本功不紮實,是筆性手感適應能力方面的原因。

宣紙確有獨特的渲染效果。同樣,在絹上寫,或在其他材料載體上書寫,也是別有韻味的。前提是,不僅有很好的書寫技藝能力,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我見過,在廣場上玩兒水寫地書的,他們在地面上用海綿頭蘸清水寫出來的字看上去挺好,而在室內案子上用毛筆在宣紙上寫就不行了。這個現象說明,單純會一般的書寫技法是不夠的,需要進行大量的科學實驗,深入研究筆性轉換方法與技巧,這樣才能適應各種各樣的書寫條件。



其實,小楷、大楷、榜書,以及各種字體之間,也都存在著適應性問題。

以上是個人一孔之見。感興趣的朋友請點贊,或關注我互動交流。謝謝支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dc3700068a5bc3fddea6\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讓書法家不用宣紙,是一樣可以寫出好的作品的,我們現在使用的宣紙它出現的時間其實並不長,大概在明朝末年才出現的,同時出現的還有羊毫毛筆,這兩個工具配合起來絕對是絕配。

宣紙相對於以前的草紙,它的特點是發墨能力比較強,一筆寫下去能夠寫出不同的墨色的變化來,我們所說的“墨分五色”,濃淡乾溼焦,就是由宣紙的特性造成的。

由於宣紙發墨很好,他的吸水性也非常強,狼毫筆的蓄墨量是很有限的,一筆下去就沒有墨汁了,所以用宣紙一定要有一支蓄墨量比較大的毛筆,羊毫筆也與此同時誕生了。

羊毫筆和宣紙的出現,給書法領域帶來了很大的變革。

首先是用筆上,以前都用狼毫筆寫小字,更加註重筆尖的運用,突出字體的細節,現在有了羊毫筆和宣紙,可以寫大尺幅的作品和大字了,大字更加註重的是氣勢,筆肚用的比較多一點,筆法自然的就發生了改變,也同時出現了很多新的筆法,比如王隊的“漲墨法”。

第二、而這種羊毫的大字,給碑學的產生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礎,清代的碑學書法,就是以宣紙和羊毫筆為工具的,既能夠寫出大字,也能夠展現不同的用筆的變化,直接影響了當代的書法。


第三,在章法上也影響了現代書法,有了這兩樣工具,書法不再是隻能寫手札和長卷了,可以書寫大字豎幅作品了,可以更加酣暢淋漓的去表達了,如清代的王鐸、傅山、張瑞圖等等。

假如現在不讓書法家用宣紙,只要有羊毫筆在,用毛邊紙也能寫出好的作品,只是在墨色上可能沒那麼豐富了。

你覺得呢?

喜歡書法的朋友麻煩點個關注啦。


不二齋


要回答這個問題,要依由宣紙的誕生髮展及應用來說。

一,宣紙的初期

大家都知道紙是東漢蔡倫發明創造的,且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但有關於宣紙的記載,最早見於唐。唐朝書畫評論家張彥遠著《歷代名畫淚》中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臘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造紙術已頗發達,並開始把宣紙用於書畫了。但其中說到“用法臘之,以備摹寫”,這個按照現在的說法是把宣紙做成熟宣,熟宣具有不太吸水的特性,主要是用於摹寫。摹寫什麼呢?就是給古代的經典書畫作品做高品質複製品。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王羲之的《蘭亭序》、武則天時期出來的王氏家族的《萬歲通天帖》及其它經典名帖就是唐朝時期拿名作做的高清晰摹本。

王羲之.蘭亭序

二,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用於書畫的宣紙基本都是熟宣,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顏真卿《祭侄文稿》,五代楊凝式《韭花帖》,宋朝蘇東坡《寒食帖》等都不存在大面積的湮墨情況,筆跡都是相當清晰的。

顏真卿.祭侄文稿


楊凝式.韭花帖


蘇東坡.寒食帖

三,明清及往後

生宣是在明朝中期開始大量應用到書畫作品中來的,由此給書畫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生宣的應用把書畫引向了大寫意這條路上,幾乎成了中國文人書畫的核心。中國書畫開始擺脫精美一路而直接走向直抒胸臆表現個人強烈意識的道路上來了。其中代表人物有明朝的徐渭,八大山人,倪元璐,張瑞圖,黃道周,傅山,王鐸,董其昌等,到清朝至民國也產生了一大批這樣的大家如何紹基,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等。

王鐸作品(請注意其中多處墨湮開)


黃賓虹書法作品,正文通篇墨都處於湮開狀態


四,回到最初

回到問題的最初,在宣紙誕生之前,中國墨跡書法的承載材質主要是木牘,竹簡和絹帛,這些材質大都具有不太吸水的特性,墨不會湮開太厲害。


先秦青川木牘

漢朝敦煌漢簡


馬王堆帛書

我想,如果書法家不用宣紙寫字,大概就會是這樣的效果。這種效果與字體沒關係,只與書寫出來的效果有關係。不湮墨,墨色變化少,基本不會出色墨分五色這樣的情況。


五,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

當然,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各種材質的特種紙都有,比如打印紙,銅版紙,拷貝紙,牛皮紙等等,這些紙也基本不怎麼湮墨,大體效果與宣紙誕生之前有點類似。當然,各種紙也有細微的區別,但總體來說是相差不大的。最後附上兩幅本人用卡紙寫的書法作品,以供效果參考,來結束這篇回答。



縱橫書法


如果是實力派書法家,用什麼紙張都可以寫出經典作品。宣紙做字更好是因為筆觸的良好感能給書寫者帶來更好的體驗,還有就是能夠更好的體現文字的藝術形態。

普通紙張比如卡紙或者銅版紙,膠板紙等,這些紙張不容易表現運筆的疾澀等技法,寫出來的字也不能因為用墨等技法表現出良好的層次感。但是有實力的書法家可以根據用筆速度的調整,調鋒處理等實現這些微妙的變化,且在普通紙上的書寫如果發揮得當的話也可以寫出靈動的書法作品。當然功底很重要。以下這些小字是我個人在膠板紙上書寫的,雖不足很多,但是也印證了一些理論辯證吧。大家可以自己體驗一下。


其實平時練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多多在普通紙上進行一些單字或者線條的練習,因為在體驗不同材質寫字的時候,我們會仔細體驗和感覺運筆過程中的很多微妙之處,比如尖鋒的控制,藏鋒應該如何調整,捻管與轉筆的不同環境調整等。這些都會給自己提升控筆能力,以達到無論什麼材質,什麼筆,或者不同環境的自然書寫能力。

無論你個人臨摹功力如何,這隻能代表你會畫字而已,並非體驗書學內在的涵養。這個內在是什麼?外形可以多觀看,多用眼默寫。實踐下筆不要太多。要多體驗作者如何進行控制筆鋒的。筆鋒的控制就是書法及線條優質的保證。



書法影響力


目前就軟筆書法來看,還沒有宣紙之外更好的替代品,現在的機宣紙只能做練習用,雖然科技進步了但有些傳統工藝還不能用機械化替代,這就是藝人的魅力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