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半路夭折”看农民起义的致命弱点

导读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有很多: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大起义,黄巢起义,红巾军起义等等。让我们重回隋朝末年,探寻风起云涌的隋末农民大起义及最后历史悲剧的原因。

隋文帝后期积累的祸患

隋文帝早年在征服了后梁和南陈后统一全国,同时又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加强中央集权,制定选官制度,改良行政机构,巩固自己的统治。但到了晚年却越发猜忌旁人,滥杀无辜,“心逾骄奢”,开始大兴土木建造仁寿宫,而由于工期紧迫,官吏对百姓盘剥过度,导致死者达上万人。这已经引起了百姓的不满,但由于之前几十年缔造出的“开皇之治”,使得矛盾并没有太激化。又听信了独孤皇后的言论,废长立幼,立次子杨广为太子,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患。

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半路夭折”看农民起义的致命弱点

隋文帝杨坚


《隋书》中评价隋文帝:“一向不问学问,天性爱猜忌,使臣子难尽其才,又缺乏宽广仁厚的气度,办事刻薄,到了晚年,愈演愈烈。”

隋炀帝的暴政

隋炀帝在用不正当手段即位后,其本性越发暴露无遗,与之前独孤皇后和隋文帝健在时判若两人,不得不说隋炀帝太会伪装自己,竟然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被骗的团团转。他在位期间,好大喜功,不考虑百姓的实际情况而滥用民力。具体表现如下:

  • 修建了许多大型建筑工程:开掘长錾,增筑长城,修筑驰道,开凿长达4800余里的大运河,营建了洛阳城及离宫别院等等。与自己的儿子杨广比起来,隋文帝杨坚动用的民力简直不值一提。如此征用民力,很快就形成了“举国就役”的局面,不仅男丁要服役,妇女也被拉来充数。此处举个例子感受一下百姓当时遭受的苦难。在营建洛阳城时,百姓因为长距离运输建筑材料,惨死者十之四五,中原一带装尸体的车辆往来不绝。
  • 攻打高丽。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高句丽成为了中国东北部最严重的边患,多次侵扰内地。隋文帝时曾派人讨伐高句丽,但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未讨伐成功。隋炀帝时又开始计划出兵高句丽,于是在全国开始征集军队和物资,百姓们要造车造船,造车是为了运输军用物资和粮草,造船是为了在海中出兵攻打高句丽。由于造船的数量大,那些工匠们不得不整日整夜泡在水里,以致于腰部以下因为长期浸泡而溃烂生蛆。再进攻高句丽时将士们损失惨重,隋炀帝不得不回军休整。后来百姓为了逃避兵役,甚至自断手足,还称为“福手福足”。伤害自己的身体本来就是一件很痛苦很残忍的事情,但为了逃避兵役竟然连砍伤自己的手足都没那么可怕了,竟然还觉得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福手福足”,自己的性命才可以保住,才可以免受与家人分离之苦。
  • 四处巡幸。隋炀帝北出长城,西巡张掖,南游江都。在一路上耗费的民力财力也是不可计数的。地方官吏为了讨好皇帝拼命搜刮百姓财富,使得百姓生活更加困窘。
  • 天灾。隋炀帝大业七年,黄河中下游地区爆发洪水,波及30余郡,其中河南和山东为重灾区。第二年,全国大旱,山东又是重灾区。
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半路夭折”看农民起义的致命弱点

隋朝大运河


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半路夭折”看农民起义的致命弱点

隋朝东都洛阳模型


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半路夭折”看农民起义的致命弱点

隋炀帝南下江都


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半路夭折”看农民起义的致命弱点

隋朝高句丽相对位置

长期大规模的徭役和兵役负担使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而天灾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得本来已经尖锐的矛盾更加激化,民怨沸腾后揭竿而起也就显得非常正常与合理了,大起义首先在山东地区爆发了。

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发展——星星之火,可成燎原之势

  • 山东人王薄以长白山为据点号召农民起义,以《无向辽东浪死歌》引发了广大民众的响应,起义军的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周边地区也相继有起义军的出现。
  • 从隋炀帝大业七年到大业九年,起义军从山东地区扩展到黄河南北,并有向南方长江、珠江流域扩展的趋势。主要的起义军多达十几支。
  • 隋朝的贵族杨玄感以“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为号召起兵反隋,成为推动农民起义助力。甚至隋炀帝都说:“玄感一号召民众起兵反隋而愿意跟随他的人就有十万人。”
  • 隋炀帝大业十年,农民起义军已经有一百多支,全国性的起义高潮到来。

由隋炀帝大业七年山东人王薄举起反隋的大旗开始,到三年后发展成为全国的起义潮流,说明百姓对隋朝的统治非常不满,以致于被逼到绝路而铤而走险,走起义这条道路。而起义的形势就好像星星之火,长此以往便会成为推动隋朝灭亡的强大力量。

隋末农民大起义进入新阶段

经过了五年的起义,起义军们的斗争经验更加丰富,隋王朝对起义军不择手段的残酷镇压使起义军们意识到:只有推翻隋王朝的统治才能获得解放。此时,起义军们抱团取暖,从一百多支起义军合成了三支主力军:瓦岗军、河北义军、江淮义军

  • 瓦岗军

它的创始人是翟让,因判死罪被狱吏救出被迫到瓦岗起义。虽然刚开始只有翟让、单雄信等几位领导人,起义军也不多,但由于大部分善用长枪,所以战斗力很强。后来曾经参与杨玄感起兵的贵族李密投奔瓦岗军,使瓦岗军逐渐发展壮大。在隋炀帝大业十二年与隋军精锐部队作战,全歼敌军,击杀主帅张须陁,瓦岗军士气大振,发展迅速。后占领了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开仓放粮,救助百姓,使得起义军迅猛发展。并发出缴文,列举隋炀帝的十大罪状,使得正义站在了瓦岗起义军这边,瓦解了隋军的士气。之后瓦岗军在李密的领导下与隋军开展了洛阳争夺战,瓦岗军奋勇作战,多次大破隋军,使得隋军只能困守在洛阳城内,东都洛阳岌岌可危。

  • 河北义军

起义军的领导人是应征入伍的小军官窦建德,因劝说他人起义而遭到迫害,遂率领部下起兵反隋。由于他能与部下同甘共苦,颇得将士们的爱戴,窦建德先后率领起义军击败了隋朝涿郡守将郭绚的进攻和隋军河北主力薛世雄部,之后自称“夏王”。

  • 江淮义军

江淮义军的领导者是杜伏威,由于家贫无法生计,遂与同乡友人辅公祏一起带领众人起义。他们先以长白山为据点,后来南下直指江都。隋炀帝在南下江都后遭到了这支起义军的威胁,于是派遣陈稜主动发起进攻,但被杜伏威打的大败而归。起义军趁势占领历阳,并以此为根据地养精蓄锐,发展势力。

由隋炀帝大业十年开始,起义军们意识到要想起义成功必须联合起来才有希望,单打独斗势单力薄是成不了大事的。所以到大业十二年时,才形成了上述以瓦岗军为中坚力量,以河北义军和江淮义军为侧翼辅助力量的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局势。

隋末农民大起义产生的连锁反应

起义军们在中原地区取得的反隋斗争的胜利,产生了连锁反应——一些掌握实权的统治阶级纷纷拥兵自重,形成割据势力。太原留守李渊便是其中之一。他之前在表面上还是支持隋王朝的,但暗地里却招兵买马养精蓄锐,后来起兵时机成熟,便与隋王朝公然对抗,并趁瓦岗军和洛阳守军对抗之时,占领了长安,拥立杨侑为皇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而远在江都的隋朝禁军因回乡无望,便以宇文化及为首,发动兵变,缢死了杨广。杨广遇弑的消息传到洛阳,洛阳群臣便拥立杨广之孙越王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追谥杨广为明皇帝。而李渊则杀死杨侑,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隋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既得利益者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纷纷叛变,他们不光想维护自己现有的利益,也希望在隋末的大乱局中分一杯羹,甚至另立门户。隋炀帝死后,隋末农民起义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为在他们看来,让他们受害的人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隋炀帝的死成为隋末农民大起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从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半路夭折”看农民起义的致命弱点


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消亡

  • 瓦岗军

瓦岗军内部出现内讧,李密将瓦岗军创始人翟让杀死,并在宇文化及率领的禁军来势汹汹之际,被洛阳官府利用,瓦岗军成为了洛阳官府对抗禁军的先锋。虽然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瓦岗军因此实力大减。此时掌握洛阳兵权的王世充出兵进攻瓦岗军残余势力,李密只能率领残部向唐朝投降。

  • 河北义军

窦建德扫除了以宇文化及为首的禁军力量,又趁势占领了许多地区。但随着秦王李世民率军东征洛阳官府,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便答应了,但大军在虎牢之役中被李世民打败。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继续反抗,但被唐军击败。

  • 江淮义军

以杜伏威、辅公袥为首的起义军先归附了代表隋朝正统的洛阳官府,后杜伏威自身又归附唐朝,辅公袥继续率众反唐被杀。

瓦岗军被代表隋朝的洛阳官府当枪使,掌握洛阳军权的王世充导演了一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戏。河北义军窦建德的失败则是因为并未采纳贤才的意见,以致兵败被杀,当然在隋炀帝死后军心在一定程度上的涣散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江淮义军的领导人意见产生分歧也会导致军心不稳,进而招致失败。

结语

隋末农民大起义是自前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它代表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淳朴百姓蕴藏的潜在实力,是隋王朝灭亡的催化剂和加速器。但由于农民起义并未着眼于长远利益,缺乏组织性和纪律性,缺乏高人指点,各自为战,以致于在隋炀帝被杀后失去目标而出现颓势,被统治阶级利用,这是农民起义“半路夭折”的致命弱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