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黎族文身,其對於女性來說是枷鎖還是保護?

在《古惑仔》系列電影中,古惑仔們身上大多都有文身,而作為主角之一,銅鑼灣扛把子的陳浩南身上就有一條從右胸部延伸過肩部,而到達右臂的龍形文身圖案,被稱為過肩龍。也許正因為《古惑仔》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火爆熱映,導致在人們心中會覺得,只要有文身的人都是古惑仔,而古惑仔就是打打殺殺,不務正業的混混,所以名聲不好。可殊不知文身這個詞所代表的的含義,是有著悠久歷史的。

文身,在古代是用動物的刺、銳石、刀、針等工具,在人身體不同部位刻畫出的花紋或者符號,最後滲入某種顏色,以便長期保存的一種身體裝飾。其在古代被稱為雕題、黥墨、刺青等。也就是說文身並不是古惑仔的一種標誌,而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化形態之一。據史料記載以及相關專家們的考察,至少在新石器時期,文身就已經出現,並且流行於世界各地,成為早期社會形態下重要文化現象之一。但是隨著文明的進步發展,這種文身的習俗在慢慢消失,但依然有一些少數民族保留著這個習俗,比如海南的黎族就是其中之一。

黎族分佈於海南島西南部地區,屬於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中的一員。黎族的風俗就是在女子身上文身文面,而男子卻不文。很多學者在研究黎族歷史時,對於這種現象,感到非常好奇。可是因為黎族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也就沒有屬於對本族歷史的文字記載,所以只能從黎族人口耳相傳的傳說以及漢族文字記載中來找尋答案。

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黎族文身,其對於女性來說是枷鎖還是保護?


一.文身緣起,雖說法不一,卻映射著不同時代的主流社會理念。

在歐陽潔與孫紹先的《黎族諸多文身析疑》中,對歷代文人學子們各自對於黎族文身緣起的揣測進行了歸納總結,大體有著如血緣分配說、等級說、逃避權貴說、守節說、保護色說等等十四種之多。

可對於同一個事物,為何會出現如此多的說法呢?如果我們只看說法的本身,是永遠找不到答案的,我們要結合說法的背景來分析。因黎族自身沒有文字,而且海南在古代時,屬於地區偏僻區域,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說法都是黎族人口耳相傳以及漢族人的文字記載,從而就會出現誤差。所以當社會制度以及中原王朝統治者不一樣時,也就會讓文身緣起說法的文字改變,變成更符合當下政治需要的模樣,正如歷史是勝利者來書寫的一樣,與文過飾非一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①口耳相傳的說法背後,隱藏著的是對女性善意的詮釋。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在,文身本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據詹賢武在《黎族文身的密碼》中描述道:“文身婆把蘸有顏料的燈芯草,在少女的文身部位描繪出紋理,然後用木棒往文針上輕輕敲打,順著紋理一孔一孔地把顏料刺進皮肉裡。這時姑娘揪心的慘叫聲和眾人的安慰聲交織在一起。周圍的人要及時按住她的四肢,有時甚至要用繩子捆綁住她們的手腳。”

而作為一個如同原始部落的民族來說,記載文明的手段非常單一,如同這類傳承只能是口口相傳下來。既每個女子在進行文身時,必須找出一些理由來說服女子自願克服痛苦,接受文身。而這些理由要麼是神聖不可抗拒的,如編造神話故事一般,要麼是帶有不可抗拒的家族倫理性質,如血緣分配說。

但是不管這些理由帶有何種性質,其隱藏在背後事實是一種無法改變事實後的善意謊言,因為文身這件事是民主文化的傳承,無論心裡怎樣拒絕,文身時必須的,所以與其矛盾,還不如讓這件事變得順理成章,而這就是目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說法的背後就是一種對黎族女性善意的詮釋。

②不同時代背景下,被文字記載的說法背後,是落後文明的悲哀

俗話說落後就要捱打,而對於生活在一個算是與世隔絕地方的少數民族來說,文明的更新速度慢,是一種屬於民族的悲哀。正如當年清朝閉關鎖國,夜郎自大般,不與外面的文明進行交流,就無法與世界的發展同步,而最終的後果就是亡了國。

對於黎族來說,海南島地處偏僻,交通不發達,不像現在一樣航運繁華,所以他們接觸其他文明的機會很少,再加上語言的障礙,就更加與世隔絕了。

儘管黎族文身緣起很早,但是其緣由最早被漢字記載是在北宋初期,在樂史的《太平寰宇記》中講道:“生黎……尚文身,豪商文多,貧賤文少,但看文字多少,以別貴賤。”由樂史的文字記載來看,很明顯,黎族文身本身就是等級的象徵,正如中原王朝的品階勳爵一樣,區分身份地位的。

一百多年後,又出現了另外兩種說法,既成年禮與防止被漢人擄掠。如周去非的《嶺外代答》就分別有記載:“其繡面也,猶中州之笄也”,“海南黎女以繡面為飾,蓋黎女多美,昔嘗為外人所竊,黎女有節者,涅面以勵俗,至今慕而效之。”

這就是兩段關於黎族文身的記載,從文字上的邏輯關係,就可以看出,這兩種說法是作者單方面揣測的,而非黎族事實情況,由於交通不便,無法驗證其真假,所以當文字寫下的那一刻,就已經被當成事實記載了下來。可是真相真的是如此嗎?答案是不一定,而這就是落後文明的一種悲哀,沒有屬於自己的文字或者說是記錄方式,無法讓外面的人真正地瞭解自己,也就無法讓自己民族進步,然後就是一個惡性循環,導致了一個故步自封般性質的後果。

我們再從歷史的角度看看那些與漢族之間的發生了文明衝突與文化交流的少數民族,是怎樣的結局,如蒙古鐵騎建立了元帝國,如滿族建立了清朝,如契丹建立了遼,如党項建立了西夏等等,這樣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數不勝數,而他們民族的文化卻與中原文化融合在一起,並且與時俱進,同時也促進了民族的繁榮與發展,這也就從反面映襯了屬於落後文明的悲哀,也就是黎族人的悲哀。

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黎族文身,其對於女性來說是枷鎖還是保護?


二.從黎族文身諸多緣起說法來看,作為一種文化傳承解釋的背後,體現的既是當時社會對女性道德的枷鎖,同時也是一種人性的保護。

儘管每個時代都有著影響歷史走向的人,但這個社會還是由絕大多數平凡人組成,所以對於黎族人來說,眾多文身說法的背後,隱藏的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黎族女人生命歷程。

①封建思想背景下,黎族文身緣起的揣測背後,是社會強加給女性的道德枷鎖。

在如血緣分配說、守節說、成年禮說、等級說等說法中,可以看出文身黎族女性身上有著明確的功能性。據《南越筆記》記載:“又先受聘則繡手,臨嫁先一夕乃繡面。其花樣皆男家所與,以為記號,使不得再嫁。”這是在說,黎族女子嫁人前一晚上,會根據男方要求繡面,從此以後不得再嫁。這種做法在我看來就如同中國女子裹腳的習俗一樣,以前的女子以腳小為美,所以纏足定型,最後使得腳變成了畸形。而黎族女子繡面守節,就如同這個裹腳一樣,是一種對於道德的綁架,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在那個時候的社會背景就是被道德綁架的。而對於黎族女子來說,文身的作用,在這種說法下,就是一種道德的枷鎖。按照現代人的說法就是綁架了思想自由,同時也否認了婚姻法。

當然還有譬如血緣分配說和血緣識別說,而這些說法無不是在倫理道德上,給黎族女子帶上枷鎖,讓其思想得以禁錮。就像是古埃及法老家族自稱為太陽神後裔,而為保持家族高潔純正的血統,禁止與外族通婚一樣。從遺傳學角度來說,這屬於近親結婚,產生的後代容易有畸形,這是一種對自然規律的扭曲,站在黎族女人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道鎖在她們脖子上的道德枷鎖,同時這也是整個當下社會強行加給當時女子的道德枷鎖,正如三綱五常一樣,束縛著女性的人身自由,有禁錮了她們的思想自由。

②文明進步的前提下,黎族文身緣起的揣測背後,是社會給予女性的人性保護。

在黎族文身諸多說法中,“保護色說”由來已久。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越地……其君禹後,帝少康之庶子云。封於會稽,文身斷髮。以避蛟龍之禍。”這是對於黎族文身功用較早的解釋,而這與“防止外人擄掠說”有著同源性。

在歷代野史中都有著對於黎族女性美貌的記載。如《諸藩志》、《嶺外代答》等。在漢武帝元封元年,其在海南設置瞻耳、珠崖二郡十六縣,當時中央派駐的地方官就發現此地女子十分美麗。而在

晉初王範的《交廣春秋》中記載:“珠崖、瞻耳二郡……人民可十萬餘家,皆殊種異類。皆披髮雕身,而女多姣好,白皙,長髮、美鬢。”而這就是“保護色說”以及“防止外人擄掠說”出現的根源所在,既黎族女子都是美麗動人,人見人愛的。在當時的背景下,黎族是一個少數民族,戰鬥力不比中原諸族,所以淪為俘虜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在時代的需要下,這類型的說法就出現了。既因為黎族女人太美,所以必須文身以面,使得她們變得醜陋,而這就是對於黎族女性的一種保護。

自古紅顏多禍水。黎族女性在面對外面男性強權社會時,在沒有能力與條件去改變這個事實時,她們能夠做的也就是改變自身。而男權社會對於女性來說,也並不是一味的剝奪,這其中也包含著這與女人的同情與人性關懷。而這就是民國以後解放思想,打破男尊女卑傳統的基石,既人類的天性中,是包含著一種善意的。而這就是黎族文身緣起說法背後所體現的,對於黎族女性的一種人性保護,保護他們免受傷害。

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黎族文身,其對於女性來說是枷鎖還是保護?


關於黎族文身緣起,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說法,正如神話故事一樣,看似虛無縹緲,實則其背後是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體現,也是當時人們的一種精神寄託。

人們在忍受痛苦時,也在嚮往美好。也許由於黎族地處偏僻的原因,她們與中原文化的交流不多,也就導致了我們對於她們的瞭解不夠深刻,但是又不能否認黎族的存在。所以當黎族偶爾出現在社會中,與中原文化產生交集時,為了對她們習俗強行解釋,文人學子們可謂是絞盡腦汁,於是就衍生出了各種各樣體現不同時代需求的版本。而這些說法背後,體現的就是當時社會給予女性的道德枷鎖與人性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