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民國史上的“陸軍四校同學會”


說說民國史上的“陸軍四校同學會”

孫中山很早就注意到保定軍校的作用,1916年夏,孫在上海與時任雲南護國軍都督唐繼堯代表的革命黨人李宗黃(保定軍校第一期步兵科肄業,任雲南護國軍都督府參謀處長)談話,希望李宗黃將保定軍校學生組織起來,練成一支勁旅以推翻北洋軍閥。李介紹說,清末開辦的陸軍小學堂、陸軍中學堂等學生多文武兼資,且不少嚮往革命,民國後更經保定軍校的系統培訓,必堪大用,而北洋軍閥則對軍校生嫉視和排斥。孫乃提出可將陸軍小學堂、陸軍中學堂、陸軍預備學校學生一併包括在內(保定軍校生幾乎都是從陸小、陸中直升上來的),於是李宗黃開始籌組“陸軍四校同學會”,後於1918年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 繼李宗黃之後江西的張豈庸(保定軍校第一期肄業)、廣東的陳銘樞(保定軍校第一期炮兵科肄業)、湖南唐生智(保定軍校第一期步兵科畢業)等也積極倡導,使“陸軍四校同學會”迅速壯大。這四類學校的學生從清末到民國,無論畢業與未畢業,或由這四類學校轉到其他陸軍學校的學生都可以是這個同學會的會員,計有一萬餘人,是當時軍校派系的最大組織。“陸軍四校同學會”一時聲勢頗盛。然而,因北洋政府的壓制,該會主要的發展卻不在北方,而在南方各省。

說說民國史上的“陸軍四校同學會”

“陸軍四校同學會”證章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蔣介石開始著手對各地軍閥勢力進行削藩戰爭,對“雜牌軍”,一面運用以甲倒乙、以丙制丁的方式來操縱駕馭,一面又逐步進行“調整”。黃埔系軍人也搞起了“黃埔軍校同學會”組織,以團結自固。蔣介石本人雖也是保定系出身,但他以黃埔軍校校長之身大力扶持“黃埔軍校同學會”組織。但隨後,他意識到軍隊中派系林立,甚至產生對立,必成中央政府的心腹之患。於是就採取先發制人的辦法,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名義,以禁止軍中有分散團結的組織為理由,下令禁止軍隊中有同學會、同鄉會等組織。並先行下令取消他自己促成並親自領導的“黃埔軍校同學會”,以迫使地方軍閥的“四校同學會”不得不解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