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职业环境的5个变化

最近不少企业在陆续复工,该认真思考一下职业这个伴随一生的话题了。


关于职业这个话题我不是第一次分享,我天生就有很强的危机感,无论经营业务还是经营自己都习惯居安思危,身边的同事和朋友也都说我危机意识非常强。


早些年的工作经历一直在大厂,满足了工作初期的成长诉求和看起来的“光鲜”背景,但人生的进度条拉倒30岁以后,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即便月薪4-5万,如果面临房贷和对应30岁需要面对的生活成本,其实过得也并不轻松。


不是危言耸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同样需要承担所对应的选择成本。


疫情持续这么多天,关于未来职业形态的改变提早地呈现了出来,今天分享一下我理解的可能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的职业变化。


疫情之后,职业环境的5个变化


1.为自己工作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但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为自己工作。


我在面试别人或者和自己的同事沟通的时候,都会统一这个意识前提。


你今天在公司上班,但你不是在为公司工作,而是为你自己。


那为什么要以公司这样的形式来开展?


因为你和公司是合作的关系,公司购买你的时间和智力,你依靠公司提供的机会获得自己的成长,相互有需要就是一个简单的购买关系,有一天你成长的速度太快或者需求超过了公司可以提供的,你就会选择离开。


同样当你的时间和智力变得不再是公司的稀缺和需要,你也会被更有性价比的标的取代。


求职就是一个简单的购买和交易关系,因此大部分的工作经历都是短暂的,一家公司一份工作只是你人生的一个片段。


看清了购买关系,就要让自己更具有性价比,如果选择摸鱼或者推卸事情, 其实是在给自己关上通向下一个阶段的一扇扇门。


因事成人,借假修真,事情做多了思考多了才能收获别人发现不了的认知,事情是假的工作也是假的,成长自己才是真的。


我发现我身边优秀的领导和朋友在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时,常常听到一句话:这个得试一下,不成功也能帮我们积累认知。


收获认知,多么棒的领悟,这句话在很多时候真正点醒了我。


如果有一天你去创业成功或者是获得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其实不是因为那些片刻的运气,而是你前面所有积累的集中变现,从前的所有努力成就了当下的自己。


看清了这些你就知道现在的每一天其实都是在为自己,我们应该感谢公司、感谢老板,提供给我们成长的机会,疫情对经济的直接影响,损失最大的不是个人,而是提供给个人工作的老板。


2. 工作融入生活


很多人习惯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开,没有关系,我前面提到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同时需要承担对应的选择成本。


但是这样的人,今天的薪资普遍不高。


今天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激烈的商业竞争以及工作设备的极大方便让工作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随时等待,随时在线,及时处理,按时交付,这是今天乃至今后职场工作的常态。


随时等待和随时在线不是指更多地占据你的工作时长,而是指工作状态上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立即应对,及时处理,看似是绑架,其实更自由。


疫情这么长的假期也让我们感受到有工作的假期叫放假,没有工作的假期叫恐慌。


对于很多人来说和我一样,工作都是生命中很重要的构成部分,工作融入生活,其实是很好的状态。


3.从找公司到找项目


疫情期间可以看到盒马生鲜“共享员工”的案例,这是短期行为还是会成为以后的常态。


一个更加文明和进步的社会,每个人应该更加自由、独立和开放,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和擅长与社会系统发生协作,获得报酬。


今天的招聘需求上,看到更多的是关于某个项目的短期坑位而不再是某个公司某个职位的长期需求。


所以最近出现的很多例子是:公司今年决定做什么项目,立项后去市场找人,项目失败后,项目团队原地解散,但这样对公司对个人的成本都不低,于是出现了在行平台和更多的咨询服务公司。


今天很多咨询不是一个电话打完就没了,是要解决某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


于是、很多自由人出现了,从找公司到找项目,从签约一家公司,变成服务多个企业。


依靠一家公司从一到终一辈子的职场路径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出现的不多了。


疫情之后,职业环境的5个变化


4.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


接着上面提到的独立、自由和开放。


之前常常听到一个玩笑,互联人的职业路径开始变成:一年升经理,三年当主管,五年做总监,10年开滴滴。


为什么?


因为35岁以后的人如果没有核心积累对用人单位来说开始失去性价比。


35岁的你月薪2万你不满足,不如花1万找个年轻上进的。


所以这会导致35岁以后的大部分人开始面临无工可打,不是没有选择, 而是没有满意选择。


滴滴、外卖就是一个开放和平台化的职业选择,不需要人的管理只需要尊重规则,再也没有人在你不想接单的时候在你背后喊加油,不需要激励、考核、鞭策,一切自由选择,想挣的更多就要在规则下努力接单,向世界交付自己,偷懒不接单就没有收入。


其实在行、猪八戒、时薪已经充分看到了这样的趋势。


旅游行业呢?


美工设计专门养个人性价比不高,那就租个人好了,没有稳定需求,那有需求时找淘宝好了,50-80一张,做到满意为止。


作为个人呢,不用去公司,一台电脑一台手机,随时上班又随时不上班。


像不像疫情期间在家办公的自己。


导游呢、定制师呢?


以前需要依附于某个公司或者挂靠在某个旅行社下面,才可以被分配到订单。


今天只要你在某一方面有积累有特长,通过各种平台的方式表达自己,都可以获得精准的流量,效率甚至远大于旅行社。


携程的当地向导就可以实现作为个人获得持续订单的可能。


平台化和依附于平台化成为各行各业的一种常态。


很多95后抖音、公众号、快手、小红书上轻松能够获得万元收入的时候,为什么要去上班?


今天很多95后不上班但是很有钱,这届年轻人真的很难懂了。


为什么一个人就是一家公司?


公司是商业世界里的组成单元,需要提供明确价值满足社会需要从而获得报酬,需要品牌、信任、市场、产品和流量。


当一个人具备这些要素和特点以后,他已经活成了公司。


5.企业不再需要许多人


前几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吃到了很多的“发展红利”,包括房地产、城镇化、互联网化和国家建设。


环境很好,企业有订单,个人的机会和选择就很多。


但有些要素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种例子特别多,旅游行业的产品定价过去依靠人的经验和对市场的判断了解从而给出决策,但今天依靠算法和数据模型分析后的决策效率远大于人。


关于产品上线、操作、流程化服务等等更加被智能地取代,过去依靠人工堆叠来促进的生产今天不需要了。


旅游行业的很多公司经历过裁员,我经历过的公司看到的残酷的事实是大部分裁员过后的交易规模并没有大幅下降。


疫情也让很多公司发现,原来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人。


很多小公司开始愿意找1个人干两倍的活给出1.5倍的工资,企业不再需要一个人多的时代了。


6.最后总结


这是我看到职业环境可能的5个变化。


疫情之后,我们需要重新理解职业,看到正在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一个更加文明和进步的社会,每个人应该更加自由、独立和开放,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和擅长与社会系统发生协作,获得报酬。


作为个人, 需要积极地拥抱这种变化,时刻准备,随时出发。


疫情之后,职业环境的5个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