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職業環境的5個變化

最近不少企業在陸續復工,該認真思考一下職業這個伴隨一生的話題了。


關於職業這個話題我不是第一次分享,我天生就有很強的危機感,無論經營業務還是經營自己都習慣居安思危,身邊的同事和朋友也都說我危機意識非常強。


早些年的工作經歷一直在大廠,滿足了工作初期的成長訴求和看起來的“光鮮”背景,但人生的進度條拉倒30歲以後,在上海這樣的城市即便月薪4-5萬,如果面臨房貸和對應30歲需要面對的生活成本,其實過得也並不輕鬆。


不是危言聳聽,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同樣需要承擔所對應的選擇成本。


疫情持續這麼多天,關於未來職業形態的改變提早地呈現了出來,今天分享一下我理解的可能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身上的職業變化。


疫情之後,職業環境的5個變化


1.為自己工作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但很多人其實並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為自己工作。


我在面試別人或者和自己的同事溝通的時候,都會統一這個意識前提。


你今天在公司上班,但你不是在為公司工作,而是為你自己。


那為什麼要以公司這樣的形式來開展?


因為你和公司是合作的關係,公司購買你的時間和智力,你依靠公司提供的機會獲得自己的成長,相互有需要就是一個簡單的購買關係,有一天你成長的速度太快或者需求超過了公司可以提供的,你就會選擇離開。


同樣當你的時間和智力變得不再是公司的稀缺和需要,你也會被更有性價比的標的取代。


求職就是一個簡單的購買和交易關係,因此大部分的工作經歷都是短暫的,一家公司一份工作只是你人生的一個片段。


看清了購買關係,就要讓自己更具有性價比,如果選擇摸魚或者推卸事情, 其實是在給自己關上通向下一個階段的一扇扇門。


因事成人,借假修真,事情做多了思考多了才能收穫別人發現不了的認知,事情是假的工作也是假的,成長自己才是真的。


我發現我身邊優秀的領導和朋友在遇到一個棘手的問題時,常常聽到一句話:這個得試一下,不成功也能幫我們積累認知。


收穫認知,多麼棒的領悟,這句話在很多時候真正點醒了我。


如果有一天你去創業成功或者是獲得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其實不是因為那些片刻的運氣,而是你前面所有積累的集中變現,從前的所有努力成就了當下的自己。


看清了這些你就知道現在的每一天其實都是在為自己,我們應該感謝公司、感謝老闆,提供給我們成長的機會,疫情對經濟的直接影響,損失最大的不是個人,而是提供給個人工作的老闆。


2. 工作融入生活


很多人習慣把工作和生活分的很開,沒有關係,我前面提到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同時需要承擔對應的選擇成本。


但是這樣的人,今天的薪資普遍不高。


今天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激烈的商業競爭以及工作設備的極大方便讓工作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隨時等待,隨時在線,及時處理,按時交付,這是今天乃至今後職場工作的常態。


隨時等待和隨時在線不是指更多地佔據你的工作時長,而是指工作狀態上在需要的時候能夠立即應對,及時處理,看似是綁架,其實更自由。


疫情這麼長的假期也讓我們感受到有工作的假期叫放假,沒有工作的假期叫恐慌。


對於很多人來說和我一樣,工作都是生命中很重要的構成部分,工作融入生活,其實是很好的狀態。


3.從找公司到找項目


疫情期間可以看到盒馬生鮮“共享員工”的案例,這是短期行為還是會成為以後的常態。


一個更加文明和進步的社會,每個人應該更加自由、獨立和開放,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和擅長與社會系統發生協作,獲得報酬。


今天的招聘需求上,看到更多的是關於某個項目的短期坑位而不再是某個公司某個職位的長期需求。


所以最近出現的很多例子是:公司今年決定做什麼項目,立項後去市場找人,項目失敗後,項目團隊原地解散,但這樣對公司對個人的成本都不低,於是出現了在行平臺和更多的諮詢服務公司。


今天很多諮詢不是一個電話打完就沒了,是要解決某一個具體的實際問題。


於是、很多自由人出現了,從找公司到找項目,從簽約一家公司,變成服務多個企業。


依靠一家公司從一到終一輩子的職場路徑在我們這代人身上出現的不多了。


疫情之後,職業環境的5個變化


4.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


接著上面提到的獨立、自由和開放。


之前常常聽到一個玩笑,互聯人的職業路徑開始變成:一年升經理,三年當主管,五年做總監,10年開滴滴。


為什麼?


因為35歲以後的人如果沒有核心積累對用人單位來說開始失去性價比。


35歲的你月薪2萬你不滿足,不如花1萬找個年輕上進的。


所以這會導致35歲以後的大部分人開始面臨無工可打,不是沒有選擇, 而是沒有滿意選擇。


滴滴、外賣就是一個開放和平臺化的職業選擇,不需要人的管理只需要尊重規則,再也沒有人在你不想接單的時候在你背後喊加油,不需要激勵、考核、鞭策,一切自由選擇,想掙的更多就要在規則下努力接單,向世界交付自己,偷懶不接單就沒有收入。


其實在行、豬八戒、時薪已經充分看到了這樣的趨勢。


旅遊行業呢?


美工設計專門養個人性價比不高,那就租個人好了,沒有穩定需求,那有需求時找淘寶好了,50-80一張,做到滿意為止。


作為個人呢,不用去公司,一臺電腦一臺手機,隨時上班又隨時不上班。


像不像疫情期間在家辦公的自己。


導遊呢、定製師呢?


以前需要依附於某個公司或者掛靠在某個旅行社下面,才可以被分配到訂單。


今天只要你在某一方面有積累有特長,通過各種平臺的方式表達自己,都可以獲得精準的流量,效率甚至遠大於旅行社。


攜程的當地嚮導就可以實現作為個人獲得持續訂單的可能。


平臺化和依附於平臺化成為各行各業的一種常態。


很多95後抖音、公眾號、快手、小紅書上輕鬆能夠獲得萬元收入的時候,為什麼要去上班?


今天很多95後不上班但是很有錢,這屆年輕人真的很難懂了。


為什麼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


公司是商業世界裡的組成單元,需要提供明確價值滿足社會需要從而獲得報酬,需要品牌、信任、市場、產品和流量。


當一個人具備這些要素和特點以後,他已經活成了公司。


5.企業不再需要許多人


前幾年的中國經濟發展吃到了很多的“發展紅利”,包括房地產、城鎮化、互聯網化和國家建設。


環境很好,企業有訂單,個人的機會和選擇就很多。


但有些要素已經發生了變化:


這種例子特別多,旅遊行業的產品定價過去依靠人的經驗和對市場的判斷了解從而給出決策,但今天依靠算法和數據模型分析後的決策效率遠大於人。


關於產品上線、操作、流程化服務等等更加被智能地取代,過去依靠人工堆疊來促進的生產今天不需要了。


旅遊行業的很多公司經歷過裁員,我經歷過的公司看到的殘酷的事實是大部分裁員過後的交易規模並沒有大幅下降。


疫情也讓很多公司發現,原來其實不需要那麼多人。


很多小公司開始願意找1個人幹兩倍的活給出1.5倍的工資,企業不再需要一個人多的時代了。


6.最後總結


這是我看到職業環境可能的5個變化。


疫情之後,我們需要重新理解職業,看到正在發生或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


一個更加文明和進步的社會,每個人應該更加自由、獨立和開放,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和擅長與社會系統發生協作,獲得報酬。


作為個人, 需要積極地擁抱這種變化,時刻準備,隨時出發。


疫情之後,職業環境的5個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