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那么难懂,难道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的吗?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化文?

caffed


可以肯定的是,即使在古代社会,如果用文言文和对方交流,那对方也大概率将你当做神经病。因为文言文本身就不是口头用语,而是专门的书面语。中国古代,文言分离,即口头语和书面语分开。如今所说的文言文,专门用于书面记录,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则都用白话文。

也就是说,在古代文献上记载的人物的讲话,都不是原汁原味的,而是经过书面化加工的。比如,《三垣笔记》中载,孙传庭的军队与清军隔河相望,士兵为了增强己方的气势,于是向对岸的清军展开骂战,骂道:“吾淫若妻女。”这句话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则意思与当今的国骂相同,只不过将标的从对方的母亲换成了妻子和女儿。但在书面的记录中,怎可出现粗鄙之语?于是作者将国骂书面化。试想,如果士兵真的对对方喊出记载中的这五个字,可谓是文质彬彬,毫无气势;再者,士兵都是大老粗,很多估计连这几个字表示什么都不知道。

当然,虽然古人说话并不用文言文,但每个朝代的白话文都是不同的,以明朝时期为例,《水浒传》中人物的言语,便是明朝时期的白话文,与我们现在的普通话还有一定的差别,如这一段:

鲁智深喝道:“你这两个撮鸟!洒家不看兄 弟面时,把你这两个都剁做肉酱;且看兄弟面皮,饶你两个性命。”

虽然鲁智深此人说话极具个性,代表性不强,但明朝的口头语和语法大抵如此。当然明朝的口头语与如今已经很相似。经过百余年的演变,民间的口语最终演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运用的这样。

新文化运动之时,胡适等人为了文学的大众化,同时为了彻底扫除专制残余(文言文被视为专制制度的附加物),提倡白话写作,废除文言文,此运动影响甚大。后来,文言文逐渐退出文学舞台,白话文得到进一步推广。


庭州行者


我在读五年级时,邀约几位同学一起去逛柴市场,大家学着用文言文去谈买卖看看效果如何,结果把人笑得肚子疼。那天正是星期天,一农村老汉挑两梱大木柴在市场垛着,我说:大叔,你这大柴能卖几合?你这小孩说啥?能卖几合?谁家卖柴也只卖一次就完事,一挑柴卖几(次)合,那不是骗人的吗!我们一看大柴中间全是湿的(未干)便指着大柴梱说,此货外干而内湿其价昂也!老汉回答说,低放低堆在地上放着,昂什么昂?一阵嘘笑…。走到街拐弯一油炸饽饽店,同学们大家都想吃,但苦于馕中无钱怎么能吃到嘴里呢?于是便有了下一句,其味可佳而皆是臭也…!所以文言文用于市井是不可以的,完全是书生意气。


卓清德1


其实,古代一直存在着“言文不一致”的现象,即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不一样。古人平时说话时,和我们今天差不多,都是非常生活化的那种白话文。但是书籍中则是纯文言文,也就是文明今天常说的文言文。

为什么古人平时说话用白话文,而写作时用文言文呢?这和古代记录文字的载体有着重要关系。不管是丝帛,还是竹简,还是纸张,在古代都不是便宜货,很难大规模普及。这就意味着,写作的人,要尽可能用最少的文字,记录最多的信息。这个功能,只有唯文言文能做到。

所以,在古代,写作用文言文成了人们的默契。从理论上说,古人如果用白话文写作也是可行的,但这和传统写作是严重违背的,很难得到支持。所以古人也就放弃了用白话文写作,全部用文言文写作。

到了今天,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纸张得到大规模普及,文字载体越来越便宜,不需要人们用精简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是不需要再用文言文写作了,此时白话文得到了全面普及。

其实新文化运动时,包括鲁迅在内的有识之士就曾大力提倡用白话文写作,而鲁迅自己就创作了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但是收效甚微,除了鲁迅这种大作家,普通人还是习惯用文言文写作。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白话文写作,才完全替代了文言文写作。


袁卫宇


古人也是讲文言文的。

1,从大量的史书上来看,古人讲的是文言文。肯定会有人说,都记在书上了,肯定用文言文。此言差矣。如果古人讲的是白话文,那么至少会有少数记载用的是白话文,不管你竹简多么难,刻字多么难,几千年的历史和人类,肯定会有白话文的记载,况且自汉朝以后,人们就发明了纸,发明了印刷术。但是事实证明,类似我们现代人说的白话文从未出现过。就算是给家人的信中,用的也是文言文。比如,我们初中学的林觉民的《与妻书》,随便摘取一段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这段里面用的就是文言文,首先,林觉民是写给自己老婆看的,我们知道,清朝时期女性地位是比较低下的,不能读私塾。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即使认识字,她也看不懂文言文,如果他们那个时候讲的不是文言文。第二,这相当于一封遗书,这时候的林觉民参加了敢死队战斗。有人说写文言文只适合上层社会显摆自己的文墨,遗书就没必要显摆了吧。这这个与妻书必然是真心实意的,最真实的想法和语言。所以,从他真挚的内容中看出,清朝人讲的话依然是文言文。

从曾国藩的家书里面看。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自任邱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有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

首先,这是写给家人看的。也就是说,家人要看懂才行。没人给家人写信还舞文弄墨的。用的都是真感情。从上面的文章来看,此时的文言文是比较接近白话文的。但是自然可以看出,清朝时候用的是文言文。

然后我们再看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的《了凡四训》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

从了凡描述老者和对话中可以看出,明朝百姓用的是文言文,并且比清朝更加精简。然后我们再看水浒传

上皇惊起问道:"你是甚人,直来到这里?"那穿黄衫的人奏道:"臣乃是梁山泊宋江部下神行太保戴宗。"上皇道:"你缘何到此?"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的作品,总体来说是非常接近白话文的,而且像这类小说基本是在市集上给百姓说故事听的,既然是给百姓讲故事,当然就是要人家能听懂,如何能听懂,就是要一个字,俗。所以百姓说的话一定是接近这部小说里面的对话的。从侧面反应了方式人们的说话方式。比如,我们可以看出,“此”字和“这里”已经同时存在了,说明,人们讲话可能是半白话半文言。

但奇怪的唐诗和宋词似乎非常接近白话。但你又不能说那就是白话文。反正是通俗易懂,比如《静夜思》《春晓》。虽然通俗易懂,但白话文和文言文有时候你就分不清到底是什么文。毕竟他们都是汉字。因为唐诗和宋词都有严格的填词要求。绝对不会像现代诗一样。字数音律平仄啥的都不用规范,写出意境就行了。

秦汉时期除了《史记》《诗经》《内经》之外我比较少了解。但是这些书确实是有学问的人才看的,所以百姓是否说白话文,无从考证。但是从他们比后面书籍更加难懂的角度上来说,百姓讲的应该是文言文,因为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另外一个是从方言的角度上来分析。实际上,方言远没有我们写文章的白话文啰嗦。比如,普通话,他回来了吗?没有。客家话,箕转没,没。再者,普通话,这里。客家话则说,diang。普通话,那里,客家话,nang。普通话,为什么?白话则讲,点解?点解不就是文言文吗?也就是说,方言会比白话文简洁。

所以,古人讲的应该是文言文。不过和正式的官方文言文又有区别。白话更多的是对文言文的补充和解释意思。所以白话文看起来更容易懂,因为我不仅说了,还解释了一下意思给你听。


读书思考笔记


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的普通百姓并不是用文言文交流。要问为什么,那就是文言文属于书面语言,是文人和作家作文时运用的书面语言,普通百姓平时交流都是用口语。就如我们今天的书面语言虽然是白话文,但却比民间口语要有文学性。

先秦时代,由于汉语词汇较少,书写材料匮乏,文人在竹简上写字多为刀刻,为减轻书写的劳累和节约书写材料,人们便较少字数缩短语言来书写,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汉字代替多个词汇或语句的文言文。

汉代发明纸张后,由于早已形成了文言书写形式,文人们便继承了之前的文言文,并用文言文著书立说。而且在封建社会里,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是一个文人文学修养的基本标志。反之则不然。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新文化运动后白话文的普及。

实际上,即使在今天,书面语言和口语都有实质上的区别,书面语言大多具有文学性,而口语却十分随意。在词汇匮乏的古代,古书面语言和口语区别应该很大。口语也应该是白话,只是跟今天的口语相比,词汇要少得多。



若愚趣谈


看了无数回答,没有一个答中重点。

古代为何会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其实完全是因为古代没有纸,所以史官或者祭师记载重大事件的时候,只能在龟壳(甲骨文),石板,或者“结绳记事”。

后来,毛笔和竹条被发明和发现,古人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虽说竹简保存时间没有龟甲长,但是胜在竹简可工业化量产,所以被大量使用。但竹简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地方有限,而且质量大,古代形容一个人读书多,就有成语“汗牛充栋”,可见竹简质量多大,多占空间。

所以,为了节省竹简用量,“文言文”被发明出来,专门用来在竹简上写字,而且要求“言简意赅“,特别是古代朝廷,全国各地的大事小事都由大小官员的师爷写在竹片上,通过驿道发到首都,给皇帝汇报工作,所以,皇宫往往聚集了全国各地的竹签,几天就是“汗牛充栋”,以古代中国“官本位”的风格,只要当官的用多了就一定会流行,所以文言文就成了官方用语了。

所以,古代民间多使用“大白话”,跟现在说普通话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写书记事就不一样了,全部用文言文,言简意赅,节省纸张而已。

据说明朝有个皇帝比较任性,有一次下旨骂一个大臣,文绉绉的文言文不用,就用大白话写到圣旨上,行文就是“艹尼玛XXX,你怎样怎样,我要治你的什么什么罪!”,完全跟今天我们老百姓讲的白话文一模一样!

综上所述,文言文只用在书写,因为节约纸张,跟今天行文差别很大,白话文用在日常生活对话当中,跟今天没区别。


创世网神作l军团之怒l


古代平民百姓难道用文言文交流?想想好怕怕。。

要明确的是,语言是一直在悄悄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平民语言、口头语言更是如此。

所以,当你问古代平民百姓用不用文言文,你有没有想清楚你问的百姓有多“古”?先秦三代,两汉魏晋,隋唐五代,还是宋元明清?不同时候说的不一样,而且差距比我们所能想象到的还要大。

历史经纬

总体来说,先秦两汉时代的语言,和今天看到的文言文应该比较像吧。像是像一些,要说很一样也不对的。语言总是要分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尤其我们向来有重视“礼乐”的文化。举个例子,当你说出“尊敬的领导”,所有人都知道你在念稿子,至少是演讲词吧。你可能和领导用餐如厕的时候叫他“尊敬的领导”吗?除非插科打诨,演小品。所以,即便是很古的先民,平时所用语言和今天说的“文言文”很接近,也不会是完全一样。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五胡乱华,北士南迁,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汉语言应该经历过一次重大变化,某些少数民族的词组乃至句式很容易引入。你去读唐传奇作品会发现,尽管也是文言文,但遣词造句会与秦汉作品有所区别,这就是当时口语的一点点反映。

再到辽宋金元时代,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开始了。你去读元曲,经常有也么哥也么哥,这也是口语的一点体现吧。要是孔孟老庄听见也么哥,估计会当成鸟语训责一番。

明清时代有了白话小说,这真的是当时口语的活化石。小说是说书人讲给市井小民听的,所以里面的语言应该和当时的白话(口头语言)很接近了。

文言意义

从古至今,口头语言的变化十分巨大,而书面语言(也就是“文言”)的变化则小了很多。这实际上是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一个关键纽带。如果不是文言文的传承,我们有可能读不懂诗经、论语,甚至读不懂唐诗宋词。这不是危言耸听,英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莎士比亚距今不过几百年,现代人读他的原文都费劲了,因为英语并没有“文言口语相区分”的习惯。

同时,我们还要留意一个问题,中华幅员广大,就算同一时代,也有各地方言。方言不只是口音不一样,词汇、语序、习惯用语都会有所不同。古代平民百姓,还得分哪个地方的平民百姓呢。由于共同的书面用语,广东人看懂北京皇帝的圣旨毫无压力,乃至当时越南、朝鲜、日本人,只要识汉字的,读皇帝的文书都没有压力。

尽管书面用语对个体来说,造成了额外的读写学习负担,但对于民族来说善莫大焉。感恩文言吧,沧海桑田惟此不变,中华文化蕴含其中。

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以后,文言文不再是书面共同语,但我们对文言的传承却是不能放松的。


文良VS颜丑


文言文很难,每一个学习过的人都有体会。当年我读书时,语文成绩还算不错,特别是那些古诗、古文基本能背。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喜欢,另一方面是因为老师要求。虽然文言文的课文我都能背,但是要说全部理解也是不可能的。那时我就想,文言文这么难,古人怎么说话的?

现在我知道了,我们学习的文言文其实就是古代的书面语言,与老百姓的日常口头语言并无相关。在古代教育并不普及,能够接受教育的都是士大夫阶层,而绝大多数老百姓基本都是文盲,大字不识。因此,中国古典语言存在着言文不一致的突出特点。

士大夫阶层使用的文言文,要求表达规范,强调高度的形式美,讲求对仗、用典等,推敲琢磨,遣词造句中力图营造言有限而意无穷的境界,并求得音韵上的特殊美感。不过,即便有音韵上的追求,这种语言却难以变成一种通行的口头表达,一来对写作者而言难以做到,二来受众方面也无从领会。

于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就走上了两条道路。纸上写作的大师名家代有其人,各领风骚;口头语言却粗糙随意,难登大雅。文明持续发展两千年,周秦文章汉代赋,唐宋八家明小品,但高居不下的文盲率却形成一种残酷的反差。卑贱者讲粗俗段子,高贵者写典雅文章,这使得整体性的国民教养难以提升。

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胡适等人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弊端,积极倡言文学改良,打破种种形式主义之藩篱,提倡白话文,力图让汉语走向文言一致。

今天,我们使用的白话文就是一百多年来文化变革的结果。白话文可能不如文言文典雅,但它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趋于一致,再加上现在的教育普及,文盲率大大降低,使社会整体性的国民素质大幅提升。


皮三9099



先回答问题:

1、古代的平民百姓用文言文进行交流吗?答:不用文言文进行交流。

2、为什么有文言文和白话文?答:因为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文言文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自“五四运动”以后,逐渐开始由文言文转向了白话文。目前的文言文只存在古籍当中,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资料保存。



其实要弄懂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概念。

一、什么是文言文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出现的概念。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所以在白话文出现之前的文体,都可以称为文言文。具体区分的时间,大体可从“五四运动”为界限。

一九一九年五月开始的“五四运动”,既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以胡适,梁启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为代表人物,率先提出了思想革命的白话文概念。直白地说,就是用当今的白话文,取代古代的文言文。

文言文的特点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并进行注解。

文言文的优点在于文字精链、微言大义、文字优美、合于音律。而且以文解文的特性能够不拘一时一地,所以现代人也可以读懂孔子等人著作的论语。

文言文的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所以五四运动后强调“我手写我口”、“能识字便能读文”的白话文渐渐的取代了文言文。



二、什么是白话文  

白话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言。

其实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总的看,明清以前的文言文比较正统,到了明清两代,也开始出现了半文半白的书面语文。比如我们当前所读的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既使没有文言文基础的读者,也能读懂。只是其中的部分文言稍显枯涩而已。但当时的主流书面语言,还是文言文。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四大古典名著还不能算纯粹的白话文。真正的白话文,就是从“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登堂入室,形成并成为主流书面语言。文言文才退出历史舞台。

白话文的特点是浅显通俗,在语言上,生动、泼辣、粗犷、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表现力。所谓白话,白就是说,话就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今天我们使用的白话文,也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语。如此而已。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

1、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都是书面语言,不是民间交流的口头语言。

既然不是口头语言,那就不论是古代的老百姓还是现代的老百姓,在交流时都不可能用书面语言。我们与人说话,怎么可能用讲话稿的书面语言呢!

2、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分界限,就是用“五四运动”以后的文体来区分。今天谁要是还用文言文写文章,只能是一种示范作用,绝不是主流书面语言。


文化一家人


不是的!

老百姓还是用方言俚语进行交流!

为啥会有文言文出现呢?这也是有文化的人逼出来的法子!古代无纸!无笔!传递信息!交流文化是用刀刻在竹片上完成的!你只要想一想就明白了!需要刻的文字越少越好!够用了对方明白了就达到目的了!于是久而久之,少而精的文言文诞生了!流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