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史話:422個皇帝32個稱“武”,名副其實僅3個半


皇帝史話:422個皇帝32個稱“武”,名副其實僅3個半

​小編按:“校尉野史”開張後,開始陸陸續續寫一些雞零狗碎的歷史文章,自沒有太史公的“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以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皇帝史話”系列,以後會不時、陸續更新(當然間或會穿插別的系列,譬如太后系列、公主系列,佞臣系列等)。希望文有所益,文有所諍,歡迎批評、指正;拒絕謾罵、人攻......

中國綿延至今,仍未完全滅絕的帝制社會里(竊以為自辛亥後,社會一直處於半民主半帝制狀態),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據統計,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至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2132年中,中國共有皇帝422人。

皇帝,一般為普天之下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民間才有“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之說,事關皇帝之物事,自然就顯得尤為獨特且重要。

譬如皇帝“稱號”上,就有尊號(徽號)、諡號、廟號、年號四種,漫長歲月裡,走馬燈一樣更替的皇帝,為後人所區分、熟知的也就諡號、廟號、與年號(一般是明以後帝王)罷了。


皇帝史話:422個皇帝32個稱“武”,名副其實僅3個半

譬如那一句“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秦皇就先不說(後面會詳解),漢武自然就是漢武帝劉徹,武就是其諡號,唐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太宗就是其廟號;而“宋祖”之所指宋太祖趙匡胤,太祖亦是其廟號。

至於有明以後,皇帝因一個年號用至老死(或禪位),所以一般用年號來代稱該皇帝,譬如明太祖朱元璋,後世呼之洪武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俗稱康熙帝等。

縱覽帝制時代,422個皇帝被冠以“武帝”稱呼者,也不過32人,尚不足十分之一,足見能冠以此稱,皆出類拔萃者。

皇帝史話:422個皇帝32個稱“武”,名副其實僅3個半

畢竟,按照周禮古制來看,帝王之美諡無過於“文”、“武”。能得一“武”字諡號,併為後世傳頌,可不是簡單的事。因為“武”在《諡法》中,其除了“克定禍亂”這一明顯意思外,還包括“剛彊直理”、“威彊敵德”、“刑民克服”、“誇志多窮”等四種含義。

以此來看,32個被諡“武”的皇帝,諸如周武王姬發、秦武王嬴蕩、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魏武帝曹操、晉武帝司馬炎、南朝梁武帝蕭衍等,真正名副其實者寥寥無幾,充其量不過3個半罷了。

餘者,不過是皇權帝制時代“子議父、臣議君”之背逆大勢下,或無可奈何,或拍馬溜鬚,給出的徹徹底底戴高帽子之“美諡”。

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相較於其他連“武”之諡也得不到(須排除得“文”諡之皇帝)的皇帝,這些“武”皇帝大多有尚武精神,武勇,志在開疆拓土、平定天下,有的更是親自披堅執銳,黃沙百戰,馳騁沙場以開皇朝帝業。

而這裡面成就最大、名氣最顯,也最“名副其實”者,莫過於周武王、漢武帝、光武帝此三人,即“三個全人”者。

此“三武”皇帝,不但有宏圖大略,更兼得超一流軍事能力,在文治、武功上可謂佼佼者。


皇帝史話:422個皇帝32個稱“武”,名副其實僅3個半

在這裡,有人疑惑“周武王”姬發只能算作奴隸社會時期“天下共主”,算不得皇帝,何以列入其中?

實則是有緣故的。

首先,周武王之名氣,因“武王伐紂”、牧野之戰之大事,是以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學林,都廣為人知;再者,據傳《諡法》就是武王之弟——周公旦所作(事實上,近代學術研究諡法應成型於西周中期)。

當然還會有人疑惑,論及“武功”之高,兼併天下,首開帝制的“祖皇帝”——秦始皇嬴政,為何沒在其中?

這,當然也是有緣故的。

想當年嬴政兼併六國,一統天下而建立大秦帝國,可真的是躊躇滿志,自信滿滿。這份自信首先就表現在其稱帝后的第一份詔書裡,即廢除諡號制度。

這位能把周朝所封的諸侯國一併剪滅的皇帝,自然對周朝的一套東西多有看不慣。他覺得君主的諡號並不能由自己在生前商定,只能在死後任人議論。所以他認為這是“子議父、臣議君”,是大逆不道,自然不可取。

諡法自此被廢除,但這一情況,在漢高帝劉邦建立漢朝後,馬上就恢復了,並從此延續,直至帝制時代的崩解。

在漫長的帝制時代,除了“祖皇帝”嬴政外,很多君主在“武功”上都是大有作為的,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為何沒有被諡“武”皇帝?

這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在於,諡法之中,“文、武”最美,所以這些帝王大部分都被諡以“文”字,更甚者是“文、武”齊諡,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初諡“文”皇帝,隨後又被子孫們相繼加諡“文武聖”皇帝、“文武大聖”皇帝,乃至“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可以說,諡法規則之亂,就是起於這個“混血的唐王朝”。

自唐以前,皇帝諡號定下一旦定下,甚少有改動者,且皇帝廟號中的“祖”、“宗”之用,甚有法度,並不是每個皇帝都能有廟號,更不是是個皇帝都成為“X宗”。

因為,按照《禮記·祭法》雲:“祖,始也,言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

譬如西漢,稱祖者只一人,即漢高祖劉邦,稱宗者也就四個,即漢文帝劉恆稱為太宗、漢武帝劉徹稱為世宗、漢宣帝劉詢稱為中宗。

但從唐朝開始,美諡氾濫,廟號亦氾濫。是個皇帝,只要不是亡國之君,皆能美諡一長串,而且還能撈到一個廟號。

這也是自唐以降,單諡“武”皇帝者,少之又少(因為廉價、不稀罕了)。

連廟號算上,這其中正兒八經做皇帝者,也不過是唐武宗、元武宗與明武宗三人,且此三人中,唐武宗這個在唐朝中後期頗有作為(武功上平定內亂,擊敗回鶻,有大肆滅佛,其治被稱為“會昌中興”)的皇帝,其“武”乃廟號,諡號則為“肅”。

元武宗、明武宗亦是如此。


皇帝史話:422個皇帝32個稱“武”,名副其實僅3個半

且明武宗朱厚照,被立以“武”宗之廟號(諡號為毅),算不得上是“溢美”,畢竟這位自幼聰慧,登基後卻荒政縱樂,甚至連子嗣都沒有留下的皇帝,因“喜博虎豹取樂”而設“豹房”,在明朝朝野中實非勤政愛民之輩,更說不上有什麼可表的文治、武功。

唯一可取之處,也許是在於其曾親征,取得“應州大捷,所以得了個“武”號。

除此之外,32個“武”皇帝中,尚有4人算“半名副其實”,即魏武帝曹操、晉武帝司馬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及北周武帝宇文邕。


皇帝史話:422個皇帝32個稱“武”,名副其實僅3個半

此四人,可以說都有“文治武功”,惜與前輩“三武”相較,都缺點不少。

譬如曹操,雖有文治武功,但畢竟沒能一統天下,更是一生是沒做過皇帝;

再說司馬炎這個晉朝的開國皇帝,更是仗著父祖基業篡位曹魏,雖說在位時滅了吳國,一統天下,可惜立了個歷史上有名的白痴兒子以嗣皇帝,留下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最終引發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帶來“神州陸沉”之三百六十年的血與火。

至於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能以當時少數民族身份建功立業,一統北方,可惜終功敗垂成。

更為可惜的還有北周武帝宇文邕,若不是英年早逝,一統天下的美名肯定落不到隋文帝楊堅,這個竊取了北周基業之輩的頭上。

除此七人,雖然還有幾個在歷史上頗有名氣者,譬如平民出身的宋武帝劉裕,長壽且崇佛信道的梁武帝蕭衍,南陳武帝陳霸先,甚至成漢武帝李雄,只能稱得上是區域一霸,雄踞一時之輩耳。

想來,若是這些“武”皇帝們之間也有一條鄙視鏈的話,大概情形應是如下:

周武王、漢武帝、光武帝>魏武帝>晉武帝、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南朝)宋武帝、(南朝)梁武帝、(南朝)陳武帝≥唐武宗>成漢武帝、(南朝)宋孝武帝、(北齊)神武帝......


皇帝史話:422個皇帝32個稱“武”,名副其實僅3個半

野史雜記 | 評奇聞怪事

獨立觀點 | 傳自由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