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陆王心学”中王阳明的思想精髓和著作内容

何以自救,唯有读书。大家好,我是灵魂自救者,将为你解惑。

一、王阳明的思想

① 主要思想: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

早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就了解了“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而中间的“王”就是王守仁,别号阳明,世人多称其为王阳明。

理学和心学是一朵生长在历史土壤上的双生花,这个世界是物质是第一性还是意识是第一性,始终是思想家们辩证的主题。

浅谈“陆王心学”中王阳明的思想精髓和著作内容


浅谈“陆王心学”中王阳明的思想精髓和著作内容


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要用自己的本心去感受世界,不能够将天理和人心单纯分开。

②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从主体,行为和思想要一致。知即为良知,行是人的行为实践。而我们人要做到行为和内心一致,表里如一,才是一个高尚有道德的人。

那什么叫做“良知”呢?

《传习录》中对“良知”的解释如下: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天理和万物都是源于内心,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但由于会受到来自外界的诱惑和私欲损失本心,所以要想办法摒弃私欲诱惑,让本心回归到最纯净的状态,也就是“致良知”。

③ “致良知”指的是达到自己的内心和道德,“致”是达到的意思,“良知”出自于《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意思就是道德良心和知识认知。他认为良知有两种含义,一是“知是非”的认知心,二是“知善恶”的道德心。

浅谈“陆王心学”中王阳明的思想精髓和著作内容


浅谈“陆王心学”中王阳明的思想精髓和著作内容


总的来说,就是人要遵从自己的本心和良知,而良知要求人有道德心和认知心,就是你要当个有道德有文化的人,用你的认知来控制你的行为。

流传有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发展与升级。

有个关于王阳明“致良知”的小故事:有次王阳明的手下抓到一名盗贼,他命令其脱衣,盗贼依次脱掉外衣和里衣,当王阳明依旧要求他脱掉仅剩的内裤时,他却不愿意了,王阳明笑着说,看来你还是有良知的啊。


④ “心即理”是指内心良知就是天理。这是很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范畴的一句话。其实看过上面的解释后就不难理解这句话了,可以说这句话是上面两个思想的前提条件,有了这个概念后,王阳明才能够将心学继续延伸发展,得到其他思想理论。

二、王阳明的著作内容

王阳明著作:《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作品收录于《明史》 、《古文观止》,《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 《象祠记》。

其著作的内容和地位意义:

1.《大学问》是他的纲领性哲学著作,被他的心学弟子们视为儒家圣人之学的入门教科书。

2.《王阳明全集》: 是研究王阳明心学思想及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著作,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个性、最具争议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现代人成功修身、强大个人内心的励志作品。

3.《传习录》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4.《瘗旅文》是一篇是千古不磨的文章。激情饱满、一气呵成,哀吏目客死他乡的悲凉,叹自己落魄龙场之不幸,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字字是血,令人读后莫不黯然垂泪。

5.《象祠记》是受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贵荣之托而写的,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三、结语

总结一下,王阳明本名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他的主要思想是“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他的主要著作有《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名篇有《瘗旅文》、 《象祠记》。

拓展资料:

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余姚市)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因为曾经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