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潔,你還是不肯放過潘粵明

1

董潔和潘粵明這對舊日夫妻早已分道揚鑣,最近卻又合體上了熱搜。

倒不是兩人之間有什麼互動,而是他們的兒子頂頂過生日了。

2月5日凌晨,潘粵明發了一條微博,用他慣用的祝福方式,畫了一頭牛和一個氣球。

意思不難理解,頂頂就是屬牛的,這條微博的寓意當然是祝頂頂生日快樂。

但莫名就覺得挺心酸的。

潘粵明每年的祝福方式幾乎都一樣,簡單的文字和符號,卻讓人覺得隱晦又無奈。

董潔,你還是不肯放過潘粵明


董潔,你還是不肯放過潘粵明


據說,潘粵明已經很多年沒能陪兒子一起過生日了。

原因倒不是工作太忙或是不關心兒子,而是當年和董潔離婚時實在鬧得太不愉快,自從孩子歸了董潔,潘粵明就少有機會陪伴兒子了。

做父親的難道就不想兒子嗎?

潘粵明很少在公眾場合提起兒子,有一次採訪,主持人問道:你能見到他嗎?

潘粵明沒有正面回答,只是一臉無奈地說了一句:我在所有采訪中都不聊這個問題。

董潔,你還是不肯放過潘粵明


這也側面印證了外界傳說的董潔不讓潘粵明見孩子的傳聞。

再聯想當初潘粵明的好友在朋友圈公開指責董潔不肯讓孩子見臨終的爺爺,足以看出,這對昔日夫妻之間的仇恨有多深。

董潔,你還是不肯放過潘粵明


只是可憐了孩子。

這對昔日夫妻之間的是是非非很多人都曾見證過,事情久遠不作更多評價,但是孩子,他有什麼錯?要成長在一個父親完全缺席的童年裡,要小心翼翼地活在母親對父親的敵視裡。

董潔未必不是一個體貼的母親,但他對孩子與父親的關係中起到的作用,確實是負面的。

從小目睹母親視父親為仇人的孩子,想要學會完整的愛,該有多難。

可惜,董潔不關心這些。

而在現實中,又有多少孩子,成為了父母敵對關係中的犧牲品。

2

我曾聽一個當老師的朋友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夫妻結婚幾年,便爭吵不斷,女人嫌男人沒本事掙得少,男人嫌女人眼比天高總想法兒找茬。

兩人越吵越看雙方不順眼,後來索性就離婚了。

男人和女人都有工作,孩子一直是由奶奶帶,離婚後,男人提出孩子由自己撫養,女人週末可以接走孩子。

女人怎麼也不肯,一定要帶走孩子,最後男人依了她,每個月給一點撫養費。

但是女人根本沒有條件由自己或是家人照看孩子,她既要工作,孃家母親身體又不好,沒有辦法幫她帶。

沒辦法,女人只能把孩子寄養在可以幫忙看顧的“小飯桌”。

孩子從小跟奶奶一起生活,媽媽又忙,沒有多少時間陪他,他在“小飯桌”很不習慣,經常跟媽媽說要回家找奶奶。

但是女人自從離婚後,堅決不肯讓孩子再和前夫家裡的人見面。

奶奶也很想念孫子,甚至提出如果女人實在不想讓出撫養權,她可以在女人家附近租一所房子,只為看顧孫子。

但女人還是斷然拒絕了。

後來,女人公司的效益不好,公司解散了,女人一時半會找不到工作,心情煩躁,便更覺得即將再婚的前夫可惡。

她開始讓孩子頻頻給父親打電話,要求另外增加撫養費。錢順利給了還好,稍有遲疑,女人便開始給兒子灌輸這樣的思想:你爸爸馬上要再婚有新的孩子了,他根本不管你的死活,你還整天念著他。

孩子在這樣的引導下,再加上被母親管束著久不能見父親,他便和媽媽一樣開始仇恨父親,只要有人提起父親,他便要發脾氣。就連年邁的奶奶徒步來學校看他,也被他冷言冷語地拒絕見面。

久而久之,男孩的性格變得孤僻而怪異,和他有接觸的老師都覺得,這個孩子沒有他這個年紀應有的天真和快樂。

他當然並非生來就是這樣的性格,只是他生命裡有愛和快樂的一部分,被父母之間的仇恨生生剝奪了。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孩子,本來應該在父母的關愛中長大,卻恰恰是父母用自己的怨恨,給孩子的世界築上了一堵擋光的牆。

孩子在這樣的圍牆中長大,又怎能學會愛,又怎能看得到陽光。

3

如今離婚率越來越高了,只是男女分開之後可以再找良緣,無可奈何地被操控命運的只有孩子。

大多數夫妻的分開都沒那麼友好,想一想也能知道,如果沒有那麼多的矛盾,又怎會在許下承諾後又分開。

只是,這種矛盾和仇恨常常被映射在孩子身上。

面對不夠開闊的父母,孩子就成了互相報復的工具。

你不是愛孩子嗎?我偏偏不讓你見。

你不是離不開孩子嗎?我偏要帶他走得遠遠的。

面對父母的戰爭,最終受傷的還是無辜的孩子。

你們總有一天會忘掉過去,開始新生活,但孩子成長中造成的缺失難以彌補。

夫妻兩個實在無法在一起生活當然可以分開,只是別讓孩子成為你們一時仇恨下的犧牲品。

成熟的父母應該教育孩子的是,不管我們在不在一起,都會一如既往地愛你。離婚是大人的事,父母永遠是你的父母。

而不是讓他在小小的年紀裡,還沒感受到足夠的愛,便先學會了怨恨,甚至以為連自己的至親都不曾愛他。

這樣的孩子,太可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