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最後為什麼兩個和尚要向唐僧他們收賄賂才肯把真經給他們?

圈外扒姐


最後的考驗,看唐僧是否真的可以為大道、為眾生捨棄一切。又用無字真經來迷惑他的本心,結果這兩個考驗,唐僧的表現是不及格!為了所謂個人的公正而不能放下矜持,委曲求全地把事情做成,不及格!見無字經,心慌意亂,立即懷疑受到佛祖最親近弟子的愚弄?既輕慢了尊者,又懷疑了佛祖,不及格!豈不知無字經,不見得就不是真經。至於其後落水,溼了經,缺了頁,仍執迷不悟,反倒要悟空點化。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 蓋天地不全。這經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應不全之奧妙也。豈人力所能與耶!”。由此可見,功德圓滿,也不見得修成正果。


Eureka科學圓桌會


阿難、迦葉是《西遊記》裡面兩個很難讓人忘記的角色,不是因為他們的長相太醜,也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有功於取經事業的好事,而是由於他們貪財而又吝嗇,讓對佛虔誠無比的唐三藏不得不忍痛奉獻出唐王贈送他的紫金缽盂。當然,也正因如此,他們遭到了眾人的恥笑。

我們且看阿難和迦葉第一次出場索要人事的情形:

阿難、迦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行者見他講口扭捏,不肯傳經,他忍不住叫噪道:“師父,我們去告如來,教他自家來把經與老孫也。”阿難道:“莫嚷!此是什麼去處,你還撒野放刁!到這邊來接著經。”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勸住了行者,轉身來接。

說起“人事”二字來毫不避諱,讓不通世務、一心向佛的唐三藏手足無措。還是孫悟空忍不住,說要去告如來,可他二人毫不畏懼。沒辦法,這是人家地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八戒耐住了性子,轉身接了經書。

師徒四人以為這樣就取到真經了,卻沒想到傳給他們的是白紙,也即“無字真經”。——沒錢就想得到真傳,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兒?

《西遊記》裡面的阿難

幸虧燃燈古佛識趣,知道唐僧不是好惹的,於是便派白雄尊者用一陣神風把無字真經散開,師徒四人才知道原來是受騙了,於是重新回去討經。孫悟空氣忿難平,希望佛祖懲治阿難和迦葉,沒想到佛祖不但不懲治二位尊者,還仍舊派他們去給唐僧取經。

二尊者復領四眾,到珍樓寶閣之下,仍問唐僧要些人事。三藏無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缽盂,雙手奉上......那阿難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閣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迦葉卻才進閣檢經,一一查與三藏,三藏卻叫:“徒弟們,你們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卻都是有字的。

第一次被當面告狀不說(如來居然談起此事來一臉“我已盡知”的表情),第二次又明知故犯,甚至被眾人羞辱仍然把紫金缽盂抓著不放。

阿難、迦葉葫蘆裡賣的什麼藥?——神經病,二位尊者不要臉的啊?

《西遊記》裡的阿難迦葉

按理說,阿難、迦葉二位尊者是佛祖手底下數一數二的弟子,二人均已成佛,為何還對這麼一點兒“人事”念念不忘呢?這不合常理啊!

佛陀者,覺者也。既能自覺,又能覺人之意。何以阿難、迦葉這麼不自覺?

何以如來如此偏袒他們?

有人說是因為西天也不是什麼清淨之地,看那些妖怪“有後臺的都被帶走了,沒後臺的都被打死了”就知道水很深;

也有人說,二位尊者是在幫助唐僧斷舍離——這麼個紫金缽盂都捨不得送人,哪能成佛呢?

兩種說法均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先按下不表。

來看看這兩位尊者什麼來頭。

阿難,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

阿難陀天生容貌端正,其身光淨如明鏡,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然他志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

據說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莊嚴的,記憶力最強的,要算阿難陀尊者了。

這才是我清俊的美男子阿難啊!

迦葉,也即摩訶迦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生於王舍城近郊之婆羅門家。於佛成道後第三年為佛弟子,八日後即證入阿羅漢境地,為佛陀弟子中最無執著之念者。

迦葉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賴;於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滅後,成為教團之統率者,於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經典結集。直至阿難為法之繼承者,始入雞足山入定,以待彌勒出世,方行涅槃。禪宗以其為佛弟子中修無執著行之第一人,特尊為頭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傳誦不絕。此外,過去七佛之第六佛亦稱迦葉佛。

看我大迦葉拈花一笑的蘭花指,你能想象他會那麼醜?

按理說,阿難作為佛祖的堂弟,能跟著釋迦牟尼出家,可以說榮華富貴在他面前都不值一提的了。

而迦葉的出身,更是貴不可言。

這麼說吧。兩千五百年前,在離中印度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不遠的摩訶娑羅陀村裡,住著一位婆羅門望族的大富豪尼拘盧陀竭波長者,據說他擁有比當時的國王頻婆娑羅王還更多的財產。

尊者大迦葉,就是出生在這個家庭。

what?這麼顯赫的家世,二位尊者會稀罕一個紫金缽盂到握住不撒手?

索要紫金缽盂的阿難

除了最不差的就是錢之外,二人在佛教的傳播史上,也是功不可沒。

要不是大迦葉和阿難二人,佛祖的說法恐怕早就會湮沒無聞。

我們平時所說的“三藏”,其實是是結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義,以巴利文記錄的佛教經典。其中包括《律藏》《經藏》和《論藏》。

佛陀入滅後,五百名上座阿羅漢弟子即刻召集了結集大會,重覆地審核了佛陀的教義,當時,由記憶力超好的阿難尊者誦出《經藏》,優波離尊者誦出《律藏》。

那這論藏是誰誦出的呢?

有人說是迦葉自己誦的,也有人說是阿難誦的。可迦葉在當時的地位僅次於佛祖。

阿難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後受迦葉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

迦葉是阿難的師傅啊!

三藏就是釋迦死後佛教的第一次結集了,要是沒有阿難和迦葉,釋迦的言論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吧?

唐僧,既然名為唐三藏,想取三藏經,是不是確實應該給這倆人一點東西表達敬意?

當然了,《西遊記》是小說,對於儒道釋各家都可以嬉笑怒罵,但看官若將其當真,就是執迷不悟了。

據說86版《西遊記》開拍之前,楊潔曾經找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給《西遊記》題字,結果被婉拒。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樸老認為,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歪曲了唐僧的形象,對佛教充滿揶揄。原著醜化唐僧形象、譏諷佛教,佛教界對《西遊記》是不認可的,他作為佛教協會會長,絕對不會為《西遊記》抬轎。

他當時還叮囑楊潔,要為唐僧平反,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唐僧形象,才會和真實的《西遊記》相差甚遠。


半瓣花上閱乾坤


在《西遊記》裡,如來同意了傳經,可是阿儺、迦葉兩位尊者,直接開口問唐僧,從東土來有沒有什麼人事帶給他們?

真是閻王好過,小鬼難纏。明明老闆對唐僧等人都很客氣,也答應了傳經,直接拿經走人,不就完了?可是阿儺、迦葉竟然一點都不顧佛門重地,公然索賄。


唐僧說自己空手來的,這兩位不高興了。孫悟空一看,就要去找如來告狀。結果兩位說你別嚷嚷了,傳經給你就是了。

結果師徒四人拿了一堆白紙回家。結果白雄尊者一陣風,把白紙散落一地,等發現的時候,師徒四人回來找如來算賬。

如來的一番話更是讓他們如墜雲端,如來的話裡重點表達了幾點:

首先,阿儺、迦葉公然索賄的事情如來已經知道了。

但是如來一沒懲罰兩個尊者,二沒為此事道歉。這說明這些事情本身都是如來自己的意思。如來總不能親自開口跟唐僧要這要那不是?

就像此前的獅子精,有沒有點餘則成讓龍二去收斯蒂龐克轎車錢的意思?


其次,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們要取的佛經也是要有相應付出的。

而且標準是不能低於此前在舍衛國趙長者家念過一遍,便得三鬥三升米,三升金。這個標準的;

這句話意思很明確,就是取回經到東土大唐,那是要去賺取收益的,不能白送。

其次,你們取的那叫“空手取白經”,那也是難得的“無字真經”。

這頗符合知識產權的概念。不要錢的沒字,那就要靠你自己去參悟,去寫出心得,創立門派。別人已經寫出來的“有字真經”,那就應該收費,而且定價自主權在人家那裡。

這也就意味著唐僧如果此帶著所謂的“無字真經”回到東土大唐,可以打著取過真經的名義,自創門派,自己撰寫經書,去賺香油錢。


但最終唐僧還是用紫金缽去換了“有字真經”,算是付了版權費,取回來真經。

但是很顯然如來實際上還是覺得賤賣了,而且如來還有一個隱憂。所以九九八十一難,最後一難還在通天河等著師徒四人。最終真經掉入水中,曬經的時候,殘缺了很多經文。

這個隱憂就是唐僧仍未脫俗,所以經書傳自東土,若雖齊備,然而仍無法超度,豈不壞了佛家名聲?所以傳個殘破不堪的經書,即便無效,責任自然不在佛家。

如來的這個隱憂實際和一段“紫金缽”禪宗公案有關。

金碧峰祖師,平時禪定功夫很好,皇帝賜他一個紫金缽。他很喜歡這個紫金缽,有一天他在打坐,兩個無常來找他,找不到。

他入定了,無常鬼怎麼都找不到他。於是問土地:“怎樣才能找到金碧峰?”土地說:“聽說老和尚很喜歡那個皇帝賜予的缽,要不你們敲敲他的缽?”


無常鬼把這個缽一敲,老和尚就出定了,出來就被抓住了。

金碧峰祖師就問:“何故抓我?”無常鬼說:“你大限將至,閻王要你去。”

金碧峰與無常約期七日,處理好事情便去。無常便答應了。結果金碧峰轉頭就把缽給砸了,說:“我無牽無掛,無我自在,還被一個缽給障礙住了。”

之後,金碧峰就打坐,入定了。七日後無常再來找時,哪兒都找不到,又去找金缽,金缽也沒有了。

這時,聽到金碧峰祖師在虛空中說:

“若要拿我金碧峰,除非鐵鏈鎖虛空;

鐵鏈鎖得虛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所以傳經之人,心中有牽掛,仍有喜好,經文是度不了眾生的。然而世人無牽掛,無喜好,又何稱世人?



炒米視角


只不過收點賄賂不算什麼,孫悟空從一開始就問過觀音,我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佛祖既然要傳經我半日就能完成,為什麼要帶一個肉眼凡胎的和尚步行過去,這得走到猴年馬月?後來觀音就去問如來,如來給了三個金箍,孫悟空戴上金箍後就再也沒有問過這個問題,取完經最關心的也不是封賞,第一個就問頭上的金箍怎麼去掉。還有九九八十一難基本都是如來派觀音安排的,絕大多數到最後神仙收了妖怪會說是觀音求我幾日,我才放妖怪來作怪,目的是給你們一難。唐僧到了靈山境內第一個遇到的就是求雨的那個縣,唐僧就問這都到靈山了,百姓怎麼還過得如此苦難?後來說縣官家踢翻了給玉帝的供奉,然後唐僧又問,既然是縣官家踢翻的,那為何要百姓跟著一起受苦?西遊記裡這樣的地方太多了,西遊記其實暗諷了佛,道兩家,道家比如太上老君的褲腰帶怎麼能在狐狸精那,金角銀角也拜狐狸精為乾孃,還有老君說青牛拿的那個法寶是他最厲害的,要是沒有芭蕉扇連他都沒有辦法,而這麼重要的芭蕉扇卻在牛魔王老婆那裡,還有紅孩兒的三昧真火在西遊記裡只有太上老君用過,紅孩兒一口火差點要了猴子的命,而牛魔王和孫悟空大戰許久為何不用三昧真火滅了猴子?我估計牛魔王根本不會,這下你也明白牛魔王為何不回家在找小三了吧?


明149266215


阿儺迦葉為何膽大包天向唐僧討要人事才傳給他們真經?

小劉侃封神

在西遊記裡,有一個很是特殊的情節,很直白的顯露出了佛門的腐敗。

在唐僧來到雷音寺,面見瞭如來佛祖之後,便由阿儺迦葉領著他們師徒四人去取經。

到了珍寶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甚麼人事送我們?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

或許看到這裡,很多讀者都在討論佛教的腐敗,阿儺迦葉這是光明正大的索要人事。

可是唐僧一窮二白,根本拿不出什麼人事,於是,阿儺迦葉便給了唐僧無字真經。

  

燃燈古佛看到阿儺迦葉給了唐僧無字經,說了這麼一句話,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

無字經是好經,但東土人看不懂,所以,傳了無用。

所以,燃燈古佛派出白雄尊者,將唐僧的無字經奪了,讓他看出無字經是無字的。

唐僧二度來到雷音寺,面見瞭如來,說了無字經還有阿儺迦葉所要人事的事情。

佛祖笑笑說,無字真經也是好經,只不過你們東土人不識。阿儺迦葉要人事的事情我也知道了,只是經不可輕傳,也不可空取。我讓他們再帶你去取有字的真經。

再度來到珍寶樓下,阿儺迦葉又向唐僧所要人事。

這一次唐僧沒辦法不給,因為如來佛祖都已經說過了,經不可空取。必須得拿出東西來交換。

  

有人說阿儺迦葉索要人事是他們的自發行為,與如來佛祖無干。可是,在小劉看來,阿儺迦葉也只不過是奉瞭如來的命令。

從西遊記原著中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唐僧實在沒東西交換,便把唐王李世民御賜的紫金缽盂給了阿儺。

那阿儺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樓的力士,管香積的庖丁,看的尊者,你抹他臉,我撲他背,彈指的,扭唇的,一個個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經的人事!”須臾把臉皮都羞皺了,只是拿著缽盂不放。

看了原文,發現阿儺要了紫金缽盂,被旁人嘲笑的體無完膚,臉都羞的無處藏了,但還是拿著缽盂不放。

由此,可以看出,阿儺索要人事不是經常的行為,也不是自發的行為,因為他還知道臉紅,還知道羞恥。既然知道羞恥,那他為何一再的索要人事呢?

因為阿儺不要不行,這是如來給他下的死命令,不要也得要。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描述這一段情節,表面上是揭露了佛教的腐敗,其實,隱藏的意思並不是腐敗的問題如此簡單,而是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

  

佛祖是高高在上的,他是沒有錯誤的,他是最完美的一個人。所以,他沒有錯,他也不能犯錯。犯錯的只會是阿儺迦葉這兩個臨時工。

阿儺迦葉向唐僧索要人事,其實是如來佛祖在向唐僧索要人事。只是唐僧太不通人情世故,這要佛祖說出經不可空取這麼一句話。

唐僧應該直接來到雷音寺,趕緊把紫金缽盂送給如來佛祖。討好了如來佛祖,那阿儺迦葉還敢索要人事嗎?只怕他們兩個反過來得給唐僧送禮了。

所以,阿難迦葉討要人事,其實是如來佛祖的暗示,或者最起碼也是經過了他的同意,否則他們兩個絕對不敢往唐僧要人事。

領導安排了工作,下面的打工仔必須要嚴格執行。

小劉侃封神,也侃西遊,請關注。


小劉侃封神


這個問題縈繞腦海中有二十多年,從小時候看西遊記就發現這個問題,但一直想不明白。後來經歷事情多了,才能理解其中深意。首先要說的是,阿儺迦葉兩人不是普通人,是釋迦摩尼座前親傳弟子,如果只是用俗人貪財來理解他們,肯定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吳承恩老先生也不是凡人,畢竟不會惡意詆譭。那唯一解釋就是我們沒有理解其中奧妙。我感覺是有三重意思在裡面。名字就叫人事,寓意深刻,就是人間正道,否則你就是不懂人事,沒有成人。第一,可以從凡人角度看,原始生存法則不能用道德標準來評價,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沒有人有義務去同情弱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沒有足夠的物質保障,畢竟會消失在歷史的某個角落。所以我們的每一件事都會有目標,有目的,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沒有足夠的利益去獲取,所有的人都會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費那個勁幹嘛。社會也會失去前進的動力!第二,可以從唐僧師徒的角度來看,社會交換法則處處存在,可能自己認為是千辛萬苦來取經就付出了許多,但是對阿難迦葉們來說這個與我何干,沒有任何意義,只有你把對我有價值的東西給我才是交換,我才會給你真經。第三,更接近佛法的真意吧,我的真經對你來說有多重要,可以通過你交換的東西體現出來。尤其是無字天書的故事,讓子孫後代無福消受,把經書賤賣了。因為輕而易舉得來的東西無人會珍惜,只有付出代價後才會知道她的可貴。釋迦摩尼肯定不願意自己的佛法被賤賣。付出多少,才會收穫多少。足夠重視才會有所得。就像現在很多閃婚,就有許多閃離。沒有人太當回事。如果是辦個大婚禮,把親朋故舊,領導同事都找來做見證,相信在離婚時會考慮如何給周圍人做交待吧,更慎重些。以上是自己三十歲的領悟,或許以後會有更多領悟吧。


當年匹馬戍梁州


好多人沒仔細讀西遊,就發表評論。無字經書被唐僧取走,燃燈知道後,發了個慈悲。東土的人愚昧,看不懂無字經書。叫人去搗亂了一下,告訴他們。無字經書,具體有什麼好處,書裡沒有說。只是當年釋迦牟尼圓寂前,吩咐大家,所有經文只許心記,不許筆錄。圓寂後,大家研究經文發現同一個經文有很大出入,沒辦法,只好召集大家校對經文,前後招集了3次佛陀大會,於是有了現在的經文。吳承恩大概說的無字經書就是這個意思(我猜的這個)。白手傳經,後人當餓死。如來明確表述,經不可輕授,昔日眾比丘下山為舍衛國趙家人誦經,保生者平安,死者超度,結果只換得3鬥3升米粒黃金。就這樣,如來還覺得賤賣了。自古哪有白得的好處,任何東西都得付出代價,越珍貴的東西越難得,能用錢買已經是人家大度了。這道理就好像,現在的核心技術,芯片技術。你問美國買,人家肯賣嗎?人家最多給你成品,現在連成品都不給了,更別說技術了。所以問人家要東西,給錢天經地義啊,有什麼問題?


林蔭間的那一縷陽光


《西遊記》裡阿難、迦葉向唐僧“要人事”之舉並非索賄,而是有多層含義:一是明示有償傳法的規矩,以護持佛法長遠之計;二是以此事喻佛法之“有相”、“無相”,開悟唐僧眾人。



一 經不輕傳,法無空取

首先,阿難、迦葉並無索賄動機。

阿難,也被稱為阿難陀,是白飯王之子,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出身富貴顯赫的家庭,在階級森嚴的古印度地域裡,屬於上等貴族,錦衣玉食,並不缺錢。

換句話說,如果是貪圖“索賄”的那點小錢,他就不必跟隨釋迦牟尼佛了,他安穩做他的王子就有揮霍不盡的財物了。

此外,阿難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中最英俊瀟灑的帥哥,具大慈悲之心。女性後來也可以入佛,正是阿難陀苦求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被他誠心感動才同意的。長期被佛教內部的比丘尼和俗世中的妙齡女子所傾慕,阿難都能清心自持,不曾越矩,又怎會去貪點“人事”小便宜。

迦葉,又名摩訶迦葉,亦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出身於婆羅門貴族家庭,同樣是“不差錢”的貴公子。迦葉尊者在父母去世後,立即捨棄萬貫家財而皈依釋迦牟尼佛修行,視錢財如糞土。

所以,阿難、迦葉“要人事”,絕非其有貪念而索賄之意。



其次,有償傳法是在貫徹佛祖之意。

佛、菩薩、阿羅漢等成道者可以不食人間煙火,但佛教僧眾卻要飲食,需依賴四方信眾佈施。如果衣食住行都成為大問題,如何有餘力去弘揚佛教真言?

所以,釋迦牟尼佛需要為後世僧眾的基本而持久的生活保障立下規矩,即“經不輕傳,法無空取”。

世俗愚鈍,不識真經,不懂珍惜,所以“經不輕傳”,需要歷盡九九八十一難,九九歸真,功德圓滿,才可傳經。正因為真經得之不易,才會珍惜,才會皈依我佛如來。

僧眾並非神仙,還要生活,所以“法無空取”,是僧眾傳承佛法的物質保障。《西遊記》中如來知道阿難、迦葉索要財物一事,並且贊同他們所為。

其實,在天竺大雷音寺佛主面前,阿難、迦葉怎敢私下索要財物?並且被唐僧師徒在佛祖面前揭發此事後,為什麼還敢有恃無恐地再次索要財物?原因無它,正是佛祖授意其二人所為,他們才敢的。

釋迦牟尼佛自己說了知道阿難、迦葉索要財物一事,還舉例說其座下的一群聖僧曾經去舍衛國,為趙長者家誦經做法事,而且只是誦了一遍經而已,趙長者家就給了三鬥三升米粒黃金。結果,佛祖還嫌棄他們要價要低了。定這麼低的價,讓後世的僧眾怎麼過日子?

從釋迦牟尼佛這番話可以瞭解到,作為佛祖深謀遠慮,為佛教能長期、持續不斷地穩定發展流傳下去,讓後世的僧眾有口飯吃,特意定下了這條有償服務的規矩。

但身為“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如來佛祖,自然不能親口問唐僧要錢物,實在不符合身份,就安排手下最親信的弟子阿難、迦葉來做此事。

所以,阿難、迦葉深諳佛祖本意,自然有恃無恐地索要錢物,不能讓唐僧壞了“規矩”,砸了後世僧眾的飯碗。



二 以此事“棒喝”唐僧師徒,存“醍醐灌頂”之意

首先,阿難、迦葉“索人事(索錢物)”,其實也是打機鋒。

“有人事”,即為“有相”,著相了,境界就落了下乘,自然就傳“有字真經”;“無人事”,即為“無相”之義,心傳佛法,自然就傳“無字真經”。

然而,唐僧師徒並沒有領會這是一種禪悟的考驗,便因此生氣而動了“嗔”念,誤答了“無人事”。因為“無人事”,既違了佛主的“規矩”,又體現了“無相”之教義,所以阿難、迦葉便傳其“無字真經”。

然而,實際上南贍部洲適合的是“有字真經”。原著中燃燈古佛看到阿難、迦葉傳無字真經時,就笑說“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真經”。如來佛祖也說“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傳有字真經。

也就是說“無字真經”也是“真經”,而且是更高深的經義,但是南贍部洲眾生“貪淫樂禍、多殺多爭、愚迷不悟”,對於高深的心傳法門無法明悟,所以只能通過低級別的“有字真經”教化。



其次,唐僧第二次被“索人事”時候,無意中做出了正確回答,所以取得了“有字真經”。

唐僧師徒返回大雷音寺,二次求取真經時,佛祖答應給予“有字真經”了,但阿難、迦葉還是執意“索人事”,這明顯是不合常理的。

所以,這“索人事”還是唐僧必經的一個“禪機”。而唐僧無意之中做出了正確回答,將唐太宗李世民御賜的紫金缽盂給了阿難、迦葉。

為什麼給了紫金缽盂,就能得到真經呢?

這就要講到佛教一個重要的典故——“拈花微笑”。

大梵天王於靈鷲山上以金婆羅花奉獻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便手拈金婆羅花,將花示於眾人,卻並不言語。眾人皆茫然不解何意,此時唯有摩訶迦葉會心地點頭微笑。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有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便將自己的僧衣袈裟和缽盂傳於了摩訶迦葉尊者,使其成為了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人”。

釋迦牟尼佛涅槃後,迦葉尊者成為“付法藏第一祖”,迦葉又傳法於阿難,阿難成為“付法藏第二祖”。



於是,當唐僧將紫金缽盂給予阿難、迦葉時,正是應了釋迦牟尼佛的“衣缽相傳”的要義,也是冥冥中表明瞭唐僧要做佛教“衣缽傳人”的意思。

所以,阿難見此而微笑,迦葉見此而傳真經。

綜上所言,所謂阿難、迦葉“索人事”才傳經,其實並不是為了索賄,而是為了護持佛法相傳的規矩,也是為了開悟、點化唐僧師徒。



西詞上仙


三條。

第一,經不白傳。如來下山到舍衛國講經,需要金磚鋪地,他的徒弟們下山講經,需要三鬥三升金豆子,如來還說賣少了,照這麼下去讓後代兒孫吃西北風去。所以唐僧不能白白把經取走,需要上交紫金缽。



第二,西天正常運轉需要經費。阿難伽葉並不是把紫金缽據為己有,而是上交了寺庫。西天這麼大的家業,養著上萬和尚,每天吃飯就是一筆大開銷,他們唯一可以變現的產品就是自己編寫的經書。如果全都白白送了人,雷音寺早就關門了。因此要錢也在情理之中。具體案例參見武俠小說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某著名寺院。



第三,孫悟空殺死犀牛,藏起一隻牛角,聲稱要獻給如來,但是一直沒有掏出來。如來只好讓阿難伽葉問他要,但他就是不給,因此唐僧的紫金缽就保不住了。


唐風宋月


從佛法上說,無字真經才是如來心法,所以如來不怪迦葉和阿儺尊者;從現實來說,法不可輕傳,最後兩位尊者卡一下唐僧,是為了凸顯佛法的尊貴。

無字真經 VS 有字真經

在佛教的諸多經典中,佛陀一直開示佛法的傳承並不在於文字、經卷,而是受法者要能明心見性,最終見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

比如《金剛經》中,佛陀這樣說: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如來說不應該執著於法,更不應該執著於非法。以經義而言,如來常常說:你們各位比丘,知道我隨緣說法,所說之法如同舟筏,(一旦登臨智慧彼岸),舟筏都應該捨棄掉,何況那些非法呢?

另外,如來在靈山法會上曾經拈花示眾,眾皆惑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即開口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非相,微妙法門,咐囑摩訶迦葉。”並授以衣缽。迦葉即為禪宗一代開山祖師,衣缽為信,代代單傳。

所以最高境界的經文,即是無字真經,而非有字真經。

法不可輕傳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即叫:“阿儺、伽葉,快將有字的真經,每部中各檢幾卷與他,來此報數。”

孫悟空責問如來佛祖為何傳無字真經,又派迦葉、阿儺為難勒索,如來即說“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其目的就是為了凸顯佛法的尊貴和重要。

其實,《西遊記》裡面一開始佛祖就賜給了唐僧好幾件寶物:

錦襴袈裟:是佛祖託觀音菩薩賜給唐僧的寶物,最直接的功效就是與九環錫杖配合,確保唐僧“免墮輪迴”。

九環錫杖:也是佛祖所賜。如來佛祖曾經對菩薩言曰:“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迴;持我的錫杖,不遭毒害。”

佛經裡還有一個目連救母的故事,就與九環錫杖有關。傳說目連的母親死後墮入餓鬼道,目連不忍母親日日受苦,決心下到地獄救出母親。

可佛家有一句神通不敵業力,目連就算有神通也下不去。後來憑藉手中的九環錫杖,才下到地獄,找到母親,正應了佛祖那句“持我錫杖,不遭毒害”。

這兩件寶物,哪件不比紫金缽盂珍貴?如果如來佛和兩位尊者真的是貪圖小利,那之前賜寶給唐僧不是前後矛盾嗎?

《西遊記》雖是小說,但深合人事、亦有佛法,所謂尊者索取賄賂,理解的人知道是法不可輕傳,不理解的恐怕就認為佛陀縱容弟子索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