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誰的墓爭議很大?

初晨8435


在歷史上,武則天的無字碑爭議是相當大的!喜歡可以先關注我哦!

“無字碑”位於陝西乾縣,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之前立的一塊碑,因為沒文字刻在上面,因此得名“無字碑”。

無字碑上面為什麼沒有字呢?這個問題是一個千古之謎,千百年來,人們對“無字碑”有諸多揣測,一方認為武則天之所以立無字碑,是想要讓後人來定論她所立下的功勞還有造成的罪過。但是又有學者說這只是人們在臆斷而已。

另外一個說發是武則天要等死後,再去篆刻碑文,但是武氏死後,李氏復政,認為武則天罪大於功,於是不同意篆刻碑文,所以遺留下來,成為現在的無字碑。


林生觀歷史


肯定是曹操墓。

曹操墓所引發的一系列事情。已經不單單是在文化界引起的爭議。而是發展成整個社會的爭議。首先是曹操在中國太有名了,幾乎沒人沒看過三國演義吧。而在讀書人心中曹操簡直就是文武雙全的代表。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

其實從結果來看肯定是曹操墓,確鑿無疑。首先是位置和史書上記載的葬於鄴地完全符合。又出土了刻有魏武王字樣的石牌。曹操生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後進爵為魏王,曹丕稱帝后追認父親為武王,後世稱謂魏武王。

還在旁邊的墓穴裡發現一個頭骨,根據科學手段得出結論,和曹操去世時候年紀相差無幾。

書上記載也符合上了,出土文物也能證實了。還有連屍骨都沒問題。那還有什麼引起這麼大的爭議呢。

首先是人們對考古隊的爭議,認為考古隊都是通過推斷,沒有太多直接有利的證據,那個帶有魏武王的石牌還是從盜墓份子手裡繳獲的,這就大大增添了石牌真偽的可能性,還有人們就覺得考古隊在那忙活那麼多天,等確定是否是曹操墓時候。還是用史書記載來反推結果。有點失望。

以至於傳出一個笑話說,專家說曹操墓裡那一個比較小的屍體,是小時候得曹操。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是對當地政府的爭議,首先發現曹操墓這個消息不是考古機構發出的,而是當地政府宣佈的。當人們質疑曹操墓證據鏈時候,他們並沒有拿出讓所有公眾信服的東西。當地政府對於人們的質疑好像還頗有微詞。

可以想象當地政府的迫切心情,發現曹操墓意味著多大的經濟利益,可以大力發展旅遊,拉動當地經濟了。一著急難免有點吃相難看,連一個西門慶,都能讓一個政府大力宣傳。何況是曹操。

而人們對曹操的認知是文化層面的,覺得當地政府赤裸裸的這麼迫切拿歷史名人做生意,心裡有些不舒服。而那些賣曹操墓出土文物的假古董販子從某種程度來說,大大使考古部門的公信力得到了極大的削弱。而那些考古的專業術語和知識,又是常人難以理解的,人們也就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了。






帥墩墩很實在


當然是曹操墓,歷史上首屈一指,傳說曹操怕死後被人發掘墳墓,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磁縣漳河一帶造了七十二個疑冢。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稱,曹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詐。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曹操冢》點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設的七十二疑冢之外,更顯示出其詭詐。隨著這些傑作的流傳,曹操墓之謎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撲朔迷離。

從宋代起就無人知道曹操墓所在,曹操臨終前的遺囑《終令》稱:“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2009年12月27日,經考古發掘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的高陵墓被認為是曹操墓。

這一發現引起了巨大的爭議,據瞭解,墓雖然多次被盜掘,但仍倖存一些重要的隨葬品,出土了器物200多件,包括金、銀、銅、鐵、玉、石、古、漆、陶、雲母等多種質地。器內主要有銅帶鉤、鐵甲、鐵劍、玉珠、水晶珠、瑪瑙珠、石龜、石壁、石枕、刻名石牌等等。

據《三國志》等史料 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運到鄴城,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沒有封土建陵,沒有隨葬金玉器物。

為何安陽高陵的這座墓葬經多次被盜仍出土了這麼多的金玉器物?

最重要的隨葬物品極為珍貴一共有8件,分別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銘文的刻石,在追繳該墓被盜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項石”銘文。

對於大墓的質疑中,自始至終都有關於“魏武王”稱號的質疑。有觀點指出,這種稱呼將陰名和陽名混為一體,不合常理。有人甚至認為這些刻石是偽造後放進墓中的。

在曹操墓發現兩塊頭骨,一大一小。有網友調侃說:“經科學家鑑定其中大的是曹操的頭骨,稍小一點的是曹操小時候的。”

另外在曹操墓中還發現了豬圈明器,難道曹操生前還從事養豬這一副業?

總之對於安陽高陵的曹操墓,民間一直有不斷質疑的聲音,爭議不斷。





西城長樂


歷史上,對名人的墓有爭議的很多,成吉思汗陵墓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


眾所周知的成吉思汗陵,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草原上,距鄂爾多斯市區40公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緊鄰的成吉思汗陵旅遊區為5A級景區。現今的成吉思汗陵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青海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而其實,我們現今所看到的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所謂的衣冠冢,即以死者的衣冠等物品代替遺體下葬,而並未葬有死者遺體的墓葬。那麼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墓又在哪裡呢?

首先來介紹一下“陵”的概念,蒙古族與漢族理解不同。“陵”在古漢語裡的意思是“大土山”,由於古代帝王的陵墓在外觀上是類似“大土山”的凸起物,進而引申為“帝王陵墓”。而蒙古族所謂的“陵”,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知情者則會遭到殺戮。他們並不追求外在意義上的高大雄偉,而是要“平如平地”,更渴望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公元1227年8月,成吉思汗病逝於六盤山下的清水縣,終年66歲。《元史》中對成吉思汗的死亡過程的記載寥寥數語,“成吉思汗二十二年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於薩里川哈老徒行宮。”傳說,成吉思汗下葬時,為保密起見,以上萬匹戰馬在下葬處踏實土地。為了便於日後能夠找到墓地,在下葬處,當著一峰母駱駝的面,殺死其親生的一峰小駱駝,將鮮血灑於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綠草發芽後,墓地已經與其他地方無任何異樣。在這種情況下,後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時,便牽著那峰母駱駝前往。母駱駝來到墓地後便會因想起被殺的小駱駝而哀號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駱駝哀號處進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駱駝死後,就再也沒人能夠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所以除了蒙古高原上的疑似墓地以外,再沒有任何已經獲得證實的陵墓。



對於成吉思汗墓地共有五種說法:


地點一:蒙古國境內的肯特山。


說葬在蒙古國肯特山的原因是,成吉思汗生前曾對隨從說,“我死後就葬在這裡”。據《蒙古秘史》載,成吉思汗葬於肯特山起輦谷,其父也速該死後葬於此山。成吉思汗本人亦多次受此山蔭輔,躲過大劫,他終生酷愛此山,每逢重大事件,必進山朝拜長生天。


地點二: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內。


這源自當地的一個傳說,成吉思汗出征西夏途中,意外將手中的鞭子掉落在地下,於是就將這裡作為墓地所在地。這裡也就是如今成吉思汗陵所在地,也是之前所說成吉思汗的衣冠冢。


地點三: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


這一觀點來自於馬可·波羅在其遊記中的記載,“成吉思汗葬於一山中,山名叫阿勒臺。”而阿勒台山就是現在所說的阿爾泰山脈。


地點四:寧夏的六盤山。


理由是成吉思汗死於六盤山附近,元朝皇帝及貴族對這裡的一系列祭祀活動,比如忽必烈、南平王禿魯、將軍李進、總帥汪惟等人,都曾以駐蹕、巡視、練兵等名義,多次來到六盤山。


地點五: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的阿爾塞石窟附近。


源自內蒙古杜科院研究員潘照東的說法,這裡的地貌、地名等特徵與《蒙古秘史》、《史集》等史料中關於成吉思汗墓葬之地的描述極為相似,並且在阿爾塞山的一個石窟中還有一幅與成吉思汗的安葬關係密切的壁畫,這幅壁畫應是《成吉思汗安葬圖》。


歷史流域


在歷史上,有許多的王侯將相,也有許多的氏族財閥。他們生前都是非富即貴的人物,他們去世後的陪葬品都會有很多的奇珍異寶。

在古代,盜墓賊猖獗的年代裡,這些大人物的墓葬之處都是盜墓賊最為喜愛光顧之處。所以,在面對這樣的情況下,許多的權貴、財閥們避免自己死後再被別人打擾,就會把自己的墓穴建造多處,讓別人和盜墓賊都摸不清正確的地方。

所以,在歷史上,有許多的人都有多處墓穴,今天我們要說的一位就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181年—234年)。



對於諸葛亮的墓呢,有很多地方,也有很多種說法,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各個地方。

陝西定軍山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北伐途中,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與五丈原。

據說諸葛亮病逝後,留下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所以,蜀漢就遵照諸葛亮的遺命,把諸葛亮安葬於陝西漢中勉縣的定軍山。

↑諸葛亮定軍山墓

還有就是,在陝西寶雞岐山五丈原有諸葛亮的廟,這裡還有一座諸葛亮的衣冠冢。據說是諸葛亮病逝後,蜀漢的將士們把諸葛亮的衣冠埋葬在此的。

↑五丈原諸葛亮衣冠冢

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武侯祠又稱漢昭烈廟,這也是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廟,因為他是祭祀諸葛亮和劉備的祠。

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後,劉禪追諡諸葛亮為“忠武侯”。成都的武侯祠要晚於陝西漢中的武侯祠,但成都的武侯祠比陝西的武侯祠更具影響力,這個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成都的武侯祠只是諸葛亮的一座紀念祠,並不是諸葛亮的墓穴所在哦。

↑成都武侯祠

坊間流傳論

還有一種說法,也是坊間流傳的一種說法,這種說法也比較符合諸葛亮這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能。

這種說法就是,諸葛亮去世前,囑咐劉禪,在自己去世以後,讓他命四人抬棺,一直向南走,繩斷的地方就是安葬他的地方。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就遵從了諸葛亮的遺命,命四人抬棺,一直向南走。於是,就有四人抬棺一直向南走,可是,這四個人一直向南走了幾天,繩子怎麼都斷不了。這時,他們四人就想出一個辦法,把繩子割斷,就地把諸葛亮給安葬了,這樣也可以更快的回去領取賞錢。在這四人回去交差後,劉禪心存疑慮,這麼粗的繩子,這麼快就斷了?在命人查看繩子後,發現繩子是被人割斷的痕跡,這四人也把實情告訴了劉禪。當時,劉禪非常生氣,就下令把四人給殺了,殺他們四人之前也沒有詢問諸葛亮安葬的地方,就這樣,諸葛亮的墓穴就成了一個謎團,再也沒人知道諸葛亮所安葬的地方了。



↑四人抬棺

小結:對於諸葛亮的墓穴,大家都眾口不一,各有各的說法,誰也不能確定。畢竟我們都沒有去證實過,也無從去考證。諸葛亮安葬在哪裡,這個想必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在歷史上,對於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你們又知道誰有多個墓穴呢?他們的真與假你們又知不知道,歡迎前來評論與探討一下。


寒門兒郎


說到三國,不得不提到三個創始人之一的劉備。

劉備,他是蜀漢的開國皇帝,在三國爭雄中有一席之地,但是在戰爭慘敗後,他死在了白帝城,然後他的臣子把他的棺材運回了成都,劉玄德的墓距今約有一千八百多年曆史了。

劉備病逝於奉節,那他的墓冢是否就位於此地呢?還是被安葬在了別處?

近年來,對於劉備墓的爭論聲也是一浪高過一浪,真可謂是眾說紛紜。

其中,三種說法相持不下:

第一種說法是,劉玄德的陵墓在成都,在武侯祠裡,這也與《三國志》記載符合,也是目前被大多數人接受的一種。

第二種說法是,就是認為劉玄德的陵墓在四川彭山的蓮花壩。第三種說法是,就是認為劉玄德的陵墓在奉節。

西晉著名歷史學家、原蜀國舊吏陳壽在《三國志》中寫道,公元223年,昭烈帝(即劉備)的遺體被人從奉節運回了成都,葬在了惠陵。

北宋熙寧年間的《太平寰宇記》也曾記載說,惠陵就是蜀漢先主劉備的陵墓。由於陳壽曾經從事過檔案管理工作,想必他不是憑空猜測、空穴來風,所以後人很重視他的說法。但是仔細推敲一下,其中又有不通之理。

因此又有人提出劉備葬在奉節,原因如下:

第一,帝王的墳墓自古以來就是盜墓者最大的目標,帝王墓家被盜之事時有發生,可是從歷史記載來看,惠陵從未有被盜的跡象。為什麼劉備之墓會躲過此劫呢?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劉備的遺體根本就沒有葬於此地,惠陵只是一個衣冠冢而已。

第二,劉備病逝時正值四月,下葬時間在八月。而奉節這段時間正是氣候炎熱之時,屍體一定很難保存。況且奉節距離成都有千里之遙.按當時的交通條件計算的話,浩浩蕩蕩的護送大軍扶靈前行,至少也要走一個月才能到達成都。1985年,奉節縣縣誌辦一個叫作陳劍的人曾發表過一篇名為《劉備葬在哪裡》的文章,他明確支持劉備墓在奉節的觀點。

其原因主要有三條:

第一,奉節四月份後天氣炎熱,要想將屍體運到成都且保持其不腐爛發臭,實屬不易。

第二,據《三國志》記載,劉備是與甘皇后(劉備的妻子)合葬的,而一些史料記載說甘皇后沒有葬在惠陵,而是葬於奉節,可見劉備也是葬在奉節的。第三,近年來,在奉節城裡發現了多處人工道口,經初步辨認是墓道,而且這些道還引向了原府署。

經文物探測隊用超聲波勘測,發現大院地底下埋藏有兩個建築物,一個長18米,另一個長15米,高度都為5米。有專家認為這很可能就是劉備和甘皇后的真正合葬墓。當然,支持惠陵說的人也毫不示弱,他們又對奉節說提出了反對意見:

三國史專家譚良嘯等人堅持認為劉備葬於惠陵,他們對陳劍的說法作出了反駁:

第一、惠陵之說有足夠的史志記載,劉備雖然死於奉節白帝城,但確實是被運回了成都安葬。

記載此事的陳壽生長在蜀地,曾經是蜀國的史官,劉備去世10年後陳壽就出生了,他記事時想必當年埋葬劉備的人還有活看的,他的老師it周也是蜀漢的史學家,因此怎麼可能會記錯本朝君主的墓地呢?第二、我國在很早之前就掌握了屍體防腐的技術,在炎熱的夏季保持屍體幾個月不腐爛是完全有可能的。

第三、在《三國志.先主甘皇后傳》中有記載,甘夫人死後葬在了南郡(湖北江陵),劉備於公元222年,才追溢她為皇后,並且將其墓葬遷於成都,劉備死後便與她一起葬在了惠陵。

這時,支持陳劍觀點的人又找到了新的證據。在《劉氏族譜與劉備》一文中,一共有16種(劉氏族譜》及初步研究情況,其中10種族譜都記載說,劉備葬在了夔府城內府衙門的後花園中。在支持惠陵說和支持奉節說這兩派“唇槍舌劍“之時,又有一個新的觀點引起了考古學者的注意。在世紀之交,成都、新津和彭山等地流傳了一句民間諺語:要看劉備墓,西出新津三十五。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據說有人在新津的蓮花壩發現一座墓冢,當地人稱之為“皇墳山“。人們說“皇墳山“就是劉備之墓,並且還有許多離奇的故事。

這幾處不知真偽的劉備墓可真令考古學者傷透了腦筋。為此,武侯祠博物館便召集了省內一些考古專家,舉行了一個關於劉備墓的研討會。此會在細緻的研究和討論後,否定了劉備葬於奉節和新津的說法。但是,也沒有人敢肯定劉備就一定葬在成都的武侯祠。真正的劉備墓到底在哪裡,至今仍然是個謎,也許他是在故意給我們出難題吧,因為他希望死後能永遠安息,不被人打擾。







影視職員


盜墓這一歷史社會現象,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據史書記載,最早的盜墓在西周時期就曾出現過,這一現象持續至今。古代的盜墓行為可能只是違背仁義道德和禮儀禮法,在現在來看,盜墓是違法的,但是在墓裡埋藏著巨大的利益牽動下,還是有不少人偷偷去盜墓,考古和盜墓不同,考古是是合法的。一般是考古學家為了研究歷史和保護文物,進入古墓挖掘墓中的陪葬品進行考古分析,並收歸國家某個博物館進行保護,考古是帶有國家性質的活動。

考古

最近電視劇沙海的熱播,把盜墓又帶上了熱搜。是南派三叔《盜墓筆記》後傳的又一力作。那麼歷史上的盜墓和小說中有哪些區別呢?作家天下霸唱與南派三叔曾經表示過,他們的盜墓小說基本是三分來自自己的虛構,三分是史書上有相關記載的,剩下四分來自民間的俚俗傳聞。

其實,真實的盜墓遠沒有小說或者電視劇裡描述的高大上,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找到墓的位置,並把墓成功打開就行了。當然了,歷代一些皇家或者達官貴族修建的比較複雜龐大的古墓另說。在古代歷史上,團體組織或者個人盜墓的都大有人在。普通的盜墓的工具也沒有那麼的神秘,基本上盜墓的人什麼工具使的習慣就用什麼工具,鑿、鍬、钁、鏟、斧等等都是盜墓者常用的的工具,至於大家比較熟悉的洛陽鏟,是屬於鏟的升級版,在近代盜墓用的比較廣泛。

盜墓始於西周,盛行於春秋。西周時期重視周禮,一來當時的社會風氣良好,二來隨葬品都比較簡單。或沒有隨葬品,地位高有錢的一般都是普通的青銅器、骨器、陶器等。到了春秋時期,各大諸侯國的實力日漸強大,周天子王權衰落,周天子的影響力日益下降。西周實行的分封制遭受了各諸侯征戰日漸崩壞。《論語·陽貨》中記載:“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社會風氣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典章制度、禮樂教化遭受破壞,道德規範、社會綱紀蕩然無存。厚葬之風開始興起,埋在底下的寶貝多了,盜墓者也就多了。從那開始,歷史上就出現了大量的有名的古墓被盜。

被發現於陝西鳳翔的秦公一號大墓,規模之大實屬罕見,大墓全長近300米,面積達5334平方米,埋藏深度達8層樓高,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可惜的是,陪葬品早已經被洗劫一空,所發現的盜洞就有247個,創下了盜洞最多記錄。

慈禧的墓所在地東陵被盜,也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盜墓事件。慈禧葬於同治十二年,史書上記載的陪葬物品多的數不勝數,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都價值連城,算是埋在了珠寶堆裡,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死後的陪葬物品價值量最大的女性。在慈禧死後20年,軍閥孫殿英將其地宮東陵一掃而空,連慈禧的衣物都被盜走,只剩下了一條內褲。後溥儀又遣人在東陵重新進行了安葬。

梁孝王陵,是西漢梁國樑孝王劉武之墓。據《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其未死時,財以聚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梁孝王本不是皇帝,但是由於他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其葬制享用了漢代皇帝的埋葬規格。生前沒有做上皇帝,死後也要圓了自己的皇帝夢。他的墓被誰盜的在歷史上存在著爭議,史書上僅有陳琳的《討賊檄文》中有記載: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墳陵尊顯;桑梓松柏,猶宜肅恭。而操帥將吏士,親臨發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至令聖朝流涕,士民傷懷!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說的是曹操為了戰爭,專門設立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務大肆盜取古墓來擴充自己的財富。其中就包括了梁孝王陵。由於陳琳寫的《討賊檄文》是袁紹正與曹操開戰時袁紹命令其寫的,目的是為了講究個名正言順,順帶打擊一下曹操的士氣。雖然曹操並沒有堅決否認自己盜墓充實軍備一事。但是說曹操為了盜墓,公然的設立官職來專門去掘墓挖墳的說法,加之曹操生性多疑,為人古怪。歷史學家對是不是曹操盜的墓存在著爭議。





阿狸阿


一、隋煬帝墓。楊廣,隋朝第二位皇帝。一直以暴君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眼前,確實,他一身做過許多壞事。但人家也不是一事無成,比如開鑿大運河,正式確立科舉制等。總的來說,他是一位爭議非常大的君王。而就算死後,他的陵墓依然爭議不絕。雖然目前它葬於揚州是公論,前揚州雷塘也被認定是隋煬帝墓。但2013年,在揚州西湖鎮的房地產開發工地上,又發現了證據鏈更為充分的“隋煬帝墓”。

二、曹操墓。曹操,中國古代最全才的君王。他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是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他還有個鮮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摸金校尉”的鼻祖、盜墓界的掌門人。既然是盜墓界的掌門人,對盜墓的套路肯定是瞭如指掌。為了避免被他的徒子徒孫打擾和不孝弟子的光顧,曹操造出了 “七十二疑冢”。 近些年,據說考古界在安陽附近發現了曹操墓,可爭議非常大,目前還沒有百分百的證據證明。

三、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是世界上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建立的蒙古帝國曾所向披靡,巔峰時期曾打到過歐洲多瑙河地區。他一生征戰無數,在宋寶慶三年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後被秘密安葬。於是他的葬身之所就一直是考古界的未解之謎,專家推測他墓中的寶藏比秦始皇陵還多。據《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皇族下葬後,先用幾百匹戰馬將墓上的地表踏平,在上面種草植樹,而後派人長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跡方可離開


戰鬥大黃蜂


曹操墓本不是謎,但從宋代起就無人知道曹操墓所在,並有曹操了設七十二疑冢的傳說,經過《三國演義》等的宣揚,曹操墓就成了個婦孺皆知的千古之謎。其實唐代人們對曹操墓的位置還沒有什麼疑問,唐太宗李世民還曾為曹操墓作祭文,但從北宋開始,雖然曹操墓位置在史書上有記載,但 現實之中沒有人知道曹操墓的所在。也是從北宋開始,曹操被定型為奸雄,其墓址不詳也成了他奸詐的一個證明


一瓢蝦說


一是曹操墓,他死了之後就有了爭議,雖說前幾年證明挖出來了,但還在爭論。

二就是戰國的趙武靈王墓,一直都沒有說出個所以然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