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頭宰相為何屢得升遷


隋煬帝在揚州,被宇文化及所殺。為了震懾群臣,宇文化及同時殺了隋煬帝的寵臣虞世基和許善心。虞世基的兄弟虞世南,許善心的兒子許敬宗同朝為官。他倆面對親人被殺,表現不同。虞世南磕頭苦苦哀求,代哥哥一死。許敬宗磕頭求饒,要求不因父親的緣故,要了他性命。有這樣的惡名,還有誰敢和他交朋友,更何況一身都是刺,誰也不願接近他;但就是這樣的人卻屢得賞識,位極人臣。

刺頭宰相為何屢得升遷


細揣其通達之道,自然與他的文采有關。許敬宗是李世民手下的十八學士之一,他起草文告,一揮而就,文從字順,辭意暢達,文采斐然。特別是他主持修撰的國史,把李世民的文治武功,描繪得細緻入微,深得要領,那馬屁拍得既妥貼又通體舒泰。

刺頭宰相為何屢得升遷


其次他又是個巧舌如簧的傢伙,據《貞觀政要》所載:唐太宗問許敬宗曰:“朕觀群臣之中,惟卿最賢,人有議其非者,何也?”敬宗對曰:“春雨如膏,滋生萬物,農民喜其潤澤,行人惡其泥濘;秋月如鏡,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賞,盜賊惡其輝光,天地大尚不可滿足人願,何況臣乎?臣無肥羊美酒,難調眾人之口,且是非不可聽,聽之不可信,君聽臣遭戮,父聽子遭誅,夫婦聽之離,親戚聽之疏,鄉鄰聽之絕,人生七尺軀,謹防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太宗曰:“卿言甚善,朕當識之”。他把別人對他的議論不去自我反思,卻自我粉飾、自我標榜卻又不著痕跡。孔子曰:“巧言令色, 鮮矣仁。”,這在充當武則天的打手上就充分體現其不仁的面目。公元655年,唐王朝發生了著名的“廢王立武”事件。許敬宗審時度勢,堅定地站在高宗和武則天的一邊,說:“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婦,況天子欲立後!何豫諸人事而妄生異議乎?”從而使貞觀重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均遭貶斥。當年十月,高宗正式冊立武氏為後,並接受了許敬宗削奪王氏家族全部爵位的奏議。於是,高宗與武后對許敬宗信任有加,次年即被加升為太子賓客,尋拜侍中,監修國史。顯慶二年(657年),許敬宗又黨同李義府,按武后旨意誣奏韓瑗、來濟、褚遂良等,使他們流死嶺外。顯慶四年,許敬宗又奏長孫無忌謀反,導致長孫無忌被逼自縊,並牽連十三位官吏或貶或降,於是貞觀舊臣徹底失勢,政權歸向中宮。許敬宗這一系列的舉措,均符合武則天的旨意,為後世的“正人君子”所不齒。《新唐書》將他歸屬奸臣之列,死後初諡為‘繆’,請諡曰‘恭’。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看到一些許敬宗一類的官員,他們在下屬和同僚之間恃才傲物,目空一切,自以為是;在上司面前則唯唯諾諾,揣摩上意,曲意逢迎;甚至不顧廉恥,赤膊上陣,甘為走狗,趨炎附勢,競相奔走。不惜犧牲黨性原則,陷群眾利益於不顧,爭權奪利,謀得上位。最後落得個諸如“國妖”的稱謂而聲名狼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