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鳳的聲腔藝術,觀眾稱她的唱腔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戲”


馬金鳳的聲腔藝術,觀眾稱她的唱腔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戲”

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旦行演員,出生於梨園世家,原姓崔,六歲隨父學藝,八歲到開封正式向菅玉田、馬雙枝、司鳳英等著名豫劇演員學戲,後隨繼父姓改名馬金鳳。

她的聲腔以豫東調為主,兼用祥符調和豫西調。她採用的演唱方法是以假聲為主,真假聲結合的方法。她的中音區和高音區音質堅實有力、清脆純淨,唱腔吐字清晰、節奏感強,風格質樸無華。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她雖然出演過旦行的許多劇目,飾演過許多不同行當的角色,但仍以《穆桂英掛帥》中的穆桂英、《花打朝》中的程七奶奶、《對花槍》中的薑桂芝最為出色,影響最大。她創造了中國戲曲中的“帥旦”行當,並影響到全國其他劇種。

馬金鳳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

馬金鳳的聲腔藝術,觀眾稱她的唱腔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戲”

演唱時音域適中,不強調音域的寬廣,而是突出自己中音區聲音堅實、純淨、明亮的特點,創造性地在傳統曲調中求新、求變。她的唱腔不僅有著濃厚的傳統韻味,而且還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鮮明的個人風格。她對唱腔板式的選擇既不凌亂,也不復雜。她不以曲調取勝,而是以字字清晰、語調鮮明、音節響亮、甩腔簡潔見長,即所謂“樂之筐格在曲,而色澤在唱”。

“一掛兩花”(《穆桂英掛帥》、《花打朝》、《對花槍》)是馬金鳳的代表作,其中《穆桂英掛帥》的唱腔最具代表性,也最能體現馬金鳳獨特的唱腔風格。


馬金鳳的聲腔藝術,觀眾稱她的唱腔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戲”


該劇中“誰料想我五十三歲又管三軍”的唱段,唱詞四十多句,由豫東調“二八板”與“二八連板”組成。一般來說,由於大段唱腔的設計、組織具有相當難度,所以多在板式轉換上做文章,像這種通篇只用一類板式的大段唱腔十分不好處理,很容易使人產生單調乏味的感覺。而馬金鳳卻與作曲家們密切合作,反覆切磋琢磨,利用許多演唱技巧把這段唱處理得十分妥帖。起唱時的“閃板”與“頂板”,唱腔中“分句”與“連句”、“連句”與“疊句”交替使用;為了突出字意,強調詞情,增強語言的氣勢與表現力,選用了變換強弱的切分音手法;當敘事到一定程度,必須夾敘夾抒時,就用“託音”或“甩腔”的唱法,使人有久履平地而偶上高坡,群嶺蜒綿,異峰突起的感覺。這樣,在強調節奏鮮明的同時,做到了前後有對比,行腔有起伏。在保證曲調流暢的同時,做到整段唱腔具有強烈地表現力和感染力。可以說,多用“二八板”、“二八連板”是馬金鳳唱腔藝術的一大特點。

少用高音,惜用高音,把高音用在唱腔的高潮是馬金鳳唱腔藝術的另一大特點。她在唱腔中高音用的比較少,一般高音都出現在關鍵句、重點句、高潮句。如《穆桂英掛帥》裡“誰料想我五十三歲又管三軍”一段中的“帥字旗飄人云”一句,“旗”字用了高音,還加以拖音;而“誰料想我五十三歲又管三軍”中“五十三歲”四個字用了高音。這幾句都給以“字裡傳形,字裡傳情”的感受,也是她運用聲腔技巧的獨到之處。

重複落韻是馬金鳳唱腔藝術的又一大特點。在她的唱腔中,落音大都在“5”上。乍看起來似有單調之嫌,但這也正是她的與眾不同之處。一般來講,在大段敘述性唱中,觀眾特別要求內容交代要清楚,而對於曲調則只要求通順流暢,豫東調的風格特點也缺此不可。馬金鳳利用這一特點,讓上下句不同的落音反覆出現,這樣不僅能夠達到藝術表現的需要,而且還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使之產生親切感。因此,觀眾將馬金鳳的唱腔稱為“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戲”,好懂、好學、愛聽。


馬金鳳的聲腔藝術,觀眾稱她的唱腔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梆子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